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安乡县2024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问卷八年级语文时量:120分钟分值:120分注意:本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试题卷共21题。满分120分,时量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八年级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诚信之声】下面是小安在本次活动中的发言片段,请你阅读后帮他完成下面小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从小我们就【A】聆听先贤们的殷殷教诲():“言不信者,行不果”“人倍信则名不达”。大家对诚信的行为称赞有加,对不诚信的行为【B】深恶痛疾。只有讲信誉、守承诺、不欺骗、以信取人、以诚立业,诚信之花才会悄()然绽放。所以【C】推崇诚信,不忘初zhōng(),将诚信之道时刻铭记在心中,防止杜绝不诚信行为的产生,zhāng()显美好品德,应该是我们年轻一代不懈的追求。若能如此,我们这个社会将牢牢地树立诚信意识,让不诚信的人【D】鹤立鸡群,千夫所指,那么世界将变成一个和谐美好的花园。1.小安对语段中两个加点字的读音把握不准,还有两个不会写而用拼音代替的汉字,请帮他写出相应的读音和汉字。2.小安觉得语段中划横线的词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帮他选出来。()A.聆听 B.深恶痛疾 C.推崇 D.鹤立鸡群3.小安觉得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帮他选出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A.去掉“行为的产生”。 B.将“产生”改成“发生”。C.去掉“防止”或“杜绝”。 D.将“防止”改成“避免”。【答案】1.huìqiǎo衷彰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教诲:jiàohuì,教导训诫。悄然:qiǎorán,形容寂静无声。初衷:chūzhōng,最初的愿望或心意。彰显:zhāngxiǎn,分明而确定地表现。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符合本句我们对于先贤的崇敬而认真听取他们教诲的事实,使用正确;B.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此处表达我们对于不讲诚信的人的痛恨,使用正确;C.推崇:推重和敬佩。表达我们对于诚信的重视,使用正确;D.鹤立鸡群:意思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这个成语背后所传递的信息是关于人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属于褒义词,不能用于不诚信的人的结果,使用错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画线句子属于否定不当,句子中的“防止”与“杜绝”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语连用,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是不杜绝不诚信的行为产生,也就是让不诚信的行为产生,这与本文表达的意思相悖,故应该去掉“防止”或“杜绝”,使得表意正确。故选C。【诚信动态】请阅读校园小记者为学校的“无人监考”活动撰写的一则新闻,完成下面小题。本报讯(记者小安)10月30日,学校召集参加“无人监考”的学生在办公楼六楼召开了“无人监考,诚信考试”的会议。学生自愿报名,通过班级筛选、年级推荐的方式确定最终参加学生,经学校审批并在校内张榜公示。“无人监考”考场的设立旨在进一步加强我校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不含标点)5.若你是小记者采访参加诚信考试学生,请根据考生的回答补写采访问题。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我想增强我的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答案】4.10月30日,我校召开“无人监考,诚信考试”会议。5.示例:请问,你为什么要自愿报名参加这次“无人监考”考试呢?【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因此要对整个事件有一个高度的概括性。根据新闻的导语部分“10月30日,学校参加‘无人监考’的学生在办公楼六楼召开了‘无人监考,诚信考试’的会议”,可知:对象为“学校”;所报道的事件就是,学校开展了“无人监考,诚信考试”会议;因此要围绕主要事件来拟写新闻标题,合理即可,不超过20个字。示例:我校顺利召开了“无人监考,诚信考试”会议。【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补写。根据考生的回答“我想增强我的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可知,记者的采访问题应围绕考生参加诚信考试的动机和目的进行设计,如:请问你报名参加“无人监考”考试的原因是什么?6.活动中进行了一次无人监考的古诗文默写比赛,请你参加。(1)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江月美景,颇具浪漫主义风格的句子是“____,____”。(3)王绩在《野望》中以动写静,描写秋野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答案】①.虽乘奔御风②.不以疾也③.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牧人驱犊返⑥.猎马带禽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乘、御、镜、驱犊、禽”等字词容易写错。二、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9分)阅读下面《苏步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A.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B。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奇的数学王国。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7.文中第②③段主要突出了苏步青哪些品格?请简要概括。8.文中AB两句呼应,请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对传记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A.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B.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9.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写人的文章。请结合选文以及下列材料,从记叙顺序、描写手法等写法角度分析两文异同点。【材料一】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材料二】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答案】7.①治学严谨,教学有方②严于律己,刻苦认真8.示例1:我选A句,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写出苏步青对熊全治的严肃批评,正面刻画苏步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形象特点。示例2:我选B句,运用语言描写,写出熊全治对苏步青的感激之情,侧面刻画苏步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形象特点。9.异:记叙顺序有不同。本文运用插叙,先写苏步青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再插叙他走上数学之路的原因。《藤野先生》按照顺叙,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从相识、相知到分别的过程。同:描写手法上有相同。两文都通过典型事件和神态、语言描写正面刻画人物形象;同时两文都通过学生的感受,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都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解析】【导语】《苏步青》一文通过回顾苏步青的求学与教学经历,突出其育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展现他在国内数学教育和微分几何学上的成就。文章开篇对苏步青的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接着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和严谨的自我要求,刻画了苏步青作为教育家和数学家的伟大人格。文末借其早年学习经历总结出文理兼治的重要性,强调全面教育的价值,同时传达了对苏步青逝世的怀念。文章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第②段“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可知,语段主要介绍了苏步青在毕业后毅然回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并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人才的做法。这主要体现了苏步青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高尚品格。根据第②段“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第③段“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可知,展示了苏步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这主要体现了苏步青严于律己、刻苦认真的品格。【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A句第③自然段“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板起面孔”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苏步青在面对学生临时抱佛脚行为时的严肃态度,刻画出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不苟言笑的一面。语言描写“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直接表达了苏步青对学生的批评,强调了他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描写,正面刻画了苏步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形象特点,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教师的严谨和负责。B句第③自然段“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熊全治的话“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从侧面反映出苏步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熊全治在成为名教授后,依然对苏步青当年的批评心怀感激,这说明苏步青的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熊全治的语言,侧面刻画了苏步青对学生严格要求且桃李满天下的形象特点,展现出苏步青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成功之处。【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写法。从记叙顺序角度分析:不同之处:插叙手法:本文先整体呈现苏步青的求学和任教经历,第②段“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进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他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1949年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忱投入教学工作中去”,之后插叙他走上数学之路的原因,第④段“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奇的数学王国”,第⑤段“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这种插叙使文章情节有起伏,内容更加丰富。《藤野先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运用顺叙的记叙顺序,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从相识、相知到分别的过程。如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写作者前往仙台,相识藤野先生的背景;中间部分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结尾“但不知怎地……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写分别后的感慨。相同之处:通过苏步青谢绝挽留毅然回国任教、设立数学讨论班、严厉批评熊全治等典型事件,以及对苏步青“板起面孔”等神态描写,第③段“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苏步青的形象。通过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典型事件,以及藤野先生“和蔼”的神态描写,材料二“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和他对“我”说的话等语言描写,刻画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两文都通过典型事件和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第③段“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从侧面体现了苏步青对学生严格要求且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藤野先生》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教导和帮助,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材料一“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从侧面反映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两文都通过学生的感受,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据此作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阅读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完成下面小题。①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幼时,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常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②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工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③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噎噎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④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下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⑤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的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茶碗、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国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⑥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的要亲自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⑦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评剧,最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我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姊姊弟弟们陪她消遣。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三十八年(指1949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方风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则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原文有删改)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为家人做了哪些事情。母亲给我们洗澡→①________→母亲给我们梳头→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11.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噎噎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12.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3.本文与《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在叙写母亲时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0.①.母亲给我们塞棉被②.母亲精心服侍祖父母③.母亲给“我”炒爱吃的菜11.这是对母亲的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母亲在寒冷的冬天里为孩子们塞紧棉被以确保他们温暖入睡的动作,写出了对子女的用心照顾,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之情,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细腻。12.①勤奋刻苦:母亲小时候冬夜苦读。②温柔慈爱:母亲给孩子们洗澡;冬夜为孩子们塞紧棉被;欣然为“我”下厨炒菜等。③勤劳能干:母亲得暇时便做一些缝缝连连针线活。④任劳任怨:母亲不辞辛劳,侍奉公婆。13.①都以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形象。梁实秋写母亲幼时读书用功、做菜好吃、操劳家务等;朱德写母亲勤劳、操持家务等。②都重点突出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与贡献,强调“母亲”这一角色。梁实秋着重写母亲抚育同胞姐妹十一人的艰辛,以及对公婆的孝敬;朱德写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抚养成人的艰辛。③都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性格和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梁实秋深受母亲幼时勤学的影响,考上清华,在文学上造诣颇高;朱德母亲的勤劳与坚强教会了朱德与困难做斗争,使朱德成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解析】【导语】《想我的母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在家庭中付出的无私爱与辛劳。文章以回忆的方式,生动再现了母亲在生活中平凡却弥足珍贵的点滴:为孩子洗澡、塞被角、做饭、梳头、侍奉公婆。通过这些日常小事,展现出母亲朴实、勤劳、无怨无悔的品格。文章感情真挚,流露出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作者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唤起读者心中对母爱的共鸣和敬意。【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第③段中“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噎噎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可知,在寒冷的冬夜,母亲会一一检查孩子们的被窝,确保每个孩子的脖子后面都被棉被塞紧,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和舒适。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至今想起仍感到快乐和温暖。可概括为:母亲给我们塞棉被。第二空,结合第⑤段中“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的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创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大亮。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茶碗、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可知,在公婆面前,母亲总是恭敬地站着,双手捧着茶碗、燕窝、莲子、点心等,为他们服务。即使公婆年纪大,需要熬夜侍候,母亲也从未有过怨言。这种孝顺和勤劳的品质,让母亲在家庭中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敬爱。可概括为:母亲精心服侍祖父母。第三空,根据第⑥段“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的要亲自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可知,母亲亲自下厨,为“我”做喜爱吃的菜。据此可概括为:母亲为“我”炒爱吃的菜。【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通过“吹熄油灯”、“一个个地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等动作,生动展现了母亲在孩子们睡前的悉心照料。这些动作描写不仅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之情。“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通过描述孩子们在被母亲整理好被窝后迅速入睡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母亲行为的实际效果。通过母亲在寒冷的冬天里为孩子们塞紧棉被以确保他们温暖入睡的动作,写出了母亲对子女的用心照顾,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细腻。母亲的行为不仅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了温暖,更在心灵上给予了他们无可替代的安慰和安全感。【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①段中“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幼时,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常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可知,母亲小时候在冬夜里苦读,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不敢荒嬉学业。这种勤奋刻苦的品格,不仅让母亲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成为她一生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结合第②段中“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工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第③段中“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噎噎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第⑥段中“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可知,无论是给孩子们洗澡,还是在冬夜里为孩子们塞紧棉被,亦或是欣然为“我”下厨炒菜,母亲总是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的爱意包围着孩子们。她的这些行为,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善良、温暖的种子。结合第④段中“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下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可知,母亲得暇时便做一些缝缝连连的针线活,这种勤劳的习惯不仅让家里的生活更加井然有序,也展现了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她的勤劳能干,不仅为家庭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更为家庭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结合第⑤段中“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茶碗、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可知,母亲不辞辛劳地侍奉公婆,即使再苦再累也从未有过怨言。她的这种精神,不仅赢得了公婆的尊重和感激,也成为了子女们学习的榜样。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和责任感,这种品格让她在家庭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和地位。综上所述,母亲具有勤奋刻苦、温柔慈爱、勤劳能干和任劳任怨等多种优秀的品格。【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回忆我母亲》开门见山,用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清新的基调: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质朴无华的语言,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文章思路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多方面的事迹:“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等。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细节,展现了母亲勤奋刻苦、温柔慈爱、勤劳能干和任劳任怨的品格。文章从母亲幼时读书用功、给孩子们洗澡、冬夜塞棉被、做针线活、精心服侍祖父母,以及为“我”炒爱吃的菜等生活琐事入手,生动描绘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与贡献。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母亲对“我”性格和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如母亲幼时的勤学精神激励了“我”在学业上不断进取,最终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最后,文章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以及因未能充分陪伴母亲而产生的遗憾之情。本文《想我的母亲》与《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在写法上存在多个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篇文章都以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在《想我的母亲》中,梁实秋通过描述母亲幼时读书用功、做菜好吃、操劳家务等生活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母亲勤奋、慈爱、勤劳的形象。同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也通过叙述母亲勤劳、操持家务等日常琐事,展现了母亲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品格。这些生活琐事不仅让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让读者更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与贡献。

其次,两篇文章都重点突出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与贡献,强调“母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在《想我的母亲》中,梁实秋着重写了母亲抚育同胞姐妹十一人的艰辛,以及对公婆的孝敬,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母亲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也详细描述了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抚养成人的艰辛过程,突出了母亲对家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也激发了读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最后,两篇文章都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性格和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在《想我的母亲》中,梁实秋提到自己深受母亲幼时勤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让他考上了清华,还在文学上取得了颇高的造诣。同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也提到母亲的勤劳与坚强教会了他与困难做斗争,这种影响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成长的深远影响,也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三)古诗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4.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诗人将自己比作蓬草、归雁,暗写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C.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D.这首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意境雄浑。15.同样写“落日”,“长河落日圆”和《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分别抒发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答案】14.C15.《使至塞上》借黄河边上的浑圆落日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壮丽景观的赞叹;《黄鹤楼》借漫起的暮色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愁苦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为: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燕然”是一个典故,指的是东汉窦宪北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之事。在这里,诗人使用这个典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感慨自己遭逢厄运、不得重用,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边关将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前线战事正在进行的紧迫感。诗人到达边塞,却得知都护正在前线统帅士兵,备战打仗,这既显示了边关的紧张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英勇抗敌、保卫国家的敬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这句诗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壮丽美景的由衷赞叹和喜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日暮”描绘出夕阳西下江边的苍茫景象,黄昏日落与江面上的烟波融为一体,此情此景不禁引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据此可作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1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风烟俱净B.殆不可数/思而不学则殆C.沉鳞竞跃/负势竞上D.山川之美/梁之上有丘焉17.对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B.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C.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D.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若牛马之饮于溪。19.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景物特点,甲文采用______的手法,用“_____”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乙文妙用______(修辞手法),用“_____”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答案】16.B17.A18.(1)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好像是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19.①.动静结合②.奇③.比喻④.奇状【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短文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独特。甲文通过对高山、清流、石壁、林竹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一种令人神往的仙境之美,强调“共谈”之趣,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乙文则细致描绘了钴鉧潭周围奇特的地貌,巧妙运用比喻,将石块的形态与动物活动生动联系,突出其独特的美感。两文都通过精妙的描写和凝练的语言,成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两项均为“副词,都”;B.副词,几乎,差不多\形容词,疑惑;C.两项均为“副词,竞相”;D.两项均为“结构助词,的”;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意思是“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所以可以看出,“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是丘上的石头的特点,这是并列关系的分句,可停顿;“殆不可数”则陈述这些石头的数量,也要停顿。于是可停顿为: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未复有:不再有;与其奇:欣赏它奇丽景色;者:……的人。(2)若:像;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饮于溪:在小溪里喝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的理解。第一空,结合甲文内容可知,《答谢中书书》中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日出雾歇为静,猿鸟沉鳞为动。第二空,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一总结性句子可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所以,一个“奇”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第三空,乙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把“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比作“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把“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比作“在山上攀登的棕熊”,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第四空,从“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而“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又是“争奇斗怪”的几种具体表现,故用“奇状”可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四)名著阅读(8分)20.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三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文段二】B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文段三】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C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1)请写出上面三个文段中所描写的人物姓名。A._____B.______C.______(2)以上三个文段中的人物都来自同一个省份,在他们的家乡有一句俗语来形容他们的精神品质:吃得苦,不怕死,霸得蛮(指认准目标不放手)。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整本书的具体事件,对这种精神品质进行分析。【答案】(1)①.毛泽东②.贺龙③.彭德怀(2)示例1:我选择A,毛泽东。①吃得苦:毛泽东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具有湖南人的吃苦耐劳精神。②不怕死: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期间被捕,险此被枪决,最后死里遇生。可他依然继续工作,丝毫不畏惧死亡。③霸得蛮:他靠挨家挨户到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只为了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也确实用一个夏天完成了这项任务。示例2:我选择B,贺龙。①吃得苦:他不知疲倦,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在长征路上有许多部下受伤了,他便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②不怕死:他拿着菜刀带着几个人就可以攻击税吏,用菜刀杀死他们并解除他们的武装。③霸得蛮: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被敌军俘获了,为了夺回这匹马,他又去打战,硬是把它夺回来了。示例3:我选择C,彭德怀。①吃得苦:年仅九岁的彭德怀因为触怒了祖母和族人差点被溺死,舅舅救下了他,他只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地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②不怕死:十八岁当了排长,成了一个革命家。他最初在部队中从事谍报活动,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遭受各种刑罚却不屈服,不招供,最后被释放。③霸得蛮:彭德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意志型帅才,不管这场仗有多难,只要他说能打,那就一定能打下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A.结合“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可知,这个人是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他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他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他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他相信罗斯福总统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B.结合“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是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可知,这个人是贺龙。贺龙是土匪头子;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对有钱人仇视。C.结合“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可知,这个人是彭德怀。彭德怀生活简朴,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彭德怀爱护部下、平易近人: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理解。结合自己对名著的积累,选取人物,围绕“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指认准目标不放手)”结合人物事迹进行分析即可。示例一:我选择A,毛泽东。①吃得苦: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着简单粗糙的食物,如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然而,他并未因此抱怨或退缩,反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这种“吃得苦”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②不怕死:在长征期间,他带领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跋涉,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③霸得蛮: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毛泽东富有反抗性,认准目标不放手的精神在这里可见一斑。示例二:我选择B,贺龙。①吃得苦: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②不怕死: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猛烈袭来,部队出现了一些混乱。但贺龙镇定自若地站在阵地上,大声呼喊着指挥部队调整阵型,毫不畏惧那如雨点般落下的炮弹。③霸得蛮:贺龙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参与“八一起义”后加入共产党,历经重重险阻,从汕头逃到香港,再偷回上海,最后化装回湖南。贺龙在长征中率领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苏区长征至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这些都证明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示例三:我选择C,彭德怀。①吃得苦:由于小时候彭德怀认同老师的认为不应该孝敬父母的说法。他的祖母先是经常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子,后又因彭德怀从炉子上踢下了她的大烟盘,而要将他溺死,所有人都不反对,就在族人准备溺死他的时候,舅舅救下了他,但是他得离开家,于是年仅九岁的彭德怀只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地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②彭德怀积极投身革命,参与领导了平江起义。在起义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地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毫不退缩,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建立红军队伍、开辟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他不怕死的英雄气概。③霸得蛮:彭德怀性格耿直,敢于坚持真理,对于他认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总是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和反对意见。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他对当时的错误军事路线提出了质疑,并坚决抵制了一些不合理的作战命令。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妥协,最终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在面对权威和压力时,依然能够坚守真理、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体现了他认准目标不放手的“霸得蛮”精神。三、写作(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