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过关训练课件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过关训练课件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过关训练课件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过关训练课件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过关训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关训练第七单元过关训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井内、纺织厂必贴的图标是(

A

)A2.

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D

)A.

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B.

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

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D3.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C

)A.

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B.

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C.

用力压手把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D.

对准火焰根部扫射,可快速灭火C4.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指可燃物要架空,才能燃烧得更旺,这么做的目的是(

A

)A.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B.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C.

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A5.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S7-1所示为某实验示意图,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D

)图S7-1DA.

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B.

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

热水的作用既提供热量又隔绝空气D.

升高水的温度,铜块上的红磷也能燃烧6.

每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推广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若在城市高楼里发生火灾,下列火灾被困人员的逃生方法中错误的是(

D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

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寻找安全出口,匍匐前进C.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D.

被困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D7.

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

为了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将灯内酒精添满,以增加可燃物B.

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C.

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D.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酒精灯,燃着的木条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8.

我国空间站实现了水的循环使用,其原理如图S7-2。装置X为电解水装置,装置Y为氢氧燃料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图S7-2BA.

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X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2∶1D.H2作燃料发电具有热值高的优点9.

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易导致酸雨B.

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化石燃料C.

煤炭只有作燃料这一种用途D.

氢能是资源广、没污染、热值高的理想能源D10.

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甲和乙的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为液体;丁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能实现如下转化:①甲→乙+丙;②乙→丙+丁;③丙+丁→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DA.

甲的化学式为H2OC.

甲和乙的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D.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丙,是因为它能供人呼吸作用11.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

未达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B.

多使用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C.

就地焚烧废弃塑料,保护环境D.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防止形成酸雨B12.

我国正大力发展的新能源,郴州市风电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下列不属于新能源发电的是(

A

)A.

煤炭火力发电B.

潮汐能发电C.

地热能发电D.

太阳能光伏发电A13.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A.

某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可燃物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B.

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

燃烧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都是燃烧D.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则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A14.

我国发射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

烧蚀层属于可燃物B.

烧蚀层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C.

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D.

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C15.

如图S7-3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S7-3AA.

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

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C.

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立即燃烧D.

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16.

天然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1)炒菜时,观察到厨房里天然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大量炭黑时,应当将天然气灶的进风口调

⁠(填“大”或“小”)。

SO2

AB

A.

关闭气源阀门B.

轻轻打开门窗通风C.

打开抽油烟机排气D.

在厨房内使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3)甲烷可直接应用于燃料电池,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方式为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H4+

(5)甲烷无氧催化重整可获得碳氢化合物X,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且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8∶5,则X的化学式为

C8H10

⁠。

17.

【跨学科实践】火是文明的起源,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C8H10

(2)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做成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其中氯酸钾的作用是

分解提供氧气

⁠,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

3O2↑

⁠。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的着火点比硫的低

⁠。分解提供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比硫的低

(3)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制出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氯酸钾、二氧化锰则藏于火柴头中,这利用了灭火原理中的

将可燃物隔绝氧气

⁠。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下列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准则不合理的是

B

⁠(填字母)。

A.

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B.

二氧化锰分解产生氧气助燃C.

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助燃将可燃物隔绝氧气

B

18.

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任务一:认识燃烧

A.

发光B.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放热D.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

C2H5OH+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2)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S7-4组装装置,装入药品;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3:取出装置,打开K1、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K2;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图S7-4图S7-4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2分)

⁠。若观察到步骤3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则能证明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分)

⁠。

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2分)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分)

任务三:调控燃烧(3)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取土掩埋,隔绝空气(合

⁠。

取土掩埋,隔绝空气(合理即可)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4)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2分)

⁠(至少答出2点)。

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2分)探究一:氢气的燃烧实验

图S7-5BCD

ZnSO4+H2↑

19.

【科学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2)为了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从图S7-5的仪器G~I中选择装置

I

⁠(填字母)做收集装置,这是利用了氢气

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的性质。

I

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图S7-5(3)某同学收集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在老师指导下点燃,数据如下表。V氢气/V空气1%3%4%50%70%75%现

象不爆炸不爆炸爆炸爆炸爆炸不爆炸①该实验说明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可能在

3%~75%

⁠之间;

②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

验纯

⁠。

3%~75%验纯

探究二:可燃性粉尘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4)用如图S7-6甲所示装置研究某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用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衡量,容器内壁的传感器可测出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①实验过程中需改变的实验条件是

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

②实验测得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S7-6乙所示,其原因是

可燃性粉尘直径越大,粉尘质量越大,难以分散到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2分)

⁠。

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可燃性粉尘直径越大,粉尘质量越大,难以分散到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2分)

20.

图S7-7中的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和E都可以作燃料,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图S7-7

(2)反应②中的物质B通常用

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能证明物质B的现象是

带火星的木条在B中复燃

⁠。

2H2O

+O2↑

分解反应

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在B中复燃

图S7-7(3)检验物质C可用

澄清石灰水

⁠,写出物质C的一种用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