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孙子兵法》《老子》《〈论
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孔子说:〃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
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
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来遵守
礼仪?一个人没有仁爰之心,怎么会懂得音乐?〃
【原文】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
了。〃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
益。〃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
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在内心反省
(是否有和他一样的不足)。〃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大意】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
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二者兼备,然后才可以成
为君子。〃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大意】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难
道还不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卸下重任,这不是很遥远
吗?〃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箫,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箫,进,吾往也。“
【大意】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
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
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
进的。〃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大意】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
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意】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
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C一旦这样做了,天
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
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
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
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
笨,也要照您说的这些话去做。〃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意】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
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旧!自己不愿意的,
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意】孔子说:〃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呢?学
《诗》可以培养联想能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懂得和
别人相处,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近呢,可以懂得怎样侍
奉父母,远呢,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还能多认识
草木鸟兽的名称。〃
层次归纳
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
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
之心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待礼、乐。
第三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
重要性。
第四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
性。
第六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应配
合适当。
第七章,曾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
心和决绝的勇气的观点。
第八章,孔子阐释功亏一塞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
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张老师的语文工作
室(ID:PeterZhangEdu)
第十二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
〃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
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
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
革时期。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
私人讲学的先例。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
人。《论语》中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
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
习之〃等。孔子晚年还修订了《诗》《书》等著作。
主题思想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
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其思想的
核心内容。
名句赏析
【名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赏析】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
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
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
本性。如果人依其朴实的本性而为,虽然也很好,但不
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
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
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
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弊端是有
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
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
〃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摘自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课后练习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共20篇,是一学
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字是一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家。
2.理解性默写
(1)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能体现
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
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
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
〃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5)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很好地阐
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
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3.探究提升
(1)试着根据文本总结《论语》的特色。
(2)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类文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瞰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
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
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南
宫敬叔言鲁君日:"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
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
日:〃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
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
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
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
焉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
曰:〃东门有人,其颖(sa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
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
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
狗,然哉!然哉!〃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短商获兽,以为不
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日:〃河不出图,雒不出
书,吾已矣夫!〃
哀公十五年,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
杖逍遥于门,日:〃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日: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日: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
做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
殷人/两柱间
B.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
人次5柱间
C.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
殷人两柱间
D.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
殷人两柱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施的一项是
A.城郭:最初,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后来指
外城和内城,也泛指城或城市。
B.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
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麒麟:中国传统瑞兽,传说中的动物,与凤凰、龙、
乌龟一起被誉为祥瑞四灵。
D.东阶:古代贵族厅堂的台阶分三道,西阶供客人行
走,东阶供主人行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南宫敬叔一起去周王室请教礼的问题。他们还
拜见了老子,老子在临别前送给他们几句赠言,孔子受用很
深,回到鲁国后,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立即多起来。
B.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郑国人称孔子狼
狈不堪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孔子非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
受,表现其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C.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孔子因仁兽麒麟被人捕获而感
慨;又有感于河图与洛书的不再出现,表达了他对于理想不
能实现、时代无法挽救的悲叹。
D.孔子病了,子贡前去探望他,孔子对子贡的哭诉表现
了孔子死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无限凄怆悲惋之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2)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
【基础检测】
L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丘仲尼春秋教育
2.(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1)《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
远,在修辞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有一种雍容和
顺、纤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
展示人物形象。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
等。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2)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
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
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
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
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
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
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虽然致富达贵和摆
脱贫贱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
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
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类文拓展】
1・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
〃宗〃是动词,〃予〃是第一人称代词,作〃宗〃的宾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两柱间〃是陈述〃殷
人〃的停棺之地,不可断开,排除B项。
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的能力。A项,〃最初,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表
述错误,城郭,最初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后来指
内城和外城。
3.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
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立即多起来〃理解错误,不是〃立
即〃,而是〃渐渐多起来〃,见原文〃弟子稍益进焉〃中
〃稍〃字意思是〃渐渐"。
4.(1)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
用言辞送人。
(2)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
但说我类似丧家之犬,(倒是)对极了!对极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
点:(1)闻:听说;以:用;仁人者:品德高尚的人。
(2)形:形容;谓:说;然:对。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瞰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
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
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
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
一般人不一样。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
子一起到周王室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
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王室去请教礼仪。又拜见了老
子。告辞离开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
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
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
是:’聪明深察的人就接近了死亡,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
人的缘故;博学善辩、才能广大的人就要危及自身,那是因
为他爱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不要总是想到自己,
做臣子的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孔子从周王室返回鲁国之
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个人站在
外城的东门下。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
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
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个丧家之
犬。〃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
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类似丧家之犬,
(倒是)对极了!对极了!〃
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给叔孙氏驾
车的短商猎获了一头怪兽,他们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孔子看
了后说:〃这是麒麟。〃(短商)于是便将它取走了。孔子
说:〃黄河中再不见神龙负八卦图出现Z雒水中再不见神龟
负雒书出现,我将要完啦一
鲁哀公十五年,子路死在卫国。孔子病重,子贡请求看望
他。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彷徨而行,说:〃赐,你为什么
来得这样迟啊?〃孔子于是就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
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对
子强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信仰我的主张。夏
人死了停棺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殷
人死了则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
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过了七天孔子
就死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
《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孙武,春秋末年吴国名将,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今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孙武在世时适逢齐乱,遂奔吴国,
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孙子兵法》一书,被后世尊为〃兵
圣〃。
【情节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孙子兵法》现代丛书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
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
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
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
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
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
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
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
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
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
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
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
〃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
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
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
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
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经济,但会
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
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
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孙子兵法・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
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
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
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
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的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
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作品赏析】
《孙子兵法》渗透了许多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孙子
兵法》的灵魂。《孙子兵法》也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事天下。〃孙子
继承了老子这个观点,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主
张;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孙子也阐述了〃夫兵形象
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观点。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兵法本身,几千年前
的军事著作,在今天在军事上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作
用是很有限的。《孙子兵法》之所以流传千年仍被关注和
学习,更多是因为它蕴告了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而这些思
想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孙子兵法》虽为
兵书,但其与《论语》《老子》一样历经千年仍然生生不
息,给后世以无限的思考与启迪。
《孙子兵法》强调全局意识,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达到
最终的战略目标,因此无论何时都要顾全大局,目光短浅
的人即使侥幸取胜,也只是暂时威风,真正的名将一定有
很强的全局意识。在生治中也是一样,真正能够做成大事
的人都是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的人。但全局意识又不代表
面面俱到,重点意识也很重要。〃备前而后寡,备后则前
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才
能处于上风。孙子虽然追求全胜,但在实际操作时不能求
全,否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会错失良机。做任何事都
是一样,必须要找到重点和关键,才能成功。另外则是变
通意识,〃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
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在任何计划实施之前都要准备
多种变通之道,做事时随机应变,方能把握机遇,取得成
功。
《老子》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
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与中国近现代文
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
家〃。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
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安徽省涡阳县),在老
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
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情节浓缩】
现在通行的《老子》共5000余字,分为上、下两
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
和下篇的〃德〃字,将《老子》称为《道德经》。
《老子》一书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
系。它以〃道〃为宇宙的根本,阐述了〃道〃的本质、特
点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
见、摸不到的。它是宇宙唯一的、绝对的物质存在,不会
随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而其本
身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出天地万物。
其次,〃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其产
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
生万物后,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营养生长。
第三,〃道〃是具有规律性的。〃道〃虽然恍恍惚
惚,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
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
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相辅相成的、恒常的、规律
性的道,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第四,〃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道〃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以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不靠外在其他的
原因,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以其自然而然的状态为依据,
不对万物干预,让万物顺应自然。按〃道〃办事的人,只
是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
制,这就是〃无为〃。
第五,主张致虚守静,柔弱不争。老子认为,万物的
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这〃虚〃状的东西,呈现为〃静〃
态,它的作用是无尽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开世
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状态中。所以道家
隐居山川,与世无争。
下面是《老子》几章精彩简介:
第二章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阐明了对立统一的规
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并且老子还
提出了〃无为〃的观点。即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
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
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
为。
第十七章体现了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
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
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信,处于中间状况的统
治者是被老百姓亲近并称赞,或者是被老百姓畏惧的。老
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要讲诚信,他悠闲自在,
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
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
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
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作品赏析】
《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
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但书中把两者和自然性的宇宙本质一
-〃道〃联系起来,所以〃形而上〃的特征很强。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含的
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
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
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一位美国学者预言
说,中国的《君子》将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
书。
相关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
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
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
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
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
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日:
〃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
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久
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弹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
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
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武纵子
胥、伯第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
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
田单谈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
也。然始吴能以入郢,及因胥、豁、唐、蔡之怒,及乘楚
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
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节选自苏洵《嘉祜集•权书•孙武第七》,有删改)
材料二: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
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
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
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
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
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有删改)
1.材料一中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
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
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武使秦A得听包胥之B言C出兵救D楚E无忌吴
之F心G斯H不威之甚。
2.下列对材料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中"穷〃是〃穷尽〃的
意思,与成语〃穷追猛打〃中〃穷〃的意思不同。
B.〃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上乃欲变此"《答
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c.间,缝隙,文中代指机会,与〃肉食者谋之,又
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意思相同。
D.三军,春秋时大国对军队的合称。按周制,大的
诸侯可以有三军,常称为上军、中军、下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孙武十三篇》中论述的奇特、权变、
秘密、机智等用兵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的兵法著作
大都比不上它。
B.在吴国外祸内患接踵而至时,苏洵认为孙武作为吴
国的将帅却没有办法平息这些祸乱,这与他在书中所论相
差甚远。
C.苏洵认为依照《九地》所论,孙武纵容子胥、伯
豁鞭打楚平王的尸体来发泄个人私愤的做法会激怒楚国,
招致祸患。
D.《孙子兵法》中强调将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
助手,如果将帅辅佐君主周全,国家一定会强盛,反之则
一定会哀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
能将乎?
②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两则材料都谈到兵法,但侧重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
容简要概括。
答案与译文
1.C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原文标点
为: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
不威之甚。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穷追猛打“中
〃穷〃是〃极力〃的意思,与前者意思不同。B项,前者
是〃竟然〃的意思,后者是〃于是〃的意思。C项,〃肉
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间〃是〃参与〃的意思,与前
者意思不同。
3.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苏洵认为依照《九地》所论”错,应该是〃苏洵认为
依照《作战》所论〃,文中《九地》所论只是指责孙武做
法不得当的第一点,而二三两点都是依据《作战》所论。
4.①自己尚且不能熟练运用,因而战败,更何况仅仅
是效法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能用它们统率军
队呢?②如果全军既有迷惑又有疑虑,那么诸侯乘隙进攻
的灾难就会到了,这就是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聘新人工作规划
- 老年病学骨质疏松
- 员工用电安全知识培训
- 羊水栓塞抢救及护理
- 2016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知识分享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含解析
- 钉钉后台操作培训
- 职业病科专家介绍
-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 含解析
-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
- 制程品质控制基础
- 产品宣传公司介绍模板
- 炸药库租赁合同
- YY/T 1865-2022BRC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及数据库通用技术要求(高通量测序法)
-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TCAQ10201-2020
- 校长德育讲座中职德育工作构建课件
- 全等三角形判定复习教学课件
-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课件
- 统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第一课时-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课件
- 冷链物流仓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