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评价标准方案TOC\o"1-2"\h\u6327第一章绪论 4168221.1绿色建筑概述 490541.2节能减排评价标准意义 4241691.3编制原则与依据 427507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 5121022.1设计原则与方法 5293572.1.1设计原则 5196572.1.2设计方法 578542.2建筑形态与布局 6247652.2.1建筑形态 6107602.2.2建筑布局 6152852.3建筑材料选用 6108042.3.1材料选择原则 6285592.3.2材料选用方法 6150172.4节能设计要求 6242722.4.1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74672.4.2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728696第三章绿色建筑施工评价标准 7250953.1施工现场管理 7199703.1.1施工现场规划 7324883.1.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779743.1.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7126223.2施工技术创新 8161573.2.1施工工艺创新 8128073.2.2施工材料创新 822323.2.3施工设备创新 8105093.3施工废弃物处理 87053.3.1废弃物分类 835143.3.2废弃物处理措施 830773.4施工过程节能 8156633.4.1能源管理 8185573.4.2节能措施 98545第四章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准 9247684.1运行管理 9218054.1.1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体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9282144.1.2制定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维护、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方面。 9221074.1.3建立运行管理档案,记录建筑物的运行状况、能耗数据、维修保养情况等。 94114.1.4加强运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能力。 972984.2能源消耗监测与控制 9242694.2.1安装能源消耗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情况。 9256284.2.2制定能源消耗控制目标,对能源使用进行优化调整。 982024.2.3定期分析能源消耗数据,找出能耗过高或异常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9141744.2.4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9174044.3环境质量监测 9190724.3.1设立环境质量监测点,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噪音、水质等进行定期监测。 913534.3.2制定环境质量改善措施,对监测数据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9121904.3.3建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为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939694.3.4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9180154.4节能减排措施 1011844.4.1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0117724.4.2优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降低能源损失。 1080634.4.3推广绿色照明技术,降低照明能耗。 10297944.4.4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10253184.4.5加强对建筑物碳排放的监测与控制,降低碳排放强度。 1021379第五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评价标准 105455.1室内空气质量 1056535.1.1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应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PM2.5、PM10、CO2、甲醛、苯、TVOC等有害气体浓度。 10223405.1.2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应考虑室内新风量、空调系统清洗与维护、室内装饰材料污染物释放等因素。 10182475.1.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模拟计算等手段,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72965.2光环境 10115815.2.1光环境评价应依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照度、均匀度、眩光指数、显色指数等。 1023635.2.2光环境评价应关注室内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 10195385.2.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测量、模拟计算等手段,分析室内光环境质量。 10145355.3声环境 10249395.3.1声环境评价应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声级、声级差、室内噪声等。 10122645.3.2声环境评价应关注室内噪声源、建筑隔声功能、室内吸声处理等因素。 10296655.3.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测量、模拟计算等手段,分析室内声环境质量。 10162775.4热环境 10255535.4.1热环境评价应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室内外温差等。 10139595.4.2热环境评价应关注建筑隔热功能、室内热湿环境舒适度、室内外热交换等因素。 11163375.4.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测量、模拟计算等手段,分析室内热环境质量。 118354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11177496.1能源利用效率 1126156.1.1节能评价原则 11187726.1.2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11119426.2节能技术措施 11294126.2.1节能技术措施评价原则 11299486.2.2节能技术措施评价指标 11163606.3节能产品选用 12293026.3.1节能产品选用评价原则 12194656.3.2节能产品选用评价指标 12107626.4节能监测与评价 12216426.4.1节能监测与评价原则 12147046.4.2节能监测与评价指标 121982第七章绿色建筑减排评价标准 12264337.1排放物控制 12258947.1.1控制原则 12253707.1.2控制指标 13234267.2减排技术措施 13204687.2.1设计阶段 13318277.2.2施工阶段 13128067.2.3运营阶段 1363157.3减排产品选用 13258387.3.1选用原则 13310377.3.2产品分类 1492097.4减排监测与评价 14133107.4.1监测内容 14157997.4.2评价方法 1429666第八章绿色建筑环保评价标准 1454518.1环境保护原则 14275178.2环境影响评价 14263878.3环保措施 15126748.4环保监测与评价 1513201第九章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16323849.1可持续发展原则 1627649.1.1基本概念 16156969.1.2评价指标 168909.2社会责任 16112719.2.1基本概念 16175859.2.2评价指标 16310869.3生态效益 16322479.3.1基本概念 17274719.3.2评价指标 17186559.4经济效益 17153849.4.1基本概念 1722079.4.2评价指标 174771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方法 171619110.1评价体系构建 171974410.2评价方法选择 181979310.3评价标准制定 182469310.4评价结果应用与反馈 18第一章绪论1.1绿色建筑概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涵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强调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美观等多方面因素。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节能,通过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建筑能耗;二是环保,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三是健康,关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居住者身心健康;四是舒适,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舒适度;五是美观,注重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的协调统一。1.2节能减排评价标准意义节能减排评价标准是对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评价标准,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节能减排评价标准有助于明确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为建筑企业和部门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评价标准可以引导建筑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降低环境污染。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产品。1.3编制原则与依据为保证节能减排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应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等。(2)实用性原则:评价标准应易于操作,便于建筑企业和管理部门实施。(3)先进性原则:评价标准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4)动态性原则:评价标准应具有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编制节能减排评价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2)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3)国内外节能减排评价标准研究成果。(4)建筑行业企业和专家意见。通过以上原则和依据的指导,有望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评价标准。,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2.1设计原则与方法2.1.1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环境,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3)可持续发展: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4)系统集成: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整体设计相结合,形成系统化、集成化的设计理念。2.1.2设计方法(1)规划布局:根据项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功能分区: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合理划分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能耗。(3)结构优化:采用适宜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4)绿色技术应用:运用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2建筑形态与布局2.2.1建筑形态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形态的优化,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气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建筑形态,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2)绿色理念:将绿色元素融入建筑形态,体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3)美观性: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形态的美观性,提高城市景观品质。2.2.2建筑布局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以下建筑布局原则:(1)空间利用:合理规划建筑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建筑密度。(2)日照与通风: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提高室内环境质量。(3)绿化配置:合理配置绿化,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2.3建筑材料选用2.3.1材料选择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材料选择原则:(1)环保性:选用环保、无害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可再生性: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回收的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节能性: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降低建筑能耗。2.3.2材料选用方法(1)材料调研: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其功能、价格、环保程度等因素。(2)材料对比:对各类建筑材料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的材料。(3)材料认证:选用具有环保认证的建筑材料,保证其环保功能。2.4节能设计要求2.4.1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包括:(1)保温隔热: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空调能耗。(2)气密性:加强建筑物的气密性,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3)遮阳设计:合理设置遮阳设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2.4.2设备系统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关注设备系统的节能设计,包括:(1)高效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等设备,降低能耗。(2)智能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3)能源回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第三章绿色建筑施工评价标准3.1施工现场管理3.1.1施工现场规划施工现场规划应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合理布局施工场地,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场地划分:按照施工阶段、施工内容、施工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划分。(2)施工道路及设施布置:保证施工道路畅通,满足施工需求,同时设置必要的施工设施。(3)绿化与环保措施:合理设置绿化带,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噪音等污染。3.1.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1)施工现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扬尘、噪音、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2)施工现场应定期进行环保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施工现场应加强绿化工作,提高绿化覆盖率。3.1.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2)制定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包括施工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等。(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3.2施工技术创新3.2.1施工工艺创新施工工艺创新应关注以下方面:(1)采用先进、适用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2)优化施工流程,降低施工成本。(3)推广绿色施工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2.2施工材料创新施工材料创新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施工质量。(3)加强施工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3.2.3施工设备创新施工设备创新应关注以下方面:(1)选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2)推广环保型施工设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加强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良好。3.3施工废弃物处理3.3.1废弃物分类施工现场废弃物应按照以下分类进行处理:(1)可回收废弃物:如金属、塑料、木材等。(2)不可回收废弃物:如砖、石、土等。(3)有害废弃物:如废油、废水、废电池等。3.3.2废弃物处理措施施工现场废弃物处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2)对不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置,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对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3.4施工过程节能3.4.1能源管理施工现场能源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能源消耗标准,明确能源消耗指标。(2)加强能源监测,定期分析能源消耗情况。(3)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3.4.2节能措施施工现场节能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1)选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2)优化施工工艺,减少能源消耗。(3)加强施工人员节能意识培训,提高节能效果。第四章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准4.1运行管理4.1.1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体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4.1.2制定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维护、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方面。4.1.3建立运行管理档案,记录建筑物的运行状况、能耗数据、维修保养情况等。4.1.4加强运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能力。4.2能源消耗监测与控制4.2.1安装能源消耗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情况。4.2.2制定能源消耗控制目标,对能源使用进行优化调整。4.2.3定期分析能源消耗数据,找出能耗过高或异常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4.2.4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4.3环境质量监测4.3.1设立环境质量监测点,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噪音、水质等进行定期监测。4.3.2制定环境质量改善措施,对监测数据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4.3.3建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为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4.3.4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4.4节能减排措施4.4.1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4.2优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降低能源损失。4.4.3推广绿色照明技术,降低照明能耗。4.4.4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4.4.5加强对建筑物碳排放的监测与控制,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五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评价标准5.1室内空气质量5.1.1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应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PM2.5、PM10、CO2、甲醛、苯、TVOC等有害气体浓度。5.1.2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应考虑室内新风量、空调系统清洗与维护、室内装饰材料污染物释放等因素。5.1.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模拟计算等手段,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2光环境5.2.1光环境评价应依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照度、均匀度、眩光指数、显色指数等。5.2.2光环境评价应关注室内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5.2.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测量、模拟计算等手段,分析室内光环境质量。5.3声环境5.3.1声环境评价应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声级、声级差、室内噪声等。5.3.2声环境评价应关注室内噪声源、建筑隔声功能、室内吸声处理等因素。5.3.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测量、模拟计算等手段,分析室内声环境质量。5.4热环境5.4.1热环境评价应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进行。评价指标应包括: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室内外温差等。5.4.2热环境评价应关注建筑隔热功能、室内热湿环境舒适度、室内外热交换等因素。5.4.3评价方法可采用现场测量、模拟计算等手段,分析室内热环境质量。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6.1能源利用效率6.1.1节能评价原则在进行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利用效率,包括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阶段。(2)客观性原则:评价应基于实测数据、规范标准及相关技术文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3)可比性原则:评价应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6.1.2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1)建筑能源消耗总量:评价建筑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能源消耗总量,包括电能、热能、燃气等。(2)单位面积能源消耗:评价建筑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水平,反映建筑能源利用效率。(3)能源利用效率比值:评价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基准能源利用效率的比值,用于衡量建筑节能水平。6.2节能技术措施6.2.1节能技术措施评价原则评价节能技术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技术先进性原则:优先选用成熟、可靠的节能技术措施。(2)经济合理性原则:综合考虑节能技术措施的初始投资、运行成本和节能效果,保证经济合理。(3)适应性原则:根据建筑特点、地域气候、资源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节能技术措施。6.2.2节能技术措施评价指标(1)节能技术措施种类:评价建筑所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种类,包括围护结构节能、供暖空调系统节能、电气系统节能等。(2)节能技术措施效果:评价节能技术措施实际节能效果,以百分比或绝对值表示。6.3节能产品选用6.3.1节能产品选用评价原则评价节能产品选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产品功能原则:优先选用功能优良、信誉良好的节能产品。(2)产品质量原则: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产品,保证产品质量。(3)产品适应性原则:根据建筑特点和需求,选用适合的节能产品。6.3.2节能产品选用评价指标(1)节能产品种类:评价建筑所采用的节能产品种类,包括建筑材料、设备等。(2)节能产品功能:评价节能产品的功能指标,如能效等级、节能效果等。6.4节能监测与评价6.4.1节能监测与评价原则进行节能监测与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数据准确性原则: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动态性原则:定期对建筑能源消耗和节能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3)反馈性原则: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节能措施,提高建筑节能水平。6.4.2节能监测与评价指标(1)能源消耗监测:监测建筑能源消耗总量、单位面积能源消耗等指标。(2)节能效果监测:监测建筑节能技术措施的实际效果,包括节能率、节能效果等。(3)节能监测报告:定期编制节能监测报告,反映建筑节能水平及改进措施。第七章绿色建筑减排评价标准7.1排放物控制7.1.1控制原则绿色建筑减排评价中,排放物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源头减量:在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采用先进技术、材料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2)过程控制:对排放物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3)末端治理:对排放物进行末端处理,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7.1.2控制指标排放物控制指标主要包括:(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包括PM2.5、PM10、SO2、NOx等。(2)水污染物排放量:包括COD、BOD、NH3N等。(3)固体废物排放量:包括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7.2减排技术措施7.2.1设计阶段(1)优化建筑布局,提高自然通风效果,降低空调能耗。(2)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3)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2.2施工阶段(1)采用绿色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2)合理利用施工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3)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减少扬尘、噪音等污染。7.2.3运营阶段(1)优化建筑运营管理,降低能耗和污染。(2)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证设备运行效率。(3)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提高用户环保意识。7.3减排产品选用7.3.1选用原则减排产品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高效节能:选用具有较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产品。(2)环保功能:选用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3)可靠性:选用经过市场验证、功能稳定的产品。7.3.2产品分类减排产品主要包括:(1)高效节能设备:如空调、照明、电梯等。(2)绿色建筑材料:如节能型墙体材料、环保型装饰材料等。(3)环保型施工设备:如低噪音、低排放的施工机械等。7.4减排监测与评价7.4.1监测内容减排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排放物浓度:监测各类污染物排放浓度,保证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2)排放物总量:监测污染物排放总量,评估减排效果。(3)能耗:监测建筑能耗,分析能源利用效率。7.4.2评价方法减排评价方法包括:(1)定量评价:根据排放物浓度、排放物总量、能耗等指标进行评价。(2)定性评价:对减排措施、减排产品选用、减排监测等进行分析。(3)综合评价: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对绿色建筑减排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第八章绿色建筑环保评价标准8.1环境保护原则绿色建筑环保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应涵盖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环保要求,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阶段。(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应基于充分的环境调查、研究和监测数据,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系统性原则: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建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噪音、生态等方面。(4)动态性原则:评价标准应适应环境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8.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建筑项目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变化等。(2)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建筑项目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废水排放、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系统变化等。(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建筑项目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质量变化等。(4)噪音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建筑项目对周边噪音环境的影响,包括噪声源、噪声传播、噪声防护措施等。(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建筑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景观变化等。8.3环保措施绿色建筑环保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1)节能措施: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节水措施:采用节水型设备和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3)废弃物处理措施:合理规划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绿化措施: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5)噪音防护措施:采取隔音、减震等措施,降低建筑项目对周边噪音环境的影响。(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8.4环保监测与评价环保监测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指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指标,包括大气、水、土壤、噪音、生态等方面的指标。(2)监测方法: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监测周期:根据建筑项目特点,合理确定监测周期,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4)评价方法:采用科学的环境评价方法,对建筑项目的环保效果进行综合评价。(5)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环保水平的提高。第九章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9.1可持续发展原则9.1.1基本概念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社会和谐的原则,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9.1.2评价指标(1)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建筑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节约程度,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2)环境友好性:评价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3)经济可持续性:评价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报、运行成本等。(4)社会和谐性:评价建筑与周边社区、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融合程度。9.2社会责任9.2.1基本概念绿色建筑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建筑全过程中,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9.2.2评价指标(1)社会责任意识:评价建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公益活动参与:评价建筑企业在公益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3)员工关怀:评价建筑企业对员工福利、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关注。(4)社会合作:评价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社区等合作的效果。9.3生态效益9.3.1基本概念绿色建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建筑工程电力供应协议注意事项2篇
- 住房保障援助协议
- 儿童餐厅厨师聘用协议书
-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课件
- 办公楼遮阳棚定制协议
- 地下知识锚索施工合同
- 保险公司办公费用管理要点
- 马术俱乐部楼顶广告字安装协议
- 医疗科技中心施工协议
- 独立公寓保姆聘用模板
- 国开2024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3答案
- 【WEZO】2024社交媒体全球使用趋势报告
- 美学与人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GB/T 3953-2024电工圆铜线
- 结婚函调报告表
- GB/T 11379-2008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铬电镀层
- 食材供应商考核评分表
- 形式发票--INVOICE(跨境-)
- 《文殊真实名经》
- 樣品承認書模板
- 下腔静脉滤过器置入术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