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和优化建议》15000字(论文)_第1页
《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和优化建议》15000字(论文)_第2页
《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和优化建议》15000字(论文)_第3页
《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和优化建议》15000字(论文)_第4页
《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和优化建议》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共23页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和完善对策研究摘要作为我国的推进新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开展区域协作发展战略的一大创新措施。创建S省自贸区一方面是对于原有的区域发展理念的晋级,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自贸区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发展以实现倍增效应,它的建立对于S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千真万确的。经过这两年的发展S省自贸区已经发挥起其功能,各行业不断聚集形成了强大的经济效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各国各地自贸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自贸区与区域经济需要互动发展,但是由于地理条件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和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原因二者无法进行优势互补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发展。S省地区经济增长差距较大是阻碍S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找到S省自贸区与S省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支撑因素,研究S省各地区如何共享贸易区政策红利,打破区域封锁,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最终提高全省整体生产效率,有效改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对于S省的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本文在认识到S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S省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效果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完善基础设施;第二,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第三,实现政府法制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第四,科学制定“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第五,推进区域开发科学的有序发展;第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关键词:自贸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目录TOC\o"1-2"\h\u2521前言 12829第1章自贸区和S省自贸区的含义与发展 188211.1自贸区 2317131.2中国自贸区 2324221.3S省自贸区 218561第2章S省经济发展现状 5108712.1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5275432.2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632221第3章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 7261183.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7124943.2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 826146第4章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26320面临的问题 1376064.1自贸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49704.2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416020第5章对于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6192925.1对S省自贸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6231835.2对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615373结论 2027454参考文献 22前言我国投建的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试验田,自贸区的建立也会使其借助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1+3+7+1+6+3”新一轮自贸区格局已经正式成型,其中,中国(S)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S省自贸区”)分为三大片区,分别是:济南片区、青岛片区和烟台片区。目前看来,S省经济增长的确迅速,但是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的差异比较大,这一大问题已成为了阻碍S省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原因,因此,研究S省各地区如何共享自贸区政策优势,打破地区封锁,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最终提升全省整体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地改善S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差异问题,对于S省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来说既具有创新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在认识S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目前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尚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和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各地区特别是设有自贸区的地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没有更好地发挥出自贸区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数据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自贸区背景下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努力为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本文在阐述S省自贸区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S省区域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深入分析S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要素,就当前社会形势下S省如何利用自贸区制度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S省经济健康发展、发挥S省自贸区协同作用、为我国自贸区与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对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与部署、企业作出战略决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自贸区和S省自贸区的含义与发展1.1自贸区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指的是对于那些彼此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来说,在他们之间进行商品贸易时完全不设置关税上以及数量上的限制,商品可以在它们之间自由流通。自贸区作用重大,首先,具有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能够促进一国(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带来更多的外汇收入;其次,是国际物流中心,能够旺盛口岸的发展,进而促进一国(地区)交运物流的发展;最后,其具有国际投资中心的作用,一国(地区)可以利用自贸区内的特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进入,同时还可以吸引境外的先进科技和人才。1.2中国自贸区

中国自贸区指的是在境内关外设立的一种具有许多功能的经济性特区,它具有特惠的税收政策和特殊的海关监管手段,其目的是致力于实现贸易自由化。符合预期的中国自贸区建设,应当是能够创造出合乎国际上的惯例的国际商业大环境,要对内资外资的吸引都产生国际竞争力。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意义重大,堪比深圳特区的设立和浦东大开发,自2013年在上海设立上海自贸区后,中国已经批准成立了一共21个自贸区。1.3S省自贸区1.3.1S省自贸区的含义设立S自贸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我国进一步实施改革开放的具有战略性的一项重大决定,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开放这一总体战略服务,因而S自贸试验区具有高标准和高质量的特点。S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把制度上的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通过试验积累出可以复制可以向其他自贸区推广的经验,严格落实中共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持续推进S省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最终变成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新高地。S自贸区一共有七项主要任务,分为五项共性任务和两项特色任务,前者包括加快贸易上的转型和升级、贯彻落实以创新来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不断转变政府的职能、深化金融方面的创新、深化投资上的改革,这是基本的任务,具体含义丰富,可细分成百余项具体的举措。后者是指S省自贸区要利用好中日韩自贸区的制度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高标准致力于海洋经济建设,这两项任务是中共中央方面结合S省独特的区位和产业行业发展特色提出的。1.3.2S省自贸区三大分区如图1所示,S自贸区划分为三大片区,分别是济南片区、青岛片区和烟台片区,实施范围达119.98平方公里,三大分区各自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济南片区创新创业的氛围十分浓厚,济南高新区的新动能强劲,目标是成为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区域性经济、物流和科创中心;青岛片区则整体处于西海岸新区范围内,地理位置优势相当明显,它的产业上的定位是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把青岛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沿海中心城市助力;烟台片区相对来说产业基础较雄厚一些,可以与三港一站进行联动发展,从产业布局来看,它的重点是发展高端的装备制造业等。如此一来,三大片区联动发展,济青烟三核引领,必能够是S自贸区在原来的基础上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图1S省自贸区三大片区1.3.3S省自贸区的制度优势S自贸区制度优势明显,既能够使S省自贸试验区政策与其他政策更好地协调在一起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又可以升级S省原来的区域发展理念,这无疑会更好地促进S省自贸区的政策红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S省自贸区的批准成立对于S省来说是突破瓶颈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时机。S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在众多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设计,都是切实准确的政策红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有利于推进贸易方面上的便利化、推进投资自由化方面上的便利化、促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进行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创一个自主权新、进一步促进中日韩经济上的合作等等,这些设计都给了S省自贸区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自主改革权。S省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全省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产业链的升级转型。自贸区设限少的特点使技术、商业模式、金融等的创新成为现实,也会促进境外教育、医疗技术以及文化的引入,使S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开放。在这个过程中,S省自贸区三大片区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有重点的发展适合自己片区的产业经济,数据显示,在S省各地中,济南、青岛和烟台的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设立S自贸区以后,可以有效实现济青烟三核引领,三市错位协同发展,最终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引领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示范区。S省自贸区的成立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事业的发展,使济青烟更快的整合以达到更高的层次,并因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S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贸区建成以后,济青烟三大片区内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关税减免力度加大,贸易往来畅通无阻,这种竞争压力会推动S省相关行业企业不断创新以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S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济青烟三核必将在S省自贸区的政策红利下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有利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设立自由贸易区能够让区域以更加低的成本加入到国际产业的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进入的机会,促进S省产业同国际产业的交流。通过制度创新S自贸区可以释放出大量红利,这些红利会吸引人才、外资和科技等的引入,进而推动S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而海洋经济作为S省的特色产业经济,在经过这些资源的引入之后也将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设立S省自贸区是建立S上合示范区以后的又一大重要的战略部署,这无疑宣告了S省在新一轮国家战略发展当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S省自贸区作为我国制度创新的高地和经济发展的高地,通过试验的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经过实践检验以后推向全国,这一举措不管是对于S省自贸区本身还是对于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而言都意义重大,更将有效改善S省的营商环境,促进S乃至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在民生方面,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居民就业自贸区的建设创新了国际贸易新模式,有效推动了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让老百姓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更加便捷,选择更加多元化,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提升生活品质。S省自贸区的发展为所处区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有利于劳动力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稳定就业创业,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预期。将促进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与劳动力、人才的稳定就业3、促进农业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建立S省自贸区,其吸引人才、外资和企业的制度优势还可以进一步释放S省农业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体现S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地位。第2章S省经济发展现状2.1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S省经济总量稳居第三位次,在全国占据多个“之最”: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等。关于2020年S省经济发展情况,在S省统计局今年刚刚公布出来的《统计公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当初的预期。经过统计局的初步核算,2020年S省经济生产总值达到73129.0亿元,与2019年比增长了3.6%。具体到一二三产业上来说,第一产业增长率为2.7%,第二产业增长率为3.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3.9%,三大产业均增长明显。从产业结构来看,也由2019年的7.3:39.9:52.8调整为7.3:39.1:53.6,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第二产业占比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增加。2020年S省就业形势趋于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2.7万人,失业再就业人员的数量和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的数量均明显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0%,比上年降低0.19%。物价方面总体涨势比较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2019年增长2.8%,消费品价格比去年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比去年上涨0.4%;食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出现了下降。2.2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S省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发展上的问题,城乡发展的差异仍旧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关于S省区域规划情况,共下设16个地级市,其中如果以区域为标准的话,大致可以把S省划分为鲁东、鲁中、鲁南和鲁西北这四个区域,其中鲁东地区大致包括青岛、烟台和威海等,鲁中地区主要有济南、潍坊、淄博等,鲁南地区主要包括菏泽、日照和济宁等,鲁西北地区大致包括东营、滨州等。这四大区域各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可以看到鲁东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高于S省城镇化平均水平,鲁东的进出口经济额始终占据着第一的位置,第二是鲁中地区,鲁南和鲁西北地区相对较落后。图2S省四个区域S省2018年度前三季度进出口额累计绝对量和工业利润总额累计绝对量表(1月除外)单位:亿元

表1主要经济指标鲁东地区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南地区进出口额累计绝对量49886.5718639.5916526.7113374.86工业利润总额累计绝对量9482.499468.387998.78824.08第3章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3.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1.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含义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呢?它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我国东西部和中部的发展而言,要因地制宜,对各个地区进行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发展。其中,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仍然要致力于西部大开发事业的推动,对于东北地区则要根据其历史特点进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于中部地区要求积极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而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则要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鼓励其率先发展,先富带动后富。其次,要具有全局意识,着眼于整体,在继续发挥全国各地区区位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合作互助扶持机制,健全市场机制,通过因地制宜和协调发展来努力缩小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差距,努力实现我国各区域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新形势。3.1.2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由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指出,之后2018年我国出台实施了《关于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意见》,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说到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工作,今年总理再次提到了要大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已经迈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有效改善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自贸区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枢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是可靠的,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和意识,把系统性全局观运用到区域协同发展当中,不断摸索出可以复制可以全国推广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3.2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3.2.1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就全球来看,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在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同所在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建设S省自贸区能够进一步把自贸区的特殊制度优势同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协同发展以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双赢效果。具体来看,S省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主要有促进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促进投资便利化、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壮大等,这些举措明显能够有效提升S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S省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带动效应,建立自贸区以后,国际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外很多成功案例都说明自贸区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果,自贸区的政策红利的释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要素整合并优化配置的平台和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二者也会因为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体制机制的落后等原因无法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表明,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之间具有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二者即相互促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就自贸区的作用而言,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贸区成为了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自贸区的发展不但能够极大地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其具有的辐射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区域经济的作用而言,经济是基础,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撑,只有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了自贸区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对自贸区表现出积极的反馈作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贸易量有更高的要求,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会对自贸区的发展产生影响。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科技这一关键支撑要素对于二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二者在功能特点上相互支撑从区域经济方来看,众所周知,经济是基础,发达的经济腹地对于自由贸易区的支撑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交通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成完善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纽带,而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对于自贸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从自贸区方来看,自贸区的贸易枢纽功能可以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货量,对外开放的自由贸易区给S省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改变能够促进S省居民购物消费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迅速发展,进而反过来优化了自由贸易区的配套服务功能,为S省吸引外企入驻提供了保证,由此可见,自贸区的开放发展贸易的政策和创新的金融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2、二者在产业结构上优势互补自贸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协同带动作用,是区域内和自贸区与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形成了互补优势,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形态大多数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可以和S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的发展实力进行互补。3、科技这一关键因素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自贸区背景下释放自贸区的政策红利,构建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把区域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充分调动起来成为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战略部署。科技对于二者协同发展具有支撑效应,下面是对于这一支撑效应和机制的简单分析。支撑效应分析科技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自由贸易区比传统贸易区更加具有有力的制度优势,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更能调动起创新主体的活力。①基础效应:科技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科技创造区域内在需求,支撑着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给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下了基础,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互动。科技通过不断地丰富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最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创新效应:科技给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创新动力自由贸易区的定位是制度创新高地,创新是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中心。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的一种新模式,科技为其提供动力。协同过程中科技的创新效应可以理解为在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过程中,科技的加持使得二者的协同发展过程呈现出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体现了系统的思想。科技往往伴随着人才和教育,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其实是市场主体借助自贸区的制度优势,通过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创新来整合区域有限的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使区域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科学技术的创新带动S省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专利和知识产权申请的数目明显增多,而这些高新技术和产业行业的发展能够对于S省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更高质量地改善。③带动效应:有效地带动区域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爆发式增长机制分析自贸区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发展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刺激区域原有科技进行创新。自由贸易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规范以后可以优化S省区域营商环境,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证,开放的营商环境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产生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驱动,区域也需利用自贸区这一特殊制度背景来激发S地区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提升协同发展的效率。自贸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二者在科技的作用下相互联动,相辅相成。3.2.2发展现状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2020年《S自贸区条例》表决通过,在条例里明确了S省自贸区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成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自贸区,要求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除此之外,条例还对S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区域内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的监管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联动机制做出了明确要求,明确了自贸区三大片区的发展方向。在S省自贸区这一制度背景下,区域内联动互助,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会实现更加便利化更加自由化的目标,S省自贸区的设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S省区域协同发展现状根据S省统计局公布的《2020公报》我们可以看到S省区域发展呈现出新态势。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大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不断地协同推进,已经分别产生了生产总值达27466.0亿元、31113.4亿元和14515.9亿元的成绩,比2019年分别增长了3.8%、3.5%和3.6%,对S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8.7%、41.2%和20.1%。S省济南、青岛和烟台这三核的引领作用明显,生产总值总共产生了30357.9亿元,增长了4.0%;这三个城市GDP总量之和占S省GDP总量的比重为41.5%,比2019年提高了0.6%。十四五期间S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及高质发展的战略,以引领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继续推动“一群两心三圈”战略的建设实施,最终全方位提高S省半岛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济南和青岛这两个中心的经济实力和S省在全国第三位次的地位还不相称,这一问题已经成为S省将济南和青岛建设成为未来几年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所以研究S省怎么发挥S对于自贸区的制度优势贯彻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十分具有必要性。2019年爆发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原有的世界之格局,世界的经济中心正在渐渐地从原来的北大西洋转向现如今的太平洋,世界格局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作为世界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城市群和大湾区等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S省也一直在图变革,S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并把它列入八大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为此,S省提出要开展“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新格局的建设,“一群”指的是S半岛城市群,“两圈”则是指济南和青岛两个中心城市,“三圈”即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十三五期间S省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的指导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深刻又广泛的改革开放成果,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市场主体户数数量显著增多,外资企业过万家,实际运用外资数超过了650亿美元,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S自贸区、上合组织示范区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当中。S省城乡区域发展情况变得更加协调,“一群”战略的优势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两心”最为S省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的能力明显变强,已经全面地开启了“三圈”的建设,城镇化率提高,乡村振兴的战略稳步进行,海洋经济的生产总值在S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在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5与1/6。现如今,S省要想做到融合共通就必然要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将来的发展要依靠着S半岛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促进S省沿黄河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优质发展。而对于利用好带动作用,S省也已经提出了八大发展战略,并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列到里边,同时提出要根据未来世界的经济形式努力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而推进S区域的协同互动发展进程更好更快地实现。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执行的过程中,S省出现了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木桶理论告诉我们,短板的高度决定着整体实力的高度,S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补齐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十三五期间S省把交通短板作为突破口,致力于推进交通强省的建设当中,努力补齐交通短板,改善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力开展各大高铁项目、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铁建设等,在2020年年底全省高铁里程在全国的排名已经成功进到了第三的位置。在区域经济聚合效应的作用之下,S省各地市间同城效应日渐显现,随着“三圈”的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2等众多城市之间的跨城上班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通常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使居民的跨城需求更有保证而且给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互联互通基础,提高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尤其是对于鲁西北等地区而言,完善的交通网络更加有利于西部崛起的实现。除了交通短板以外,鲁西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已经成为了阻碍S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又一大短板,S省政府提出的“一群两心三圈”建设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反哺鲁西南”,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能够有效地整合全省的资源要素,在经过优化配置以后实现对鲁西南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推动鲁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鲁西崛起。S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需要崛起鲁西地区,对于鲁东地区也要做出努力,因此提出了要提高济南市在全省的首位度,提高青岛市、烟台市和威海市等的竞争力。对于济南,S省致力于其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济南这一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从产业行业、贸易经济和投资金融等方面入手提高其综合经济实力,进而提高省会经济圈的综合经济实力;对于青烟威等城市,S省通过对其实施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给予它们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它们能够通过对外开放来吸引资源要素的聚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环渤海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济南市已经第一次突破了万亿大关,青烟威等地区的发展也已经逐步走向正轨,进一步明确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定位,建设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从完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互联互通到尽快推动实施产业协同和区域经济协同,S省的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地加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使得全省的资源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这些都将为S省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S省地域范围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运用哪种模式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和空间组织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有关,S省从城乡、城市群和三大经济圈等空间尺度构建出了多尺度的区域经济协同模式。同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S省注重阶段性,使这一模式能够跟随省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适时调整,最终将会走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4.1自贸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S省自贸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态,与传统的贸易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自贸区涉及跨境贸易,对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金融服务完善程度、监管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等要求高,而S省自贸区设立时间短,在以上方面的建设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此外,S省自贸区相关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自贸区经济的数字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同样亟待解决。4.2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近年来,S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4.2.1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制约因素分析:1、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S省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发展因素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天具备的特殊条件,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大重要原因。从S省全省来看,鲁西地区自然资源比之鲁东地区更加丰富,但是鲁东地区确凭借着区位优势发展的较快;鲁中地区地势凸起,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东西部的经济联系,进而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经济因素(Economic)S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进程快,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当中的占比高,而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缓慢,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当中的比重比第二产业来说相对较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3、政治因素(Political)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能够优先引领东部地区实现优化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根据S省各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于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沿海地区是依托其优势的海洋资源率先发展,努力打造成S半岛蓝色经济区;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虽然凭借自身比较丰富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区域发展战略优势,但因为交通不便这一短板以及历史发展因素,它们的区域发展战略优势就明显地劣与东部沿海地区。4、社会因素(Social)在社会人才方面,通过S省高校的数量分布我们可以看到,济南、青岛和威海的重点高校在全省高校数量中的占比达50%以上,济南市和青岛市两个中心城市更是拥有多个国家设立的重点科研院所,此外,淄博、泰安和潍坊也都有不同数量的省部级重点高等院校,由此可以看出S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社会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2.2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近年来S省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增长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由于一味追求地经济发展速度,某些地区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等不合理,很多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当地的资源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地发展重化工业,不仅造成了地区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而且造成了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水平低、不科学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产业结构的雷同使S省的产业分工布局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压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新旧动能转换难以继续进行。4.2.3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1、市场机制不完善因为S省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资源要素的价格没能够充分正确的反映出自身的稀缺程度,尤其是S省还没有形成能够和当前阶段进行很好适应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各区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存在地域上的封闭以及市场上的保护,这就导致生产要素无法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新旧动能转换无法顺利完成,区域经济无法实现协同发展。2、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指的是区域合作机制之间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机制。从S省来看,无论是发达的鲁东地区还是欠发达的鲁西南地区,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鲁东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区位优势;鲁西南地区则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尽管如此,因为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制度化,S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仍然受到了极大地制约。3、财税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来看,S省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还不能满足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能有效地缩小区域间的公共服务的明显差距。对于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5.1对S省自贸区发展的对策建议十四时期是我国开始全面具体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对于S省自贸区而言更应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产出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创新成果,努力成为优质的自由贸易园区,达成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金融服务更加完善、贸易服务监管更加安全高效、带动辐射作用更加明显的战略目标。S省自贸区的建设核心是贸易,应该抓住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跟紧国家当前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国际化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等相关行业,同时也要注意省内贸易平台和贸易市场的资源整合以及优化配置,对重点区域的产业规划以及辐射区域的产业引入提供支持。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产业的进程,着重关键基础、核心引领、前沿新兴和高端优势等重点攻坚领域,把S省自贸区建设成我国智能制造的标杆以及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的先行试验区。把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作为助力,全力推动S省数字自贸区的建设,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数字自贸区的发展过程中,加大经营人才的培育力度。5.2对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从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总的来说,对于S省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5.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海陆空交通的运载能力和调度能力,完善交通网络;完善港口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工程和油气运输工程等能源工程的建设;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力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统筹规范数据中心的建设,推广5G技术的使用,完善物联网。客观地认识S省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根据各区域不同的要素禀赋形成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最大化地发挥出各区域要素禀赋的优势。根据木桶理论,运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就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作为S省经济发展现对落后的南部地区和西部、北部地区,要找准自身定位,依托自身优势进行经济发展。S省西北部地区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要进一步提升石油产出的质量,合理延长石油产业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S省南部地区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应当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区,以旅游业带动鲁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层面上,应当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引入,规划引导地区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支持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5.2.2提升自贸区金融创新能力,为S地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撑科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金融资金和金融媒介是科技创新的投入以及产出的支撑基础。应当把S省自贸区的投资融资和外汇市场管理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①对于中小企业,在保证风险是可控的这一前提之下,利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适当地对他们的融资管理制度进行放宽处理,以更好地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②在境外资金的投融资方面要继续实施鼓励的政策,努力做到对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不设置比例上限。研究制定现代化的国际化的外汇市场管理制度,建立和S省自贸区相协调的外汇管理体制,加快S省与境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积极支持自贸区内外的企业对境内外金融资源的利用,实现境内外金融两种资源的互利互惠;③深化自贸区与区域内的财税体制改革,尽快建成同S省区域能够互动的金融改革制度;④在金融监管方面,要确保区域金融开放的力度能够和监管能力相互匹配。5.2.3实现政府治理法制化,为S地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①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力度,对企业项目融资注册进行解压;②实施高效受理、综合审批的政务模式。实现高效的政务模式的建立必须对现有的政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简政放权,继续加大省级行政权力下放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做到使企业办事时只需要提交一份材料就可以等待材料在各审批单位内部的高效流转,大幅提高工作办事效率。加强技术层面的支持,尽可能的运用科技手段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以机器办公代替人工,以网络平台代替纸质化办公,提高政府服务事项的可网办率;③提高行政的透明度。法律法规以透明的制度要求有利于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该有自由贸易园区企业的共同参与,让政务服务在阳光下进行。5.2.4科学制定“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为S地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又是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所以推进人才培育工作的实施其实就是加强科技创新,S省要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鲁战略,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在S地区建立起产学研信息互动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起产学研信息平台,更高效的收集和共享相关信息资源;②建立起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培养实践意识,进行实践课程改革,把实践课程的学习放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协同,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人才;③进行利益共享机制的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把自己获得的收益分享出来,合理分配,保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为产学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2.5推动区域开发科学有序进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政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优化区域间产业结构,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避免重复建设现象,缓解资源压力,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5.2.6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首先要进行市场机制的完善,使要素价格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形成全省统一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封锁以及不合理的市场保护,推动生产要素能够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新旧动能转化能够顺利完成,产业能够完成合理转移。其次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政府提供合法平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建立完善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S省区域间的产业风与生产合作。最后要完善财税体制,尽快解决S省欠发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无法满足居民需要以及不能够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结论随着自贸区的发展,自贸区独特的制度优势日趋明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S省经济发展居全国第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S省自贸区由济南、青岛和日照三大片区组成,这三个片区各自带着自己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着。但是,S省在取得如此丰硕的经济总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东中西部仍需加强互联互通,这就要求三大片区发挥自己的制度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当然,自贸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自贸区的设立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