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目录考情分析命题趋势阶段特征网络构建时空线索梳理预测【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官渡之战知识点2赤壁之战知识点3三国鼎立【点拨·易混易错】【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考向02三国鼎立【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西晋的兴衰知识点2八王之乱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知识点4东晋的兴亡知识点5淝水之战【点拨·易混易错】【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西晋的兴衰考向02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考向03淝水之战【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南北朝的更替知识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点拨·易混易错】【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江南地区的开发考向02北魏孝文帝改革考向0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知识点2科学家祖冲之知识点3书法、绘画与雕塑、地理学【点拨·易混易错】【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考向02科学家祖冲之考向0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与雕塑链接中考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023年大庆、东营、新疆、黑龙江、天津,选择题2分;从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三国鼎立不是考查重点,考察内容紧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赤壁之战,另外两场战争胜负原因对比也是考查的重点。两晋王朝的兴衰西晋的兴衰2023年阜新,选择题2分。从2022、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两晋王朝不是考查重点,考点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出现频率较高,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尤其关注民族交融。主要以知识点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查为主,应作为本专题的次重点复习内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2023年长春、北京、通辽、福建等等,选择题2分。东晋的兴亡2023年常州、安徽,选择题2分;2022年青岛、张家界、临沂、盐城,选择题2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更替2023年无。从近2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考查重点,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出现频率较高。江南地区的开发常考查原因与表现,且与魏晋南北朝的国家政权变动相联系,备考中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考查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尤其关注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另外常与商鞅变法相联系,从中获得改革的规律,复习是应作为本专题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是高频考点,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考查民族交融的表现与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2023年海南、广州、泰州、牡丹江、滨州、重庆,选择题2分;2021年浙江台州,材料题8分。北魏孝文帝改革2023年镇江、内蒙古兴安盟、呼和浩特、聊城、济南、锦州、宿迁、泰州、长沙、贵阳、哈尔滨、齐齐哈尔、随州、宜宾、怀化,选择题2分;2022年四川内江、2021年通辽,材料题,4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023年恩施、荆州、天水、深圳、金昌、福建,选择题2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023年无锡、西藏、青岛、甘孜、长春、牡丹江、广东、武汉、怀化、重庆,选择题2分;2021年内蒙古,材料题10分;从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是考查重点,考点《齐民要术》、王羲之《兰亭集序》出现频率较高,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常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进行联系考查,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考点要求课标要求命题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考点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赤壁之战的影响,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常与历史上重要战争相联系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常通过解读地图或历史文物考查统一的趋势;考点二,两晋的兴衰,重点考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考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命题点有江南地区的开发,既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相联系,突出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产生的作用,又与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呼应,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与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考查是又一个重点,既考查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还考查改革的影响。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还会与人物评价、商鞅变法等契合。北方大区民族交融属于高频考点,结合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进行考查,培养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考点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近几年这一考点中考有增加的趋势,选择题是主要的考查形成,难度一般不大。《齐民要术》考查主要是突出其思想内容,祖冲之与圆周率突出其领先地位,更多的是从家国情怀角度去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是高频考点,常选择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乃至作品与作者的对应关系来考查,石窟艺术常通过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对比,与民族交融联系起来考查,侧重知识的迁移。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也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常常放在文化传承、文明互鉴这一专题中去呈现材料,阐述主题,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外的对比综合考查。两晋王朝的兴衰西晋的兴衰通过了解两晋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东晋的兴亡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更替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了解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政治方面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经济方面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思想文化方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民族关系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考点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识点1、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3、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②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战术上:偷袭乌巢,动摇袁军人心。④用人上:唯才是举,拥有大批文臣武将,虚心纳谏。知识点2、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2、概况:①时间:公元208年②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③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④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②曹操骄傲轻敌;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知识点3、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三国鼎立局面:①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66年被西晋取代(司马代曹);②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63年被魏国灭亡;③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灭吴,三国时代结束。(3)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知识点4、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核心提示】:人物评价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1.建立魏国的是曹丕,而非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灭亡。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都发生在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而不是官渡之战。3.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是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求教才能取得胜利。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分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①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现对而言,这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③从文化等方面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3.高频考题——三国鼎立图片解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常考点】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2.三国的建立:魏,220年,曹丕建立,都城在洛阳;蜀汉,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都;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都城在建业。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尚未成熟。4.三国经济发展情况:曹魏重视农业生产,修建很多水利工程;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5.特别提醒: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考向0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例1】(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答案】A【解题思路】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名师点拨】曹操灭袁绍,占据北方,与孙权占据的东吴,刘备控制西南形成对峙局面,欲统一南北遂发动赤壁之战却无力战胜孙刘联军,退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熟知重要的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1】(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一模)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实现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三国都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东汉末年相比,三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排除B项;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权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但是这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C项;三国时,局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时,民族关系的破坏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1-2】(2023·江西吉安·校考模拟预测)“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利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利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可知与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因此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战役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与周瑜,诸葛亮无关,排除A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与周瑜,诸葛亮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指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与周瑜,诸葛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02三国鼎立【例1】(2021·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答案】A【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名师点拨】曹、孙、刘力量对比中,曹相对强大;联吴抗曹,联刘抗曹,是孙、吴实现自保的必然出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从此三足鼎立局势逐渐形成。【变式1-1】(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一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A.
B.
C.
D.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变式1-2】(2023·广东茂名·校考模拟预测)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英杰传》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志》【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三国志》是在当时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三国英杰传》是后人对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A项;《三国演义》是后人对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B项;《三国》是后人对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二两晋王朝的兴衰知识点1.西晋的兴衰1、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知识点2、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路线: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3.少数民族的反抗: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暴政,激起了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晋。4.十六国:①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②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矛盾有所缓和。知识点4、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贵族王导等的拥戴下当的皇帝,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3、东晋北伐: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组织北伐,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①北伐未果的原因: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②代表人物:祖逖北伐:那时晋朝内部一些官僚们仍旧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坚持北伐,主张收复失地。4、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5、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6、灭亡:420年,东晋灭亡。知识点5、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2.概况:①大战时间:公元383年;②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③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3.淝水之战的影响:①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②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版权所有4.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1、三国灭亡顺序:魏灭蜀(263年),西晋灭魏(266年),西晋灭吴(280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重新完成了统一;2.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3.人口迁移总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4.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统治范围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定都建康。5.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6.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内迁各族与汉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剧。同时,在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的斗争中,他们同患难、共命运,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交融。西晋衰亡的原因: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靡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民族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少数民族起兵反抗;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彻底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尽西晋国力。③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2.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①失败原因: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不稳;苻坚还骄傲轻敌、指挥失当;前秦军队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太长、力量分散;东晋8万精兵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正确战略战术。②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分裂: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2)统一:①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②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③四次局部统一: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先后统一北方;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4.高频考题——解读五胡内迁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常考点】1.内迁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内迁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3.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4.特别提醒:西晋王朝被内迁的匈奴所灭。考向01西晋的兴衰【例1】(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答案】B【解题思路】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于263年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B项正确。【名师点拨】古代中国先后出现四大统一:秦汉时期、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变式1-1】(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模拟预测)下列政权中实现短暂全国统一的王朝是(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实现短暂全国统一的王朝”,结合所学知识,三国后期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B项正确;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与魏国和蜀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东晋,但是统治范围主要在江南,排除C项;东晋之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但是统治范围主要在江南,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1-2】(2023·湖北武汉·校考模拟预测)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往往选择在乡野之间依附宗族中的豪杰聚居,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又有可以耕种和灌溉的土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北方(
)A.政府加强控制地方 B.农村商业集市兴起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D.农业盛行集体劳动【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洛阳一带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晋统治腐朽,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由此可见,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C项正确;题干中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政府加强控制地方,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农村商业集市兴起,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出现农业盛行集体劳动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02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例2】(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题思路】材料中说明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种措施显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名师点拨】排除法是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材料中举措不是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是有为而治,排除B项;重用汉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2-1】(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A.西晋统治政策有利于人口迁徙 B.鲜卑与匈奴是内迁民族的主力C.少数民族寻求证明统治合法性 D.内迁少数民族已全部完成汉化【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鲜卑自称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黄帝和大禹都是中国历史中的贤德君主,鲜卑自称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都是为了加强中原汉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来证明他们统治的合法性,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西晋实行了哪些统治政策,排除A项;鲜卑、匈奴、氐、羌、羯等都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B项;题干可见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不能说明完全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2-2】(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前秦苻坚深受汉族文明影响,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他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苻坚的改革(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导致了外戚专政的局面C.完成了全国统一 D.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氶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题干说明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A项正确;题干强调是前秦苻坚主张改革,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没涉及导致了外戚专政的局面,排除B项;前秦苻坚成功统一北方,没完成全国统一,排除C项;南宋时期,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考向03淝水之战【例3】(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图片“东晋”“淝水”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如图所示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形成的典故是草木皆兵,C项正确。【名师点拨】古代经典战役留下很多典故让人回味。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颇具戏剧性,一方是来势汹汹的侵犯之师,一方是固守家园的忠诚卫士,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是来自此战役。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做好平时的知识积累。【变式3-1】(2022·辽宁盘锦·统考模拟预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淝水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所以题干中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②①,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变式3-2】(2023·天津河西·统考一模)学会识读历史地图,逐步树立时空观念。请识读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图1、图2所反映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中“东晋”、“十六国”、“北周”、“陈”可知材料所述历史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早期国家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生产与社会变革,与材料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与材料图片内容不符,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1、南北朝的更替1.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都是通过大将夺权取得政权。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陈朝最小),南方社会安定发展;梁武帝萧衍时,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至。3.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灭掉北齐,又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史上称为“北朝”。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劣势。【知识拓展】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知识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知识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知识拓展】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过程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影响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侧重点侧重于富国强兵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知识点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2.民族交融表现:经济、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南朝包括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是交替存在的;北朝包括北魏及由此分裂出的东魏、西魏和后来的北齐、北周。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北周并存。同时南朝与北朝是并立存在的。这一局面直至隋朝统一南北而结束。2.秦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落后于北方地区。超过北方是在两宋时期。3.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为躲避战乱。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4.北魏孝文帝巩固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是其直接目的。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经济角度看是少数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6.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和战争等。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2)280年,西晋实现了南北统一。(3)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1)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辛勤努力。 (2)表现: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缫丝、制瓷、冶铸、造纸等有显著的发展;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3)结果: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①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才是促使经济发展的根本。②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和平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③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推广,实现共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加深了彼此间的交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⑤发展经济要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②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能更好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2)影响:①一方面加强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的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③迁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5.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历史发展的步伐。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6.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③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频繁,民族政权并立,促进了民族交融。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7.高频考题——(1)解读北民南迁开发江南示意图北民南迁【常考点】1.特征: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北方割据战乱时最突出;2.规律: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3.启示: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方面,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7.高频考题——(2)解读北魏陶俑北魏陶俑【常考点】1.名称:北魏陶俑2.反映的实质:民族交融3.迁徙形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民南迁4.迁徙阶段:①东汉末至西晋初,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②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步伐加快;③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出现高潮。5.交融方式:人口迁徙、和亲、战争、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等考向01江南地区的开发【例1】(2022·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解题思路】A【详解】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并不断发展,A项正确。【名师点拨】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根本原因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另外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南方相对稳定、民族交融等也有一定的关系。正确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主次之分。【变式1-1】(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图片史料、文字史料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来源。下面的图文材料说明(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C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1-2】(2023·陕西西安·校考三模)317-589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环保意识的增强 B.生产技术的进步C.自然条件的优越 D.水利工程的兴修【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317-589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从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发展到注意精耕细作,由此可见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环保意识或自然条件或水利工程,排除ACD项。故选B项。考向02北魏孝文帝改革【例2-1】(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答案】B【解题思路】据题干“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鲜卑族改用汉姓的史实,B项正确。【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史中材料选择往往是文言文,提升语文素养,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题干中解释了北魏姓氏的由来,能够正确解读材料中文言文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1】(2023·云南昭通·统考二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徙都洛邑”,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以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学习中原文化C.确立正统地位 D.统一黄河流域【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孝文徙都洛邑”“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以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可知,迁入汉地,这是为了汉化,学习汉族文明,B项正确;消除民族隔阂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要树立正统地位,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排除C项;孝文帝在迁都时,黄河流域已经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2-2】(2023·云南昆明·云南省昆明市第五中学校考一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都(
)A.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D.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商鞅变法是成效最大的变法。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孝文帝决定实施改革。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排除C项;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考向0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例3】(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答案】B【解题思路】根据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名师点拨】遇到近似的答案采取排除法,可以区分其丝微差别;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3-1】(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胡床
北魏孝文帝
汉人胡食画像A.胡人汉化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朝代更迭【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三幅图片“胡床”“北魏孝文帝改革”“胡人胡食画像”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此即民族交融,B项正确;胡人汉化过于片面,无法作为三幅图片反映出的主旨,排除A项;政权并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政治特征,但无法作为三幅图片反映出的主旨,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但这并未在题干中体现,无法作为三幅图片反映出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3-2】(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以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裤褶服的变化可以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B.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C.科技文化有了显著进步 D.各族人民在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而传入中原,并与中原汉人文化相结合,这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服饰的变化,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体现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排除B项;科技文化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作者:北朝贾思勰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的思想。4.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知识点2、科学家祖冲之1.时期:南朝2.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还擅长机械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知识点3、书法、绘画与雕塑、地理学(一)书法:王羲之1、时期:东晋2、代表作品:《兰亭集序》3、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4、称誉:书圣(二)绘画:顾恺之1、时期:东晋2、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3、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4、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水画开始形成。(三)雕塑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四)地理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1.对于文化名人,需要识记历史人物作品、所属领域、生活朝代、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相关知识。2.《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齐民要术》是我国而非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的是数学家刘徽,并不是祖冲之,祖冲之是运用刘徽的方法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4.曹魏时期的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等文化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继承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⑤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挖掘;⑥科学家的刻苦钻研和注重实践的精神。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窟艺术为什么具有艺术价值?①它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优秀遗产;②它的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结晶,对研究佛学有重要作用;③它的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3.高频考题——解读祖冲之、《兰亭集序》祖冲之像【常考点】1.简介: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2.数学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3.历法成就:创制出《大明历》。4.特别提醒:祖冲之还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常考点】1.相关朝代:东晋。2.作者:王羲之(“书圣”)。3.称誉:“天下第一行书”。4.特别提醒: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考向0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例1】(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答案】A【解题思路】《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名师点拨】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变式1-1】(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 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答案】C【详解】分析题干的“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重视介绍生产工具,故C符合题意;强调生产因地制宜和强调种植不误农时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提出多种经营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故选C。【变式1-2】(2023·安徽·统考模拟预测)《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
)A.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改变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胡汉之间差别消失【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可知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技艺和习俗被汉人学习和采用,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改变,与题干内容“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不符,排除A项;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排除C项;胡汉之间差别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考向02科学家祖冲之【例2-1】(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A.张衡 B.徐光启 C.宋应星 D.祖冲之【答案】D【解题思路】南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正确。【名师点拨】必要的历史知识储备是解答选择题的基础,2022年新课标出台,加大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是中考历史重要趋势。本题涉及史料实证的考查。【变式2-1】(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是(
)A.青铜冶炼技术的开始成熟 B.《兰亭集序》问世C.圆周率数值的有效推算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C项正确;青铜冶炼技术在夏商周时期开始成熟,排除A项;《兰亭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与科技无关,排除B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2-2】(2021·江西南昌市·七年级期末)祖冲之设计制造出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史书上称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祖冲之A.文学方面的成就 B.数学方面的成就C.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D.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同时,他还擅长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史书上称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因此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祖冲之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考向0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与雕塑【例3】(2022·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A正确。【名师点拨】储备必要的历史知识,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本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书圣”,通过知识迁移知道是王羲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变式3-1】(2023·河南周口·统考二模)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从“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从中国书法艺术的草书意象,幻化出一个全新“卯”字。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这一状况出现的客观条件是(
)A.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纸的大量生产,为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提供了客观条件,A项正确;东汉时还没有科举制,排除B项;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是主观条件,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东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在北宋,排除D项。故选A。【变式3-2】(2023·江苏无锡·校考二模)我国石窟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就雕塑方面而言,在继承我国雕塑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外来宗教”主要指的是(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答案】B【详解】据材料“我国石窟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就雕塑方面而言,在继承我国雕塑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石窟艺术,准确地说“佛教石窟艺术”是佛教神学观念和宗教神学文化相互作用下生成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道教是我国东汉时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不符,排除A项;石窟艺术是佛教神学观念和宗教神学文化相互作用下生成与发展的结果,与伊斯兰教无关,排除C项;石窟艺术是佛教神学观念和宗教神学文化相互作用下生成与发展的结果,与基督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一、选择题1.(2022·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钟灵毓秀名人辈出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古明相指的诸葛亮,正因他对刘备的辅助,才避免了刘备被曹操剿灭的危险,正因他的谋划,刘备、孙权结成联盟,并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A项正确;徐庶与诸葛亮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其未担任宰相,排除B项;皮日休是唐朝诗人,排除C项;米芾是宋代词人,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答案】C【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公元208年是3世纪初,排除A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战,排除B项;赤壁之战并没有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答案】A【详解】由材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民族的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的开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文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科举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4.(2019·北京·统考中考真题)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答案】C【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内容出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史记》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宋书》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南迁,依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由荒凉到繁盛的发展情况,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7.(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8.(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答案】B【详解】由图可知北方是十六国时代,与十六国并存的是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北魏与北齐都是北朝时期与南方宋、齐、梁、陈并存的,排除CD项。故选B项。9.(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的“魏晋南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帝国的盛放与凋残符合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现代的“拂晓时辰”与魏晋南北朝不符,排除C项;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与魏晋南北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商朝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C.明成祖迁都北京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排除A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巩固统治和明朝的战略安全,排除C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