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高一(上)月考地理试卷(10月份)一、单选题(35*2=70)1.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26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它主要设备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以下选项,属于自然天体的是()A.月球 B.月球车 C.陨石 D.宇宙飞船天文现象凌日是指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遮挡。此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在太阳系中,能造成凌日现象的行星有()A.金星、火星 B.水星、金星 C.土星、木星 D.天王星、海王星3.有时,通讯卫星也会出现凌日现象,当通讯卫星凌日时,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是()A.手机信号加强 B.手机自动关机 C.有线电视出现黑屏 D.卫星电视节目中断4.行星表面引力过小难以形成大气层,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引力过大妨碍星球表面物质的运动,下列叙述与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有密切关系的是()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5.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具备生命存在条件的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们的依据最可能是()A.此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B.此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C.此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 D.此行星有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6.位于秦岭以南的成都市区几乎看不到太阳能装置,其主要原因是()A.电能充足,不需要开发太阳能 B.阴雨天多,太阳能缺乏 C.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弱 D.高楼林地,遮挡太阳光7.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人口快速增长 B.土地迅速开发 C.全球变暖加速 D.大气污染加重读太阳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以机械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B.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可见光区 C.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D.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到达地球9.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成为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B.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C.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太阳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如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水器在该地区使用广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1.推测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2.如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图”,图示信息说明()A.黑子数增多时整个北半球降水增加 B.黑子数减少时整个北半球降水增加 C.黑子相对数与该区域降水呈负相关 D.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电离层13.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地表水分的蒸发 B.太阳能发电 C.煤炭、石油的形成 D.南北极地区的极光现象14.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图和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关于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岩石圈和软流层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图中所示A、B、分别为生物圈、水圈 D.图示B、C分别为岩石圈、水圈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完成下面小题。15.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质冲出地表面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16.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17.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读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完成下面小题。18.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 B.3个 C.4个 D.5个19.构成该景观图的最活跃的图层是()A.水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20.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22.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 B.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3.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哺乳类 D.新生代人类24.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最可能是()A.湿冷的草原地区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温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读如图所示地貌景观,据此完成。25.组成物质及起伏状态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地貌景观是()A.① B.② C.③ D.④26.地貌景观④属于()A.风力堆积地貌 B.风力侵蚀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流水侵蚀地貌27.四幅地貌景观照片,需要拍摄者在高达40℃的高温环境中拍摄的是()A.图①和图③ B.图②和图④ C.图①和图② D.图③和图④28.下列图中名称与相应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是()A.①蘑菇石——风沙侵蚀 B.②溶洞——海浪侵蚀 C.③三角洲——流水侵蚀 D.④沙丘——风力搬运29.如图为“四幅地貌景观示意图”。图中的地貌景观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相一致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0.甲地貌为()A.河谷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31.甲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河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D.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32.图中城市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城市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图一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二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关于左图中地震波W1和W2,描述正确的是()A.W1可以通过Ⅳ圈层 B.W1传播速度比较快 C.W2无法通过Ⅳ圈层 D.W2让物体上下颠簸34.关于右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Ⅰ圈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Ⅱ圈层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 C.Ⅲ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Ⅳ圈层的顶部为不连续面——莫霍界面35.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二、综合题(10*3=30)3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说出I层气温的变化特征,I层形成云雨的条件是。(2)Ⅱ层的厚度变化特点。(3)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其在古登堡面以下传播的规律是。(4)图2中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若地点2的B地层含有珊瑚,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5)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下沉)。(6)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代。(7)下列关于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始地球形成时就有了海洋和陆地B.地球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是以两栖动物出现为标志C.喜马拉雅山形成于中生代D.石炭纪时期蕨类植物繁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如图1为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1)图1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B为,B位于地下千米处。(2)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对应图1中的(不连续面字母)。(3)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其中④为地球的公转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的公转轨道,曲线②为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4)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代,当时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角度来看是重要的时期。(5)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3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河流地貌示意图。材料二:我国四地景观图(图2)。(1)材料一在河流上游甲处形成的地貌是,在其两侧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在出山口乙处形成的地貌为。(2)材料一河流丙岸为(凹/凸)岸,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聚落主要分布于该岸。(3)材料二我国四地景观图中,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的是;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的是;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高一(上)月考地理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35*2=70)1.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26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它主要设备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以下选项,属于自然天体的是()A.月球 B.月球车 C.陨石 D.宇宙飞船【分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解答】解:A、月球是自然天体,故正确。B、月球车是人造天体,不符合题意。C、陨石不属于天体,不符合题意。D、宇宙飞船是人造天体,不符合题意。故选:A。天文现象凌日是指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遮挡。此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在太阳系中,能造成凌日现象的行星有()A.金星、火星 B.水星、金星 C.土星、木星 D.天王星、海王星【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解答】解:根据材料,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内侧,因此水星和金星存在凌日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3.有时,通讯卫星也会出现凌日现象,当通讯卫星凌日时,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是()A.手机信号加强 B.手机自动关机 C.有线电视出现黑屏 D.卫星电视节目中断【分析】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日凌是太阳发出的强大的电磁辐射,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每年二分日前后,太阳穿过赤道,这段时间太阳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由于通讯卫星多定点在赤道上空运行,在这期间,如果太阳、通信卫星和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又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太阳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无线电短波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类似于太阳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解答】解:A、当通讯卫星凌日时,扰乱手机信号,使手机信号减弱,不符合题意。B、当通讯卫星凌日时不可能导致手机自动关闭,不符合题意。C、凌日不影响有线电视,不符合题意。D、当通讯卫星凌日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导致卫星电视节目中断,故符合题意。故选:D。4.行星表面引力过小难以形成大气层,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引力过大妨碍星球表面物质的运动,下列叙述与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有密切关系的是()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分析】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解答】解: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是地球具有适宜温度的条件,B、C、D错。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A对。故选:A。5.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具备生命存在条件的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们的依据最可能是()A.此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B.此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C.此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 D.此行星有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分析】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解答】解:由题,该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那么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相似性,具有液态的水,是以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故D对。行星的表面是否平坦、是否有岩石和土壤以及是否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不是主要的原因,故ABC错。故选:D。6.位于秦岭以南的成都市区几乎看不到太阳能装置,其主要原因是()A.电能充足,不需要开发太阳能 B.阴雨天多,太阳能缺乏 C.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弱 D.高楼林地,遮挡太阳光【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辐射越强;(2)昼长: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辐射越强;(3)地势:地势越高,空气稀薄,透明度越高,日照越强,辐射越强;(4)天气: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辐射强。【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阴雨天,云层深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不是因为电力充足,不需要开发太阳能,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晴天时太阳辐射较强,C错误。太阳能板放在楼顶上,太阳光不受遮挡,D错误。故选:B。7.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人口快速增长 B.土地迅速开发 C.全球变暖加速 D.大气污染加重【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辐射越强;(2)昼长: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辐射越强;(3)地势:地势越高,空气稀薄,透明度越高,日照越强,辐射越强;(4)天气: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辐射强。【解答】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加剧,云层对太阳能削弱作用增强,因此导致太阳能资源呈波动下降趋势,D正确。我国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呈波动下降趋势和人口、土地变化、全球变暖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读太阳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以机械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B.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可见光区 C.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D.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到达地球【分析】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的能量。【解答】解: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而非机械波,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在可见光部分最高,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波长为0.4﹣0.76微米的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而不是整个的太阳辐射波长。C选项错误。在宇宙空间中,地球非常小,因此太阳向四周放射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到达地球,D选项错误。故选:B。9.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成为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B.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C.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太阳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太阳辐射除了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外,还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人们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解答】解: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循环、水循环等提供了动力,从而为地表自然环境变化提供了主要动力,A正确。核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火山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C错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不是直接形式的太阳能,D选项表述不准确,D错误。故选:A。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如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水器在该地区使用广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天气和海拔。【解答】解:太阳辐射能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地势等。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该省级行政区东西方向狭长,因此随着距海远近不同,降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体来说,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则自东向西晴天日数越来越多。晴天日数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小,因此太阳能资源自东向西越来越丰富,因此最东部的④地太阳能资源最贫乏。故选:D。11.推测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和日照长短。【解答】解:A、①降水量最少,太阳辐射最多,但由于远离城市,消费市场小,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少,不符合题意。B、②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间,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该地城市多,则人口数量多,太阳能热水器的消费市场广阔,所以是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的地区,故正确。C、③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量相对多,则太阳辐射相对少;该地城市稀少,所以太阳能热水器的消费市场小,不符合题意。D、④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降水量多,晴天相对少,则太阳辐射相对少;该地城市稀少,所以太阳能热水器的消费市场小,不符合题意。故选:B。12.如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图”,图示信息说明()A.黑子数增多时整个北半球降水增加 B.黑子数减少时整个北半球降水增加 C.黑子相对数与该区域降水呈负相关 D.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电离层【分析】太阳活动作为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地球及其地理环境。每次降水量第一次高峰与第二次高峰出现的时间间隔,可知各纬度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约为11年;而太阳黑子数目出现的第一次出现的高峰和第二次出现的高峰时间间隔也大约是11年。可见,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将水量季节变化周期相同。虽然不同的地区年降水量与黑子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有正相关,有负相关,也有先负相关后正相关),但从降水量的变化看,与黑子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说明黑子活动对气候有重大的影响。【解答】解:黑子数增多时北半球某区域降水减少,故A错误。黑子数减少时北半球某区域降水增加,故B错误。黑子相对数与该区域降水呈负相关,黑子数增多时北半球该区域降水减少,黑子数减少时北半球该区域降水增加,故C正确。图示信息不能说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电离层,故D错误。故选:C。13.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地表水分的蒸发 B.太阳能发电 C.煤炭、石油的形成 D.南北极地区的极光现象【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太阳辐射在地表的水体,导致水体受热蒸发,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太阳能发电是直接利用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其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南北极地区的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导致的,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14.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图和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关于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岩石圈和软流层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图中所示A、B、分别为生物圈、水圈 D.图示B、C分别为岩石圈、水圈【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读图分析,①表示莫霍界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③表示横波,④表示纵波,③和④传播到②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B错误。左图中A渗透到其他圈层,为生物圈,C在最底层,为岩石圈,B在岩石圈之上,为水圈,C正确,D错误。故选:C。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完成下面小题。15.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质冲出地表面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分析】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解答】解: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冲出地表面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上地幔的软流层。故选:B。16.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分析】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纵波和横波在莫霍界面处向下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解答】解:由题,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与地壳间的界限是莫霍界面,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向下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故选:D。17.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解答】解:火山喷发时火山灰随着气体向上运动进入大气圈,进入大气圈后随着降水从空中降落到地面,进入水圈和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在外力作用下在地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故选:A。读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完成下面小题。18.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 B.3个 C.4个 D.5个【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解答】解: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4个。故选:C。19.构成该景观图的最活跃的图层是()A.水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分析】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圈层中与人类最为密切的是地表四大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解答】解: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之中各要素之间、四大圈层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密切,其中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包括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中生物活动活跃,生物活动紧紧地把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该景观图的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故选:C。20.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分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人造卫星等在此运行。【解答】解: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①正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②错误。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对流层中,③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④正确。故选:C。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解答】解: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后期地层,故③④对。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被的化石的最可能为中生代地层,故①②错。故选:D。22.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 B.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地球动物的演化经历了从海生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类动物,再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演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3.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哺乳类 D.新生代人类【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结合材料“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裸子植物繁盛,对应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性动物为恐龙,B正确,ACD错误。故选:B。24.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最可能是()A.湿冷的草原地区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温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分析】煤炭是古生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化石燃料。【解答】解:煤炭形成的时期生物物种繁盛,特别是植被茂盛、森林广布,气候特点是适宜生物生长的湿热环境,四类地理环境中温热的森林环境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故选:C。读如图所示地貌景观,据此完成。25.组成物质及起伏状态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地貌景观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①新疆的沙漠景观,成因是风力沉积作用;②是风蚀城堡地貌,成因是风力侵蚀作用;③位于法国的大西洋沿岸,是海水的侵蚀地貌,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④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成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故①为沉积地貌,②③④为侵蚀地貌,因此,组成物质及起伏状态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地貌景观是①,故A正确。故选:A。26.地貌景观④属于()A.风力堆积地貌 B.风力侵蚀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流水侵蚀地貌【分析】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解答】解:读地貌景观图可知,西藏怒江沿岸某地是流水侵蚀作用,D正确。故选:D。27.四幅地貌景观照片,需要拍摄者在高达40℃的高温环境中拍摄的是()A.图①和图③ B.图②和图④ C.图①和图② D.图③和图④【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夏季升温速度快,气温高,所以需要拍摄者在高达40℃的高温环境中拍摄西北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和甘肃敦煌。故选:C。28.下列图中名称与相应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是()A.①蘑菇石——风沙侵蚀 B.②溶洞——海浪侵蚀 C.③三角洲——流水侵蚀 D.④沙丘——风力搬运【分析】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解答】解:①为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形成,A正确。②为溶洞,由流水化学溶蚀形成,B错误。③为河口三角洲,由流水沉积形成,C错误。④为沙丘,由风力堆积形成,D错误。故选:A。29.如图为“四幅地貌景观示意图”。图中的地貌景观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相一致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主要经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表、地下地貌的总称。根据图上信息可知,图①为沙丘地貌,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图②为三角洲地貌,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图③为峡谷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④为冲积扇地貌,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由此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相一致的是图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0.甲地貌为()A.河谷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分析】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甲处地貌位于山前,并且呈现扇形,因此该地貌类型是冲积扇。故选:C。31.甲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河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D.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分析】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容易形成河口三角洲。【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地貌类型是冲积扇,形成过程是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图中城市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城市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解答】解: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①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且位于入海口附近,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可能是形成最早的城市,A正确。故选:A。图一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二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关于左图中地震波W1和W2,描述正确的是()A.W1可以通过Ⅳ圈层 B.W1传播速度比较快 C.W2无法通过Ⅳ圈层 D.W2让物体上下颠簸【分析】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显示W1传播所用的时间较多,因此传播速度较慢,说明W1为横波,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由于右图显示IV圈层为地球的外核圈层,属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因此横波不能穿过,故AB错误。左图显示W2传播时间较短,因此传播速度较快,说明其为纵波,可以穿过液体层,也就可以穿过右图中的IV层,故C错误。由于W2为纵波,会导致物体上下颠簸,故D正确。故选:D。34.关于右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Ⅰ圈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Ⅱ圈层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 C.Ⅲ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Ⅳ圈层的顶部为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解答】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I层属于气体层,也就是属于大气圈,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故A错误。II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B错误。III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因此为地幔层,岩浆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地幔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C正确。IV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因此其顶部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故D错误。故选:C。35.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分析】横波和纵波是波的两种类型,波就是振动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横波也称“凹凸波”,横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纵波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知道当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排除①。在地幔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②正确。在穿越古登堡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变慢,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位于地幔,排除④。故选:B。二、综合题(10*3=30)3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说出I层气温的变化特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I层形成云雨的条件是有水气、气温降低、有固体尘埃。(2)Ⅱ层的厚度变化特点厚度不均、陆厚洋薄。(3)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波速变化,其在古登堡面以下传播的规律是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4)图2中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暖湿的陆生环境;若地点2的B地层含有珊瑚,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的浅海环境。(5)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抬升/下沉)。(6)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7)下列关于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A.原始地球形成时就有了海洋和陆地B.地球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是以两栖动物出现为标志C.喜马拉雅山形成于中生代D.石炭纪时期蕨类植物繁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分析】(1)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3)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4)煤炭是古生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化石燃料。珊瑚虫等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5)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6)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7)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解答】解:(1)根据图可以看出,I圈层为大气圈,且图中显示有云雨现象,因此为大气圈的对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即降水三要素:充足的水汽、固体杂质充当凝结核、气流做降温运动。(2)Ⅱ层为地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厚度分布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海洋的地壳厚度大。(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且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对其进行划分;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速度降低为零(消失),纵波速度急速下降。(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暖湿的陆生环境下有森林分布,后期可形成煤炭资源,珊瑚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海洋生物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或死亡后的骨骼堆积而成,因此地点2的B地层形成时期的古环境为温暖的浅海环境。(5)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发生了地壳抬升,后受到外力侵蚀,导致B地层缺失。(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爬行动物出现于中生代,因此A地层应为古生代地层。(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先有海洋再形成的陆地,A错误。地球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标志是裸蕨植物的出现,B错误。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晚新生代,C错误。石炭纪时期蕨类植物繁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D正确。故选:D。故答案为:(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水气、气温降低、有固体尘埃(2)厚度不均、陆厚洋薄(3)地震波波速变化;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4)暖湿的陆生环境;温暖的浅海环境(5)抬升(6)古生(7)D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如图1为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1)图1中两个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广告设计制作与发布服务合同2篇
- 2024版技术转让合同样本2篇
- 人才测评与职业发展规划合同(2024年版)2篇
- 2024年恋爱同盟协议2篇
- 二手房买卖及简约装修合同(2024)3篇
- 2024版婚内分居协议书定制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中日环保设备采购与技术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游戏开发委托合同3篇
- 2024年物业租赁合同范本电子版2篇
- 2024年度咨询服务合同:行业数据分析、市场预测报告及战略规划3篇
- 202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表
- 种子植物(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同步课件(2024人教版)
- 主题一 第2课 我是尊老敬老好少年(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百融云创风险决策引擎V5产品操作手册
-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施工管理要点
- 文化行业标准 WH-T 93-2021 演出票务系统服务及技术规范
- GB/T 44142-2024中央厨房建设要求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8全单元课件
- 事业单位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 2024医疗器械行业:2023中国医疗器械商业TOP50分析报告
-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