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80分)太阳系八大行星以地球为基点可分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两大类。地内行星的运动有下合,上合、东大距和西大距四个特殊位相。地外行星的运动有合、冲、东方照和西方照四个特殊位相。下合时可能发生凌日现象,冲日时是观测地外行星最好的时机。如图示意太阳系特殊位相。据此完成1﹣2题。1.(2分)下列会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A.金星 B.土星 C.火星 D.木星2.(2分)我国空间站上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可能观测到()A.水星冲日 B.土星凌日 C.火星西方照 D.木星东大距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07年开始。如图为2007﹣2019年太阳黑子数预测值与实测值示意图。完成3﹣5题。3.(2分)太阳黑子出现在()A.色球层 B.日冕层 C.光球层 D.地球内部4.(2分)绘制预测值曲线的依据是()A.多年实测太阳表面温度的变化 B.多年实测太阳风强度的变化 C.多年观测统计的太阳活动周期 D.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5.(2分)据图推测,极地夜空出现极光现象最频繁的年份可能是在()A.2022年 B.2026年 C.2028年 D.2030年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赛正向太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分析下表,据此完成6﹣7题。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3)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四季更替地球1.001.005.521.0年23时56分有火星0.110.153.961.9年24时37分有6.(2分)在下述条件中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A.质量和体积大小 B.公转周期长短 C.表面温度高低 D.昼夜交替周期长短7.(2分)人类高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太阳系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接近的行星日环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形成太阳中心被逃挡,边绰明亮的现象。2023年10月15日,今年的第二次日环食奇观现身天宇,二附中校友李华赴西雅图观测到了这一天象,如图为他拍摄的日环食照片,据此完成8﹣11题。8.(2分)日环食发生时,农历时间最接近()A.初一 B.初七 C.十五 D.甘二9.(2分)日环食发生时()A.太阳黑子减少 B.耀斑活动增强 C.太阳辐射减弱 D.同步出现磁暴10.(2分)下列各地、月的位置关系图中(非阴影为光照面),与此次日环食形成位置相符的是()A. B. C. D.11.(2分)一周后,李华回到二附中给学弟学妹带来了讲座分享,讲座当天上海的月相为()A. B. C. D.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2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29.61°N,102.03°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本次地震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方微博以及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用户及时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图1)。图2是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14题。12.(2分)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13.(2分)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4.(2分)“右图”中各圈层()A.①圈层厚度均匀 B.②圈层地震波波速最快 C.③圈层呈固态 D.④圈层的液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2022年1月1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卫星图像显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城升起,如图1,图2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同年11月11日18时48分在汤加群岛地区(西经172.05度,南纬19.25度)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据此完成15﹣19题。15.(2分)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16.(2分)此次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可能来源于()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17.(2分)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巨大烟雾柱)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18.(2分)2023年11月11日发生的汤加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19.(2分)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在海洋上较陆地上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高,但压力和密度都较小据中国驻印尼棉兰总领馆网站消息,2023年6月6日起,位于印尼巽他海峡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属楠榜省)多次喷发,火山灰柱高达3000余米,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图为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20﹣22题。20.(2分)图中数字与其代表的地球圈层匹配正确的是()A.①——大气圈 B.②——岩石圈 C.③——生物圈 D.④——水圈21.(2分)③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A.只有③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B.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C.③圈层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D.是地球上最不活跃的圈层22.(2分)此次火山喷发及其影响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A.独立发展变化,互不干扰 B.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不存在物质和能量转换 D.圈层边界清晰,厚度均匀23.(2分)据气象部门气象资料,2022年1﹣3月份截至目前降水3.7mm,较常年偏少12.15mm,3月份截至目前平均气温7.9℃,与常年相当。这对部分小麦病虫害发生较有利。面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威胁,农业部门可采用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加以监测()A.BDS B.GIS C.RS D.Digitalearth24.(2分)近年来,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现了智能居家放牧,在家中用手机就可以精准获取牛(羊)群的位置。与BDS功能相似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 B.GIS C.RS D.VR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25﹣27题。25.(2分)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26.(2分)根据图中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B.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27.(2分)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成煤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D.气候寒冷,冰雪广布《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兔圆圆”的形象IP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如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的顺序。据此完成28﹣29题。28.(2分)“安徽模鼠兔”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古近纪 B.侏罗纪 C.二叠纪 D.泥盆纪29.(2分)“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A.出现了人类 B.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恐龙走向灭绝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1)。量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30﹣31题。30.(2分)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31.(2分)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生 D.恐龙大繁生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距地面约400KM),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32﹣34题。3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A.递增→递减→递增 B.递减→递增→递减 C.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D.递增→递减→递增→递减33.(2分)下列关于长征五号B遥三运火箭穿过的大气层的过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看到大雁南飞 C.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D.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34.(2分)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层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部 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部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5﹣37题。35.(2分)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36.(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7.(2分)下列城市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A.广州(23°N) B.新加坡(1°N) C.北京(40°N) D.莫斯科(55°N)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逆温发生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有人说逆温是霾的“帮凶”。如图示意某日某地出现逆温时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8﹣40题。38.(2分)该地此次逆温的逆温层是()A.① B.② C.③ D.②③39.(2分)该地此次出现逆温,会使得()A.该地对流层气温整体下降 B.①、②层之间空气对流更旺盛 C.③层大气逆辐射减弱 D.抑制污染物扩散40.(2分)逆温可能会()①抑制沙尘暴②增大降雨概率③减少地面辐射④加重城市空气污染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二、综合题(共20分)41.(6分)读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理由。(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填字母)层,说明原因。(3)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填字母)层。(4)适合航空飞行的主要是平流层,请分析原因。4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0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当日18时22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6月3日21时29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6月4日7时9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41°N,100°E)成功着陆。为了解神秘的宇宙环境,华师大二附中的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网络上搜集资料,回答了下列问题,相互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同学A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这样描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发光的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小行星带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3处错误并改正。①,②,③(2)空间站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太空供电公司”,它将转化为电能供飞船使用。(3)当神舟十五号飞船在太空运行时,对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气候异常B.太阳辐射C.太阳活动D.日地距离(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相互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数字横线上,完成下图。①;②;③;④。a.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d.日地距离适中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80分)太阳系八大行星以地球为基点可分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两大类。地内行星的运动有下合,上合、东大距和西大距四个特殊位相。地外行星的运动有合、冲、东方照和西方照四个特殊位相。下合时可能发生凌日现象,冲日时是观测地外行星最好的时机。如图示意太阳系特殊位相。据此完成1﹣2题。1.(2分)下列会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A.金星 B.土星 C.火星 D.木星【分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照它们的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它们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类。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凌日现象是地球上看到物体从太阳表面经过。【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凌日现象发生的行星属于地内行星,地内行星有水星和金星,故A正确。火星、土星、木星是地外行星,不可能发生凌日现象,故BCD错误。故选:A。2.(2分)我国空间站上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可能观测到()A.水星冲日 B.土星凌日 C.火星西方照 D.木星东大距【分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照它们的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它们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类。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以任何一个行星为基点,在该行星轨道内侧的行星有下合(凌日现象)、上合、东大距和西大距;该行星轨道外侧的行星有合日、冲日、东方照和西方照。【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地外行星存在冲日现象,水星属于地内行星,不可能冲日,A错误。地内行星才能发生凌日现象,土星、木星属于地外行星,不可能出现凌日和东大距,BD错误。火星为地外行星,可以出现西方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可能观察到火星西方照,故C正确。故选:C。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07年开始。如图为2007﹣2019年太阳黑子数预测值与实测值示意图。完成3﹣5题。3.(2分)太阳黑子出现在()A.色球层 B.日冕层 C.光球层 D.地球内部【分析】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4.(2分)绘制预测值曲线的依据是()A.多年实测太阳表面温度的变化 B.多年实测太阳风强度的变化 C.多年观测统计的太阳活动周期 D.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分析】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具有明显的变化周期,平均周期为11年。【解答】解:太阳黑子数预测值与实测值示意图,是对太阳黑子的预测和实际观测取得的数据,应是根据多年观测统计的太阳活动周期绘制的,C正确。太阳表面温度难以进行多年实测,A错误。太阳风强度与太阳黑子关系不大,B错误。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与太阳黑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5.(2分)据图推测,极地夜空出现极光现象最频繁的年份可能是在()A.2022年 B.2026年 C.2028年 D.2030年【分析】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解:极地夜空出现极光现象最频繁的年份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图示2011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所以2011年+11年=2022年,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赛正向太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分析下表,据此完成6﹣7题。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3)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四季更替地球1.001.005.521.0年23时56分有火星0.110.153.961.9年24时37分有6.(2分)在下述条件中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A.质量和体积大小 B.公转周期长短 C.表面温度高低 D.昼夜交替周期长短【分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照它们的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它们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类。【解答】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昼夜交替周期长短,故D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火星与地球质量和体积差别大,A错误。表格显示地球公转周期约是火星的一半,故B错误。由于火星大气层稀薄,所以火星表层温度高低差异较大,故C错误。故选:D。7.(2分)人类高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太阳系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接近的行星【分析】太阳系中,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人类对火星探测情有独钟多是因为它与地球的自然环境最为接近。【解答】解: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而从表格数据反映火星与地球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等都较为相似,因此也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物质,D正确,A错;火星并非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B错;昼夜交替并非是火星特有的现象,不是人类深空探索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C错。故选:D。日环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形成太阳中心被逃挡,边绰明亮的现象。2023年10月15日,今年的第二次日环食奇观现身天宇,二附中校友李华赴西雅图观测到了这一天象,如图为他拍摄的日环食照片,据此完成8﹣11题。8.(2分)日环食发生时,农历时间最接近()A.初一 B.初七 C.十五 D.甘二【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解答】解: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日食包括日环食和日全食。日食必发生在朔日,即农历的初一(朔)。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一天,月亮才会出现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连线上,这样才有可能使月球挡住太阳而形成日食,A正确,BCD错误。故选:A。9.(2分)日环食发生时()A.太阳黑子减少 B.耀斑活动增强 C.太阳辐射减弱 D.同步出现磁暴【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C正确。日环食对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没有影响,也不会引起地球上的磁暴现象,ABD错误。故选:C。10.(2分)下列各地、月的位置关系图中(非阴影为光照面),与此次日环食形成位置相符的是()A. B. C. D.【分析】月相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在农历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天空的西侧,亮面朝西。下弦月在农历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天空的东侧,亮面朝东。【解答】解:日食是由于月球遮挡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日、地、月三者恰好或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月球要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故A正确。B选项中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不能形成日环食,故B错误。CD选项显示日、地、月三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可能形成日环食,故CD错误。故选:A。11.(2分)一周后,李华回到二附中给学弟学妹带来了讲座分享,讲座当天上海的月相为()A. B. C. D.【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①初一前后,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看不见月亮,为新月;②初七初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③十五前后,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可看见明亮的月半球,为满月;④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东,为下弦月【解答】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2023年10月15日所拍摄的日环食现象出现在农历初一,一周后,为农历初八,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C为上弦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2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29.61°N,102.03°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本次地震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方微博以及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用户及时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图1)。图2是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14题。12.(2分)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在80km﹣400km处是软流层;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解答】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左右,因此,震源处于地壳之中。图2中,①层为地壳,故A正确。②层为地幔,故B错误。③层为外地核,故C错误。④层为内地核,故D错误。故选:A。13.(2分)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纵波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C。14.(2分)“右图”中各圈层()A.①圈层厚度均匀 B.②圈层地震波波速最快 C.③圈层呈固态 D.④圈层的液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①层为地壳,厚度不均匀,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A错误。由右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知,地震波在②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B正确。③层为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错误。④层为内地核,呈固态,D错误。故选:B。2022年1月1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卫星图像显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城升起,如图1,图2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同年11月11日18时48分在汤加群岛地区(西经172.05度,南纬19.25度)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据此完成15﹣19题。15.(2分)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A正确。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面,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错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没有信息,D错误。故选:A。16.(2分)此次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可能来源于()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岩浆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图中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②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③④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其中③是外核,④是内核。软流层位于地幔②圈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2分)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巨大烟雾柱)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解答】解:读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巨大烟雾柱)首先进入大气圈,经过沉降过程落在地表,然后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在地表沉积,进入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2分)2023年11月11日发生的汤加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解答】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km,海洋部分约5~10km,大陆部分约39~41km。汤加群岛位于南太平洋,本次地震震源深度40km,位于地壳以下,即地幔中,但远远没有到达深处的软流层(约80~400km深处)和地核(地下2900km至地心),C正确,ABD错误。故选:C。19.(2分)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在海洋上较陆地上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高,但压力和密度都较小【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解答】解:图中①圈层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由固态物质构成,因此地震横波能通过,B错误。由于③圈层(外核)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最可能为液态(压力巨大,不可能为气态),C正确。④圈层为内核,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物质密度也极高,D错误。故选:C。据中国驻印尼棉兰总领馆网站消息,2023年6月6日起,位于印尼巽他海峡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属楠榜省)多次喷发,火山灰柱高达3000余米,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图为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20﹣22题。20.(2分)图中数字与其代表的地球圈层匹配正确的是()A.①——大气圈 B.②——岩石圈 C.③——生物圈 D.④——水圈【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解答】解:读图可知,水、水蒸气来自①圈层,则①是水圈;②圈层含有水蒸气、氧气等气体、尘埃,同时能形成降水等,则②是大气圈;③圈层提供氧气、有机物,则③是生物圈;④圈层提供矿物质、无机盐,则④是岩石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1.(2分)③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A.只有③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B.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C.③圈层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D.是地球上最不活跃的圈层【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解答】解:四大圈层均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A错误。③圈层为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B正确。②圈层(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C错误。③圈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D错误。故选:B。22.(2分)此次火山喷发及其影响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A.独立发展变化,互不干扰 B.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不存在物质和能量转换 D.圈层边界清晰,厚度均匀【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解答】解:此次火山喷发及其影响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B正确,A错误。存在物质和能量转换,圈层边界不清晰,厚度也不均匀,CD错误。故选:B。23.(2分)据气象部门气象资料,2022年1﹣3月份截至目前降水3.7mm,较常年偏少12.15mm,3月份截至目前平均气温7.9℃,与常年相当。这对部分小麦病虫害发生较有利。面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威胁,农业部门可采用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加以监测()A.BDS B.GIS C.RS D.Digitalearth【分析】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遥感(RS)是用来观测事物的,由于下垫面的反射率不同,通过分析拍出的照片就可以获悉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即时性较强,可用于进行对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作物的反映的电磁波,可以判断作物的生长好坏,C正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BDS)是用来定位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方面的系统,DigitalEarth也是对数据的处理,而不是进行检测和预报的工具,无法获取实时的信息,ABD错误。故选:C。24.(2分)近年来,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现了智能居家放牧,在家中用手机就可以精准获取牛(羊)群的位置。与BDS功能相似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 B.GIS C.RS D.VR【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解答】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而GPS也具有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故A符合题意。故选:A。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25﹣27题。25.(2分)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的主要代表性动物是恐龙,而主要代表性植物是裸子植物,故属于中生代的地层是③④;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的生物,①错误;鱼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26.(2分)根据图中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B.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三叶虫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的动物,鱼类的也属于古生代的动物,但是出现比三叶虫晚,而之后是中生代的爬行动物恐龙,由此可知,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D正确,ABC错误。故选:D。27.(2分)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成煤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D.气候寒冷,冰雪广布【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由大量植物经过复杂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所以要想形成大量煤炭则需要茂盛的植物,而植物需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才能大量生长,由此可知,石炭—二叠纪的环境特点是气候湿润,森林茂密,C正确。干燥、寒冷且多变以及分异明显的气候都不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不利于形成大量煤炭,ABD错误。故选:C。《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兔圆圆”的形象IP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如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的顺序。据此完成28﹣29题。28.(2分)“安徽模鼠兔”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古近纪 B.侏罗纪 C.二叠纪 D.泥盆纪【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安徽模鼠兔”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200万年的“免祖先”,“安徽模鼠兔”生活在距今约6200万年,根据所学地质年代表可知,距今6500万年到距今2330万年为古近纪,A正确。侏罗纪: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B错误。二叠纪:距今约2.99亿年到距今2.5亿年,C错误。泥盆纪:距今4.6亿年到距今3.6亿年,D错误。故选:A。29.(2分)“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A.出现了人类 B.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恐龙走向灭绝【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为古近纪,属于新生代早期,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B正确。人类出现在第四纪,A错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的时代和恐龙走向灭绝均在中生代,CD错误。故选:B。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1)。量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30﹣31题。30.(2分)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以判断,鲎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31.(2分)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生 D.恐龙大繁生【分析】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解答】解: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大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故选:D。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距地面约400KM),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32﹣34题。3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A.递增→递减→递增 B.递减→递增→递减 C.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D.递增→递减→递增→递减【分析】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解答】解: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前经过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经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到达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先减后增,所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前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C正确,ABD错误。故选:C。33.(2分)下列关于长征五号B遥三运火箭穿过的大气层的过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看到大雁南飞 C.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D.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分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解答】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对流层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平流层高度太高,空气稀薄,大雁很难到达并生存,在平流层不可能看到大雁南飞,B符合题意。平流层中含有大量臭氧,可以强烈吸收紫外线,C不符合题意。高层大气的物质呈不同程度的电离状态,因此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D不符合题意。故选:B。34.(2分)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层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部 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部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分析】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平流层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大约为17﹣18千米,中纬度约为12﹣13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解答】解:高层大气上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该层氧原子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A错误。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平流层的中、上部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B错误。对流层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其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C正确,D错误。故选:C。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5﹣37题。35.(2分)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分析】地球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二氧化碳、固体杂质等组成。【解答】解:二氧化碳不能被微生物分解,A错。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最终产物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不能产生氧气,B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是现代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对。火山喷发出来的气体不包括氧气,D错。故选:C。36.(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解答】解: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①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质,因此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正确。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短的太阳紫外线,不是红外线,③错误。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得地表生物可以避免受到大量紫外线的伤害,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④正确。故选:C。37.(2分)下列城市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A.广州(23°N) B.新加坡(1°N) C.北京(40°N) D.莫斯科(55°N)【分析】对流层平均厚度随纬度而不同,低纬度地区平均厚17~18km,中纬度地区平均厚10~12km,高纬度地区平均厚8~9km。【解答】解:对流层的厚度取决于对流运动的强度,太阳辐射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低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在广州(23°N)、新加坡(1°N)、北京(40°N)、莫斯科(55°N)四个城市中,新加坡纬度最低,平均气温最高,对流层运动最强,对流层厚度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逆温发生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有人说逆温是霾的“帮凶”。如图示意某日某地出现逆温时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8﹣40题。38.(2分)该地此次逆温的逆温层是()A.① B.② C.③ D.②③【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解答】解:材料中提到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以及读图可知,该地此时①层和③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下降,并没有出现逆温现象,ACD错误。②层大气的温度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升高,是逆温层,B正确。故选:B。39.(2分)该地此次出现逆温,会使得()A.该地对流层气温整体下降 B.①、②层之间空气对流更旺盛 C.③层大气逆辐射减弱 D.抑制污染物扩散【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发生逆温时对流层部分大气温度较正常时高,没有出现气温整体下降的情况,A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逆温发生时,②层温度较正常时高,与①层之间的对流减弱,B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逆温发生时,大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C错误,D正确。故选:D。40.(2分)逆温可能会()①抑制沙尘暴②增大降雨概率③减少地面辐射④加重城市空气污染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解答】解:由材料可知,逆温会使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有利于抑制扬沙,抑制沙尘暴,但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会加重城市空气污染,①④正确。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减弱,会降低降雨概率,②错误。地面辐射主要与地面温度有关,逆温对其影响不大,③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共20分)41.(6分)读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理由。(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A(填字母)层,说明原因。(3)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D(填字母)层。(4)适合航空飞行的主要是平流层,请分析原因。【分析】(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的气温先随着高度增加降低,后随着高度上升而上升。(2)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3)高层大气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