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模拟试题_第1页
广东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模拟试题_第2页
广东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模拟试题_第3页
广东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模拟试题_第4页
广东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殷(yīn)勤玷(zhān)污 卑躬屈膝(xī)前倨(jū)后恭 B.勾(gòu)当 脖胫(gěng)未雨绸缪(móu)动则(zhé)得咎 C.貂蝉(chán)溃(kuì)脓 呕(ǒu)心沥血 好高骛(wù)远 D.蕴藉(jiè) 船舶(bó) 有侍(shì)无恐 多财善贾(jiǎ)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B、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C、面对足球流氓的丑行,比利时警方以暴易暴,迅速逮捕了一批带头制造事端的不法分子。D、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企图通过教材的修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新酒瓶装旧酒的做法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应试现状是毫无裨益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20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C.这次两岸经贸沦坛以两岸经贸交流和直接通航的主题,必将对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对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D.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次旅客列车由于遭遇大风的原因造成11节车厢脱轨。目前乘客已经得到妥善安置。4.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海面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①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⑤①③②④二、古诗文阅读(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

揆:估计、揣度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

奔北:逃向北方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

进用:提拔、任用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

绐:蒙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辅公祏之反也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7.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9.翻译下列句子。(9分)①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3分)②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3分)③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3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智度师①二首》(之二)元稹三陷思明②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

①师:禅师;②思明:指史思明叛军(1)这首诗为上一下三结构,即首句与后三句内容各有侧重,请结合其结构特点来分析其内容。(4分)

答:

(2)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3)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三.现代文阅读(必考)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5分)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不得封侯?(节选)司马迁把《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成为《史记》名篇。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可是,夷考其实,李广之不遇,起码一大半要怪他自己。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他爱护部属,能团聚一批和他情投意合的骑士。他作战极为勇敢,自文帝时就与匈奴野战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余战,是转战沙漠的三朝老将。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和特色。然而,他终生未曾封侯。因为按汉家制度,他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无法封侯。李广为什么打不了胜仗?可由以下几方面分析。一点是,李广是一位“战将”,而非“大将”。他的敌手是匈奴人。他的本领,匈奴骑士也擅长,而且擅长骑射的“射雕手”比当时的汉军要多。一对一的比,李广个人可能操胜算,人数相当的部队对抗,可就难说啦。李广统率部队的方式有问题。经过选拔的战士,武艺精强,很讲义气,同生共死。然而,组织性差,纪律散漫。在大漠中宿营,人人逐水草自便,若是遇到敌人夜间劫营,势必各自为战,胜算不多。再说,李广带兵全仗力战,有明确记录的一次是“以郎中令将四千骑”,遇见匈奴左贤王四万骑的大部队,李广派儿子李敢率精锐小分队冲击敌阵,自己以强弓“大黄”射杀匈奴几员裨将。可是,汉军“死者过半”,“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张骞的一万骑兵后期而至,解围,“汉军罢(疲)”,无力追击。“广军几没,罢归。”“广军功自如,无赏。”这是很典型地表现出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李广个人英雄主义的狂傲之气很重,往往一时冲动,不从长计议,不考虑后果。以他最后一次出兵而言,卫青有私心,偏向中将军公孙敖,想与其一起干掉单于。李广不能忍让,不与卫青进一步核对行军路线,负气出师,不找向导,失道误期。导致自杀。受情绪支配,乃为将之大忌也。情绪冲动,死要面子,干出无原则的事,也是李广的毛病。因为在亭下蹲了一夜,重掌军权后,马上把公正执法、但说了一句风凉话的霸陵尉带到管辖的军区内杀掉,实在不合法不合理。还有杀降,简单化处理问题,拿人命不当回事(多年后自己也引为憾事)。以上缺点,加在一起,造成他屡战屡不能胜,以至封侯无望。并非“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固命也!”汉文帝评论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话有一定道理。原来,楚汉相争,军队固然有时很多,但成分复杂,有如“驱市人而战之”。这样的队伍,需要临阵冲锋的斗将。项羽以八百余人溃围,以二十八骑进行最后的东城一战,是典型的斗将战例。李广最适合打这样的仗。汉文帝说他能取万户侯,就是从此种战役的角度来判断的。匈奴骑兵往往组成大兵团,单兵战斗力强,汉军要战胜他们,骑兵更得多于和强于匈奴才行。这就要组成有强大后勤保障的更大的兵团。以骑兵为主体,其统帅不一定临阵当先,却要指挥得当。李广,虽然和匈奴从小打到老,可是没有从战争中进一步学会指导战争的艺术,绝难担当起如此重任,注定了他的失败。这是我们替他遗憾的事。我们只是评议李广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若是对李广全面评价,司马迁的评议有一定道理。李广才气无双,不阿权贵,不营私财,爱护士卒,作战勇敢当先。他不愧为职业军人的典范。12、能概括让“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作为《史记》名篇,颇具感染力。B、李广作战极为勇敢,自文帝时就与匈奴野战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余战,是转战沙漠的三朝老将,却终生未曾封侯。C、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却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D、李广作为将军,有许多优点和特色,却因为失道误期而自刎。13、不能作为李广打不了胜仗的根据的一项是:()(3分)A、李广的敌手是匈奴人,他和敌人一对一决斗胜算很大,但他的部队和擅长骑射的匈奴人对抗就不容易取胜了。B、李广的战士武艺精强,能与他同生共死,但整个部队的组织性差,遇袭时只能各自为战,难以取胜。C、李广打仗勇猛过人,身先士卒,敢以强弓和敌人正面交锋,他的手下都佩服他的勇气。D、李广作为将领,易冲动,感情用事,不能审慎地分析局势,贻误军情,与卫青有私心有关,也与自己负气出师有关。14、第五段结尾说“这是很典型地表现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请根据相关内容,分条概述李广的作战特点。(3分)15、根据本文对李广的评述,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6分)四.选考题请在以下(一)、(二)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答小题(18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回答16—19题(18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16.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1)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2)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17.母亲知道打孩子犯法,为什么还要打孩子呢?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18.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本文作简要赏析。(4分)19.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母亲的内心独白。(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寂静的独语——纪念肖邦逝世l50周年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听上去似乎是作曲家一不小心,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当然,音乐没有具体明确的语义,谁也说不清楚肖邦的自言自语究竟说了什么,但肖邦音乐所独具的表达口吻,几乎一开始就会在听者的音乐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迹。肖邦所钟情的表达媒介只有一个——独奏钢琴。一个人独自坐在钢琴键盘前,从手下流出的音符自然具备私密性,与上百人合奏交响曲的千军万马之势迥然相异。虽然肖邦远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但在他的手下,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成了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交响曲、歌剧这类“宏大叙事”的代表性体裁因而在肖邦的创作视野中全然消失,就连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这些在传统中占据钢琴作品中心地位的大型曲体,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也一律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暗示性标题和绝没有具体景物描绘意图的“小型”作品。这样做不仅需要艺术上的眼力,而且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因为在肖邦时代,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重要乐家终其一生固守这种“私人叙述”的写作思路。舒曼在早年似乎是肖邦音乐上的同道,但人到中年后,终于没能摆脱德奥根深蒂固的交响乐传统的强大吸引力,拼命在言不由衷的交响语言旋涡中挣扎。至于李斯特,虽然也热衷于钢琴音乐的潜能挖掘和性格拓展,然而更多是为了博取外表的辉煌与廉价的掌声,因而与肖邦独语的趣味恰恰形成对比。肖邦因此踽踽独行。他身为著名钢琴家,但却完全不像其他炫技大师,不仅在成名之后拒绝旅行演出,甚至很少举行公开音乐会。另一方面,他又违反常规,作品的体裁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炫技大师为自已实际演出而写出的一些应景小品。据说,肖邦年轻时在华沙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曾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在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建上一展宏图,但日后的事实令他失望。肖邦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已的天赋,他注定属于一个孤寂的抒情世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凯旋。奇怪的是,他真的非常喜欢歌剧,旅居巴黎时晚间经常去观赏歌剧。众所周知,他最欣赏的同代作曲家是以优美旋律著称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然而,意大利歌剧中的华美咏叹和醉人的旋律转至他的笔下,却没了舞台上的灼热气息,变成了清冷而细腻的内心婉唱,如泣如诉、丝丝入扣。再如肖邦对巴赫音乐的独特吸收。肖邦终身崇敬这位日耳曼先辈无与伦比的深刻逻辑与清晰思维,虽则巴赫的神性音乐世界与他自己飘逸的音乐风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肖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复调穿插与线条出没,恰是巴赫对位精神的肖邦变种,正源自肖邦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自幼便如庖丁解牛般的纯熟运指体验。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象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肖邦只是肖邦,在音乐的丛林中,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16.肖邦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联系全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中第三段写舒曼和李斯特,第五段写贝利尼和巴赫,两段同样是写“其他音乐家”,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你如何评价肖邦的成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运用题(12分)20、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4分)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下联调整为: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3分)宇宙在爆炸发生后的百分之一秒时,温度大约是摄氏一千亿度,比最热的恒星中心还要热,以致不可能聚集成任何普通的物质成分,即不可能聚集成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能够在爆炸中相互飞速地分离的只是各种基本粒子,一类是电子,另外一类是正电子,还有数目大致相等的各种中微子。除此之外还充满了光。随着爆炸继续下去,温度下降了。在最初的三分钟终了时,下降到十亿度,这个温度能使中子和质子开始组成复合的原子核。这个时候宇宙的组成主要是光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核物质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又过了几十万年,温度终于冷却到足够低,可以让电子与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依据材料,简要概括宇宙爆炸在不同的时段物质所发生的变化。(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2)第二阶段:(不超过15个字)(3)第三阶段:(不超过15个字)22.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5分)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厦历五月初五这一天。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答:端午节是六、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你是以“不能”之心迎接,还是以“不为”之态面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二)答题纸班别:姓名:座号:成绩:第Ⅰ部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大题一二三小题123456781213答案第Ⅱ部分:主观题(共120分)二、古诗文阅读9.(每小题3分,共9分)①②③.(1)(4分)

答:

(2)(2分)

答:

11、(6分)(1),。(《论语》)(2),。(《诗经》)(3),。(《行路难》)(4),。(《出师表》三.14、(3分)15、(6分)四、选考题(18分)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类题中选择其中一类作答,作答前请先用“√”在你选择的类别后标示你的选择。你选择作答的是:(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4分)17.(4分)18.(4分)19.(6分)五.(12分)20、(4分)下联调整为:21.(3分)(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2)第二阶段:(不超过15个字)(3)第三阶段:(不超过15个字)22.(5分)端午节是六.作文(60分)题目:20×25=50020×25=500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二)参考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C(Azhān—diànjū—jù;B胫—颈则—辄D侍—恃jiǎ—gǔ)2.D(A应改为“毋庸置疑”;B“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C“以暴易暴”指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变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依然没变。)3.B(A搭配不当,去掉“的回归”。C成分残缺,应是“以……为主题”。D句式杂糅,“列车由于……脱轨”与“大风造成列车脱轨”杂糅。)4.D(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①“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与②“人的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③“以至完全寂静”肯定不行,④“再后来……”和前语境“有时……”不吻合,排除B。只有⑤“像森林呼啸”和“像大炮轰发”吻合,选D。④“再后来……”正好放在最后,“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和后语境的“海风狂卷,海涛怒立”正好吻合,证实必然选D。)二、古诗文阅读(33分)5.B(败逃)6.B(A项均为介词,前者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后者表被动。B项均为代词,“那些”。C项前者为主谓间结构助词,后者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前者为“拿、用”,后者为“因为”)7.B(①交待杜伏威和辅公祏逃亡做强盗的经过⑤主要反映杜伏威的残暴⑥反映杜伏威从严治军的做法)8.D(“受猜忌”“被赐死”原文无此意)9.(分)①辅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他,辅公祏的姑母心生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3分。“攘、憾、”二处各1分)②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3分。“苦、、见”各1分,语句通顺1分)③听说杜伏威的兵士少就轻视他,就派使者召唤杜伏威,要求与(他)合并兵力。(3分。“轻、使”各1分,补出省略的“他”1分).(1)这首诗首句写过去:用“三陷”“三突围”将智度师往昔在与史思明叛军作战的勇敢和所建立的功劳;后三句则连作一气写今日的情状:出家为僧,无人认识的孤独凄凉和凭栏望“落晖”的消极无聊。(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出封建统治者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智度师的同情。1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三.(15分)12、B(“不遇”在文中指未封侯。)13、C(与匈奴作战,更需要“指挥得当”,而不是“临阵冲锋的斗将”)14、敢于以少对多,勇敢顽强;李广身先士卒,神勇过人;士兵伤亡惨重。15、①爱护部属;②作战勇敢;③不阿权贵,不营私财;④统帅部队要纪律严明;⑤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⑥遇事要冷静,要从长计议;⑦要讲原则;⑧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指挥艺术。四.(18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6.(1)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手段。(2分)(2)当孩子初次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劝说、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不得不殴打孩子,让孩子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2分)17.(1)孩子处于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阶段,我行我素,漏洞百出,放任不羁。(2)所有的劝说、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3)让孩子接受.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4)让孩子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18.可从以下一点或几点作答,但无论从一点或几点作答,均应表述清楚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依据与作用。(1)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生活中的事物来作比喻,刻画母亲的心里感受,如在乍听到“那固执的一问”时,“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将一颗真诚的心遭受误解时的那种隐隐作痛的感受逼真的表现了出来。又如我“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时,总是“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表现了母爱的善良细腻无私而不失严厉的品质。(2)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为文章精心设计了一个异峰突起的开头,制造了无尽的悬念,深深的吸引了读者的心。文章一开始讲“我”向朋友炫耀“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在一旁静听的“你”却冷不防插上一句“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此话似平地起雷,将我的那份“得意”一扫而光。我的“话”与“实情”的对比,我先前的“得意”与之后的“尴尬”的对比,使文章顿起悬念,扣紧了每位读者的心弦。(3)精心选择了第一、二人称,以母亲内心独白的方式叙述故事,如面对自己至爱的朋友,娓娓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如此表达,填平了两代人之间的鸿沟,缩短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使人感觉亲切悦耳,如沐春风。(4)以比较细述“打人”缘由。为了充分说明“我”“打人”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缘由,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两组比较:第一组是尽管你“你”“淘气”,甚至“恶作剧”“我都不曾打过你”,与当你初步具备了童年人的智慧,而又“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时,不得不选择殴打进行比较,突出了我的用心良苦;第二组是“我”从不使用打人的工具,宁愿自己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同等的痛苦”,与那些习惯用打人工具的人们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母亲的善良。19、(表达方面,应从孩子的角度以第一.二人称表述,表意流畅,占2分。内容方面,应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感情真挚,占4分)答案示例:母亲,曾经,我是那样的恨你!听了你的述说,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不打是爱,打更是爱!母亲,你为了让我明白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让我永远隔绝虚伪、懦弱、残忍这些最肮脏的品质,用殴打这种特殊方式教育我。你是在苦口婆心、表扬鼓励都没有用的时候,才会用这种方式。母亲,你打在我身,却痛在你身,更痛在你心!我痛,但道理却随着痛进入我的心,让我一辈子不忘记。母亲,你让我远离世俗的污染,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让我生活得堂堂正正。母亲,感谢你无私的爱,我爱你,永远爱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