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文字,回答问题。2024年10月11日,山东济南千佛山第41届重阳山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①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泉城济南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千佛山的古老石阶上,山会便悄然拉开序幕。一踏入北门,人们瞬间会被主山路两旁的美食所吸引。冰糖葫芦的甜蜜、泉水茶汤的醇厚、黄家烤肉的香醇、宗记锅饼的酥脆……每一口都是对“舌尖上的山会”的完美诠释!拾级而上,②独具济南特色的手工艺展台依次排开,表达着济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应接不暇,人们以大舜、鲁班、秦琼三个人物形象为创意点,创作出了一系列惟妙惟肖的卡通版人物。③每一种艺术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仿佛为各地游客所倾倒。当然,重阳山会怎么能少得了传统经典项目!在这里,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曲粉墨登场,吕剧《喝面叶》《王小赶脚》,京剧《贵妃醉酒》《赤桑镇》《文昭关》……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了让游客能与家中的长辈共同记录这段温馨的时光,④工作人员搭建了古典雅致的背景板,供市民游客拍摄“全家福”。这些美好生活中的平凡瞬间,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千佛山之巅。静谧的山峦,瞬间化作一幅流动的画卷。落日如同画家手中的调色盘,将天空染上绚烂的色彩。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qiāo) B.序幕 C.承载(zài) D.记录2.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火如荼 B.应接不暇 C.惟妙惟肖 D.粉墨登场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保持句意不变。这些美好生活中的平凡瞬间,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答案】1.A2.D3.D4.这些美好生活中的平凡瞬间,怎么不(难道不)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A.悄然(qiāo)——qiǎo。故选A。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结合语境分析:在文中“2024年10月11日,山东济南千佛山第41届重阳山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这里形容山会举办得热烈、旺盛,使用该成语是正确的;B.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结合语境分析:文中提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应接不暇”,形容文创产品太多,让人看不过来,在此处使用该成语是合适的;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结合语境分析:“人们以大舜、鲁班、秦琼三个人物形象为创意点,创作出了一系列惟妙惟肖的卡通版人物”,这里用来形容创作出来的卡通人物形象逼真,使用该成语正确;D.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在这里,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曲粉墨登场,吕剧《喝面叶》《王小赶脚》,京剧《贵妃醉酒》《赤桑镇》《文昭关》……”,此处用“粉墨登场”形容戏曲节目不合适,因为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而戏曲节目是正面的文化艺术表演,不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故选D。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A.成分残缺,在句前加“重阳山会”;B.“表达……魅力”搭配不当,改“表达”为“彰显”;C.“仿佛为各地游客所倾倒”主客颠倒,不合逻辑改为:各地游客为之倾倒;故选D。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肯定句改反问句时,需要在句子中添加反问词(如“难道”“怎么”等)和语气助词(如“吗”“呢”等),并且要将句中的肯定词(如“是”)改为否定词(如“不是”)。目的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通过反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气。原句“这些美好生活中的平凡瞬间,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一个简单的肯定陈述句,表达了这些平凡瞬间具有不可磨灭的特性。要改成反问句,按照规则进行转换即可。示例:这些美好生活中的平凡瞬间,难道不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吗?二、语言表达5.好的文案字字入心,句句有情。请你参考示例,为重阳节设计一则具有节日特色的文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五月初五端午节:片片粽叶,将思念细致包裹;粒粒糯米,把心意满满承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时候,吃月饼是为解馋;长大后,吃月饼是为团圆。重阳节:【答案】示例一:九月初九重阳节遍插茱萸(登高远眺),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如秋日暖阳,照亮每一份孝心。示例二:九九重阳胜春光温暖守候情意长。陪你登高望远,伴你细水流长。【详解】本题考查仿写。端午节文案分析:此文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粽叶和糯米拟人化,仿佛它们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将思念细致包裹”“把心意满满承载”,生动地表达出端午节人们通过粽子寄托思念和心意的情感。中秋节文案分析:这个文案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小时候吃月饼的目的“解馋”和长大后吃月饼的目的“团圆”进行对比,突出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以及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中秋节的不同感受。重阳节文案示例: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茱萸似思念的使者,插于发间,将对长辈的敬爱轻轻诉说;菊酒如岁月的佳酿,盛入杯中,把对老人的感恩满满倾注。在这个文案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茱萸比作思念的使者,形象地表现出茱萸在重阳节中所承载的表达敬爱之情的作用;把菊酒比作岁月的佳酿,生动地传达出菊酒中蕴含的对老人的感恩之情。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往。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选自《金陵琐事》)【注释】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C.尝教书于宦官家
尝:曾经D.因托以寄往
因:因为7.下列对文中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与“其人欲分数金为谢”中的“为”,都是“做”的意思。B.“人皆有之”与“不敢与家人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C.《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D.“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万钟”在甲文中指代优厚的俸禄。8.下列对选文内容有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B.甲文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C.乙文最后“此其过人也远矣”,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何岳的高尚品质。D.甲文论证严密、气势恢宏。乙文记述人物故事,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形象。9.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超过两处不可)尝夜行A拾得B银贰百余两C不敢与家人D言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11.乙文中何岳的行为是否符合甲文中提到的“贤者能勿丧耳”?请表明观点,并结合何岳的事迹进行分析。【答案】6.D7.A8.B9.AC10.(1)(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记,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2)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11.符合。何岳在面临道义和利益的抉择时,将所捡拾到的金钱还给失主;虽贫困但帮助保存财物,却不动心,都体现了他坚持道义至上,符合甲文中的贤者形象。【导语】甲文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通过生死与义的对比,论述人应在诱惑与道德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坚持本心。乙文记录了何岳拾金不昧、寄金不动心的事迹,赞扬了其高尚品德,展现“贤者能勿丧耳”的精神。两文皆强调道德选择的重要性,甲以议论为主,逻辑严密,乙以叙述为主,细节真实生动,二者相辅相成,有力地传达了忠于道德的价值观。6.本题考查字义。D.句意:(何岳)于是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因,于是。故选D。7.本题考查词语和内容理解。A.“故不为苟得也”中的“为”是“做”的意思。“其人欲分数金为谢”中的“为”是“作为”的意思。故选A。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是对比论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运用比喻论证,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故选B。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尝夜行”表示曾经在夜晚行走,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拾得银贰百余两”描述捡到银子的数量,是一个整体动作及对象的表述。“不敢与家人言之”表达不敢和家人说这件事,也是一个独立的语义单元。故断句为:“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即在AC处断开。这样断句符合句子表达的逻辑顺序,将不同的行为和情况清晰地分开。1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其,他。封识,封存的标记。皆,都。合,符合。遂,于是。以,把。(2)略不,一点儿也不。此,这。过人,超过别人。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在甲文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表明贤者在面对生与义的抉择时,会坚守道义,不被生存的欲望所左右。这里的“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贤者不会丧失这种对“义”的坚守。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即使是普通的行人和乞人,在面对不尊重的给予时,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尊严等也属于道义的范畴),宁可舍弃生存的机会,这体现了即使是普通人心中也有这种“义”的存在,而贤者更是能够不丧失这种本心。还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里强调了如果为了物质利益而不顾礼义,就是丧失本心,反过来说,贤者就是要坚守礼义,不被利益诱惑而丧失本心。乙文中何岳“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这一行为就如同甲文中所描述的在面对利益(二百余两银子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于何岳这样的穷秀才来说是很大的诱惑)时,坚守道义,没有将银子据为己有。他没有被这种意外之财所迷惑,就像甲文中那些不为苟得的人一样,坚守了自己心中的“义”,体现了他的贤德,符合“贤者能勿丧耳”。何岳“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往”,在面对宦官寄存的数百金,数年没有音信的情况下,他依然不动心,没有将这些钱财视为己有。这与甲文中强调的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本心的思想一致,即使在长时间的利益考验下,何岳仍然坚守着道义,他的行为就像甲文中那些坚守“义”的贤者一样,很好地诠释了“贤者能勿丧耳”。【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乙】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①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①篆(zhuàn)烟:盘香的烟缕。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竹轩前刚刚开辟的小径上栽了许多篁竹,表现环境的幽雅。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叶声“逐”这一人的动作,写出叶声与烟缕相伴升起的动态美。C.颈联作者在轩内倦卧看星和对雪吟诗,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写竹,情景俱妙。D.作者所喜爱的竹轩,四季均有佳趣,尾联作者突出实写了冬日里轩中竹梅相映的优美景致。13.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答案】12.D13.①洒脱。“倦卧”“闲吟”等生活状态(姿态)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②高雅(高洁、傲岸),“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形象特点,品性高洁、高雅的人生志趣【导语】该诗展示了一幅四季交替、清雅而恬静的竹轩图景。首联以风卷柴门和新栽竹环绕的场景,奠定了全诗幽雅宁静的基调。颔联中,茶碗倒映竹影、竹叶声伴烟升,形象生动。颈联通过星和雪交替,彰显四时之美。尾联以梅映竹,增添了景致的丰富性,表达了诗人对雅致生活的向往。1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尾联“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是虚写(想象)手法,并非实写。作者是在预想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的情景,表达出对未来这种美妙场景的期待。通过这种想象,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这里并没有实际发生这样的场景,所以说“实写了冬日里轩中竹梅相映的优美景致”是错误的。故选D。13.本题考查诗人形象。一、洒脱。从生活状态分析:诗中的“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一句,描绘出诗人在暑天慵懒地卧着,看星星划过天空,冬天白昼里悠闲地吟诗,即使大雪压枝也泰然处之的生活状态。“倦卧”体现出诗人的随性自在,不拘小节;“闲吟”则表现出诗人在生活中充满闲适之情,不为外界的功名利禄所累,这种生活姿态反映出诗人洒脱的态度。二、高雅(高洁、傲岸)。从意象角度分析:竹的意象:诗的开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提到了竹,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虚心等品质。诗人新辟小径就栽竹,可见其对竹的喜爱,暗示诗人自身有着如同竹子般高洁的品质。雪的意象:“冬昼闲吟雪压摧”中的雪,洁白无瑕,它压在竹子上,诗人却能闲吟面对,体现出诗人在困境(如雪的重压)面前,依然保持一种高雅的姿态,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梅的意象:“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梅在中国文化里是高洁、傲岸的象征。诗人希望墙下的梅树不要被移走,预想竹、雪与梅相互映衬的画面会更加美好,这表明诗人向往与这些高洁之物相伴,也反映出诗人自身品性的高洁、高雅以及傲岸的形象特点。五、名句名篇默写14.小新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的古诗文后,提笔写下这段感想,请根据理解补充完整。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赋予山川明月、江海草木以诗意,一草一木承载了诗人的悲欢喜乐。你可以从“槲叶落山路,(1)”中,觉察到温庭筠羁旅艰辛的自解情趣;你可以从“(2),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世事沧桑的乐观豁达;你可以从“长风破浪会有时,(3)”中,感受到李白想要冲破一切阻力的豪迈气概;你可以从“(4),月有阴晴圆缺”中,感受到苏轼对世事难全的哲理思考;你可以从“寂寂江山摇落处,(5)”中,聆听刘长卿过贾谊宅的叹息;你可以从“野芳发而幽香,(6)”中,体会欧阳修于花荣树茂中深藏着的与民同乐的愉悦;你可以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7)?(8)”中,体味韩愈英雄失路的悲慨。【答案】枳花明驿墙沉舟侧畔千帆过直挂云帆济沧海人有悲欢离合怜君何事到天涯佳木秀而繁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枳、驿、畔、帆、沧、涯、繁、阴、岭、拥。六、名著阅读15.某学校九年级举行名著主题阅读系列活动。根据提示,完成题目。(1)《水浒传》采用链式结构叙事,阅读下面有关内容的梳理,补充相关情节。①
②
③(2)学校文学社邀请你结合《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经验,评选《水浒传》中“可悲又可敬的人物”。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任选其一,结合该人物在原著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评论其可悲又可敬的性格特点。A.杨志
B.鲁智深【答案】(1)争夺生辰纲宋江水泊梁山(2)示例一:我选杨志。可悲之处在于,他一心想要重振杨家的威名,却命运多舛。押送花石纲翻船,不敢回京复命,四处逃难。被迫卖刀时又遇泼皮牛二纠缠,一时性起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押送生辰纲时,尽管他处处小心谨慎,可还是急功近利、粗暴蛮横,被吴用等人设计,最终丢了生辰纲,前途尽毁。可敬之处在于,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押送花石纲还是生辰纲,他都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他武艺高强,杨家枪法使得出神入化,在梁山好汉中也是一员猛将。杀死牛二后,敢作敢当,投案自首。他为人正直,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使遭遇种种不幸,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示例二:我选鲁智深。可悲之处在于,他虽有一身好武艺和侠义心肠,却无法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追捕,不得不出家为僧。在五台山,他又因不守清规戒律被逐下山。他一生都在为正义而战,却四处漂泊。可敬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侠义之士。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解救金氏父女,不惜得罪权贵,三拳打死镇关西。他对朋友重情重义,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不畏强权。他豪爽直率,不拘小节,在与梁山好汉相处中,尽显真性情。他虽然看似鲁莽,实则粗中有细,在处理事情时常常能考虑周全。【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名著情节。①根据图示可知,此空填写的情节应与“杨志”和“晁盖、吴用”三人相关。相关情节是智取生辰纲。吴用探听到梁中书要为蔡京过生日,备下十万贯的生辰纲寿礼,决定劫取这批财物。他与晁盖一拍即合,随后又联络了刘唐、三阮兄弟等加入行动。在杨志一行经过黄泥岗时,晁盖、吴用等人假扮成贩枣客人和贩酒客,利用蒙汗药将杨志及其手下迷倒,成功劫走了生辰纲。生辰纲被劫走后,杨志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而晁盖等人则因官府追查而去梁山落草。②私放晁盖和柴进府相遇两件事涉及到的人物是宋江。晁盖一行七人因截取了生辰纲,被官府通缉。宋江得知后,及时通知了晁盖,使得晁盖得以逃脱官府的缉捕。晁盖为了感谢宋江的帮助,派刘唐带着银子和书信送给宋江,但书信被阎婆惜发现,导致宋江怒杀阎婆惜。宋江在逃亡途中,决定投奔柴进,因为柴进是江湖上出名的人物,是大周皇帝的子孙。在柴进府中,宋江结识了武松,并与之结拜为兄弟。③好汉们均走向共同的归宿地是水泊梁山。梁山是众多好汉的聚集之所。这里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号称“八百里梁山泊”,这种地理环境为好汉们提供了天然的藏身和发展之地。许多好汉因各种原因,如被官府逼迫、行侠仗义后无处容身等,来到梁山聚义,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训练,形成了一股势力对抗官府或其他恶势力,在梁山好汉发展的初期,梁山是他们共同的家园和归宿地,这里承载着他们反抗压迫、替天行道的理想。(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评析。从AB中任选一人物,结合该人物在原著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评论其可悲又可敬的性格特点即可。杨志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物。可悲之处在于,他一心想要重振杨家将的威名,却命运多舛。押送花石纲翻船,不敢回京复命,四处逃难。后来获赦却又为打点关系耗尽钱财,无奈卖刀,又遇泼皮牛二纠缠,一时性起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押送生辰纲时,尽管他处处小心谨慎,却还是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最终丢了生辰纲,前途尽毁。他的一生都在为功名利禄奔波,却屡屡受挫,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在可悲。可敬之处在于,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押送花石纲还是生辰纲,他都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为了完成任务,他可以不顾自身安危,与贼人拼死搏斗。他武艺高强,杨家枪法使得出神入化,在梁山好汉中也是一员猛将。而且他为人正直,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使遭遇种种不幸,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鲁智深同样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物。可悲之处在于,他虽有一身好武艺和侠义心肠,却无法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追捕,不得不出家为僧。在五台山,他又因不守清规戒律被逐下山。他一生都在为正义而战,却始终没有一个安稳的归宿,四处漂泊,令人感慨他的命运之悲。可敬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侠义之士。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解救金氏父女,不惜得罪权贵,三拳打死镇关西。他对朋友重情重义,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不畏强权。他豪爽直率,不拘小节,在与梁山好汉相处中,尽显真性情。他虽然看似鲁莽,实则粗中有细,在处理事情时常常能考虑周全。他的侠义、勇敢、重情重义,让他成为《水浒传》中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示例一:我选杨志。可敬之处是武艺高强,敢作敢当。失陷花石纲后,路过梁山时,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与他打了个平手,无法战胜他;在大名府,梁中书安排多位战将与他打斗,均不能取胜。这些都表现了他武艺高强。杀死牛二后,敢作敢当,投案自首。可悲之处是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在押运生辰纲时,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示例二:我选鲁智深。鲁提辖为金家父女打抱不平,痛打郑屠;得知林冲被害,一路护送,可见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可敬品质;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一人之力毕竟有限,难以改变黑暗的旧社会。他不能接受寺院的戒律约束,醉酒大闹五台山,让师傅失望,又不得不流落他乡,说明其性格也有可悲之处。七、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在古代。簪花主要用鲜花制作,但也有用其他材料,如绸、绢、罗等仿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喜庆良辰、节日节令都会在头上簪花戴花,以表达喜悦之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一些漂亮的工艺材料用来代替,比如树脂、陶瓷等代替珍珠玉石;以降低制作簪花成本,但对簪花的美观没有丝毫影响。簪花不仅可以用于装饰发髻,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簪花上的小钩可以用来挂住头发,防止头发散乱。设计和雕刻簪花基本有三个特色样式,分别是:花卉簪花、动物簪花和场景簪花。设计师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主题会有不同的设计,在小小的簪花上表达丰富的寓意。制作簪花的手艺人通常会运用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如丝绸织工、金银锻造等,以保持簪花的传统风格和高贵气质。制作完成后,簪花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质感。材料二朝代相关文字记载秦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魏晋南北朝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唐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宋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元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明文人保持簪花习俗。清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材料三“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这个来自福建的非遗传统,已经风靡泉城,并与汉服、旗袍迅速结合,成为姑娘们走街串巷拍照的热门选择。古城、泉水、小桥……作为济南“古风”最出片的老街,曲水亭街当仁不让地承接了这个风潮。汉服饰品店里,前来做簪花造型的姑娘络绎不绝,她们寻巷而来,为的就是老板的手艺。特别是在府学文庙,红墙琉璃瓦的千年古韵更是与典雅的汉服装束相得益彰。穿行在文庙建筑群中,游人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感受着济南老城的古韵悠悠。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游客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表达和期待。老城之所以“老”,是因为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之所以“新”,是自带的底蕴有吸引年轻人的气质。拥有“簪花热”的济南老城,就是一朵傲人向上的“繁花”。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簪花不仅可以直接用鲜花制作,也可以用绸、绢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B.簪花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宋朝时期,簪花不只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C.我国佩戴簪花的习俗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发展,到了清代,佩戴簪花只成为女性的特权。D.据材料三可知,“簪花热”的出现不仅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更是对幸福生活的表达。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簪花的别称、制作材料、实用价值、设计和雕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B.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簪花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C.根据材料二可知,簪花习俗的发展历史:秦汉到唐是簪花之风上升时期,之后逐渐衰落。D.材料三中的加点词“特别”是“尤其”的意思,突出表现了府学文庙的簪花风潮更盛行。18.近期各地流行“簪花热”,请结合阅读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链接材料: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答案】16.C17.C18.簪花是一种风俗,也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国风元素的兴起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又彰显着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导语】文本主要探讨了簪花这一传统文化在古代和现代的兴衰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材料一详细描述了簪花的制作材料、工艺特色及其装饰和实用属性。材料二通过历史背景,说明了簪花风俗的历史演变。材料三则结合当代情境,阐释了簪花在现代社会中因传统文化热而复兴。整体分析表明,簪花不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随着时代变迁,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16.本题考查辨析信息。C.根据材料二表格中最后一行的内容“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可知,本项“到了清代,佩戴簪花只成为女性的特权”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故选C。17.本题考查辨析信息。C.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第六行的内容“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可知,到了元代以后,簪花之风才衰落下去。本项“秦汉到唐是簪花之风上升时期,之后逐渐衰落”中的“之后”指的是唐代以后,是宋代。此处表述有误。故选C。18.本题考查拓展应用。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的“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游客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表达和期待”可知,簪花是一种风俗,也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联系材料一首段中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喜庆良辰、节日节令都会在头上簪花戴花,以表达喜悦之情”可知,人们会在日常生活、喜庆良辰、节日节令佩戴簪花,这样做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联系材料三末段中的“老城之所以‘老’,是因为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之所以‘新’,是自带的底蕴有吸引年轻人的气质”可知,链接材料中提到的马面裙、中式盘扣等都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这些传统服饰的游行,显示了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同样联系材料三末段中的“老城之所以‘老’,是因为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之所以‘新’,是自带的底蕴有吸引年轻人的气质”可知,三则材料中提到的簪花,链接材料中提到的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等,这些国风元素兴起,近年来,国风元素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这表明年轻一代不仅追求时尚,更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簪花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方式,与汉服、旗袍等国风服饰相结合,成为了年轻人展示文化自信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方式。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凝望那片海①一大早,已年近80岁的老人安业增换上一身崭新干净的黑绒夹克和棉布胶鞋,坐上了前往机场的大巴。②前一夜,老人辗转未眠。③望着窗外的田间地头,安业增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哥哥安业民参军前的模样——年轻、坚毅、勇敢、爱笑、不怕苦……而看着倒映在车窗玻璃上早已满脸皱纹的自己,安业增不停呢喃着什么,声音极小。④今天,他们老两口在儿女的陪伴下,将要去往那个令他多年魂牵梦绕的地方。⑤老两口这辈子从未出过远门,到达机场已近中午。⑥在安业增的印象中,哥哥安业民从小就承担起家的责任。当时有一支解放军队伍短时间驻扎在村口。14岁的安业民经常背着弟弟安业增,一边咯吱咯吱地推着磨盘,一边听解放军老兵讲打仗的故事,参军的种子在那时就生根发芽。直到1957年3月,两次应征才入伍的安业民如愿坐上了南下的军列。⑦安业增记得,在得知哥哥即将参军的那几天,整个村里人都来了,将鸡蛋和玉米饼子不停地往安业民怀里塞,最后还是母亲将东西——退还。⑧启程那天,母亲怕安业民水土不服,给他的包里装满了自家种的干蒜和大葱,并反复叮嘱:“到部队了,要好好干,报效祖国!”⑨胸前戴上红花参军的那一天,安业增向哥哥承诺,等他回来时,要识200个字……没想到,这次再见便是永别。⑩哥哥最后一次来信,也是兄弟“约定”的开始。那天傍晚,落日余晖伴着轻风洒满田野,轻抚着金黄的麦田。安业增系着红领巾蹲在村口,看着远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摇晃而来。自行车停下,邮递员将一封信件递给期待已久的安业增。⑪安业增舍不得自己打开,一路小跑回家把信交给父亲,在全家人紧张期待的目光中,父亲点上蜡烛,打开信件朗读起来。⑫“革命战士之所以活着。只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民有用,在战斗的紧要关头,我一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为家人争光。告诉增儿,这里的海很蓝很美,等他长大了,我带他来看大海……”⑬听到哥哥平安无事,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到了肚子里。哥哥的嘱托令安业增热血澎湃,既为哥哥骄傲,又向往战士的荣誉。⑭“哥,我现在能识200多个字了,你啥时能回来……”那天,安业增正在给哥哥写回信,收音机里忽然传来噩耗。“年仅21岁的安业民,为保护火炮,在严重烧伤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战斗结束。最终,他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缅怀他。”⑮那几天,11岁的安业增经常独坐在村口,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的眼睛直勾勾地望着邮递员来的方向,一坐就是一整天。⑯“或许,告别家乡,坐上军列的那一天,哥哥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打开那封早已泛黄的书信,安业增仍会泪流满面。⑰村口的海松渐渐长大,每当微风吹过,当年哥哥“等他长大了,我带他来看大海”的话就随风摇曳着他的思绪。⑱“岁数大了,等不了了,现在就想去哥哥曾经战斗的地方看看!”去年二月,安业增老人下定决心要完成与哥哥的约定。他不顾年迈的身体和种种疾病,义无反顾踏上了旅程。⑲跨越2600多公里,历经两天的颠簸辗转,安业增一家人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福建东南沿海某烈士陵园。⑳到达烈士陵园后,老人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他脚步沉重地走向每一件展品。当走到安业民的纪念碑前时,安业增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情感。他跪在碑前,凹陷的双眼盈满泪水。“哥,我来了!我来看你了!”㉑他伸出颤颤巍巍的胳膊,从上到下一遍遍抚摸着石碑。随后,他从布袋里拿出从家乡带来的干蒜、大葱和松枝,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碑前。㉒做完这一切,安业增挺起身子抬头望去,远方的大海一望无际,静美辽阔。海岸上,浅滩处的浪花轻轻拍打着岩石。岩石两侧,健壮的海岸青松是那样苍翠、笔直。这就是哥哥想带他看的景象吗?安业增盯着大海凝望了许久。㉓“这海真蓝……真美……”安业增口中不停地念叨着。㉔这一刻,老人心里格外满足。哥哥牺牲60余年,但战士的品格,依旧在后辈军人之中传承。㉕直到离开坐上飞机后,安业增依然念叨着一句话:“终于见到了,这海真蓝……真美……”(作者:张飞龙,文章有删改)1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海的美不仅因为海的辽阔宁静,更因为有像安业民这样保家卫国战士的守护而美。B.文章第⑩段中兄弟的“约定”是指安业增和哥哥约定“等哥哥回来时,要识200个字”。C.文中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营造宁静温馨的回忆氛围,烘托了安业增内心的激动和喜悦。D.文章第⑥—⑮段运用插叙,回忆了哥哥生前的故事,使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富于变化。20.结合语境,赏析第㉑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他伸出颤颤巍巍的胳膊,从上到下一遍遍抚摸着石碑。随后,他从布袋里拿出从家乡带来的干蒜、大葱和松枝,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碑前。21.本文标题“凝望那片海”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2.学校准备将这篇文章拍摄成微电影,片尾曲挑选了《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理由。链接材料:《祖国不会忘记》歌词: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答案】19.B20.多用叠词,“颤颤巍巍”指“颤抖”,突出了他的年迈和抚摸哥哥纪念碑时的激动,“一遍遍”“小心翼翼”“整整齐齐”,写出了安业增面对哥哥的纪念碑时,内心充满对哥哥深深的怀念和敬重。21.“凝望那片海”指安业增老人终于看到了哥哥信中提及的那片又蓝又美的海,完成了与已故兄长安业民的约定。那片海代表着哥哥安业民曾战斗过、守护着的地方,象征着哥哥舍身报国的奉献精神,同时蕴含着他对哥哥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对烈士的缅怀和敬意。22.《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歌词深沉且富有力量,“在茫茫的人海里”“在奔腾的浪花里”既表达了个人的渺小,又凸显了个人对社会和祖国的贡献,展现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歌颂了以安业民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安业民以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祖国,虽然无名却伟大,而安业增的追忆与坚持体现了对哥哥英勇事迹的铭记。选择此歌作为片尾曲,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安业民舍身报国的英雄情怀及其精神的传承,深化微电影的主题。【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安业增追忆其哥哥安业民参军及牺牲的故事,描绘了兄弟间深厚情感和对家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以“凝望那片海”为题,巧妙地贯穿文本,象征着对故人的怀念与期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叙事,作者展现了失去亲人后的无尽思念和对英雄品质的传承。结尾凝望大海的场景,更是触发读者对家国情怀的共鸣,余韵悠长。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不正确。根据⑫段“告诉增儿,这里的海很蓝很美,等他长大了,我带他来看大海……”和⑩段“哥哥最后一次来信,也是兄弟‘约定’的开始”可知,“兄弟的约定”是指“等他长大了,哥哥要带他来看大海”的约定,并不是指“等哥哥回来时,要识200个字”。故选B。20.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第㉑段“他伸出颤颤巍巍的胳膊,从上到下一遍遍抚摸着石碑。随后,他从布袋里拿出从家乡带来的干蒜、大葱和松枝,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碑前”中加点词“颤颤巍巍”“一遍遍”“小心翼翼”“整整齐齐”等加点词都是叠词,写的都是安业增老人在哥哥的纪念碑前的动作,又运用了动作描写。其中“颤颤巍巍”这个词生动地描绘出安业增因年老体弱而身体不稳定的状态结合,“一遍遍”可知,表现出他在见到哥哥的纪念碑前的情感激动。结合⑳段“到达烈士陵园后,老人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他跪在碑前,凹陷的双眼盈满泪水。‘哥,我来了!我来看你了!’”可知。“小心翼翼”“整整齐齐”地整理和摆放从家乡带来的物品,这些动作细腻地传达了他对哥哥深切的怀念和无比的敬重,同时也表现出他怀着浓浓乡愁与深厚亲情的心情。2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根据⑫段“告诉增儿,这里的海很蓝很美,等他长大了,我带他来看大海……”和㉒段“做完这一切,安业增挺起身子抬头望去,远方的大海一望无际,静美辽阔。海岸上,浅滩处的浪花轻轻拍打着岩石。岩石两侧,健壮的海岸青松是那样苍翠、笔直。这就是哥哥想带他看的景象吗?安业增盯着大海凝望了许久”可知,标题中“凝望”不仅是对现实大海的凝视,更是对兄长安业民的思念与内心情感的投射,或者说是安业增在烈士陵园里望向大海,完成了与已故兄长安业民的约定;根据⑱段“岁数大了,等不了了,现在就想去哥哥曾经战斗的地方看看”、㉓段“‘这海真蓝……真美……’安业增口中不停地念叨着”和㉔段“这一刻,老人心里格外满足。哥哥牺牲60余年,但战士的品格,依旧在后辈军人之中传承”可知,“那片海”代表着哥哥书信中的向往和英雄事迹中令人敬仰的精神,象征着曾经的承诺,也代表着对逝者对国家的贡献的缅怀和崇敬。22.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文章讲述了安业增老人对已故哥哥安业民的深切怀念,以及他实现与哥哥未竟之约的故事。安业民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安业增老人在晚年终于实现了与哥哥的约定,前往安业民曾战斗过的地方,凝望那片象征着哥哥梦想的海洋。《祖国不会忘记》的歌词表达了对默默奉献、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普通人的赞美。歌词中的“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描绘了无数普通人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戈舞课程设计
- 2024年体育赛事转播权授权及收益分配协议3篇
- 泵站课程设计范例
- 粤嵌课程设计电子钢琴
- 园林课程设计意义
- 2024年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调整协议3篇
- 2024年海水淡化打井施工合同范本
- 焊接叉课程设计
- 数字逻辑定时器课程设计
- 校园课程设计页面
- 10万吨绿色航空煤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2024年 《法学引注手册》示例》范文
- 光伏车棚施工方案
- 2024年检察院招录书记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生活用纸机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1-2022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12SG121-1 施工图结构设计总说明
- DL∕T 2447-2021 水电站防水淹厂房安全检查技术规程
- 象棋培训机构合伙协议
- 2024装修补贴协议书
- 许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