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1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微环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尝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斗争中用血肉凝聚的情意,熏陶学
生的道德情操。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缘由。
2、体会主子公对战士深厚的情意。
1课时。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老师:
了解有关其次次世界大战的学问和南斯拉夫解放斗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辆导为辅,探讨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一、导入(开宗明义)
本文的是T牛非常一般的东西一蜡烛,谁能告知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给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
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有关其次次世界大战的学问。
2、南斯拉夫解放斗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务:T立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
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
生绽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微环节描写表现出
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非常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
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酷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哀思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知什么人。可是旁边一带,
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
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日常在怀里,
渐渐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知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望见他的面孔了,很
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
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从前一样,那些子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
一小时,或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
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非常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另膘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
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始终舍不得用,珍藏到今日。(为什么要对这
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宝贵,有着特别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一想到老妇人力气的源泉。
爱护遗体一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珍宝,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
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厚而剧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耀一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沟通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
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刃舞深厚。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急,炮火连天,老妇人
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样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气的源泉;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结婚蜡烛,悼念
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意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英勇。
七、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安
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意。在这场正义的斗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实的
城墙,很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斗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
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恒久回荡在酷爰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
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酷爱和平,
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斗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蜡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问和实力目标:旗理故事情节,驾驭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尝本文
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
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一
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
一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一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生疏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斗争题材,尤以反映
苏联卫国斗争的军事小说而闻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终的
夏天》等。同学们假如有爱好,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微环节描写,
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改变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人什么样的故事!
(=)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知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留意:复述故事的时候,留意将清晰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务的起因、经过、结具。)
时间: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莉J拉耶夫
事务: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绽开了激烈的争
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
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
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安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
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
16。18。20。24。27段)
b、思索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急,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一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纳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苍老了":年老体弱一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气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
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特别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未瞬
守护烈士:充溢敬意
在描写这样T立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详细用了哪些动
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二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探讨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
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月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一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知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
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白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
老妇人的珍宝,老人把它最宝贵的珍宝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情最真诚的感情。这种感
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妙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肯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成功之光;烛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意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成功。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安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
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妙的感情,并且在今
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欢乐。
蜡烛教学设计3
一、导课
1、出示蜡烛图片:相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3、过渡:蜡烛往往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可是,有时特定的环境下,蜡烛会让人觉得担
心,蜡烛的燃烧甚至让人觉得胆怯。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沟通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沟通,老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子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物台词,感受语言的魅力。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急的地方就是最平安的地方。最
惹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藏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状
况真是一(积累词语)
4、为了爱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四、课外拓展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爰好。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4、自由组合演演。
蜡烛教学设计4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
3、揣摩文中美丽的语句,领悟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育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实力。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
2、揣摩文中美丽的语句,领悟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育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实力。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
2、揣摩文中美丽的语句,领悟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育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实力。
本文教学支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
I[教学目的1
1、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推想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揣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
[教学重点U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三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
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R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U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斗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
代背景的语句。(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
两侧驱除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依据课文内容,揣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起先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
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
事记者,以后始终从事斗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
的斗争的必胜信念,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
役中的英勇事迹。斗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
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
治集团发动新斗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
《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
民进行的解放斗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
容,然后沟通并探讨。
4、依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详细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
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白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予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探讨沟通,在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
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索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其次课时
I[教学目的1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
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美丽的语句,领悟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育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实力。
R教学重点R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
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美丽的语句,领悟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育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实力。
I[教学难点1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
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美丽的语句,领悟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育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实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U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微环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沟通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沟通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探讨:
作品中反复描写斗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特别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探讨后引导学生进行沟通。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蜡烛教学设计5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尝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培育理解和想像实力。
事务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别意义。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状况。
多媒体协助教学。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
T立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情,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
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专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一、导入
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
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留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研读赏析
1、老师导学:这篇文章特别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
研读课文,思索问题。
事务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⑴环境危急,炮火连天(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对炮火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对炮火的11次描写为人物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
顾生死、临危不惧。
⑵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特别吃力(找出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
表达效果)。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了解、三次"爬"、三次"跪"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和对
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⑶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注意细微环节描写,体会感情是不分国界的)。
⑷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别意义(找出对蜡烛的六次描写,理解蜡烛的特别意义)。
蜡烛的宝贵意义: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始终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
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别的环境里,烛光显巴了特别的意义。
①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②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两国人民战斗情意的象征。
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老妇人的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尊敬"和"哀痛"。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
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献出自己的
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慨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
士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姐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珍宝,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
并彻夜守在坟前,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厚而剧烈的母爱。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厚、剧烈的母亲般
的爰。
四、品读语言
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体会句子的含义:
1、最终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情最真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
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妙的感情.
2、课后练习二。
五、拓展延长
老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
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绽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
回答问题。
投影思索题: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庄探讨沟通,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
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六、老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安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
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
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妙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
字左右即可。
蜡烛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意。
2.抓住细微环节描写,感受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的精神品质
3.理解"蜡烛"的特别含义.
二、学习的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细微环节,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和品质。
2.难点:"蜡烛"的特别含义
三、学习打算:
1.驾驭本文的‘生字词读音和意思。
2.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四、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启发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读人物。
1用"我被所感动,缘由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
并请学生进行配乐朗读相关语段。
2.探究老妇人的形象,
I动作描写①老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②学生自己找一句或两句进行赏析③
口心理揣摩①幻灯片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揣摩②全班沟通。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请绽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姬11'里又是怎么想的?
m环境描写①找到相应的环境描写,理解体会作用。②播放相关影片
(三)深化探讨,理解主题。
1.思索:课题可以改成"老妇人"吗?为什么?
2.出示文章最终一段,理解"蜡烛”的特别含义.
3.升华主题:呼喊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质疑
1.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2.互动释疑
(五)举荐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读后感
蜡烛教学设计7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学会用细微环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实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
2.探讨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用血肉凝聚的情意,体会主子公对同志深厚的爰,培育学生
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J重-t-■占/»1%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缘由。
2.体会主子公对战士深厚的情意。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缘由。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打算
♦老师打算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斗争的史实。
♦学生打算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驾驭文中疑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约分钟)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分钟)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约______分钟)
四、课堂练习(约分钟)
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气的源泉
看爰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耀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摘出关于"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老师只是赐予指引。(3)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
文字表达。
教法探讨
1.这篇文章特别感人,读之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要留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采纳何种手法
来得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本文有很多意味深长的语句,意蕴非常丰富,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在详细方法上可敏
捷处理,可先让学生提问,老师与学生逐一探讨。
蜡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紧急关
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灵、英勇和冷静,学习他们酷爰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育孩子自主合作的实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镇静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爱护装有绝密情
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爱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方法在跟敌人
周旋?请同学们专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沟通。
沟通中:
(1)老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其次次世界大
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焦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隐私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
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隐私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
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
国人啊!要知道彳惠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
后果不可思议。同学们,状况一万分紧急。]
3、在状况万分紧急的状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
终最终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专心地读读课
文,同桌相互沟通。
沟通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
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
月脚中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灵、英勇、冷静的确令人钦佩,同学都讲得非常精彩。不过徐老师
想提示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
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状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
换灯"吹"蜡烛的方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心情,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
两个"端”的方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值她踏上最终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状况,被中尉发觉;没有。辩论。
3、假如被发觉会出现什么情景?假如没有被发觉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沟通、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每天都在发
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彳寻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
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斗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
遍地你可知道那凶恶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
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歼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试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需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
母语教化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酷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
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阔教化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剧烈关注和精确
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化工作者要牢三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化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
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紧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灵、英勇和冷静,甚
至他们的爰国精神。因此老师就应当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
明确与敌人周旋的方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精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
本的整体把握状况。老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特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紧急
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的确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相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化
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特性得到了张
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
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肯定要让写放进来,不肯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
是写必需依据文本,力口弓射旨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实力,也是孩子对文
本的再次深化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特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老师
也能发觉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
本课的最终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缺憾的是,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显得仓促。
蜡烛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学问: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
一家在紧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紧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
英勇,学习他们酷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
2、学生质疑释疑: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隐私点燃厄运摇曳杰奎
琳盯住镇静楼梯
3、学生沟通词语意思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读课文,根据事情发展的依次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
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壬里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沟通: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特别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
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方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绝妙的方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惹眼,谁也不会想到主子会把绝密的情报戴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
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其次自然段最终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灵镇静。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保藏工作非常负责任。
(3)、方法奇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4,座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
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隐
私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紧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
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灵、英勇)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
悟每个人的机灵与英勇。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酷爱,与敌人绽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
战斗,最终靠着他们的英勇与机灵取得了战斗的成功。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回家给父母•:井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紧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留意把人物
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蜡烛教学设计10
一、找寻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觉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看法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耀的
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
半小时之久。最终,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人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旁边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始终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从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照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从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溜导相当近,蜡烛被爆
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
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摆.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旁边,屹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
片给它拦住了风,在坟堆上闪烁着柔软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沉没了,但是那一
朵小火花依旧在闪耀。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慢慢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刃瞟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
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静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夹。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平安。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渐渐地
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回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静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许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别的环境、特别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别的意义。烛光,象征着
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意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
越国界的深厚而剧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
痛哀悼。
蜡烛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说明、负责、无奈、当心翼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紧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灵英勇和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感图白诺德一家的英勇机灵;
2,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日我们要学习一篇特殊的课文,它是一个剧本。(板书:剧本)关于剧本,你知道些
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剧本《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你有什么问题?(预设:
写了半截蜡烛什么事?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思索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建议概括时用上时间、地点、人物、事务)同
桌互说,指名说。
2,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3,沟通分法及理由。
三、学习第一部分一藏隐私
1,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预设: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半截蜡烛很重要。)
渗透可以以重要事物或主要线索为文章取标题。
2,请画出表示半截蜡烛很重要的句子。
3,沟通
(1)这支蜡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从现在起先,我们得为它的平安负责。为了有一天
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它,懂吗?
从哪些词语读出重要?有感情朗读。
(2)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3)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当心翼
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从哪个词体会到蜡烛重要?"当心翼翼"是什么意思?造句.
四、学习其次部分一护隐私
1,你猜,金属管理可能藏着什么隐私?
2,正是有关国家的生死攸关,伯诺德夫人才想到这个绝妙的方法。这个方法就万无一失了
吗?(不是)为什么?
3,同学们担忧的事还是发生了,三个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眼见蜡烛燃起来了,伯诺德一
家的心情如何?
4,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伯诺德一家与敌人绽开了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读
课文其次部分。
5,总的沟通三人计策(换油灯、搬柴、上楼)
6,细读其次部分,思索你最佩服谁?沟通,谈三人的聪慧之处。
重点(1)杰奎琳镇静冷静(动作、神情的掩饰、语言上的恭维、降低防线)
(2)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3)杰克若无其事
7,分角色朗读三人的语言,关注括号里的动作、神态。
五、小练笔
1,伯诺德夫人一家凭借自己的才智与敌人奇妙周旋,冒着生命危急守住了隐私,不久后斗
争成功了,法国人把德国佬赶出了法国,他们一家是这场斗争中的有功之臣,假如你是当时的法
国总统,你会把奖颁给谁?为什么?
2,写颁奖词
4,沟通
六、了解剧本特点
1,阅读课文,思索剧本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2,沟通小结
(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2)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以对话为主,同时写出当时环境,人物的神态及动作。
七、作业:打算表演《半截蜡烛》
蜡烛教学设计12
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斗争的主题。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着重品尝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实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聚的深厚情意。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聚的深厚情意。
一、导语
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
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T立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
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聚
成的情意V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起先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
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斗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斗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
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终的夏天》),描写从斗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
疆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成功,具有广袤的
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微环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改变比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好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务通
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刚好精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
更详细更系统。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依据表现主题的须要,对
材料进行细心的选择和合理的支配,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务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
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争论,以使人物更加显明,事务更加生动。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老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绽开了激烈的争战,
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管理系统
- 眼科手术体位指导
- 玉林师范学院《公共体育篮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车辆买卖合同2024年版3篇
- 蛋鸡寄生虫病的防控
- 2024商用空调箱涵施工及维护合同版
- 教育医疗调研汇报
- 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交付方式2024年新规定2篇
- 2024年个人信用担保借款合同标准格式版B版
- 2024年医疗器材销售协议格式版B版
- 桥梁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标准中介服务合同样本
-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 人力资源行业员工培训与发展体系设计方案
- 2025届广东省佛山一中物理高一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网络安全教育ppt课件(图文)
-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网络上说的马爸爸是谁?马云为什么叫马爸爸
-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方_篆书377种写法
- 肯氏一分类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