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A.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 B.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C.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 D.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2.《礼记·礼运》称禹以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后者的特点是“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体现这一转变的是A.郡县制替代分封制 B.世袭制替代禅让制C.封建制替代奴隶制 D.官僚制替代宗法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下为公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天下为私时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演变为家天下,故B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出现都是在天下为私以后,排除A;封建制替代奴隶制和官僚制取代宗法制也是在天下为私实现以后,排除CD。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时期“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材料“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说明了继承权力的唯一性原则,这实际上说明了宗法制的继承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B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制度,排除A项;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在秦朝大规模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5.“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由集团性色彩浓重向个人化方向发展,主要出奔者由宗法贵族阶层变为士,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崩坏,阶级变动剧烈,个体家庭取代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和氏族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变得脆弱,使得“出奔”现象更具个人化色彩,D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但无法反映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6.如表为关于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协和万邦《尚书》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吕氏春秋》A.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 B.社会形态已出现剧变C.具备早期国家的雏形 D.开始进入到文明时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部落联盟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万邦”“万国”“天下万国”可知,该时期中国大地上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故选A项;该时期社会形态没有变化仍是原始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无法说明作为雏形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排除C项;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时代早在尧舜禹时期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7.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A.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B.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夏王朝实行聚族而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根据材料“《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C项正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排除A项;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不是材料中变化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夏王朝之前也是实行聚族而居,排除D项。故选C项。8.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至3000年(中国)。根据题干描述,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这些物品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此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该地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D项正确;采集和渔猎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A项;因为虽然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但不能确定其工艺精湛,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社会劳动分工的明确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9.图1、图2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集体劳作以井田制为制度根基,而井田制的性质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没有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桓王被迫向诸侯祈求已逝周平王的随葬品,打破了之前的礼仪制度,这体现了周王室的衰落,说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题干说公元前720年,已经是东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涉及的是王位继承问题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此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A项。11.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了战国七雄;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上,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社会变革,A项正确;“战争频繁”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符合战国七雄与百家争鸣,排除C项;“思想繁荣”只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 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商鞅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可以看出这是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排除B项;这种做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实现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14.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办 B.铁犁牛耕的使用C.国家推行的分户政策 D.大量私田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西周时期,耕作技术较为落后,实行井田制下的大规模集体协同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牛耕技术用于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打破了原来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战国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法律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可见,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B项正确;铁犁牛耕,劳动效率提高了,有利于兴修水利,排除A项;国家推行的分户政策是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必要改革,排除C项;大量私田的出现源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1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C.“尚贤”“节用” D.顺应自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顺应自然属于道家思想,D项正确;仁者爱人、民贵君轻都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B项;“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6.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A.加强道德修养 B.规范执政行为C.践行以农为本 D.促进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强调民众的重要性 D.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民贵君轻”“与众乐乐”都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他们的主张显然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战争年代并没有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排除A项;儒者的主张并没有批判法家的刑罚,排除B项;孟子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8.墨子以“民利”为出发点,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的口号,他主张以“众贤”的标准代替“亲亲”的标准来选拔官吏,使“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体现了()A.社会变革的主流思潮 B.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C.官吏推举的机制完善 D.变法图强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墨子站在民众的角度提倡选贤任能,提出尚贤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其主张体现了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B项正确;墨子的主张并非当时的主流,排除A项;墨子主张尚贤,这并不是正式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变法图强,排除D项。故选B项。19.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尧舜禅让”作为极力褒扬的美德,但却遭到法家的质疑和批判,韩非则认为权力的传递是“舜逼尧,禹逼舜”。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对禅让质疑毫无历史依据 B.韩非的观点更符合客观事实C.真相因时间久远而无法得知 D.现实政治诉求影响历史解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春秋战国初期的思想家不同,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主张的君主集权思想都需要一个历史典故来证明其思想的合理、合规性,因此韩非子反对儒家传统对尧舜时期权力和平转让的禅让制的歌颂,转而提出尧舜的禅让是暴力相逼的结论,这是韩非子出于现实政治诉求而解读历史的结果,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韩非子对于禅让制的否定,是出于宣扬自己主张的需要,并不是儒家这一观点的可信度低,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禅让”讲述的是传说时代的故事,客观上讲它就是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证据,因此无论是儒家学派还是法家学说都是一种基于现存证据下的合理推测,也就不存在谁更更符合客观事实这一说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历史久远会造成历史研究难度的大大提升,但不能绝对地认为真想因此无法得知,排除C项。故选D项。20.有人指出:战国时代,最活跃地参与现实政治、最直接地影响现实生活的,便是那些纵横捭阖之策士;产生更为重要而深远影响的,则要算这些著书立说之学士了。这反映出战国时代(
)A.士阶层地位逐步没落 B.贵族等级体系尚未解体C.思想活跃且影响深远 D.法家学说更具有现实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策士和学士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反映出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士阶层,排除A项;贵族等级体系战国时期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专门强调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1.战国时,吴起与曾子有一段师徒缘分,李斯、韩非亦曾列荀子门墙之下,后皆出儒入法;申不害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A.私人讲学蔚然成风 B.诸侯兼并愈演愈烈C.士人阶层开始崛起 D.学派开放自由互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的吴起、曾子、李斯、韩非、申不害等人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或政治家,他们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倾向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了跨学派的学术交流和融合。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当时的学术环境是非常开放和自由的,各种学派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借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学术发展的特点,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特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学派开放自由互鉴,没有提及政治领域的诸侯兼并,排除B项;士人阶层开始崛起的标志是士人阶层的社会影响力扩大,政治地位提高,但是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2.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修通直道,主要得益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C项正确;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铁制工具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筑路技术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3.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疆域扩展,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国内民族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24.秦始皇在原由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铭文,或下令让政府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并在上面刻铭文,发至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这一举措()A.旨在推动工商业发展 B.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C.开启货币官铸的历史 D.说明秦朝制度缺乏创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行至全国,体现了秦的度量衡的延续性,这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统一度量衡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一货币铸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的制度特征,“缺乏创新”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25.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 B.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C.“公天下”优于“家天下” D.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西周之所以建立宗法等级君主政体是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秦朝之所以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故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A项正确;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各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公天下”优于“家天下”,排除B项、C项;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并不取决于建立者对国家结构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26.秦代百姓不得随意流动,出县境都要得到官府批准;其他郡县的人无故不得随便进入内史郡,内史郡也不可收留外来人,违者将受到处罚,典、伍也要连坐。这一做法()A.保证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C.有利于赋税和徭役的征发 D.推动了郡县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由材料可知,秦代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而户籍管理的本质意图在于征收赋税和徭役,C项正确。秦朝二世短命而亡,没有长治久安,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排除B项;郡县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27.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以法治国 D.以吏为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说明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B项正确;材料反映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而死,排除A项;秦朝属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为体现以法治国,排除C项;“以吏为师”强调注重法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28.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1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涉及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禁止郡国铸币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9.西汉时期新增的郡级行政单位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扩张的趋势,中原地区新增各郡的管辖范围较小,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A.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随意 B.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显著C.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 D.统治疆域开始扩展到南方【答案】C【解析】由于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史实)及中央对其管辖近便且管辖效率相对较高,于是向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有利于加强对非中原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汉时期通过新增郡级行政单位以加强周边地区的管辖,这不能代表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随意,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南北西等非中原地区对于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性,说明不了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更显著,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西汉通过新增行政单位以加强南、北、西部地区的管辖,“开始扩展到南方”其实更早,可以从秦朝设南海、桂林、象郡等得到映证,排除D项。故选C项。30.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中央集权亟待加强C.君主专制日益增强 D.无为思想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但地方仍不重视,体现了当时中央权力亟待加强,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察举选官是不是符合时宜,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无为思想根深蒂固,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1.东汉一朝,皇帝例居“东宫”,皇太后皆居“西宫”。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这一现象表明东汉()A.皇权受到外戚制约 B.社会矛盾彻底激化C.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D.外戚频繁干涉朝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的状态下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从而形成了外戚把持朝廷政权的状况,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外戚对皇权的制约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彻底激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皇帝通过宦官打压外戚的相关内容,体现不出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的政治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32.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由国家控制经济的运作。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 D.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并且平准均输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上述政策都是在强化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划分州部,分设刺史,属于刺史制度,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C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形容的是北宋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33.汉初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令民铸钱”。汉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据此可知,汉朝货币政策()A.意在改变经济凋敝的局面 B.迎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C.随国家经济需要适时调整 D.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刘邦允许民间铸钱,以致汉文帝时地方诸侯富比天子,汉武帝时禁止地方铸钱以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见,汉朝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C项正确;改变经济凋敝的局面只符合刘邦时期的局势,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政策只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之一。汉武帝通过“推恩”的方式逐渐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34.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这主要和汉武帝是北击匈奴有关,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争,排除C项;文景之治是汉武帝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35.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但是成功地沟通了西域诸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这项成就是开辟丝绸之路,C项正确;平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在位时期,A项排除;昭君出塞是在汉元帝时期,B项排除;实现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D项排除。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摘自《史记·周本纪》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试诸壤土。——摘自《国语·齐语》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摘自《吕氏春秋·审分》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摘自《汉书·艺文志序》(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什么关系?实行礼乐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是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根本目的: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建立稳定的政治王朝。(2)时代特征: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化;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关系图“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可知,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是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第二小问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一关系图“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可知,实行礼乐制的根本目的是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建立稳定的政治王朝。【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平王时,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据材料二“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试诸壤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化;据材料二“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诸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样伤亡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战役屡见不鲜。——摘编自《史记》材料二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材料四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1)根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人民的共同诉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2)材料三与哪项措施有关?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中汉朝设置的机构名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答案】(1)诉求: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举措: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及乡、里基层管理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并受到严格考核。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了大一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统治模式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措施:“尊崇儒术”;目的:用思想专制巩固大一统。机构:西域都护府;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3)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诉求:根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可知,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举措:根据材料“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及乡、里基层管理制度;根据材料“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可知,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并受到严格考核。意义:根据材料“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可知,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了大一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统治模式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可知,“尊崇儒术”。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思想专制巩固大一统。机构: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府;说明:根据材料“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可知,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可以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等角度进行说明。辽宁省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A.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 B.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C.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 D.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2.《礼记·礼运》称禹以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后者的特点是“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体现这一转变的是A.郡县制替代分封制 B.世袭制替代禅让制C.封建制替代奴隶制 D.官僚制替代宗法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下为公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天下为私时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演变为家天下,故B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出现都是在天下为私以后,排除A;封建制替代奴隶制和官僚制取代宗法制也是在天下为私实现以后,排除CD。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时期“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材料“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说明了继承权力的唯一性原则,这实际上说明了宗法制的继承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B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制度,排除A项;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在秦朝大规模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5.“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由集团性色彩浓重向个人化方向发展,主要出奔者由宗法贵族阶层变为士,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崩坏,阶级变动剧烈,个体家庭取代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和氏族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变得脆弱,使得“出奔”现象更具个人化色彩,D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但无法反映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6.如表为关于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协和万邦《尚书》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吕氏春秋》A.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 B.社会形态已出现剧变C.具备早期国家的雏形 D.开始进入到文明时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部落联盟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万邦”“万国”“天下万国”可知,该时期中国大地上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故选A项;该时期社会形态没有变化仍是原始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无法说明作为雏形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排除C项;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时代早在尧舜禹时期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7.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A.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B.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夏王朝实行聚族而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根据材料“《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C项正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排除A项;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不是材料中变化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夏王朝之前也是实行聚族而居,排除D项。故选C项。8.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至3000年(中国)。根据题干描述,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这些物品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此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该地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D项正确;采集和渔猎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A项;因为虽然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但不能确定其工艺精湛,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社会劳动分工的明确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9.图1、图2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集体劳作以井田制为制度根基,而井田制的性质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没有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桓王被迫向诸侯祈求已逝周平王的随葬品,打破了之前的礼仪制度,这体现了周王室的衰落,说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题干说公元前720年,已经是东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涉及的是王位继承问题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此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A项。11.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了战国七雄;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上,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社会变革,A项正确;“战争频繁”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符合战国七雄与百家争鸣,排除C项;“思想繁荣”只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 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商鞅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可以看出这是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排除B项;这种做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实现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14.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办 B.铁犁牛耕的使用C.国家推行的分户政策 D.大量私田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西周时期,耕作技术较为落后,实行井田制下的大规模集体协同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牛耕技术用于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打破了原来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战国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法律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可见,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B项正确;铁犁牛耕,劳动效率提高了,有利于兴修水利,排除A项;国家推行的分户政策是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必要改革,排除C项;大量私田的出现源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1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C.“尚贤”“节用” D.顺应自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顺应自然属于道家思想,D项正确;仁者爱人、民贵君轻都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B项;“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6.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A.加强道德修养 B.规范执政行为C.践行以农为本 D.促进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强调民众的重要性 D.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民贵君轻”“与众乐乐”都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他们的主张显然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战争年代并没有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排除A项;儒者的主张并没有批判法家的刑罚,排除B项;孟子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8.墨子以“民利”为出发点,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的口号,他主张以“众贤”的标准代替“亲亲”的标准来选拔官吏,使“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体现了()A.社会变革的主流思潮 B.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C.官吏推举的机制完善 D.变法图强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墨子站在民众的角度提倡选贤任能,提出尚贤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其主张体现了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B项正确;墨子的主张并非当时的主流,排除A项;墨子主张尚贤,这并不是正式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变法图强,排除D项。故选B项。19.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尧舜禅让”作为极力褒扬的美德,但却遭到法家的质疑和批判,韩非则认为权力的传递是“舜逼尧,禹逼舜”。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对禅让质疑毫无历史依据 B.韩非的观点更符合客观事实C.真相因时间久远而无法得知 D.现实政治诉求影响历史解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春秋战国初期的思想家不同,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主张的君主集权思想都需要一个历史典故来证明其思想的合理、合规性,因此韩非子反对儒家传统对尧舜时期权力和平转让的禅让制的歌颂,转而提出尧舜的禅让是暴力相逼的结论,这是韩非子出于现实政治诉求而解读历史的结果,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韩非子对于禅让制的否定,是出于宣扬自己主张的需要,并不是儒家这一观点的可信度低,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禅让”讲述的是传说时代的故事,客观上讲它就是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证据,因此无论是儒家学派还是法家学说都是一种基于现存证据下的合理推测,也就不存在谁更更符合客观事实这一说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历史久远会造成历史研究难度的大大提升,但不能绝对地认为真想因此无法得知,排除C项。故选D项。20.有人指出:战国时代,最活跃地参与现实政治、最直接地影响现实生活的,便是那些纵横捭阖之策士;产生更为重要而深远影响的,则要算这些著书立说之学士了。这反映出战国时代(
)A.士阶层地位逐步没落 B.贵族等级体系尚未解体C.思想活跃且影响深远 D.法家学说更具有现实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策士和学士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反映出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士阶层,排除A项;贵族等级体系战国时期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专门强调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1.战国时,吴起与曾子有一段师徒缘分,李斯、韩非亦曾列荀子门墙之下,后皆出儒入法;申不害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A.私人讲学蔚然成风 B.诸侯兼并愈演愈烈C.士人阶层开始崛起 D.学派开放自由互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的吴起、曾子、李斯、韩非、申不害等人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或政治家,他们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倾向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了跨学派的学术交流和融合。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当时的学术环境是非常开放和自由的,各种学派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借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学术发展的特点,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特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学派开放自由互鉴,没有提及政治领域的诸侯兼并,排除B项;士人阶层开始崛起的标志是士人阶层的社会影响力扩大,政治地位提高,但是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2.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修通直道,主要得益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C项正确;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铁制工具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筑路技术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3.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疆域扩展,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国内民族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24.秦始皇在原由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铭文,或下令让政府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并在上面刻铭文,发至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这一举措()A.旨在推动工商业发展 B.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C.开启货币官铸的历史 D.说明秦朝制度缺乏创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行至全国,体现了秦的度量衡的延续性,这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统一度量衡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一货币铸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的制度特征,“缺乏创新”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25.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 B.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C.“公天下”优于“家天下” D.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西周之所以建立宗法等级君主政体是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秦朝之所以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故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A项正确;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各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公天下”优于“家天下”,排除B项、C项;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并不取决于建立者对国家结构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26.秦代百姓不得随意流动,出县境都要得到官府批准;其他郡县的人无故不得随便进入内史郡,内史郡也不可收留外来人,违者将受到处罚,典、伍也要连坐。这一做法()A.保证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C.有利于赋税和徭役的征发 D.推动了郡县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由材料可知,秦代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而户籍管理的本质意图在于征收赋税和徭役,C项正确。秦朝二世短命而亡,没有长治久安,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排除B项;郡县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27.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以法治国 D.以吏为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说明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B项正确;材料反映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而死,排除A项;秦朝属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为体现以法治国,排除C项;“以吏为师”强调注重法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28.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1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涉及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禁止郡国铸币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9.西汉时期新增的郡级行政单位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扩张的趋势,中原地区新增各郡的管辖范围较小,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A.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随意 B.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显著C.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 D.统治疆域开始扩展到南方【答案】C【解析】由于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史实)及中央对其管辖近便且管辖效率相对较高,于是向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有利于加强对非中原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汉时期通过新增郡级行政单位以加强周边地区的管辖,这不能代表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随意,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南北西等非中原地区对于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性,说明不了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更显著,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西汉通过新增行政单位以加强南、北、西部地区的管辖,“开始扩展到南方”其实更早,可以从秦朝设南海、桂林、象郡等得到映证,排除D项。故选C项。30.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中央集权亟待加强C.君主专制日益增强 D.无为思想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但地方仍不重视,体现了当时中央权力亟待加强,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察举选官是不是符合时宜,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无为思想根深蒂固,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1.东汉一朝,皇帝例居“东宫”,皇太后皆居“西宫”。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这一现象表明东汉()A.皇权受到外戚制约 B.社会矛盾彻底激化C.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D.外戚频繁干涉朝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及所学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厂车间出租合同
- 2024年个人房产交易协议样本解析版
-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供应商货物供应详细协议版B版
- 佳木斯大学《英语阅读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研发合同
- 2024云服务器租赁合同
- 商场2024年度租赁合同终止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技术服务与支持合同4篇
- 银行业务培训
- GB/T 44676-2024电动自行车售后服务规范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不合格品处理单模板
- 工程量确认单格式
- 魅力中药花茶养生
- 模电课程设计题目
- 中班10以内的倒数课件
- 热力管道支架的设计与安装探究
- 《平面直角坐标系》课件(共20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