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年级语文学科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6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书写请用黑色笔。4.请按答题卡“注意事项”作答,考试结束,答题卡收回,试卷考生保留。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6题共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_____(yīnghuā)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藤野先生》)【乙】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回忆我的母亲》)【丙】他____(chóuchú)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背影》)(1)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拼音。①绯红__________②佃农___________(2)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yīnghuā)__________②(chóuchú)__________【答案】(1)①.fēihóng②.diànnóng(2)①.樱花②.踌躇【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注音。①绯红:fēihóng,鲜红色。②佃农:diànnóng,自己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①樱花:yīnghuā,蔷薇科樱属的植物所开出来的花儿。②踌躇:chóuchú,1.犹豫不决。2.自得的样子。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因为当我们___①_____时,想想这些“英雄”,就一定会使你精神振奋,还有一点就是英雄从不会___②____自己,也无需这样。我们爱英雄,崇敬英雄,在他面前屈膝膜拜。在无信仰的时代它立刻就会变成革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看见很多急剧的,可哀的衰微和毁灭。(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颓唐吹嘘 B.颓唐虚构C.唐突吹嘘 D.唐突虚构(2)文段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答案】(1)A(2)破折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①“颓唐”侧重于精神萎靡、消沉不振的样子;“唐突”主要指冒犯、莽撞、冒失的意思。结合语境,当我们处于精神不振、萎靡的状态时,想想英雄能让我们精神振奋,所以此处应填“颓唐”。②“吹嘘”指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往自己脸上贴金;“虚构”侧重于凭想象编造、捏造不存在的事情。这里说英雄不会往自己身上夸大优点等,用“吹嘘”更合适。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在“在无信仰的时代它立刻就会变成革命的时”这句话中,前后句子意思有一定转折关系,前面说处于无信仰的时代这种情况,后面说紧接着会出现的另一种变化情况,所以此处应填入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人们身上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每一次的“利他”之举,都值得被传颂和弘扬。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感动我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质朴的情怀,他们的事迹释放处触动心灵的“道德光源”。感动不在于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业,_________________。在这些可触可见的“道德光源”中,点亮了一盏盏引人向上的明灯。(1)选段中有一处语病,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不过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B.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感动C.平常人的点点滴滴也是感动D.而在于触动内心、唤起共鸣的点点滴滴【答案】(1)病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感动我们的原因”句式杂糅,修改意见把“的原因”或“之所以”删掉。(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感动我们的原因”句式杂糅,“……之所以……是因为……”是一个固定的因果关系句式,表示原因和结果;在“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感动我们的原因”这句话中,同时使用了“之所以”和“原因”造成结构混乱。可删去“的原因”或“之所以”。【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文段开篇指出人们身上有向上向善的种子,“利他”之举值得传颂弘扬,接着提到感动中国人物感动我们是因为他们有质朴情怀,其事迹释放出“道德光源”,并且强调感动不在于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在于触动内心、唤起共鸣的点点滴滴”,既与前文“不在于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形成了“不在于……而在于……”的鲜明逻辑对比,又准确地阐述了感动在于能触动内心、唤起共鸣的点滴之处,很好地承接了上文内容,使语句衔接自然、连贯;故选D。4.下列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有个别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法律的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B.她把电视剧中苦媳妇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所以获得了大奖。C.这些天一直下雨,他讨厌这样无休止的潮湿,简直到了深恶痛疾的程度。D.文文同学正襟危坐在老师的办公室,认真地回答老师的向话。【答案】A【解析】【详解】A.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使用错误。B.入木三分: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使用正确。C.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使用正确。D.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样子。使用正确。故选A。5.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古诗中以“动物”为话题的句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出现,使得句子有了灵性与生命力。小文以“动物”为专题,进行了诗文的梳理。“______①,常有高猿长啸。”写出了秋季之凄清哀婉。“②_______,沉鳞竞跃。”写出了使得画面有了动感。“③______,④_____。”(《钱塘湖春行》)写出了表现初春时动物们的活动。“⑤________,猎马带禽归。”(《野望》)表现了生活的祥和与美好。“⑥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借马表达自己的志向。“⑦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惋惜伤感与欣慰结合在了一起。“微动涟漪,⑧_________。”(《采桑子》)写出了人鸟互窥,如梦如幻的景象。【答案】①.林寒涧肃②.夕日欲颓③.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⑤.牧人驱犊返⑥.老骥伏枥⑦.无可奈何花落去⑧.惊起沙禽掠岸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寒、涧、肃、颓、莺、暖、啄、牧、犊、骥、枥、禽、掠。6.综合性活动。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请你参加“诚信在身边”综合性学习活动。【源流追踪】(1)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探究“信”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①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申鉴·俗嫌》)②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左传·宣公二年》)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思想内涵:【拟诚信铭】(2)请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拟一则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警醒的作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信远流长】(3)班级举办“信行铸德”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两项倡议。【答案】(1)①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②忠君爱国,信守承诺,不能背信弃义;③执政者要取信于民,以民为本;④和别人交往时要真诚,诚实。(2)示例:诚信犹如宝石,是人生宝贵的财富。(3)示例:开展“信”文化思想宣讲活动;开展关于“信”文化的征文比赛活动;举办“信”在身边故事会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材料探究。①句意为: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听信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业。指的是不接受虚假的言辞,不听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去干虚伪的事情,求真务实,脚踏实地;②句意为: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指的是忠君爱国,信守承诺,不能背信弃义;③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指的是执政者要取信于民,以民为本;④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力呢?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指的是和别人交往时要真诚,诚实;据此总结作答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宣传标语。拟写标语时,一定要围绕活动主题,语言简洁有力。示例:诚信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诚信是事业成功的阶梯,诚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倡议的针对性要强,倡议的目的性要明确,如班级举办的是“信行铸德”文化传承活动,那么所倡议的内容应该有“信”这一关键性字眼。倡议的内容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如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信”的资料;调查采访社会对“信”的看法;举行“信”的主题班会;开展“诚信美德就在身边”美篇评选活动;举办“讲求诚信,共筑幸福”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交流构建诚信社会的意义;讲述身边的诚信小故事;开展“人无信不立”手抄报展览活动。第二部分阅读理解(7-21题共55分)一、共9分古代诗歌阅读,回答各题。【甲】《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乙】《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下列对甲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亭享”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B.诗歌第三、四句中,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C.“风声”“冰霜”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8.“松柏有本性”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希望堂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9.乙诗的颈联,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画面。【答案】7.D8.松柏的“本性”是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诗人希望堂弟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9.宽阔的江面,明亮的月亮倒映其中,好似从遥远的天际上飞来的明镜,江上的彩霞变化无穷,构成了美丽的景象,像是这海市蜃楼一般。【解析】【导语】甲诗以松柏为喻,松在寒冬中依然挺立,象征了坚贞高洁的品性,诗人希望堂弟能有这样的品格。乙诗描绘了荆门外壮阔的自然景象,通过月夜和云楼,表达了对故乡水长送行舟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游子的乡思。【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这首诗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而非比喻手法,诗人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性,象征自己高洁、坚贞的情怀,此选项赏析不恰当。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主旨。一、松柏“本性”在诗中的体现。结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分析:山上的松树挺拔地伫立着,山谷中的风呼啸而过,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却如此刚劲有力。这里通过谷风的盛来反衬松枝的劲,突出了松柏在狂风环境下不屈服的坚韧本性,即便风势强烈,松柏依然能够坚守自身的姿态,不被吹倒,这体现了松柏挺立风中不倒的本性。结合“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分析:冰霜的环境是严酷凄惨的,但松柏终年都保持着端正的姿态。这表明松柏在严寒的考验下,依然能够坚守自身的刚正,不被冰霜所影响,体现了松柏历经严寒不凋、刚正坚贞的本性。二、诗人对堂弟期望的体现。结合“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分析:诗人先以问句“岂不罹凝寒”引发思考,难道松柏没有遭受严寒吗?然后给出答案“松柏有本性”,松柏是因为自身具有这样坚贞的本性才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诗人在这里以松柏自喻,同时也是在勉励堂弟。他希望堂弟能像松柏一样,拥有在恶劣环境(如社会压力、外界诱惑等)中坚守自身操守的能力,不被外力所压迫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做到坚强不屈、刚正不阿。【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中画面。此联中的“月”和“云”是主要意象。“月”如同飞天之镜,“云”似海楼。将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镜子,把云彩比作海楼(海市蜃楼)。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下江水的澄澈和平静,月亮的倒影清晰可见,仿佛是一面镜子从天上飞落于江面;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江上云彩的奇幻变化,就像海面上出现的蜃楼一样壮观。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且壮阔的意境。平静的江面上,月影如镜,天空中云彩变幻,这样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看到的江上夜景的独特之美,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惊叹与欣赏。答案示例:平静的江面上,月亮的倒影清晰明亮,仿佛是一面镜子从天上飞落下来;天空中,云彩不断生成、变幻,好似结成了奇幻的海市蜃楼,那景象如梦如幻,令人心醉神迷。二、共16分文言文比较阅读,回答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0.解释加着重号词的意思。(1)欣然起行:____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3)盖竹柏影也:_________(4)人问其故:_________11.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1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1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答案】10.①.高兴地②.想到③.原来是④.原因11.(1)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悠闲之人罢了。(2)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12.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乙段描写的粗略些。13.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解析】【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和《世说新语·任诞》两段文字分别描绘了古人夜游的情景。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情雅致,借月色抒发人生之感,营造出一种宁静且与自然和谐的意境。而《世说新语·任诞》中,王子猷则展现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与洒脱,突显出对个人情致和兴致的随性追求。两者都通过夜游展现了各自的内在情感与对月夜的独特感悟。【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3)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4)句意: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故:原因。【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2)乘:趁着;兴:兴致;反:通“返”,返回。【12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的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成庭院中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成水草;并且通过写竹柏的影子如同水草一般在水中纵横交错,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描写具体细腻,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来展现了月光的澄澈明亮。乙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四望皎然中”,“皎然”一词直接表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描写句子少,较为简略。【13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相同点: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苏轼感觉月色美好,想到没有与自己享乐的人便去寻找好友张怀民;根据乙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中,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可知,王子猷醒来时外面下着大雪,想起戴安道,便乘船去找好友;可见两人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自比“闲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用与“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相对的“闲人”来写自己,表现了对“忙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根据乙文“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可知,王子猷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就返回,而不在乎是否见到好友,表现了他旷达的心胸。可见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不同点:目的和起因不同。根据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根据乙文“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可知,王子猷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到了目的地,最终没有去见面。【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三、共11分。现代文阅读,回答各题父亲的背影孙丽丽①望着父亲拖着沉重的步子,颤颤地下楼,我心头一酸,那挺拔的背影,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了。②那是一个初秋,新学期刚开始,父亲帮我交上学费,我上了两周课,但是头仍然撕裂般疼痛,无奈之下,只得继续休学。父亲在校办公室帮我办理手续,我心情极差,泪水顺着脸流了下来,好在长发遮住了多半的脸。父亲沉沉地说学费仅退了一半,看我一脸忧愁,他欲言又止,转而说:“身体恢复好,仍可继续上。”那时刚分责任田,生活很拮据。③父亲用自行车载我回家,他伟岸的背影,像一棵大树,罩住我,让我感到风雨再大也很安然。④去年,父亲半夜醒来,欲翻身,却感觉右半身麻木,母亲焦灼地打来电话,我立即将父亲送往医院,找熟识的医生,做了系列检查,发现心脏出了毛病。住院以后,医生嘱咐我每天务必陪着父亲去检查,还要细心观察父亲的病情变化,以免出现意外。⑤我每天编完稿,就匆匆往医院赶。父亲说:“我自己能去,你好好工作。”我说没事,他眼里仍是担忧。但倔强的父亲,坚持自己慢慢下楼,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挪移着下楼,颤巍巍地落地,似乎脚下踩着海绵,我的心酸酸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老了。⑥终于,父亲自己从三楼走到一楼,大口喘着粗气,一脸胜利的微笑。⑦令人欣慰的是,几周后父亲的病情好转,然后慢慢恢复,我揪紧的心总算松缓了下来。⑧昨晚父亲打来电话,他要来我家。我中午下班回家,见父亲坐在楼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朝我回来的方向张望,电动三轮车里,载着母亲菜园里的东西,苹果、梨子、眉豆、苦瓜、豆角……父亲源源不断地送来,是父母绵延不尽的爱。⑨父亲上楼后,喜欢半躺在床上,戴上老花镜找报纸看,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的,我问父亲是否在找健康知识,他头也不抬,低声笑着嘟囔:“我怎么没找到你写的文章?”⑩我心头一热,忙捧上一沓装有样刊的信件,找出几份自台湾寄来的报纸,父亲眼神异外欣喜:“这都是你写的?”我点头。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说:“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⑪我想起陈凛在父亲陈逸飞百日祭祀后,对记者唏嘘感叹:“当你终于获得成功时,你所要证明给他看的那个人却离开人世,永远也看不到你的辉煌……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⑫虽是小小的成功,但却给予父亲莫大的欣慰,于我很满足了。父亲开着电动单车缓缓离开小区,有点佝偻的背影,藏着无言的父爱。14.用自己的话,概括与父亲有关的事件。15.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的……(2)父亲眼神异外欣喜:“这都是你写的?”我点头。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说:“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16.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写了背影,两文的写法有何异同?【答案】14.①父亲给“我”办理休学手续;②父亲生病,“我”精心照顾;③父亲给“我”送来蔬菜;④父亲阅读“我”的作品。15.(1)极具画面感,写出了父亲找寻我的文章时的场景,表现了父亲的认真,把我的文章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对我的关爱之情。(2)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发现我的文章时高兴的样子,也写出了父亲的自豪之情。16.相同点:两文都以“背影”为叙事线索,并贯穿文章始终,这“背影”中凝聚着亲情。(都是线索、亲情)不同点:本文既刻画父亲“挺拔的背影”,又描写其“佝偻的背影”,前后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呵护以及父亲的衰老;而朱自清的《背影》则重点描写父亲翻越月台时的背影。【解析】【导语】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回忆父亲送自己回家、生病及来探望等场景,展现了深沉的父爱。作者细腻的笔触,将父亲的衰老、倔强与慈爱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如涓涓细流般触动人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温暖,引发对亲情的珍视与思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②段“父亲在校办公室帮我办理手续……父亲沉沉地说学费仅退了一半”可知,父亲给“我”办理休学手续;根据第④段“父亲半夜醒来……我立即将父亲送往医院……我每天编完稿,就匆匆往医院赶”和第⑤段“我每天编完稿,就匆匆往医院赶……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可知,父亲生病,“我”精心照顾,每天在工作后赶往医院陪伴父亲检查、观察病情;根据第⑧段“昨晚父亲打来电话……父亲上楼后……电动三轮车里,载着母亲菜园里的东西……父亲源源不断地送来”可知,父亲给“我”送来蔬菜;根据第⑨段“父亲上楼后……我问父亲是否在找健康知识……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我怎么没找到你写的文章?’”可知,父亲阅读“我”的作品,对“我”的文章充满期待和欣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1)根据文中第⑨段“父亲上楼后,喜欢半躺在床上,戴上老花镜找报纸看,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可知,“一张一张”“一字一字”这两个叠词的使用,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翻阅报纸的动作,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父亲戴着老花镜,极其专注且缓慢地逐张逐字去查看的画面,极具画面感地展现出父亲找寻“我”的文章时的场景。“像寻宝似的”描写他认真仔细的模样,充分体现出父亲把“我”的文章看得十分重要,也由此深刻地表现出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2)“异外欣喜”“高兴地眯着眼睛”属于对父亲的神态描写。通过“异外欣喜”生动地展现出父亲在看到“我”的文章时那种惊喜的状态,眼睛里满是喜悦;而“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更是进一步强化了父亲喜悦的程度,他沉浸在这样的喜悦之中,边读边回忆起“我”小时候的情景,由此也体现出父亲内心的自豪之情,为“我”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16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相同点:在本文中,作者开篇写“望着父亲拖着沉重的步子,颤颤地下楼,我心头一酸,那挺拔的背影,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了”,结尾又写“父亲开着电动单车缓缓离开小区,有点佝偻的背影,藏着无言的父爱”,可见本文以“背影”为叙事线索,并贯穿文章始终。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也是围绕着父亲的背影展开叙述,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同样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且这“背影”中都凝聚着亲情。不同点:根据本文第①段“那挺拔的背影,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了”和第⑫段“父亲开着电动单车缓缓离开小区,有点佝偻的背影”可知,本文既刻画父亲“挺拔的背影”,又描写其“佝偻的背影”,前后形成对比。“那是一个初秋……父亲用自行车载我回家,他伟岸的背影,像一棵大树,罩住我,让我感到风雨再大也很安然”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呵护;“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老了”以及“有点佝偻的背影”表现了父亲的衰老。而在朱自清的《背影》中,重点描写父亲翻越月台时的背影,通过对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一特定场景下的背影描写,展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四、共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那年花开钱海燕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⑦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⑯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17.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图表。18.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9.分析题目《那年花开》的含义。20.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写出两个方面。【答案】17.①参加征文比赛②老师给我讲故事,鼓励我③紧张(窒息)(把事件要叙述清楚,心情写害怕、担心等也可)18.开篇点题,吸引读者地阅读兴趣,描写了栀子花开时的美丽景色,首尾呼应,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19.表层含义指那年的校园里的栀子花灿烂地开放了。深层含义指的是初三那一年,“我”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20.①是一个赏识学生的好老师:他阅读“我”写的小说,愿意做“我”的作品的第一个读者;②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好老师:他阅读“我”的文章后,鼓励“我”项杂志社投稿;③是一个善于关注学生成长,富有教育智慧的的好老师:“我”失败后灰心丧气,他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引导“我”正确认识失败。【解析】【导语】《那年花开》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关于写作和成长的故事,展现了主角在初三那年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栀子花的盛开象征着美好回忆和希望,而主角的写作经历则代表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坚持梦想、勇敢追梦的重要性。【17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⑦段“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可知,在老师读小说的时候,“我”很紧张,都快要窒息了。故第三空填写:紧张、窒息等词语;从第⑨段“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可知,这里发生的故事是“(我)参加征文比赛”,最后因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这使“我”很是“生气”。故第一空填写:参加征文比赛;结合第⑩—⑮段老师对我教育这些内容,从第⑭段“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可知,这时老师在“我”失败后的谈话,他想用故事对“我”进行鼓励。故第二空填写的是:老师给我讲故事,鼓励我。【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从“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可知,文章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夏天,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这与题目“那年花开”内容相对应,开篇点题;再联系最后一段“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内容,可知,首段“灿烂的笑脸……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与尾段“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内容相呼应,这样首尾呼应;同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纯洁的花瓣比喻成灿烂的笑脸,而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则凝聚成了记忆中的欢声笑语。这样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也暗示了故事将围绕着美好的回忆展开,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自然引出对记忆深处的想念的内容,既引出下文,又能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题的含义。可先从字面来理解。结合第⑯段“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可知,《那年花开》表面意思是“那一年(初三)”栀子花灿烂地开放了;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文章主要是记叙初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终于取得了成功。“那年花开”也就是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获得了成功。综上分析,概括回答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第⑦段“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可知,徐老师能阅读“我”写的小说,愿意做“我”的作品的第一个读者。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愿意主动了解孩子,懂得赏识学生的好老师;从第⑧段“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可知,他阅读“我”的文章后,鼓励“我”项杂志社投稿,由此可见,他还是一个善于发现学生优点,懂得适时鼓励学生的好老师;从第⑭段“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结合第⑩—⑮段老师对我教育这些内容,可知,在我”参加征文比赛失败后灰心丧气时,他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引导“我”正确认识失败。由此可见,他留意学生成长的点滴,是一个善于关注学生成长,富有教育智慧的的好老师。综上分析,概括回答即可。五、整本书阅读21.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响应学校号召,八年级开展“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环节。(1)环节一:本班打算举办《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分享会,从而激发同学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热情,弘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请你将读书笔记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读书笔记摘录(一)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人物
A.________性格
性格温和、意志顽强摘录(二)在三个晚间,红军推进两支兵力向西方和南方。在第四天晚上,他们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防线。他们用猛烈的袭击占领了两方面的防线,把他们的敌人赶跑。他们一点没有停止,直等到他们占领了南方前线上封锁的战壕和碉堡线批注
用“跑”形容敌军,用“猛烈的袭击”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节二:读书分享会结束后,语文老师让你将《红星照耀中国》推荐给更多的人阅读。请你拟写一段简要的推荐理由。【答案】(1)①.环节一:A.朱德②.B.对红军的赞扬(对敌军的嘲笑)(2)环节二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记录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用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和词语赏析。A空:根据“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可判断,此人为朱德。《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朱德的描写如下: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谦虚诚实可靠。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的基本特点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懂。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喜欢和朋友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B空:根据敌军“跑”与红军“猛烈的袭击”做对比,突出红军的英勇善战,由此可见,作者对红军的赞扬和对敌军的嘲笑之情。【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之作,作者真实地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论坛版块承包租赁合同
-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英语试卷含解析
- EDA课程设计及应用课程设计
- 2024年锌锰电池项目建议书
- 2024年宠物狗咬伤赔偿意向书3篇
- 2024年度防火涂料产品研发与人才培养合同
- 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大透视摄影课程设计
- 甘肃省会宁县2025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2025届陕西省咸阳中学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报告
- 体育产业崛起2024年体育发展趋势展望
- 京东股票分析证券分析报告
- 《输血不良反应》课件
- 质量控制关键节点
- 2023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02154-数据库应用技术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6练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政治试题
- 淋巴瘤的疗效评估与监测
- 英语听力技巧与应用(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滨州学院
- 代理记账服务合同-服务合同
- Unit8+Reading 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