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68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68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68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68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6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目录TOC\o"1-2"\h\u26263浅析李文馥在中越跨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 16035第一节李文馥及家族的跨文化渊源 13243一、作为阮朝越南外交官的李文馥 29708二、作为古代“文化旅居者”的李文馥 232378第二节李文馥燕行中国的诗文书写 37695一、关于李文馥书写的燕行文献 316640二、关于李文馥与中国文人的笔谈赠诗 66866第三节李文馥跨文化关系建构的情境分析 911867一、燕行使臣在越南的政治地位 95618二、越南文人对燕行文献的追捧 11燕行使臣李文馥生于1785年,卒于1849年,字邻芝,号克斋,又号苏川,河内永顺人,文学才识皆为越南文人中的佼佼者。李文馥一生书写的燕行文献主要编于《闽行杂咏》、《粤行吟草》、《三之粤集草》、《仙城侣话》、《镜海续吟草》、《周原杂咏草》、《使程遗录》、《使程志略草》和《使程括要编》,共九部,是《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中收录燕行文献最多的使臣,也是出使次数最多的使臣。研究越南燕行使臣李文馥在华跨文化关系建构,首先要探究李文馥的生平及家族背景,并梳理和统计李文馥书写的燕行文献。第一节李文馥及家族的跨文化渊源据李文馥《家谱引》言:“我李氏原贯大明国福建处漳州府龙溪县西乡社二十七都。先祖辅明朝为开国元勋功臣,同休带砺。至匈奴入帝,兄弟三人,长曰李克廉,次曰李我璧,季曰李克贵,义不臣清,遂相与航海而南,择得吉地,在升龙城怀德府永顺县湖口坊地分,因与本国族人结为乡党,顺甲而居。其诒厥孙谋,以不臣匈奴为克承先志云。”陈益源.源自漳州的三份越南家谱[J].中原文化研究,2013,1(03):104-111.李文馥家族是福建漳州一带的名门望族,祖上是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满清入关后,李氏先祖不愿意臣服于满清皇帝。为免遭战乱,带领族人举家渡海南迁,在越南定居,至李文馥时期,李氏已经是阮朝越南的名望世家。一、作为阮朝越南外交官的李文馥李文馥虽家学渊博,有所倚仗,但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据学者陈益源统计,李文馥“绍治元年(1841年),特授礼部右参知,充如燕正使”,“嗣德元年(1848年),迁郎中,办理礼部事务。明年(1849年),擢光禄寺卿。寻卒,追授礼部右侍郎。”从明命十一年(1830年)游历小西洋,到绍治元年至二年北使中国告哀止,十余年间有多达11次的出国访问,是越南阮朝最著名外交官之一。陈益源.越南汉籍文献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越南陈益源.越南汉籍文献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文馥有文名,为官屡踬复起,前后阅三十年,多在洋程效劳,风涛惊恐,云烟变幻,所历非一辄见于诗云。”张登桂纂修.大南实录25大南正编列二集[M].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1981:7862.关于李文馥的西洋行始末,《大南实录》也有所记载:“王嘉之,入为户部右侍郎,署右参知。坐事削职,从派员之小西洋效力,又之新嘉波。寻开复,内务府司务,管定洋船如吕宋、广东公干。又擢兵部主事,复如新嘉波,又累如广东、澳门公干。历迁工部郎中,除工部右侍郎,兼奋鹏船如新嘉波。”张登桂纂修.大南实录25大南正编列二集[M].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1981:7862.作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李文馥不仅数次北使中国,也是较早一批与西方殖民者沟通的封建官员之一。李文馥在明命帝时期曾被削职派往“小西洋”(今称:印度洋),此后三十年余生多次出使异国。根据李文馥的文献统计,除中国外,新加坡、菲律宾、马六甲、槟城、孟加拉、加尔各答等地也曾有他的足迹,书写记录了《吕宋风俗记》、《西行见闻纪略》、《东行诗说草》等多篇游记。李文馥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地丰富的游历开拓了他的文化眼界,提升了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培养了他对异文化的包容性,是颇具典型性和研究价值的古代越南外交官,他书写的燕行文献更是研究古代跨文化传播的珍贵史料。二、作为古代“文化旅居者”的李文馥刘学蔚博士提出的“文化旅居者”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为目的而暂居中国的异乡人,在寻找多元文化出口以及颠覆文化界线的跨文化实践过程中,既凝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他者,又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他者当做“他者”凝视着。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作为本文的研究个案,李文馥是阮朝越南北使清代中国次数最多的燕行使臣,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李文馥身为移居越南的华裔后代,既具有越南国家官员的身份,又具有汉民族文化的家传,对位于中国福建的祖籍地充满向往。作为在越南从政的中国移民后代,李文馥饱读诗书,积极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渴望得到儒家文化的认同,重视中越两国文化的同源与相似性。但也正是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李文馥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作为明清时期移居越南的中国移民的后代,非常认同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作为定居越南、忠于越南君主的燕行使臣,要时刻维护越南的国家利益,遵从越南君主。这样矛盾的文化身份在李文馥的笔下以诗文书写出来,并在使华途中与中国文人官员赠答唱和、传播交流。虽然传播主体是李文馥个人,但个体的传播能力始终反映出其社会角色。即使是他与个别中国好友个体间的私人笔谈和情感传播,也代表着两个国家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播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越南燕行使臣群体中颇具典型性的“文化旅居者”。第二节李文馥燕行中国的诗文书写一、关于李文馥书写的燕行文献如前文所述,关于燕行使臣李文馥在华跨文化关系建构研究的文献皆以2010年复旦大学与越南汉喃研究院合作出版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参考。《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全书共25册,收录李文馥燕行文献9篇,分别于第12册收录《闽行杂咏》,第13册收录《粤行吟草》、《三之粤杂草》、《仙城侣话》,第14册收录《镜海续吟草》、《周原集咏草》、《使程遗录》,第15册收录《使程志略草》、《使程扩要编》。九部燕行文献书写的时间、地点,记录的燕行使命和主要内容统计如表1-1所示:表1-1李文馥燕行文献统计表文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闽行杂咏》1831福建明命十二年(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夏,李文馥奉命护送失风海上的中国官员陈启等回福建,本书是关于福建一行的诗集,也是现存李文馥所撰诸种燕行文集中年代最早的一种。李文馥祖籍福建,所以他对此行十分期待,心情较为愉悦,一路上与清朝士大夫交流甚密,赠答频繁。抵福建后,游历寺庙、祠堂及各处古迹,多撰写题记。《粤行吟草》1832广东阮圣祖明命十三年(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冬,李文馥等人被阮圣祖派遣护送广东水师的一艘战船和官兵由海路返回广东并在此停留了大约半年时间,《粤行吟草》即收录了他在此期间所作的各色诗文。此行为李文馥首次来粤,并因事前往澳门一次。《三之粤杂草》1835广东阮朝圣祖明命十六年(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李文馥五十一岁,与杜俊大、陈秀颖等人押解曾于南洋抢掠的中国水匪回中国受审,这是他第三次出使广东。《三之粤集艸》所收即李文馥该次赴粤时撰写的诗文。书中所录最有特色的作品是李文馥的“二十四孝”系列,如《阅二十四孝故事感作》、《二十四孝演歌引》、《咏二十四孝诗序》等,李氏决心把这些“古之圣人贤人”的故事“演之土音”,以便“易于成诵”,从中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仰慕。李文馥与中国文人有很深的交谊,最著名的是与钱塘人缪艮的交往。《仙城侣话》1835广东《仙城侣话》是明命16年(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夏季至冬季,李文馥等人解送于南洋抢掠的三名水匪回清朝广东时所作。本书主要收录了李文馥与一同被派往中国公干的同伴杜俊大、陈秀颖所作答咏之诗,记载了作者与杜俊大、陈秀颖相识和以文会友的经过,及其在广东地区与二位旅伴游历之所见。《镜海续吟草》1836广东明命十七年(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秋,李文馥与黎瑶甫、胡养轩等奉命驾平洋号船赴中国广东,察访遭风失踪的越南船只,停泊于澳门。《镜海续吟草》所收,即其此番出使时所赋诗。《周原集咏草》1842北京由书中所录诗题,可知此次北行的主要路线是:当年三月由河内出发,经谅山,抵镇南关入境,继经广西宁明、新宁、南宁、浔州、梧州、桂林,历湖南衡州、长沙和湖北汉口等地,北入河南,道信阳、颍州、许州,渡过黄河,经古殷都、邯郸、正定、清苑,七月抵达北京。在北京逗留一个多月后,启程回国。先至柏乡,后经汤阴、新乡、郑州、遂平,至汉口舍陆登舟,再经嘉鱼、祁阳、全州,于翌年初回到越南。《使程遗录》1841北京推测本书是李文馥绍治元年北使诗集的另一系统钞本,在收诗及文本方面与《周原集咏草》互有异同,可参阅。《使程志略草》1841北京绍治元年(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正月,阮朝派使臣赴清朝,告以“国孝事”(即明命帝去世的消息)。本书即李氏所撰燕行日记。书中记事始于绍治元年二月“陛辞”,闰三月初进镇南关,经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七月到达北京,适值清宣宗六十大寿庆典。记事止于七月二十四日抵达北京。全书主要是以时间为序详细记述出使路程,并附以必要的注释,偶也过录当时所作诗文。此行李氏另有诗集《周原集咏草》、《使程遗录》纪其事,可参看。《使程扩要编》1841北京绍治元年(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越南阮朝宪祖登基,以李文馥为礼部右参知,充如燕正使,前往北京告哀求封,《使程括要编》就是此次出使的产物。全书主记地理,而使程途中所历人事及歌咏唱和之作则分别存于李氏所撰《使程志略草》、《周原集咏草》、《使程遗录》中,故概不阑入。注:根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2-15册相关史料整理。根据这九篇文献书写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可得,李文馥一生共六次燕行,分别是1831年护送海难官眷回中国、1833年护送遭风漂兵船回广东、1834年再送遭风漂兵船回广东、1835年押送海盗给清政府受审、1836年赴澳门、广东等地探寻越南漂风师船、1840年如清告哀。李文馥出使北京的诗文内容最为丰富,对风景的描写刻画最生动,但出使广东的次数最多,结交内地好友最广,每次都与当地文人和官员诗文交会,互动颇为精彩,并详细记录在册。二、关于李文馥与中国文人的笔谈赠诗李文馥笔谈赋诗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因跨文化关系建构研究需要看到传播双方的交流过程和情感表达,故参照已有文献统计,从中剔除燕行文献中收录的单向赠诗,仅统计与李文馥互相赠诗并体现情感互动的中国文人和官员,共13位。其中中国文人和官员作诗25首,李文馥作诗六十余首(含组诗)。整理如表1-2所示。表1-2李文馥笔谈赠诗对象及双方作品统计王双叶.19世纪越南使臣在华交游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46.交际对象作诗李文馥作诗来锡蕃,字子庚。《附来子庚饯别行价二首》《附子庚和》《临行子庚以〈文章游戏全编〉见送口占谢之》《留别来子庚参军》《偕东行价游白鹿洞不果书呈来参军并引》《九日程来参军子庚不嗜酒惟爱菊茶》《赠伴送刘芸乡子总兼呈来参军》《高溪渡呈来参军》《诒香雪兼呈来参军》《赠来子庚参军》黄宅中,字惺斋(或心斋),号图南。《附元韵》《与黄心斋话别记》《自省城回程续黄心斋话别之韵》《和黄心斋》《次韵黄心斋见赠》许原清,字本泉,一字少鄂,江苏华亭监生。《附少鄂饯二首》《留别许少鄂》《留别许少鄂司马》《快园记》《即席题许少鄂快园并记》王乃斌,字吉甫,号香雪。《附香雪元韵》《附香雪见和碧山岩之作》《附香雪和》《即席和王子香见赠并引》《诒香雪兼呈来参军》《读香雪红蝠山房诗钞集书以赠之》《将进省书诒香雪》《将抵厦书寄王香雪》《留别王香雪》《昔之闽,得王香雪。今之粤,得缪莲仙。皆有才不遇,感作》《寄故人王香雪并简》钱恭,字研溪。《一章和黄司马鱼溪晚发》《二章寄黄司马》《三章偕黄司马赴厦》《四章谢黄司马见诒》《用钱研溪见示近作四章分和并引》(《赠黄心斋司马用研溪首章韵》、《赠研溪用次章韵》、《赠来子庚用研溪三章韵》、《病中喜用研溪四章韵》)缪艮,字兼山,名莲仙。《附莲仙和》《附元唱》《附莲仙叠和》《附莲仙和》《附莲仙和》《附莲仙和三首》《粤行吟草序》《珠江舟会赠墨池并记兼呈缪莲仙》《叠韵送莲仙元唱》《再赠缪莲仙》《席将散再赠缪莲仙》《昔之闽,得王香雪。今之粤,得缪莲仙。皆有才不遇,感作》《追作《闽西》二行诗集莲仙已为之评阅矣,再将是行吟草求正,爰携四书成语为东以呈》《书缪莲仙手订〈珠江群英会〉册后》《留别缪莲仙三首》《附同事阮焕乎员外留别莲仙、毅庵二首》《挽缪莲仙三首》《吊莲仙文》《携同事陈宝轩、杜鉴湖、南海梁毅庵诸君共舟吊缪莲仙感作》《诣莲仙榇厅泣成一律并记》梁毅庵,名钏,号毅庵。《附毅庵二作》《以事之澳门和同舟梁毅奄二首》《寥甚酬毅庵见遗手燻笼》《留别梁毅庵》《附同事阮焕乎员外留别莲仙、毅庵二首》《携同事陈宝轩、杜鉴湖、南海梁毅庵诸君共舟吊缪莲仙感作》《次韵留别梁毅庵》《粤友梁毅庵舟中见过赋赠》陈仁齐,字昌运,号家璨。《附元赠》《附仁斋和》《楼船会即席和陈任斋见赠并记其事》《酬仁斋见赠》《即席饯仁斋先别》《次韵贺任斋六十自寿》(三首)《留别陈仁斋》梁夏峰,名玉书。《附元作》《酬梁夏峰居士兼呈张半酣》张半酣,号半酣居士。《附元作》《和张半酣(误作“畔”)先生见示元韵》《戏赠黄连乡张居士》《酬梁夏峰居士兼呈张半酣》陆吉,字谦£,号小村散人。《附谦£元韵》《次陆谦£见赠元韵》李氏兄弟《晴湖元赠南墅元赠语》《次韵李小芸兄弟四章》《右次韵酬李二小芸》《右次韵李三晴湖郎中》《又二章酬李六南墅》陆云波《附云波元韵》《次故人陆云波见访元韵》从上表可得,李文馥与来锡蕃、黄宅中、王乃斌、钱恭、繆艮、梁毅庵等人笔谈赋诗的数量最多。因此,关于李文馥在华跨文化关系建构的研究也将从李文馥与这些文人和官员的赠答唱和、赋诗笔谈入手,剖析他们的纸笔外交。第三节李文馥跨文化关系建构的情境分析梳理过李文馥燕行文献中收录的诗文作品后,诗赋外交在他的跨文化关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李文馥不畏艰难险阻,数次北使燕行建构跨文化关系,不可否认与他祖籍中国并深受儒学教育等文化因素有关,但更现实更直接的动因却是来自于阮朝越南燕行时代的情境因素,主要有越南士大夫阶层对燕行使臣身份的崇拜以及越南文人群体对燕行文献的追捧。一、燕行使臣在越南的政治地位事实上,前往中国朝贡的燕行使臣是经层层选拔并由统治者亲自挑选的,被越南文人和官员们称为“皇华盛选”。每逢贡期,越南朝政都会充分准备,对入清使臣更是精挑细选。越南统治者对燕行使臣的选拔极为重视儒家文化教育背景和汉文书写表达能力,燕行使臣大多出自“科考名臣”,儒学汉典知识储备、汉文化水平颇高。在越南阮朝明命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岁贡时,明命帝在挑选使臣时提到:“如清使部,须有文学言语者,方可充选。若其人贪鄙,还为他国所轻,如西山使部私买食物,今成笑柄,此可为鉴也。”。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M].中研院东南亚研究.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M].中研院东南亚研究.2000:219.此意为明命帝要求燕行使臣不仅汉文书写能力扎实,熟读儒家经典著作,还须为能言善辩之士,礼仪风范优雅大气,代表越南的君主形象,不能被其他国家轻视。燕行使臣万里行吟,对随机应变之力要求极高,但对家庭出身的筛选也是一大重要标准。刘晓聪在学位论文中整理清代越南阮朝使节身份考述表,得知阮朝越南的大部分燕行使臣祖籍中国。刘晓聪.清代越南使臣之“燕行”及其“诗文外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38.李文馥亦是如此,其祖先原籍中国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明清之际渡海移居越南。明命十二年(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刘晓聪.清代越南使臣之“燕行”及其“诗文外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38.“明命辛卯夏,奉简闽派行价,驾瑞龙大船,护送失风官眷陈棨等回福建省。福建,古闽粤大地,且余之祖籍也。……余六代祖,闽之龙溪人,为明朝科官显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15.可见,成为燕行使臣不仅要经科举、善属文、能言辩,最好还要是祖籍中国,有较好的汉文化家传。经此一番严格的“皇华盛选”,充任燕行使臣便成为了越南文人和官员的热衷之事,使臣出使前一般都会被擢升官职,以便使臣的官阶与“使命”相应,并且归国后还能封官进爵,因此,担任燕行使臣意味着得到了越南皇帝的认可,在越南文人群体中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二、越南文人对燕行文献的追捧历代使臣北使燕行,诸如关于“押解海匪”、“护送海难船员”、“奏议协助剿匪”等使命有许多,不论是何使命,使臣都极为看重燕行文献的书写。燕行文献的内容皆是使臣燕行路上的所见、所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