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9讲 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9讲 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9讲 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9讲 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纵横·概览第9讲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主题重构·融通高考真题·品悟大题攻略·建模通史纵横·概览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世纪50年代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文件,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后,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来。中共八大以后,经济建设出现曲折,“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外交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时代风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

制度创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任务驱动1.学术情境——新中国的成立材料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将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比另外两个时间作为中国现代史开端更准确”。提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2.生活情境——国家治理道路的探索材料一纲要上第26课图片:分到土地的农民纲要上第26课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纲要上第26课“历史纵横”:“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纲要上第26课图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材料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摘编自2020年2月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提示: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政治层面:①建立健全人民民主专政新政权和国家制度;②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广泛的政治民主并保障人民权利;③创新、建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⑤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新生政权;⑥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得到根本好转。经济层面:①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②合理调整工商业,主动利用资本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④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⑤实施并完成“一化三改”,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⑥建立健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⑦领导人民进行基层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思想文化:①注意防范和抵制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积极进行思想斗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②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思想;③提出“双百”方针,表彰并树立一系列先进榜样,关注文化领导权。军事层面:①继续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基本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②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中国大陆基本解放;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外交层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逐步打破西方外交孤立与封锁。史论阐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巩固首要任务:消灭旧的封建势力(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追歼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并镇压隐藏的反革命分子;(2)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根除了封建地主势力威胁人民政权的重要因素:帝国主义势力(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人民政权提上日程: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不法投机资本家兴风作浪,人民政府发动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根本保障: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合理调整工商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和特色维度阐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的民主制度实行新型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2)它既不是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维度阐释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民族制度;(2)它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治化民主政治建设以民主化、法治化为原则,依法治国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3.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角度特点社会性质(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2)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结构(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阶级结构把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角度特点社会主要矛盾(1)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2)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政治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主题融通二

经济变革——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任务驱动1.学术情境——经济建设的探索材料一纲要上第27课图片:中共八大会场材料二当1956年9月在11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时,大会是以洋溢的自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1949年的胜利和对195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但是党的领导人也认识到,它仍有许多任务有待完成,而且新制度中还存在缺点;所以这次党代会的特征是对政权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坦率得惊人然而又极为自信的分析。——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简析1956年党代会呈现“洋溢的自我庆贺”的缘由。结合所学,概述此次会议对党的主要任务的“自信的分析”及影响。提示:缘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自信的分析”: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2.生活情境——探索该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材料纲要上第27课“学思之窗”:大庆工人的精神纲要上第27课图片:雷锋(1940-1962)、邓稼先(1924-1986)、王进喜日记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通过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精神彰显出来。——摘编自迟成勇《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内在品质》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设者表现出来的时代风尚。提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爱国主义、忘我拼搏、科学求实等。史论阐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项目借鉴创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1)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1)开展五年计划建设;(2)优先发展重工业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项目借鉴创新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及原因新气象原因以苏联为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深受苏联影响,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服饰、称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提倡劳动光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婚姻、饮食等方面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各类票据流行,勤俭持家成为社会时尚革命色彩同志的称呼大行其道,列宁装、绿军装流行,军人为社会所推崇

主题融通三

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任务驱动1.学术情境——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外交立足点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逐渐确立了中国外交的三个立足点:一是革命外交,就是要彻底改变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真正独立、平等的地位。二是独立自主,就是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畏强暴,敢于顶住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始终把独立自主作为中国外交的核心内容,表现出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三是和平共处,就是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要在和平这个问题上能够团结的,就和他们拉关系,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社会主义,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国确立上述外交立足点的支持系统,是当时“国际政治逻辑和国内政治逻辑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外交立足点的基本依据和历史影响。提示:基本依据:美苏冷战对峙、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大量涌现的国际形势;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群众对于和平与发展的向往与追求。历史影响: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彰显了大国风范;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生活情境——外交的突破材料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统计情况示意图。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表决情况,边看边说: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1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摘自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思考:(1)据材料支持的票数变化呈现什么趋势?(2)根据材料,说明毛泽东为何将英国、法国等比作“红卫兵”,并指出影响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因素。提示:(1)趋势: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国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是造反派的代名词;在联大表决中,美国的盟友不顾美国的反对投了中国的票,“造了美国的反”。因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第三世界的崛起,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中国自身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史论阐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特点具体阐释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革命性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结盟性实行“一边倒”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内向性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2.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战略表现“一边倒”联合苏联(20世纪50年代)为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反帝反修两条线(20世纪60年代)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1)依靠第一中间地带(指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2)争取第二中间地带(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战略表现“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70年代)(1)面对苏联的威胁,提出实施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在其中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高考真题·品悟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2024(1)黑吉辽选择考·T10;(2)北京等级考·T10;(3)甘肃选择考·T9;(4)湖南选择考·T10;(5)江苏选择考·T9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成就、新中国的外交、科技成就与时代风貌(2)常规考点:巩固政权的措施、“一五”计划、经济调整2023江苏选择考·T92022(1)重庆选择考·T9;(2)辽宁选择考·T10;(3)广东选择考·T10;(4)江苏选择考·T10;(5)海南等级考·T8;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2024(1)广东选择考·T6;(2)重庆选择考·T82.备考指导(1)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①关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特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②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热点亚非会议70周年,中国特色外交值得关注)2023(1)山东等级考·T8;(2)辽宁选择考·T9;(3)广东选择考·T10;(4)河北选择考·T9;(5)湖南选择考·T9;(6)湖北选择考·T9;(7)江苏选择考·T102022湖北选择考·T9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改革开放前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24安徽选择考·T8(2)经济建设与探索: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特点和成就,从民生的角度认识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就等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3)文化政策与时代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阶段特点(特别是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及其原因2023(1)浙江1月选考·T9;(2)福建选择考·T9;(3)北京等级考·T82022(1)河北选择考·T9;(2)江苏选择考·T11;(3)北京等级考·T9;(4)福建选择考·T9典题示例(2024·黑吉辽选择考·T10)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命题情境本题以邓小平的讲话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考教链接(1)考查主旨:国际环境对国家建设的影响(2)教材题源:“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关键能力【易错陷阱】以偏概全:依据“1950年10月22日”和题干中“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容易误选C;依据“在西南军区”误以为是要加快西南地区建设,误选D。·变式训练1.(变考向·外交政策影响对外贸易)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访问莫斯科期间致电中共中央指出:“你们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说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灵活性B.对外贸易受外交政策影响C.一边倒外交方针开始调整D.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有利【解析】选B。根据材料“苏联当然是第一位”可知当时外贸受到外交政策即一边倒的影响,B正确;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建立,排除A;一边倒调整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排除C;当时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不利,排除D。2.(变情境·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1951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完成国家工业化“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改变了以前强调轻工业和农业的方针。这主要是由于(

)A.实现工业化的迫切要求B.国民经济恢复形势良好C.城市工商业的合理调整D.政权巩固的现实需要【解析】选D。1951年强调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因为这个时期恶劣的外部环境,需要巩固政权,D正确;工业化是从1953年开始,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国民经济恢复,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和工商业调整无关,排除C。真题体验知识点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4·湖南选择考·T10)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而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建立,农民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故选A;农村宗族观念至今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土地改革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排除D。2.(2022·重庆选择考·T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解析】选B。根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结建国的精神,B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材料未体现,排除A;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于1982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3.(2022·辽宁选择考·T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23家工厂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地区差异,排除A;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排除B;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D。4.(2023·江苏选择考·T9)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解析】选A。根据材料“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以及1950年处于抗美援朝时期可知,该海报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A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主要背景是抗美援朝,与国家建设无关,排除C;商人投机行为遭受打击与材料无关,排除D。5.(2022·海南等级考·T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解析】选C。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没有涉及运动的影响,不能体现群众运动的成效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B、D。6.(2022·广东选择考·T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解析】选B。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7.(2024·北京等级考·T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说法,并明确指出“中国本来是统一的”,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而中法建交本身就基于双方对彼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因此,这一原则自然成为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故选A;周恩来的主要论述是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的,与“求同存异”无直接关联,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排除C;“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均不符,排除D。8.(2024·甘肃选择考·T9)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中国队在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且中国队在世乒赛中的优秀战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僵局,乒乓球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故选C;材料中强调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和外交影响,并未涉及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他国的影响力,且“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与史实不符,排除A;中国乒乓球运动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不能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了”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主旨是乒乓球在我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属性,而非民族文化象征,排除D。9.(2022·江苏选择考·T10)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解析】选D。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A;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知识点二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10.(2024·重庆选择考·T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A.土地所有制性质B.中国的社会性质C.中国的社会结构D.农村的经济格局【解析】选C。根据材料“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初步确立,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土地改革并未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11.(2024·广东选择考·T6)下表是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企业统购、统销、订货等类产品的产值比重城市上海天津武汉西安沈阳比值59.5%70%65.5%70%59.9%由此可知(

)A.公私合营企业占主要份额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企业统购、统销、订货等类产品的产值比重较高,可见国家在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较大,且结合所学,1953年开展了三大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公有制,材料所述也适应了即将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营工业逐渐纳入国家经济轨道,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私营企业中统购、统销、订货的份额,未涉及公私合营企业,排除A;私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无法看出其经济显著增强,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排除D。12.(2023·湖南选择考·T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题干时间是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13.(2023·广东选择考·T10)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解析】选A。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澄海火柴厂的火柴盒贴画将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作为主人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会的关注,画中女孩轻快地划着船,描绘了贫苦大众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正确;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排除B、C;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没有男性,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14.(2023·辽宁选择考·T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解析】选C。根据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陈云认识到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排除D。15.(2023·河北选择考·T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解析】选A。据材料劳动模范盛利的事迹作为“一五”计划期间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的典型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时期,广大国营企业通过劳动竞赛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A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展开,而材料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排除B、C;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计划,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16.(2023·山东等级考·T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1956年”“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强调“工厂”要有独立性,强调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1956年,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排除B;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工商企业通过和平赎买等政策,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排除C;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17.(2023·江苏选择考·T10)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正确;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到1975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中国开展特色大国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18.(2023·湖北选择考·T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李顺达在1943年就创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这一做法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说明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故选A。材料不能体现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材料体现了经营方式的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排除C;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19.(2022·湖北选择考·T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解析】选D。材料数据表明1960年相较1952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量增加,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多,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D正确;科研经费的增加和苏联的援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知识点三改革开放前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2024·安徽等级考·T8)下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解析】选A。从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以及“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等字样可知,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的举措,A正确;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B;材料不涉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C;材料并非在讨论经济互助与婚姻关系之间的联系,排除D。21.(2023·福建选择考·T9)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26日上午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下午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27日晚上参加外事活动下午报社来人约稿晚上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解析】选C。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华罗庚作为科技人才“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参加“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还参加外事活动,科学家能够较多的参加科技相关的活动及外事活动,反映了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华罗庚的活动,不能整体反映中国的科教水平,排除A;材料中只有“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涉及国际学术交流,只能反映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某些情况,仅凭此不能得出国际学术交流密切,排除B;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材料并未论述华罗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态度,无法得出弘扬科学精神的结论,排除D。22.(2023·北京等级考·T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23.(2022·福建选择考·T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文化落后,对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了改变当时农村落后的面貌,党领导了一场扫盲运动。为此,各级政府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民生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材料中关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表述正是这一现实的体现,C正确;扫盲运动是文化学习,不可能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材料也没有出现文化学习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的信息,排除A、D;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与材料中的扫盲工作无关,排除B。24.(2022·河北选择考·T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19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解析】选B。结合所学,苏联电影的特点是政治宣传为故事前提,英雄人物是影片核心,强调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放映苏联电影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说明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B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电影方面的交流,不能体现“全面”交流,排除A;“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一五”计划起止时间是1953至1957年,不能涵盖1949—1959年,排除C、D。25.(2022·北京等级考·T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这些调整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A正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C;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的第一个时间点不符,排除D。26.(2022·江苏选择考·T11)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