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_第1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_第2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_第3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_第4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特点为连续性弥漫性炎症,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多发性溃疡形成。在疾病的活动期,肠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病理改变;在缓解期,黏膜可能仅有轻度炎症或接近正常黏膜表现。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肠道功能,还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长期患病还可能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成员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方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另一方发病的概率较异卵双胞胎要高。相关基因研究表明,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性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肠道黏膜的免疫调节、屏障功能维持等过程。2.免疫因素-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免疫系统能够区分自身抗原和外来病原体,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这种免疫耐受被打破。肠道黏膜固有层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过度活化,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这些炎症因子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进而导致肠道黏膜的损伤和溃疡形成。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也密切相关。例如,饮食习惯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外,吸烟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戒烟后患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感染因素(尽管目前尚未发现特定的感染病原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有直接因果关系,但肠道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反应)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平衡,从而促使疾病的发生。4.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肠道微生态往往处于失衡状态。有益菌的数量减少,而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的数量相对增加。例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数量可能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而一些大肠杆菌等可能过度生长。这种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会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调节,破坏肠黏膜屏障,进一步加重肠道炎症。三、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粪便性状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黏膜炎症、糜烂和溃疡导致黏液分泌增多、黏膜出血所致。-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隐痛、绞痛,疼痛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腹痛通常有一定的规律,常为阵发性发作,便后疼痛可缓解。这是因为排便时肠道蠕动增强,对炎症部位产生刺激,便后肠道蠕动相对减缓,疼痛随之减轻。-里急后重: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频繁有便意,但每次排便量较少。这是由于直肠黏膜炎症刺激直肠壁的神经末梢所致。2.全身症状-发热:在疾病的活动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可在37.5-38.5℃之间。发热主要是由于肠道炎症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所致。-营养不良:长期的腹泻、腹痛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患者可能面色苍白、乏力、体重下降等。-贫血:由于长期的肠道出血(黏液脓血便)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心慌、气短等,严重者可出现结膜苍白、指甲苍白等体征。四、治疗要点1.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它可以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主要作用于肠道黏膜局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来减轻肠道炎症。对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糖皮质激素:在疾病的活动期,对于中、重度患者,尤其是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迅速减轻肠道炎症,但长期使用会有较多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因此一般在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控制肠道炎症,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和肝肾功能。2.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煎剂灌入直肠和结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中药方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辨证论治进行调配。例如,对于湿热下注型的患者,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泻功效的中药,如黄柏、黄连、白头翁等。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的副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肠黏膜的修复。3.艾灸治疗-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常选取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天枢等。艾灸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艾灸关元穴有助于温补肾阳,改善全身虚寒状态;艾灸天枢穴可调节大肠的气血运行,缓解肠道痉挛和炎症。五、实验室检查结果1.血液检查-血常规:患者在疾病活动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白细胞的募集。同时,由于长期的肠道出血和营养不良,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贫血),血小板计数也可能因为炎症反应而升高。-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这两项指标是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程度的常用指标。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ESR和CRP通常会升高,ESR可超过20mm/h,CRP可大于正常范围(一般>8mg/L)。-血清白蛋白:由于长期的腹泻、营养吸收不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降低,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不佳。2.粪便检查-常规检查:粪便中可见黏液、脓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多。这有助于初步判断肠道存在炎症性病变。-病原体检查:为了排除感染性结肠炎,需要进行粪便的病原体检查,如细菌培养(包括艰难梭菌等特殊细菌)、寄生虫检查等。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一般没有特异性的病原体感染,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在镜下可以看到肠黏膜的病变,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直肠开始向近端结肠蔓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结肠镜下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在活动期,溃疡明显,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血;在缓解期,黏膜可能仅有轻度的充血、水肿或黏膜粗糙等表现。同时,通过结肠镜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六、护理诊断1.腹泻:与肠道炎症刺激,肠黏膜吸收功能障碍有关。-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为黏液脓血便,这会导致患者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2.腹痛:与肠道炎症、痉挛有关。-患者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疼痛的发作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日常生活,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和活动。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腹泻、食欲减退、营养吸收不良有关。-患者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表现,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其他疾病。4.焦虑:与疾病的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对疾病的预后担忧有关。-患者因为长期患病,需要反复就医,担心疾病无法治愈,影响工作和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依从性。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频繁腹泻,粪便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有关。-由于患者每日多次排便,粪便中的黏液和酸性物质会刺激肛周皮肤,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肛周皮肤红肿、破溃,增加患者的痛苦。七、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休息与活动: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疾病活动期,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以减轻肠道负担。随着病情的缓解,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等轻度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护理: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少渣、富含营养的食物。在急性发作期,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溶液。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食,但要注意食物的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2.腹泻护理-观察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量等,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时清理患者的排泄物,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并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可涂抹凡士林等保护肛周皮肤的药膏,防止肛周皮肤破损。3.腹痛护理-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等,评估腹痛的变化情况。当患者腹痛发作时,可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屈膝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但要注意避免使用抑制肠道蠕动的止痛药物,以免加重肠胀气和肠梗阻的风险。4.营养支持护理-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于轻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营养状况;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考虑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营养制剂。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或存在肠内营养禁忌证,可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同时,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评估营养支持的效果。5.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预后等,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6.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前,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灌肠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8-40℃,避免温度过高烫伤肠道黏膜或温度过低引起患者不适。灌肠时要注意操作轻柔,插入肛管的深度要合适,一般为15-20cm。灌肠后要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15cm,保留灌肠液1-2小时,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7.艾灸护理-在进行艾灸前,评估患者的穴位皮肤情况,清洁穴位周围皮肤。点燃艾条后,要注意调整艾条与穴位的距离,一般以患者感到温热但不灼痛为宜,距离约2-3cm。艾灸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皮肤烫伤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艾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每个穴位艾灸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八、案例分析1.现病史-患者,男性,35岁。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排便3-4次,为不成形便,当时未予重视。随后症状逐渐加重,排便次数增多至每日6-7次,粪便中出现黏液和少量脓血,伴有左下腹隐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便后疼痛可稍有缓解。患者自觉里急后重,常有排便不尽感。同时,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体重逐渐下降,近3个月来体重下降约5kg。患者曾自行服用止泻药物(具体药物不详),但效果不佳。近1个月来,患者发热,体温最高达38℃,伴有乏力、头晕等症状。遂来我院就诊。2.诊断-入院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至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期)。3.治疗及护理-治疗:-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g,每日4次,以控制肠道炎症。同时,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药方剂选用黄柏15g、黄连10g、白头翁20g等,煎取200ml药液,每晚睡前进行灌肠。艾灸治疗选取足三里、关元、天枢穴位,每日1次。-护理:-一般护理方面,为患者安排安静、舒适的病房,患者在住院期间多卧床休息。饮食上给予流食,如米汤,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腹泻护理时,准确记录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和量。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腹痛护理中,观察腹痛情况,当腹痛发作时协助患者采取屈膝卧位,减轻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