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D.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大致相等【答案】A【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D、组织液大部分流回血浆,少数分流入淋巴管,因此流向血浆的组织液多于流向淋巴的组织液,D错误。故选A。2.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下列叙述中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②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③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④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①正确;②过敏反应时,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一方面血管内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②正确;③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积聚引起水肿,③正确;④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3.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严重营养不良时,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C.将离体红细胞置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中,均能维持正常形态D.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答案】D【详解】A、严重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A错误;B、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主要是Na+和Cl-)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B错误;C、将离体红细胞置于0.9%的NaCl等渗溶液中,可维持正常形态,C错误;D、由于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多,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D正确。故选D。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叙述正确的是()A.该“媒介”相对稳定状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B.该“媒介”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活动就会出现障碍C.该“媒介”中含有多种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呼吸作用的酶可存在于该“媒介”中【答案】A【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该媒介是内环境。【详解】A、该媒介是人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A正确;B、如果内环境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改变,即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人体代谢活动不会出现障碍,B错误;C、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呼吸作用的酶分布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A。5.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肺通气过度,排出CO2过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轻症患者可用纸袋罩住口鼻部,在纸袋中大口呼吸来缓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B.纸袋罩住口鼻呼吸可提高血浆中CO2浓度来缓解症状C.患者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血浆pH值高于正常范围D.患者还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答案】D【分析】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详解】A、情绪激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A正确;B、可用纸袋罩住患者口鼻增加CO2分压,进而缓解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B正确;C、内环境正常的酸碱度在7.35-7.45之间,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患者内环境pH大于7.45,C正确;D、情绪激动时呼吸急促,会导致肺过度通气,进而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D错误。故选D。6.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的活动密切相关,与肾脏关系不大B.由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所以正常情况下其渗透压大于组织液和淋巴液C.呼吸性碱中毒往往表现为血浆pH高于正常值,此症状可能是过度通气引起的D.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一定是由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答案】C【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肾脏可以排出一些无机盐,参与了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如排出过多的NaHCO3,A错误;B、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B错误;C、过度通气会导致CO2排出较多,使内环境中H2CO3含量降低,血浆pH升高,C正确;D、人体自身调节机制正常时,若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了人体调节限度,也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C。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B.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丙酮酸在内环境中分解为乳酸,进而引起机体酸中毒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生命活动仍能正常D.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答案】D【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能将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所以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不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明显改变,因而不会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A错误;B、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丙酮酸分解为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D、严重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故选D。8.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疲惫,运动时心率和胃肠蠕动发生的变化是()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和胃肠蠕动减弱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和胃肠蠕动加强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和胃肠蠕动减弱【答案】D【详解】当我们进行体育运动时,身体会进入一个兴奋状态,这时交感神经活动会占优势。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导致心率加快,因为它促使心脏加快跳动以供应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肌肉。同时,交感神经的活动还会减弱胃肠蠕动,因为身体将血液流量重新分配到更重要的部位,如肌肉,以便于运动,ABC错误,D正确;故选D。9.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被称为脊蛙。用脊蛙做如下实验,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第一步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蛙右侧后肢趾部皮肤发生屈腿反射第二步将蛙右侧后肢趾部的皮肤环剥,重复第一步实验①第三步将探针插入蛙的椎管内,破坏蛙的脊髓,重复第一步实验②A.该实验使用脊蛙,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B.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神经中枢【答案】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详解】A、该实验使用的是脊蛙,实验过程中没有有脑的对照,因而该实验不能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A错误;B、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其感受器被破坏,所以不会出现屈腿反射,B正确;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该过程不属于反射,C正确;D、分析实验一与实验三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蛙的脊髓被破坏,即屈腿反射中枢被破坏,导致蛙不会出现屈腿反射,D正确。故选A。10.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如果手无意识碰触到一个发烫的物体,我们往往来不及思索就会迅速缩回手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碰触到发烫物体的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会增大B.上述过程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望梅止渴”和上述反射的类型是不一样的D.不能通过反复刺激建立更多数量的非条件反射【答案】A【分析】手无意识碰触到一个发烫的物体后会出现迅速缩回,这种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该反应是生来就有的,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详解】A、碰触到发烫物体的神经细胞对Na+的通透性会增大,A错误;B、上述发生了缩手反射,该过程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C、“望梅止渴”为条件反射,和上述反射的类型是不一样的,C正确;D、非条件反射是天生的,不能通过反复刺激建立更多数量的非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A。11.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不需消耗能量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图1装置A所测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装置B所测为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状态时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A正确;B、图2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峰值,是Na+内流所致,所以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两侧浓度差增大,则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动作电位会增大,图2中C点上移,B正确;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到B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不需消耗细胞产生的能量,C正确;D、在测出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纤维一个有效刺激,即可测出动作电位,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D。12.如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心电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值将会变小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答案】B【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详解】A、分析图1可知,在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会具有放大作用,从而使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延长,A正确;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的海水中重复实验,会导致内流的钠离子的增多,因而动作电位的值会增大,即图2中B点值变大,B错误;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不同,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D、反射活动要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B。13.下列有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静息状态下,Na+和K+分别主要分布在膜内和膜外B.静息状态下,K+外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从产生动作电位到恢复静息状态与K+和Na+跨膜运输都有关D.若将神经纤维放在较低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会升高【答案】C【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K+通道打开,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使神经纤维上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协助扩散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详解】A、在静息状态下,Na+和K+分别主要分布在膜外和膜内,A错误;B、静息状态下,K+外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C、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与K+的外流有关,因此从产生动作电位到恢复静息状态与K+和Na+跨膜运输都有关,C正确;D、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因此若将神经纤维放在较低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D错误。故选C。14.抑郁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产生重度消极情绪得不到缓解而形成的。某抗抑郁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吸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羟色胺在通过突触间隙时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B.该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ATP水解来阻止回收5-羟色胺C.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多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答案】D【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5-羟色胺进入突触间隙为胞吐,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但5-羟色胺在通过突触间隙时是通过扩散实现的,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该抗抑郁药物抑制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具有选择性,因此,这种抑制剂作用于突触前膜具有特异性,应是与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有关的受体结合。若是抑制ATP水解,阻止重吸收的能量供应,则会影响神经元多种耗能的生命活动,B错误;C、由题干信息,某抗抑郁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据此推测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C错误;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D正确。故选D。15.尼古丁是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其作用机理之一为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饱腹感”神经元兴奋,使食欲下降。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时,尼古丁会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为钠离子内流供能B.POMC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推测饱腹感神经元可能位于大脑皮层C.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的体重增加更容易D.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增多【答案】B【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尼古丁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其作用是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而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A错误;B、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POMC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推测饱腹感神经元可能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C、吸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促进脂肪细胞中物质的氧化分解,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的体重更容易减少,C错误;D、分析题意可知,尼古丁是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其作用机理之一为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饱腹感”神经元兴奋,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减少,D错误。故选B。16.成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如图所示,①-⑦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其中逼尿肌收缩,压迫尿液排出,括约肌收缩关闭尿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膀胱充盈产生尿意的过程不属于反射B.排尿过程中,两处⑤的肌肉反应情况不同C.憋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括约肌收缩D.成人排尿反射的反射中枢是③和大脑皮层【答案】C【分析】据图可知,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尿意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正确;B、排尿过程中,上方⑤处肌肉舒张,下方⑤处括约肌收缩,B正确;C、憋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括约肌收缩,C错误;D、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③(脊髓),但成人有意识地排尿属于条件反射,此时需要位于大脑皮层地神经中枢参与,D正确。故选C。17.毒扁豆碱等物质能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箭毒分子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传递的干扰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毒扁豆碱能导致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B.箭毒分子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会使钠离子通道无法正常开启,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D.可卡因的作用机理与毒扁豆碱的作用机理完全一致,均能使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详解】A、由题意可知,毒扁豆碱能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进而导致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A正确;B、箭毒分子会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箭毒分子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会使钠离子通道无法正常开启,则钠离子无法内流,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C正确;D、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而毒扁豆碱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导致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D。18.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及其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其靶细胞位于胰腺B.促胰液素能引起胰液的分泌,胰液进入消化道这一内环境发挥作用C.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D.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否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答案】B【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其靶细胞是胰腺,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将小肠黏膜研磨后,彻底破坏神经,设计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C正确;D、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切断了神经,研究的是没有神经调节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调节,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否受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B。19.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通过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食物刺激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答案】D【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此,该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顺序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详解】A、通过②⑤视觉和嗅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为条件反射,后天形成,A正确;B、食物刺激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经过反射弧,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B正确;C、据图可知,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图中胰腺细胞接受了4种信号: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因此相应的受体有4种,D错误。故选D。20.内分泌系统是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维持着内环境的稳定等。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医生建议采用注射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下丘脑功能异常,则可考虑采用注射TSH的方式进行治疗B.若甲状腺功能异常,则可考虑采用注射甲状腺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其催化有机物代谢的功能减弱D.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等因素,注射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答案】C【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来进行的。当机体感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详解】A、若下丘脑功能异常,说明下丘脑无法正常分泌TRH,缺少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无法促使垂体分泌TSH,故可考虑采用注射TSH的方式进行治疗,A正确;B、若甲状腺功能异常,说明该患者无法正常分泌甲状腺激素,则可考虑采用注射甲状腺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B正确;C、甲状腺激素不是酶,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D、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等因素,若甲状腺激素注射过量,则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因此注射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D正确。故选C。21.某实验小组打算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检测处理前后小鼠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变化量,验证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中对下丘脑起反馈调节作用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而非促甲状腺激素。下列处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B.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C.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饲喂甲状腺激素D.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甲状腺激素【答案】B【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A、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无法验证,A不符合题意;B、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则该组小鼠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另一组小鼠可以产生甲状腺激素,然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验证,切除甲状腺一组的小鼠不能对下丘脑起反馈调节作用,另一组则可以,B符合题意;C、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能产生甲状腺激素,且两组小鼠都没有促甲状腺激素,无法验证,C不符合题意;D、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有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无法验证,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下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B.9时-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C.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D.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答案】A【详解】A、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引起血糖上升,A错误;B、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故9时-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B正确;C、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D、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故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正确。故选A。23.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脂肪及体重的调节方面。肥胖症患者注射瘦素有一定的减肥效果,如图是瘦素调节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瘦素通过体液运输到有特定受体的靶细胞相结合并发挥作用B.图中与a激素呈现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肾上腺素C.注射瘦素可以治疗由于细胞上的瘦素受体出现问题所引起的肥胖症D.与瘦素的合成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答案】C【详解】A、由题图可知:瘦素被分泌到内环境后,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相结合并发挥作用,A正确;B、由题图可知: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能促进糖原分解加强,故图中a激素为胰高血糖素,与a激素呈现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B正确;C、瘦素与其受体的识别出现问题,瘦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不能通过注射瘦素治疗该类疾病,C错误;D、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在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线粒体提供能量,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是具膜细胞器,D正确。故选C。24.科学家用小鼠做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切除垂体及胰腺可减小、减弱相关内源激素对实验的影响B.给实验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可以促进小鼠体重的增加C.该实验结果表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小鼠体重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小鼠体重的增加将更显著【答案】D【分析】该实验对小鼠的不同操作属于自身前后对照,由曲线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促进小鼠的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会导致实验失败。【详解】A、本实验研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实验前切除垂体和胰腺的目的是减小、减弱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B、从图中信息可知,给实验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可以促进小鼠体重的增加,B正确;C、在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时,体重增加更明显,说明这两种激素在小鼠体重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D、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增大激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D错误。故选D。25.雄性体能上往往强于雌性,某兴趣小组猜测是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能增强肌肉力量。为探究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的机理和确定雄性激素能增强肌肉力量,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组别手术处理方法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睾丸平均重量(g)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平均后腿蹬力(N)1不做处理5.82852A3.71873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雄性激素3.42764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5.6281根据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处的处理应该是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组别1不做处理,是对照组,可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根据实验可知: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睾丸发育和分泌雄性激素,从而增强肌肉力量D.根据实验可知: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答案】D【分析】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相同,即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依据该过程,再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详解】A、第1组是不做处理,第3和第4组都是切除垂体,而且分别注射了适量的雄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则A处切除垂体,同时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不注射任何激素,A正确;B、组别1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排除无关变量干扰,B正确;C、根据1、2、3、4组对比可知: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睾丸发育和分泌雄性激素,从而增强肌肉力量,C正确;D、实验未能体现出下丘脑的作用,D错误。故选D。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50分。26.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面是某女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______。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_____________中。(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女子_____________(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3)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判定该女子可能患___________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当生物体内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液内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会发生变化②.动态平衡(2)肾脏(3)①.糖尿②.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4)血浆中虽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分析】由表格结果可知:表中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总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的参考范围内,而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超过了参考范围。【小问1详解】当生物体内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液内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会发生变化,故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小问2详解】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超过了正常范围,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可推测该男子肾脏(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严重情况下可进一步引起水盐平衡的失调。【小问3详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女子的血清葡萄糖超过了参考范围,可能患有糖尿病;血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所以为了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小问4详解】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因为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而血浆中虽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27.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则图①表示______,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______内。(2)若在图甲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B指针的偏转情况是:发生______次方向______的偏转。若在图甲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指针的偏转情况分别是:A______;B______(选填“偏转一次”“偏转两次”“不偏转”)(3)图乙中,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表现出肌无力。(4)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方向是由_____传递到______(填写结构名称):突触后膜中的信号转换为_____。(5)若图丙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______(填“兴奋”或“抑制”)。若在图丙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图甲中①,发现电流表B指针不偏转,但发现图丙⑤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用图丙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答案】(1)①.感受器②.脊髓(2)①.两次

②.相反③.不偏转④.偏转一次(3)①.由负变正②.减少(4)①.突触前膜②.突触后膜③.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5)①.抑制②.⑥【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丙图是突触结构图,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受体,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传导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图①是感受器。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弧,则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脊髓(或中枢神经系统)内。【小问2详解】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在传至效应器的过程中,兴奋会先后到达电流表B的两端,因此电流表B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传到B电流表的一端(左端),导致电流表B能发生一次偏转,而无法传到A电流表的两端,所以电流表A不会发生偏转。【小问3详解】图乙中,当神经纤维的K+外流时,产生静息电位,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Na+内流时产生神经冲动,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是外负内正。因此,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当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小问4详解】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方向是单向,是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在突触后膜中的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小问5详解】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不能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因而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抑制。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突触间隙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甲图中①感受器,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而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促使神经递质的分解,而是抑制了突触后膜上受体⑥的功能,不能使通道打开,因而不产生动作电位。28.人的手指不小心触碰到了尖锐的东西,手就会迅速缩回,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A、B、C、D、E分别代表反射弧上不同的位置点(图中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1)缩手反射是一种_________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效应器是__________。(2)由于某些原因,图中反射弧在阴影处受损,但损伤的具体程度未知。为了检测损伤的部位,现将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的膜外,用电刺激__________(填“C”、“D”或“E”)点,观察指针偏转的次数和骨骼肌的反应情况。若指针偏转__________次,骨骼肌__________(填“收缩”或“不收缩”),表明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3)图中神经递质以__________方式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内的变化是__________。(4)已知箭毒是一种神经性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的兴奋传递。为验证箭毒的作用,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先放置在__________(填“箭毒”或“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再将该标本转移到__________(填“箭毒”或“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预测两次腓肠肌的收缩情况为__________。【答案】(1)①.非条件反射②.脊髓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2)①.C②.1③.收缩(3)①.胞吐②.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写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不给分)(4)①.①箭毒②.乙酰胆碱③.第一次腓肠肌不收缩,第二次腓肠肌不收缩【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缩手反射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属于非条件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电刺激点若选

A点,只要传入神经受损,无论传出神经是否受损,骨骼肌均不收缩,若选D或E点,兴奋无法经过神经中枢中的突触传到A、B、C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只能从感受器一侧向效应器一侧传递),当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可以同时向两侧传导,故为了检测损伤的部位,应将图2的灵敏电流计的甲、乙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并用电刺激刺激C点,观察灵敏电流计偏转的次数和骨骼肌的反应情况;当刺激C点时,若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则兴奋只能传导到B点,电流计只偏转1次,若传出神经没有受损,则兴奋经过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可以传递到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小问3详解】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则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小问4详解】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箭毒(一种神经毒素)

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故在连接好标本后完成下列操作:将标本转移至箭毒溶液中,

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将标本转移至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由于实验预期是“箭毒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的兴奋传递”,故经箭毒处理后,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两次腓肠肌均不收缩。29.褪黑素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因能够使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发亮而得名。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光照周期的变化下,褪黑素可调节哺乳动物和人的生殖活动。褪黑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晚上分泌多,白天分泌少。下图为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进行调节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褪黑素的分泌过程属于______调节。去甲肾上腺素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其作用于松果体细胞膜上的受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下丘脑——垂体—睾丸”调节轴)发挥调节作用,在HPG轴中,由睾丸分泌的激素可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此过程体现激素分泌的______调节。(3)在饲料中添加促性腺激素,对动物的生殖活动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是______。(4)褪黑素还有调节睡眠的作用,可以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某同学长期熬夜玩手机,扰乱了生物钟,致使其晚上睡眠质量大为下降,其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神经②.属于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反馈(3)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饲料中添加促性腺激素会导致该激素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使促性腺激素失去作用,对动物的生殖活动影响不显著。(4)长时间使用手机产生的光信号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从而使睡眠减少。【小问1详解】分析图可知,褪黑素的分泌是受神经反射活动控制的,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在突触间隙中扩散,并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可以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体现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小问2详解】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分析题意可知,由睾丸分泌的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此过程体现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在饲料中添加促性腺激素,对动物的生殖活动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是: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饲料中添加促性腺激素会导致该激素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使促性腺激素失去作用,对动物的生殖活动影响不显著。【小问4详解】分析图可知,长时间使用手机或电脑产生的光信号(通过反射活动)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睡眠减少。30.材料1: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材料2:下丘脑和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分为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为研究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的调节,给小白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1: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观点2: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在阅读以上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请对材料1所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___。(2)为证明材料2中哪一观点正确,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取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它们的___________。②甲组小鼠,摘除甲状腺,适量注射___________测定TRH分泌量。乙组小鼠,___________,注射适量甲状腺素,测定TRH分泌量。③结果分析:如果___________,则表明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如果___________,表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如果___________,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答案】(1)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2)①.TRH分泌量②.TSH##促甲状腺激素③.摘除垂体④.仅是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⑤.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⑥.甲、乙两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小问2详解】欲验证TSH的作用方式,可选取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分为甲、乙两组,实验前应分别测定它们的TRH,与实验后的TRH分泌量形成前后对照。甲组小鼠,摘除甲状腺,适量注射TSH测定TRH分泌量。作为对照,为排除垂体的影响,乙组小鼠应摘除垂体,适量注射甲状腺素,测定TRH分泌量。结果分析:如果仅是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则表明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如果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表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如果甲、乙两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D.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大致相等【答案】A【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D、组织液大部分流回血浆,少数分流入淋巴管,因此流向血浆的组织液多于流向淋巴的组织液,D错误。故选A。2.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下列叙述中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②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③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④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①正确;②过敏反应时,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一方面血管内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②正确;③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积聚引起水肿,③正确;④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3.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严重营养不良时,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C.将离体红细胞置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中,均能维持正常形态D.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答案】D【详解】A、严重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A错误;B、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主要是Na+和Cl-)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B错误;C、将离体红细胞置于0.9%的NaCl等渗溶液中,可维持正常形态,C错误;D、由于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多,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D正确。故选D。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叙述正确的是()A.该“媒介”相对稳定状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B.该“媒介”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活动就会出现障碍C.该“媒介”中含有多种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呼吸作用的酶可存在于该“媒介”中【答案】A【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该媒介是内环境。【详解】A、该媒介是人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A正确;B、如果内环境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改变,即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人体代谢活动不会出现障碍,B错误;C、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呼吸作用的酶分布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A。5.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肺通气过度,排出CO2过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轻症患者可用纸袋罩住口鼻部,在纸袋中大口呼吸来缓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B.纸袋罩住口鼻呼吸可提高血浆中CO2浓度来缓解症状C.患者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血浆pH值高于正常范围D.患者还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答案】D【分析】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详解】A、情绪激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A正确;B、可用纸袋罩住患者口鼻增加CO2分压,进而缓解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B正确;C、内环境正常的酸碱度在7.35-7.45之间,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患者内环境pH大于7.45,C正确;D、情绪激动时呼吸急促,会导致肺过度通气,进而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D错误。故选D。6.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的活动密切相关,与肾脏关系不大B.由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所以正常情况下其渗透压大于组织液和淋巴液C.呼吸性碱中毒往往表现为血浆pH高于正常值,此症状可能是过度通气引起的D.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一定是由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答案】C【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肾脏可以排出一些无机盐,参与了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如排出过多的NaHCO3,A错误;B、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B错误;C、过度通气会导致CO2排出较多,使内环境中H2CO3含量降低,血浆pH升高,C正确;D、人体自身调节机制正常时,若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了人体调节限度,也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C。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B.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丙酮酸在内环境中分解为乳酸,进而引起机体酸中毒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生命活动仍能正常D.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答案】D【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能将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所以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不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明显改变,因而不会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A错误;B、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丙酮酸分解为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D、严重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故选D。8.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疲惫,运动时心率和胃肠蠕动发生的变化是()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和胃肠蠕动减弱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和胃肠蠕动加强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和胃肠蠕动减弱【答案】D【详解】当我们进行体育运动时,身体会进入一个兴奋状态,这时交感神经活动会占优势。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导致心率加快,因为它促使心脏加快跳动以供应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肌肉。同时,交感神经的活动还会减弱胃肠蠕动,因为身体将血液流量重新分配到更重要的部位,如肌肉,以便于运动,ABC错误,D正确;故选D。9.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被称为脊蛙。用脊蛙做如下实验,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第一步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蛙右侧后肢趾部皮肤发生屈腿反射第二步将蛙右侧后肢趾部的皮肤环剥,重复第一步实验①第三步将探针插入蛙的椎管内,破坏蛙的脊髓,重复第一步实验②A.该实验使用脊蛙,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B.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神经中枢【答案】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详解】A、该实验使用的是脊蛙,实验过程中没有有脑的对照,因而该实验不能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A错误;B、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其感受器被破坏,所以不会出现屈腿反射,B正确;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该过程不属于反射,C正确;D、分析实验一与实验三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蛙的脊髓被破坏,即屈腿反射中枢被破坏,导致蛙不会出现屈腿反射,D正确。故选A。10.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如果手无意识碰触到一个发烫的物体,我们往往来不及思索就会迅速缩回手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碰触到发烫物体的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会增大B.上述过程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望梅止渴”和上述反射的类型是不一样的D.不能通过反复刺激建立更多数量的非条件反射【答案】A【分析】手无意识碰触到一个发烫的物体后会出现迅速缩回,这种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该反应是生来就有的,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详解】A、碰触到发烫物体的神经细胞对Na+的通透性会增大,A错误;B、上述发生了缩手反射,该过程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C、“望梅止渴”为条件反射,和上述反射的类型是不一样的,C正确;D、非条件反射是天生的,不能通过反复刺激建立更多数量的非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A。11.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不需消耗能量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图1装置A所测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装置B所测为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状态时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A正确;B、图2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峰值,是Na+内流所致,所以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两侧浓度差增大,则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动作电位会增大,图2中C点上移,B正确;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到B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不需消耗细胞产生的能量,C正确;D、在测出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纤维一个有效刺激,即可测出动作电位,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D。12.如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心电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值将会变小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答案】B【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详解】A、分析图1可知,在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会具有放大作用,从而使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延长,A正确;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的海水中重复实验,会导致内流的钠离子的增多,因而动作电位的值会增大,即图2中B点值变大,B错误;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不同,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D、反射活动要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B。13.下列有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静息状态下,Na+和K+分别主要分布在膜内和膜外B.静息状态下,K+外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从产生动作电位到恢复静息状态与K+和Na+跨膜运输都有关D.若将神经纤维放在较低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会升高【答案】C【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K+通道打开,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使神经纤维上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协助扩散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详解】A、在静息状态下,Na+和K+分别主要分布在膜外和膜内,A错误;B、静息状态下,K+外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C、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与K+的外流有关,因此从产生动作电位到恢复静息状态与K+和Na+跨膜运输都有关,C正确;D、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因此若将神经纤维放在较低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D错误。故选C。14.抑郁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产生重度消极情绪得不到缓解而形成的。某抗抑郁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吸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羟色胺在通过突触间隙时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B.该抗抑郁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