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35*2)1.(2分)不是地球的普通性表现的是()A.地球的体积不特殊 B.地球的运动特征不特殊 C.地球的质量不特殊 D.地球大气成分不特殊2.(2分)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A.行星与恒星 B.行星星云 C.恒星与星云 D.行星与卫星3.(2分)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公转轨道之间A.地球、火星 B.木星、土星 C.水星、金星 D.火星、木星4.(2分)金星与地球同属类地行星,但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A.质量小,没有大气 B.温度高,没有液态水 C.没有固态地面和土壤 D.无昼夜交替现象5.(2分)目前人类在火星的探索还没有找到生命存在的证据。与火星相比,地球上生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光照稳定 B.表层有充沛精液态水 C.宇宙环境安全 D.公转轨道的近圆性6.(2分)“嫦娥五号”是我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从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带上约2千克的月壤返回地球。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C.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是天体7.(2分)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8.(2分)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下列各种天体的感觉,叙述正确的是()A.星光闪烁的流星 B.轮廓模糊的行星 C.一闪即逝的彗星 D.圆缺多变的月亮9.(2分)土卫六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以下天体系统中没有土卫六的是()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10.(2分)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太阳能量来源于强劲的太阳风 C.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D.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其他行星多11.(2分)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①煤②石油③水能④核能⑤风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12.(2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 B.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D.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13.(2分)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我国古代史书就有对太阳活动的记载。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其中有“日中有跋乌”。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据此完成下面14~16小题。14.文中记载的现象是()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珥 D.日食15.太阳活动强烈时,影响较大的部门有()①航天部门②钢铁部门③电力部门④通信部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太阳活动强烈时,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在蓄电池中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17.下列城市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的是()A.拉萨 B.西宁 C.吐鲁番 D.成都18.太阳能汽车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A.运营成本过高 B.环境压力过大 C.对地形平坦度要求高 D.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19.(2分)地壳最厚的地方在()A.青藏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大西洋 D.太平洋2022年4月18日,我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2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2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2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23~26小题。23.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A.地层和化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地貌 D.古地理环境24.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可能是()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5.在此地质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A.藻类 B.海生无脊椎动物 C.爬行类 D.哺乳类26.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环境 B.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C.湿热的森林环境 D.干旱的陆地环境如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27~29小题。27.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发生在()A.前寒武纪 B.二叠纪末 C.三叠纪末 D.白垩纪末28.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29.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如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0~31小题。30.与干洁空气共同组成低层大气的有()①水汽②微小颗粒③氧气④紫外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1.图中b为()A.臭氧 B.氮气 C.氧气 D.水汽32.(2分)“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谚语中描述的鲤鱼斑状云块位于()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33.(2分)对飞机高空飞行有利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34.(2分)平流层中存在臭氧层,臭氧的主要作用是()A.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B.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C.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D.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35.(2分)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组分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地面辐射是其主要热源 D.太阳辐射是其主要热源二、非选择题36.(15分)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含义。CDEG。(2)地震波在经过C处后波速发生的变化为。(3)S波(横波)传递到D处后完全消失,原因是。37.(15分)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③表示辐射:②表示辐射,其方向与③相反。(2)图中④表示大气作用,云量较多,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高/低)一些。(3)霾是大量细微的尘粒等浮游在中,使能见度变差的空气混浊现象,秋冬季节,北方多地处于雾霾笼罩之下,雾霾笼罩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结合大气受热原理,在雾霾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题)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B.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D.昼夜温差变小E.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4)在某蔬菜种植基地中,技术员通过向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气体来促进蔬菜生长,结合大气受热原理,请将以下原因分析补充完整:原因分析: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强了大棚内的空气对(选填图中字母)辐射的吸收能力,也增强了大气对地面的作用,提升了大棚内的,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35*2)1.(2分)不是地球的普通性表现的是()A.地球的体积不特殊 B.地球的运动特征不特殊 C.地球的质量不特殊 D.地球大气成分不特殊【分析】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地球的普通性体现在其外观和其在太阳系的轨道位置,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地球的公转性质和其它七大行星相似,并不特殊;地球的物理性质,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自转运动,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所以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ABC正确,不符合题意。地球上存在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的大气成分特殊,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2分)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A.行星与恒星 B.行星星云 C.恒星与星云 D.行星与卫星【分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都是天体,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宇宙中天体类型很多,最基本的两类天体为恒星和星云。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是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其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的天体,组成物质是氢,同恒星相比,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3.(2分)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公转轨道之间A.地球、火星 B.木星、土星 C.水星、金星 D.火星、木星【分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4.(2分)金星与地球同属类地行星,但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A.质量小,没有大气 B.温度高,没有液态水 C.没有固态地面和土壤 D.无昼夜交替现象【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解答】解:金星是类地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差距不大,有大气层,A错误。金星距离太阳近,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多,且其大气层内CO2含量高,内部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没有液态水,生命无法存在,B正确。金星是类地行星,有固态地面和土壤,C错误。金星不透明、不发光,有昼夜交替的现象,D错误。故选:B。5.(2分)目前人类在火星的探索还没有找到生命存在的证据。与火星相比,地球上生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光照稳定 B.表层有充沛精液态水 C.宇宙环境安全 D.公转轨道的近圆性【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的火星还没有发现液态水,而地球表面水的面积占大多数,而且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和地球同为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具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A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转轨道的近圆性不是影响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6.(2分)“嫦娥五号”是我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从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带上约2千克的月壤返回地球。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C.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是天体【分析】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在地球大气层之中,不属于天体,故A错误。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不属于天体的标准,故B错误。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故C错误。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故D正确。故选:D。7.(2分)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有:充足的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大气。【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主要原因是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与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等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8.(2分)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下列各种天体的感觉,叙述正确的是()A.星光闪烁的流星 B.轮廓模糊的行星 C.一闪即逝的彗星 D.圆缺多变的月亮【分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都是天体。【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空中星光闪烁的大多是恒星,流星应是一闪即逝地划过天空,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廓模糊的一般是星云,不是行星,有些行星很亮,有些较暗,不呈模糊状,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闪即逝的是流星,而我们看到的彗星往往拖着长尾巴,不会一闪即逝,C错误。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得从地球上看到月球的白昼部分多少有明显变化,即月亮圆缺多变,D正确。故选:D。9.(2分)土卫六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以下天体系统中没有土卫六的是()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分析】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一般而言,围绕恒星公转的是行星,围绕行星公转的是卫星。【解答】解:土卫六是指土星的第六课卫星,所以土卫六属于土星系,土星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只有地月系与土星系级别相同,所以地月系不含土卫六,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2分)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太阳能量来源于强劲的太阳风 C.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D.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其他行星多【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A正确;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误;太阳辐射能量巨大,但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许多种,不仅仅依靠太阳能,C错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但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是最多的,D错误。故选:A。11.(2分)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①煤②石油③水能④核能⑤风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分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解答】解:煤、石油是固定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能,①②正确。水能是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太阳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③正确。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与太阳能无关,④错误。风能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⑤正确。故选:D。12.(2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 B.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D.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分析】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解答】解:A、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来源于太阳能,故不符合题意。B、地球上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大气运动的结果,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不符合题意。C、太阳能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能源,故不符合题意。D、火山活动能量来源于大气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故正确。故选:D。13.(2分)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纬度因素,其次是天气因素,再次是地势的高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加上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成为我国有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D正确,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盆地因地理位置和盆地地形等原因,多阴雨天气和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贫乏,A错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与青藏高原相比,不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C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D。我国古代史书就有对太阳活动的记载。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其中有“日中有跋乌”。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据此完成下面14~16小题。14.文中记载的现象是()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珥 D.日食【分析】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解答】解:材料中记载的现象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中的低温区域,因其温度低,亮度与周边相比小,故呈现黑色,称为黑子。故选:A。15.太阳活动强烈时,影响较大的部门有()①航天部门②钢铁部门③电力部门④通信部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的气候;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会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太阳风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解答】解:耀斑爆发时释放出的辐射到达地球,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电网,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因此太阳活动强烈时,影响较大的部门有航天部门、电力部门、通信部门,①③④正确。钢铁部门是生产部门,不受太阳活动的影响,②错误。故选:C。16.太阳活动强烈时,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分析】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A、太阳活动时增加户外活动,不利于增强皮肤活力,不符合题意。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可以减少太阳活动的影响,故符合题意。C、太阳活动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不利于保持网络通畅,不符合题意。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和太阳活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在蓄电池中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17.下列城市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的是()A.拉萨 B.西宁 C.吐鲁番 D.成都【分析】太阳能汽车依靠太阳能发电,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天气等。【解答】解:推行太阳能汽车需要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故AB错误。吐鲁番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故C错误。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雾,太阳能资源贫乏,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故D正确。故选:D。18.太阳能汽车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A.运营成本过高 B.环境压力过大 C.对地形平坦度要求高 D.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分析】太阳能汽车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可以从资源、能源、环境、成本等角度分析。【解答】解:太阳能汽车以太阳能作为动力,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D正确。太阳能资源不需要购买,运营成本较低,A错误。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B错误。太阳能汽车有电动机驱动,对地形平坦度要求不高,C错误。故选:D。19.(2分)地壳最厚的地方在()A.青藏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大西洋 D.太平洋【分析】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但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高大山系、高原地区的地壳较厚,平原地区地壳较薄;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解答】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陆地上地壳厚,大洋上地壳薄;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地中青藏高原位于陆地上,且海拔最高,因此地壳最厚,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2年4月18日,我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2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由题干可知,2019年10月28日1时56分,甘肃甘南州夏河县(35.10°N,102.69°E)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故选:A。2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分析】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解答】解: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当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来感受到地震发生,到横波传来,破坏建筑物之间的时间差,为最佳逃生时间。故选:A。2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分析】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解答】解: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时,居民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且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即“黄金12秒”。故选:D。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23~26小题。23.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A.地层和化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地貌 D.古地理环境【分析】确定地层形成时间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该地层中代表化石的形成时间,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碳﹣14等测定时间的方法确定岩石的绝对年龄。【解答】解:人类了解地球历史主要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通过它们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和环境特征,A正确。生物、地貌和古地理环境是人类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得到的相关信息,而不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途径,BCD错误。故选:A。24.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可能是()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分析】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宙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解答】解:材料中提到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在此地质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A.藻类 B.海生无脊椎动物 C.爬行类 D.哺乳类【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结合上题分析,此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藻类不是中生代的代表性生物,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早期最为繁盛,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哺乳类在新生代最为繁盛,D错误。故选:C。26.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环境 B.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C.湿热的森林环境 D.干旱的陆地环境【分析】(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解答】解: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故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湿热的森林地区。故选:C。如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27~29小题。27.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发生在()A.前寒武纪 B.二叠纪末 C.三叠纪末 D.白垩纪末【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读寒武纪到古近纪生物多样性统计图和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图,在图示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中,位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最大,且这一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在几次大灭绝中也是最少,这反映了二叠纪末物种灭绝的规模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28.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分析】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与植被的多少关系比较大,二氧化碳的存在,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植被覆盖率与二氧化碳之间呈负相关。【解答】解: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29.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海生藻类主要生活在海洋中,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时期,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时期,C错误。蕨类植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晚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是森林大部分的植被类型,D正确。故选:D。如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0~31小题。30.与干洁空气共同组成低层大气的有()①水汽②微小颗粒③氧气④紫外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氮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汽和固体杂质(微小颗粒物)与干洁空气共同组成低层大气,①②正确。氧气属于干洁空气的一部分,③错误。紫外线不是气体,④错。故选:A。31.图中b为()A.臭氧 B.氮气 C.氧气 D.水汽【分析】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其中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其中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空气中,氮气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78%,氧气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21%,二氧化碳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0.03%。【解答】解:图示b约占干洁空气的21%,应为氧气,C正确。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B错误。臭氧占比少,不到1%,A错误。水汽不属于干洁空气,D错误。故选:C。32.(2分)“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谚语中描述的鲤鱼斑状云块位于()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对流运动显著,加上集中了绝大部分水汽和尘埃,容易成云致雨,而平流层、中间层、热层不具有成云致雨的物质条件,不易成云致雨,因此谚语中描述的鲤鱼斑状云块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33.(2分)对飞机高空飞行有利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飞机高空飞行有利的大气层是平流层,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不利于飞行,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间层、热层位于高层大气中,海拔太高,飞机难以飞行到该高度,CD错误。故选:B。34.(2分)平流层中存在臭氧层,臭氧的主要作用是()A.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B.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C.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D.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分析】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中存在臭氧层,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既让平流层获得能量而增温,由让地表生物免遭受过多紫外线照射而受到伤害,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的层次为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与臭氧层位置和作用不符,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是水汽和尘埃,臭氧不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不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D错误。故选:B。35.(2分)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组分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地面辐射是其主要热源 D.太阳辐射是其主要热源【分析】对流层的范围约为地面以上至12km高空处,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该层大气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顶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自低纬向高纬对流层顶高度降低,厚度减小;同一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此离地面越远,大气获得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因此对流层气温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关,AB错误。对流层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36.(15分)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含义。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E内核G地幔。(2)地震波在经过C处后波速发生的变化为变大。(3)S波(横波)传递到D处后完全消失,原因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分析】(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莫霍界面划分地壳与地幔,古登堡界面划分地幔与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