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
O读文指导、
近年来,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选文大都为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2021年,全国四套试卷则均考查了
纪事太末体的文本。
2022年的全国四套试卷中,有两套选文出自《战国策》,一套出自《东汉观记》,一套出自《说苑》。其中《战
国策》为国别体史书,《东汉观记》为纪传体史书。《说苑》体裁很特别,它以历史故事为主体,兼及少量格言议
论°昌然这些选文出处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传人与记密°
天论是传人文还是记事文,阅读都要有整体意识。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期、选文出处、
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文本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正文、出
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阅读时,可运用以下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圈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图画出较难理解
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
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套试卷必有的文意嘤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
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选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
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文本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群的关系,
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有所帮助。
(5)出处解文法:读人物传记,一定要关注传记出处。关注出处,有利于把握传主的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
环境、朝代的官职称谓、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
蜀研磨真题f
阅读任务一:整体阅读
(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奏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军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
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目黍。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
王曰:“寡人不能J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
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卷般
也。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
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乂行数千
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
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出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
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
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
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文本挖掘]
1.通过文段出处可知,本文内容涉及的历史时期为.......时期。阅读文段可知,其中的主要人物是.........
涉及的四个国家分别为........、........、.........、.........。
答案战国孟尝君秦魏赵燕
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
答案选文讲述了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派遣孟尝君出使赵、燕两国求救,从而迫使秦国割地求和的故事。
3.赵国国君不愿借兵助魏,孟尝君便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孟尝君进一步陈
述,赵、魏两国实力相当,可是魏国每年都面临着各种危机,赵国却不需要面对这些危机,这是因为魏国
”........”,起到了缓冲作用。一旦魏国为秦所并,则赵国就直接面对强秦。一番游说,让赵王答应借兵救魏。
燕王同样不愿借兵,理由是:“....................................?”孟尝君则指出跋涉几千里去拯救
别人,“................”。燕王仍未答应出兵。孟尝君进一步指出,燕不助魏则“.........................”
这所谓的“大变”就是魏国会在以地事秦之后,合韩、魏、秦、赵四国的力量去攻打燕国。燕王于是也答应借兵
救魏乙
答案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为赵蔽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比国之利也恐
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真题试做]
1.卜.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魏欹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欧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
可断开,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
“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
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指所受的蒙蔽,与“为赵蔽”的“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
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
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其
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十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译文:............................................................................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译文:............................................................................
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降低身份,屈己卜.人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岁”,年成;“熟”,有收成、丰收;“行”,
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⑵“折节”,降低身,分,屈己下人;“以”,把;“与”,送给;
“去”,离开,即撤兵。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之以害,以亡魏的
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
表示总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出于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
实力没有太大差别,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
旦魏国灭亡,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孟尝君游说燕
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
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乂易矣,王
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肋,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
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其人谋划
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
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战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
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J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
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
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但魏国的土地•年•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
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
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云。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原因J赵王答应了,
为魏国发兵十万,派出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
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
儿干旦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儿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
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
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
燕国大去援救魏国,魏王降低身份,屈已下人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
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
得到什么好处呢?您是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他人好呢,还是出燕国的南门而望见他国的军队好呢?那么对于四国军
队来说路程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
尝君发兵八万,派出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很多而且快。”秦王很害
怕,割让土地请求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阅读任务二:带题回读
(2021•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
军谄祭酒,逖居京p,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用鱼肉,遂使戎
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
••
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康,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
八月,逖将其即唐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答口:“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
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造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
♦*
帅犬兰,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
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
劝课农桑,扰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卜幽州为逖修祖、
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迫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卜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己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
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
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电寿春,
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木•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可读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在选文开头,断句难度稍大。但考牛.借助选文出处及句中的“闻鸡鸣”“起舞”
等词语可知,句中所述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再看各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第一处为“少有大志”的“少”后
是否应该断开。若断开,“少”译为“年轻,有大志向”;若不断开,则译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两相比较,
不断开表达更合语境。第二、三处为“同寝中夜”几个字前后断句不同。“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
间不能断开;而“同寝”前显然应断开。第四处是“蹴琨觉曰”中间是否断开。“蹴”的意思是“踢“蹴琨”
即“月脚踢刘琨",“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蹴琨觉”意思就是“踢醒刘琨”,三字意
思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可读文本]A、I)两项可根据积累判断,而B、C两项则要结合文中语境判断。“遗民”一词在文中祖逖对
左丞相司马容说的话中:”今遗民既遭残贼……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结合句中的“复中原”等语可知,
此处的“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部曲”一词在“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句中,由句意可知,此处的“部曲”
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
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由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口益缩
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
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
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回读文本]解答本题,需要将每一个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由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
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康,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可知,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
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可见算不上“尽力支持”,A项错误。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译文:............................................................................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译文:............................................................................
[回读文本]第一个句子,由前文中的“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可•知,此处的“书”指“书信”,”报
书”则指“回信”。“听其互市”的“听”字意为“听任、听凭”。第二个句子,“感激”为古今异义词,结合
“大功不遂”及“发病”可以推断,“感激”指“情绪激动”。
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
(2)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回读文本]阅读原文可知,两国边境暂时得到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
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
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
不向社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
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答案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
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
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容让他担任军珞祭
酒。社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和臣下怨恨叛乱,
而是曰于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
残伤后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南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求光复中原,
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
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护甲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这
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i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
清明而光狂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T•多人然后
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
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
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调度。”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
的将二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
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
人都加以礼遇。祖逖训练上兵屯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有勒很担心这件事,丁是到幽州为祖逖
修了社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
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卜倍的利润。约束将领们不让他们侵凌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
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大兴四年秋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以为自己已经
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抱,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自己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
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情绪激动引发大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
像失云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
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
1.选文范围逐步扩大
多年来,高考文言文选文均以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为主,2021年全国四套卷的文言文选文均为“纪事
本末体”,2022年的选文更为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选文均来自史书,且均围绕人或事行文。
2.题型稳中有变
前两年全国高考题一般都是针对所选文段设5个题目:第1题为断句题,第2题为文化常识题,第3题为分
析综合题,第4题为翻译题,第5题为简答题。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放在翻译题中一并考查。2022年的题
目,新高考的两套试卷,第2题既考查了文化常识,也考查了实词含义;全国甲、乙卷则是四个选项全部考查了
实词含义。
3.内容“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
选文是课外的,但答题切入点却与课内所学相关。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4.命题坚持“浅易”原则
“浅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选文均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第二,文章用词大多为常用词;第三,文
章大多采用常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
@答题方略f
1.注重结合语境断句
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误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
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谈.断句不能仅仅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外在标志.环
要依据对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体意思的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
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才更利于我们正确断句。
2.集腋成裘积累文化知识与重点实词
高考试卷文言文选文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
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迁移运用。我们不仅要弄懂课文中出现过、
试题考查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对实河的积累,重点是积累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能够做到准确判断其在选文中的义项,准确判断其与深
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义项是否相同,准确判断其古今义是否相同。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学习文言文时,注意积累重
点实词含义,并尝试用课内的知识储备去阅读课外文言文。
3.分析综合题立足“比照”
(1)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事实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
对文石内容准确性的把握,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
(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
般称为“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
(3)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4)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命题者有时会对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
为“曲解文意”。
(5)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命题者有时在事件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上设误,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
为“错置因果”或“强加因果”。
4.熟练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
(1)留。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帝号、器物
名、度量衡单位等。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
(2)换。①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②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还有古代汉语中一些古今异义、通假、
活用的词也要换成现代汉语词汇。③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
(3)补。文言文中省略句多,翻译时须补充省略内容,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
(4)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一定要依据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予以调整。
(5)册曙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倒装结
构的标志词、表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5.熟练掌握简答题的考查题型和答题方法
题型:主要为原因、特点类。
答题方法:首先要据果求因,注意原因往往不是一方面的,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
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
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
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菖一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
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
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所以在阕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相关话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具有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
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
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持有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物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境的感觉。这样易使读
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
据情节发展的需要,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某一处,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
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考生在阅读小说时,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主
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蜀研磨真题f
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上①
冯至
【①】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
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启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
了江边。
【②】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
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A)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脉死
工1遂应该传位给至札,-但是李札比也丕肯接置…退到延陵就坦去了2二念这挂贤明的人傀偏丕直就王位」爰保
持他敢氤散一【1「他只>已保持高温一面二般人都还在水,火星过旦五_=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最吃了他
高消的苣'二个年轻人馍恨地说2【2】
邦老年人却谅解李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一就以他在徐君墓
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
这时若宜二个朋里-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隹二令友情的赠品工=1面我永么只是二个⑶子胥这样想时,
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
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
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B)渔
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③】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
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
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
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
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
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壬胥的心
随着月光膨胀起来—【4】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5]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
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
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
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
[6]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
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
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
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
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
什么报酬呢?”
♦胥半香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
[7]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触无名敢明玄我现在空空地让
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工…丕管是找到你的股或是你的坟墓葭二【8】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①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
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读文技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开端【①】:伍子胥来到昭关以外。
发展【②】:伍子胥听别人讲季札的故事。
高潮【③】: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
结局【④】:渔夫拒剑。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I]通过老人的话,反映了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
[2]年轻人的话说明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3]内心独白,说明仇子胥非常渴望遇到知己。
[4]心理描写,展现了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由平静到激动,说明仇恨深入其骨髓。
[5]动作描写,展现了渔夫内心的宁静。
[6]对比,展现了两个人不同的心态。
[7]对话描写,伍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
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8】语言描写,展现了伍子胥知恩图报的特点。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社会环境:A处,交代了当时战乱不断的局面。
自然环境:B处,自然环境描写,优美宁静,展现人物性格,营造祥和的氛围。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多方联系:季札的故事,伍子胥的遭遇,村民的谈话。
•获取主旨:小说借一个“心境是多么平坦”的渔夫的歌与行,展现了伍子胥从焦灼变得沉稳的心理变化历程。
文中所说的“引渡的恩惠”“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即含此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
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
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
开心犀。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
的埋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只有……才……”错误。此时的子胥
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手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D.”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错误。”季札的退耕
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夫泛舟江上,体现了他的散淡平和,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文
章的主题是通过伍子胥体现出来的。伍子胥对渔夫的两首渔歌的感念,特别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以及“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等语句体现了伍子胥对仇恨的释怀;文章最后两段,写伍子胥以后
一定要找到渔夫,他把渔夫当作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想把自己的宝剑留给渔夫,这体现了渔夫对伍子胥的重要
影响。综合来看,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转变过程。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一走上船,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船到江中央,水流急骤,他内心起伏,想到父亲
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他希望自己能从血
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①“一走上船……以
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②“船到江中央子胥
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
难以以静。③“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渔
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
发。“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
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
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
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
理解。
答:
答案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
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淡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
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③体现了冯至小说“诗化”的特点,本文中的渔
夫疏散平淡,对伍子胥赠剑不为所动,驾舟翩然而去,凸显了作品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增强了作品的文
学性。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原故事侧重表现渔夫
的侠义精神,本文将渔夫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内涵就丰富多了。侠义精神,指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
民,机智勇敢;扶贫济困,惩恶扬善;为人仗义,肯于助人;路见不平,替天行道。这样的人拯救帮助伍子胥似
乎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但从对伍子胥的影响和对读者的感召方面来说均不如设置安排一个普通人更有影响
力和感化效果。②从内容上看,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心境平淡,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与整日
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形成鲜明对比,渔夫悠扬的歌声、平淡琉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使伍子胥思想发
生巨大的变化,由强烈的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美好“世界”,子胥对自己的使命有
了更深的理解。③从表达效果上看,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彰显冯至小说“诗化”的特点。同是拒剑的渔
夫,本文中的渔人并不是明知伍子胥的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相反本文中渔人眼中的伍子胥,只是“一个不知从
何处天,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他也不理解伍子胥为什么要离乡背井走得那么远,拒剑后也没有
为了消除子胥的疑虑而自尽,而是转身驾舟翩然离去,这样,更凸显本文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④从主题
上看,本文的渔夫是一个普通渔人,他选择的是恬淡的人生,子胥承受的则是生命的沉重,“你渡我过了江,同
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身为普通人的渔夫不仅帮助伍子胥渡江,还
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门阵
卞之琳
【①】“诸葛孔明按E了△甦凰一叫陆逊处人居1>砺一跨马面来的/一只见左二块巨头」右二圾红&。
石头二巨头“石头j直弄得头都置了&他二看把势丕嬷2一就勒转工马头2一避冲直撞二焦头烂魏…逃回工原路£二
「这/三国左里的故蹇j你们还记强吗岂"
【②】说到了这里,王咳了二瓦一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蠹一打量了二番列在他面前敢汪多面孔£⑵
另人的面孔j…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一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
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3]
三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
他的不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人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A)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吐子,随即干咳了二声。一[4]
''来了。"大家一起想。
吴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三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工里来的自路,【5】仿佛E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5△股L没食葭
‘:那个阳壬里有△吗?…没有上一
二那堆小树丛背后有△吗?-没有,【6】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三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
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二小耳朵的心是在二家老亘姓的闺阎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二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二麻迫I隹工二家的屋口.丕隹总一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匚匚不作声。”[8】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
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公司驾驶员聘用合同
- 二手钢琴交易及售后服务合同(2024版)3篇
- 金属制品生产合同三篇
- 年度新能源项目商砼车运输合同(2024)3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工地食堂运营合同
- 2024年专业居间合作战略同盟合同正式版版B版
- 2024年一带一路项目借款合同
- 2024年度二手手机买卖合同书及质保政策3篇
- 2024年云计算服务提供及数据中心建设合同
- 棉纺织厂建设合同三篇
- HI-IPDV10芯片产品开发流程V10宣课件
- 战略规划培训课件
- 《智能物流技术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商业运营经营管理公司组织架构图
- 国开电大《建筑测量》实验报告1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6单元 3.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共14张PPT)
- DB4401-T 43-2020 反恐怖防范管理+防冲撞设施-(高清现行)
- 颚式破碎机使用说明书
- 数量词(语文课件)课件
-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3《交通运输业》课件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1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丨苏教版 (共1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