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教案_第1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2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3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4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商业学校教案本至学年第学期授课班级:教材名称(版本):国际金融授课教师:邓景权教研组组长:教研室主任:戴国武教务副校长:吴石金时间第一周星期第节课题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教学内容纲要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二、国际收支分析三、国际收支理论四、国际收支的调节五、国际储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与编制方法,并能较系统地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并写出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了解国际收支理论和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和国际收支调节,难点是现代国际收支调解理论。作业1.何谓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差额有哪些具体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试述国际收支及其组成帐户与国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3.简评西方国际收支理论。4.试述一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选择。5.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有何不同?6.试述影响一国国际储备最适量的因素?7.试述如何管理一国的国际储备?时间设计复习旧课分导入新课分讲授新课分巩固复习分课堂小结分教具编写日期20XX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名教学部主任签名授课内容板书备注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居民之间和各种经济交易收与支出的总和。对这一定义须作以下三点说明。(一)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变量变动的数值,是流量。而国际借贷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数值,是存时。它们的外延也不完全重合。(二)居民与非居民。居民是一个经济概念,指在一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人永久或长期居住并受其法律管辖和保护的自然人和法人。一个经济体的官方居民、企业居民、个人居民。(三)经济交易。国际收支概念中的经济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的转移。可分为五类:1.金融资产与商品、劳务之间的交换;2.商品与商品、商品与劳务之间的交换;3.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4.无偿的商品劳务转移;5.无偿的金融资产转移。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具体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本国政府全面了解本国的对外经济处境,制定对外经济政策。(一)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原理和原则1.编制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记帐原理编制。就外汇增减变化的角度而言,有二个拇指法则:(1)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的交易记入贷方,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交易记入借方;(2)凡是引起外汇供给的交易记入贷方,凡是引起外汇需求的交易记入借方。2.所有权变更原则。IMF建议采用所有权变更原则。按惯例,所有权变更是指交易当事方在帐目上放弃(获得)实际资产并获得(放弃)金融资产,这个记载的时间通常作为所有权变更的时间。3.作价原则。对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交易一律用市场价格作价。一个市场价格是指以某一交易当事方之间不存在任何经营联合关系为条件的一笔具体交易的价格。IMF规定进出口交易一律按离岸价格作价计入经常项目的贸易收支,而运输费和保险费列入经常项目的劳务收支。选择记帐单位应以币值稳定和国际通用为原则。(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较全面地、集中地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经济交易情况。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真实资源的转移情况,表现了一个经济体的自我创汇能力。经常项目有三项主要内容: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单方转移。2.资本项目资本项目反映一个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之间金融资产的交易,包括本国所有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3.平衡项目平衡项目是为调节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借贷双方相抵的差额达到平衡而设置的项目,它包括储备和错误与遗漏两个子项目。第二节国际收支分析一、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国际收支平衡表内的项目,按交易性质或交易动机可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两类。国际收支差额:(1)贸易差额=商品出口-商品进口(2)经常项目差额=贸易差额+劳务差额+转移差额(3)基本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4)官方结算差额=基本差额+私人短期资本差额(5)综合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短期资本差额国际收支均衡一般是指综合收支平衡。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分析方法(一)微观的动态分析微观的动态分析是对国际收支平衡表本身的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掌握国际收支的全面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差额分析是在对各单项了解的基础上,来观察各项目差额之间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析。(二)宏观的动态分析宏观的动态分析是将国际收支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来考察,以研究国际收支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了解一国经济与外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程度。1、国际收支与国民帐户。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Y=C+I+G+(M-X)2、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M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I)增加—→国民收(Y)增加;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国民收减少。开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M=D+R·E第三节

国际收支理论一、国际收支理论的演变重商主义时期的国际收支理论。休谟机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与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和“罗镔逊——梅茨勒条件”。凯恩斯主义与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詹姆斯·米德和尼·亚历山大。货币主义崛起与货币分析法。罗伯特·蒙德尔和哈里·约翰逊。新剑桥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二、弹性分析理论国际收支相关性分析理论,也称“弹性分析法”,旨在运用马歇尔的弹性理论,分析汇率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需求弹性系数=——————————价格变动的百分率供给量变动的百分率供给弹性系数=——————————价格变动的百分率四种弹性分析:(1)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2)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3)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4)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1时,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小越有利;当需求弹性大于1时,供给弹性越大越有利;当需求弹性等于1时,供给弹性的大小结果相同。当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弹性小于1时,供给弹性越小越有利;当需求弹性大于1时,供给弹性越大越有利。“马歇尔——勒纳条件”:(Eh+Ef)>1(2-4)求得括号同数值为正,则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若括号内数值为零,贬值后贸易收支不变;若数值为负,贬值后贸易收支恶化。此公式人称“罗宾逊——梅茨勒条件”。“J曲线效应”。三、贸易乘数理论乘数原理。乘数理论在国际收支方面分析的问题有三个:(1)进出口对国民收的影响;(2)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3)国际经济同期的同步性。一个经济体实现了内部均衡(I+X=S+M),并不一定其外部也均衡(X=M)。运用乘数原理对进出口如何影响国民收,以及国民收如何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的分析,说明各国经济通过国际贸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使世界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四、吸收分析理论吸收分析理论是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将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等式关系运用于国际收支问题。在开放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模式从需求方面建立为:Y=C+I+X-M(2-7)移项:X-M=Y-(C+I)(2-8)设:(C+I)=A,X-M=B,则有:B=Y-A(2-9)因此,国际贸易差额=总收入(Y)-总支出(X-I)。尼·亚历山大首先提出了这个恒等式,他把“Y”视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总量,而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量(即被市场吸去的量)为“A”,对外收支差额为“B”,则B=Y-A。国际收支差额由Y与A的对应变化来决定,那么,Y=A为平衡,Y>A为顺差,Y<A为逆差。于是,国际收支的调节就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的汇渠道:收入和吸收。贬值对收入的影响表现有二:第一,闲置资源效应。第二,贸易条件效应。贬值对吸收的影响。詹·米德对亚历山大的吸收论加以补充和深化。非贸易商品和贸易商品。五、货币分析理论货币分析理论强调货币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是把国际收支失衡看成是货币供求失衡的反映。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调节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因为国际储备的变化能够影响国内外货币供给。货币分析理论主张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实行国际合作。只要储备货币国家将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稳定在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的同一水平上,就能保持各国国际收支的稳定,不会发生储备的移动。六、简评弹性分析理论有圈套的局限性。乘数分析理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和微观分析方法的局限。吸收分析理论的局限性。货币分析理论的明显进步和重大的缺陷。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影响(一)失衡的原因1.季节性、偶然性因素。2.周期性因素。3.结构性因素。指一国生产结构无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4.货币因素。5.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流动。(二)失衡对经济的影响经常项目与国民收入,资本项目与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储备与货币供应量,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二、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一)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大卫·休谟所建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二)

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纸币流通使国际间货币流动失去直接清偿性,国与国货币的交换必须通过汇率来实现。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的功效就不一样。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汇率的上升和下降具有自发性,其对国际收支具有调节功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则相对复杂一些。三、内外均衡的冲突与协调(一)

米德冲突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内外均衡中四大目标:外部均衡为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米德认为,开支变更政策对上述四个目标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就业不足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相容。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失业,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使开支变更政策陷入左右为难困境。(二)

蒙德尔——弗莱明模式蒙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在该模型中,经常项目净差额是实际收入(Y)和汇率(E)的函数;资本项目净差额是本国与外国利差()的函数;实际收入(Y)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函数,它随政府支出(G)的增加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四、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一)外汇缓冲政策(二)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三)

开支变更政策(四)

汇率政策(五)

浮动汇率制第五节

国际储备一、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国际储备资产的特点:流动性,各国货币当局有能力获得这种资产。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变化。目前,基金组织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所下定义是:一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所持有的黄金、外汇和特别提款权总额再加上该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根据这个定义,成员国的国际储备具体由四个部分组成:1.指一国政府持有的货币性黄金。一国黄金储备数量反映着该国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的能力及其货币的国际信用,也反映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实力相位。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由1970年的39。7%下降到1987年的6。2%,。黄金储备总量却比较稳定。黄金价格也波动较大。基金组织规定的三种计值方法:(1)按数量计算;(2)按35特别提款权一盎司计算;(3)按市价计算。2.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外国可兑换货币及其短期金融资产,即政府持有的外汇。作为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真;(2)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3)人们对其购买力的稳定性具有信心。3.储备头寸。指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雨。具体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外汇部分的余额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国货币持有量部分。4.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对成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帐面资产。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二、国际储备的作用(一)

保证对外支付能力(二)

支持本国货币汇率(三)

信用保证三、国际储备的供应及其总量管理一国对其国际储备总量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使国际储备的供应保持在最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水平上。(一)国际储备的供应一国增加国际储备渠道:1、国际收支盈余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来源。2、政府或中央银行向国外借款可补充国际储备。3、国家干预外汇市场而收进的外汇也可作为储备。4、中央银行收购的黄金可扩充国际储备。(二)衡量国际储备量的有关指标1、际储备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国际储备量与外债总额的比例。3、.国际储备与月平均进额的比例四、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就是如何确定黄金储备、各种储备货币、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之间的数量构成比例,使储备资产符合安全性、灵活性和盈利性原则。黄金储备管理,储备货币结构管理。(一)

安排储备货币结构应注意的问题1.在储备货币的品种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增加有升值趋势的“硬”货币的储备量,减少有下跌趋势的“软”货币的储备量。从表5—4可以年到,1980年1987年美元短期投资的利率年年都高于日元,但由于日元币值坚挺,美元的平均总收益率倒比日元低。2.根据各种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幅度进行选择,尽可以增加汇率波动幅度较小的货币储备量,减少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的货币储备量。3.根据本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和其它金融支付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作出选择。4.储备要与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货币保持一致。课后分析

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教学内容纲要一、汇率的概念及其标价方法二、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三、汇率决定理论四、汇率制度五、汇率政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应对外汇、汇率及现行浮动汇率制度有所了解,掌握汇率政策,搞清汇率理论与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以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重点难点不同标价方法的理解及其运用,汇率的决定基础。作业1、怎样理解外汇的概念?成为外汇应具备怎样的条件?2、请运用利率平价理论,说明远期汇率是如何确定的。3、试述购买力评价说的基本原理,并对该理论加以评述。4、弹性价格的一般货币模型与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有什么区别?5、资产组合理论与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有什么区别?时间设计复习旧课分导入新课分讲授新课分巩固复习分课堂小结分教具编写日期20XX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名教学部主任签名授课内容板书备注一、汇率的概念及其标价方法一、汇率的概念汇率(ExchangeRate)指一个国家的货币用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所表示的价格,也就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时买进、卖出的价格,换句话说,汇率就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或比价,故又称为“汇价”“兑换率”。二、汇率的标价方法汇率的标价方法亦即汇率的表示方法。因为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在具体表示时就牵涉到以哪种货币作为标准的问题,由于所选择的标准不同,便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汇率标价方法。(一)直接标价法(DirectQuotation)这种标价法是以一定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或者说,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基准计算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又称应付标价法(GivingQuotation)。(二)间接标价法(IndirectQuotation)这种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或者说,以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所以,它又称应收标价法(ReceivingQuotation)。(三)美元标价法美元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美元为标准来计算应兑换多少其他各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法。其特点是:美元的单位始终不变,汇率的变化通过其他国家货币量的变化来表现出来。这种标价方法主要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之间外汇交易量的猛增,为了便于国际间进行交易,而在银行之间报价时通常采用的一种汇率表示方法。目前已普遍使用于世界各大国际金融中心,这种现象某种程度反映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美元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标价法仅仅表现世界其他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非美元货币之间的汇率则通过各自对美元的汇率进行套算。三汇率的种类外汇汇率的种类很多,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特别是在实际业务中,分类更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一)从汇率制定的角度,分为基本汇率(BasicRate)和套算汇率(CrossRate)(二)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分为买入汇率(BuyingRate)、卖出汇率(SellingRate)和中间汇率(MiddleRate)(三)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分为固定汇率(FixedRate)和浮动汇率(FloatingRate)但是各国所实行的浮动汇率在具体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进一步划分如下:1.按一国政府是否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分为管理浮动(ManagedFloating)和自由浮动(FreeFloating)两种。2.按一国货币价值是否与其他国家保持某种特殊联系分为单独浮动(IndependentFloat)、联合浮动(JointFloat)和钉住浮动(PeggedFloat)三种。(四)按汇率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来源与用途,分为单一汇率(SingleRate)和多种汇率或复汇率(MultipleRate)(五)按外汇交易支付工具和付款时间,分为电汇汇率(T/TRate)、信汇汇率(M/TRate)和票汇汇率(D/DRate)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一、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金本位制度(GoldStandardSystem)从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条例,发行金币开始,一直到二战爆发前夕,具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典型金本位制阶段——金币本位制阶段在金币本位制(GoldCoinStandardSystem)下,流通中的货币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而成的金币,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就是铸造该金币所耗用的黄金的实际重量,我们把各国货币的单位含金量称为该国货币的铸币平价(MintPar)。当时,两国货币汇率的确定,就是由两国货币的铸币平价来决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由铸币平价所确定的汇率,通常称为法定平价,法定平价不会轻易变动,它并不是市场买卖外汇的实际价格,而是市场买卖外汇实际价格变动的中心。(二).蜕化的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券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流动遭到破坏,于是传统的金本位制陷于崩溃。各国分别实行两种蜕化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这两种货币制度下,国家用法律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货币的发行以黄金或外汇作为准备金,并允许在一定限额以上与黄金、外汇兑换,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由法律所规定的含金量来决定。此时,我们称各国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为该货币的黄金平价(GoldParity),显然在这个时期,汇率是由各自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各国货币的黄金平价。二、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稳定汇率,在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该货币制度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其核心是双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l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二是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或者不规定含金量而规定与美元的比价,直接与美元挂钩,或者规定含金量,同时按美元的含金量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间接与美元挂钩。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的价值分别通过黄金或美元来表示。由于这一货币制度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下协调运转的,因此国际上把各国单位货币的美元价值或黄金价值称为国际货币基金平价(IMFParity),简称基金平价,汇率的决定由各国货币的基金平价的比值来决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基金平价。三、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随着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的崩溃,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放弃了与美元的固定比价,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基本与黄金脱钩,即不再在法律上规定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汇率已经不再是由各国货币的基金平价或含金量来决定,而应当是各国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来决定汇率。那么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是什么?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应指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国际商品的价值量,这才是现行国际货币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四、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与利率差异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经济数据市场预期重大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第三节汇率决定理论一、国际收支说国际收支说正是从分析影响国际收支、进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入手,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它的理论渊源则可追溯到金本位制时期的国际借贷说。国际借贷具体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两类。其中,前者是指尚未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是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对外汇的供求产生影响,从而对汇率的决定发生影响。戈森的国际借贷说是以国际金本位制度为前提提出的理论。国际收支说开拓了研究汇率决定问题的新视角,即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汇率问题,且较全面的分析了汇率的决定因素。然而,这一理论却没有考虑决定汇率的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汇率决定产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二、利率平价说利率平价关系产生于寻求利益的抛补套利活动。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正是通过分析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提出了利率平价说。利率平价理论提示了利率与汇率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两种货币的利差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也表现为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说明了利率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揭示了通过远期套汇套利,规避投资风险的方法;第三,揭示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第四,为远期汇率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第五,为央行通过调节利率达到其汇率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由此,我们对利率平价理论可以做出这样一个评价:利率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一块基石,同时以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手段。三、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22年在他的题为《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提出来的。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卡塞尔认为,购买力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间汇率的“第一且最基本的根据”。他指出,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即在某一时点,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由于购买力事实上是一般物价水平(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平均物价水平)的倒数,购买力平价说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开辟了研究汇率决定问题的全新角度,即从货币数量角度分析汇率,这一角度代表了汇率理论的主流。同时,该理论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汇率决定中的基本问题,并被普遍作为汇率的长期均衡标准而被广泛应用于汇率理论的分析之中,成为更为复杂的汇率理论的基础理论。因而,购买力平价说是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建立这一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导致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和检验技术方面都存在有较大的缺陷。第一,该理论假设在不考虑交易成本(运费、关税)的前提下,同一种贸易商品在全世界的售价相同,即所谓的一价定律。第二,该理论假定各国的价格体系是相同的,第三,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然而,在现实中,决定汇率的因素是多因素的,且这些因素不仅会引起名义汇率,而且还会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这就导致了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了长期的偏离。四、利率平价理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特森·格鲁贝尔、沃费克尔和威利特等人。与传统的利率平价理论不同的是,利率平价的现代理论认为,套利者对远期外汇的超额需求不具有完全弹性(传统理论认为是呈完全弹性)。这就是说,远期汇率不仅受套利者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贸易商、投资者和中央银行等诸多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的影响。因此,远期汇率就不仅由套利决定,而且与套利者对即期汇率的预期有关。利率平价的现代理论较之传统理论更接近现实,更为全面,然而它也有自身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式中的参数(a1、a2、a3)无法确定;预计的即期汇率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得出的结论。因此该理论的实证经验结果也较为复杂,其中有些结果是不支持这一理论的。五、货币主义的现代汇率理论货币主义的汇率现代理论是在广义货币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理论主要是解释购买力价短期不能成立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1.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2.汇率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3.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法第四节汇率制度一、汇率制度的分类汇率制度(exchangerateregim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二、汇率制度的选择(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1、赞成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1)国际收支平衡能够自动实现,无需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2)提高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3)避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传播。(4)无需太多的外汇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资金用于经济发展。(5)可以促进自由贸易,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2、反对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1)助长投机,加剧金融动荡,给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不确定性。(2)使一国具有通货膨胀偏向。(3)国际协调困难,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综上所述,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各有特点,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结合各国的不同经济情况具体进行分析。(二)汇率制度评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的最新分类,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一下现行的各种汇率制度。1.管理浮动(managedfloating)2.爬行钉住制(crawlingpeg)3.货币局制度(currencyboardarrangements)4.货币联盟(monetaryunion)。5.美元化制度(dollarization)6.汇率目标区制(exchangeratetargetzone)(三)汇率制度的选择因素1.一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是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较适宜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2.特定的政策意图是汇率制度选择的政策目的。3.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4.国际经济和环境制约着一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汇率政策一、汇率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一)汇率政策的概念和目标汇率政策概念:是指一国货币当局用汇率工具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行动准则和措施。汇率政策目标:(1)维持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2)维持本国货币对内价值的稳定。(3)影响、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4)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出和流入。(二)、汇率政策的基本内容1.汇率制度的安排2.汇率水平的确定3.汇率变动的控制4.国际协调与合作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一)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1.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3.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汇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2.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总水平的影响3.汇率变动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4.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储备资产的影响(三)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上分析都是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进行的。实际上,汇率的变动还会影响到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般来说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汇率不稳则会增大汇率风险,从而不利于各国贸易的发展。2.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3.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第一,

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加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三、汇率政策的选择(一)汇率制度的选择1、汇率制度的类型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当今,两极论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也是IMF积极倡导的观点。两极论者认为,汇率制度除了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以外,还包括介于两极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2、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1)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之争(2)中间汇率与两极汇率之争3、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依据课后分析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外汇业务和汇率折算教学内容纲要外汇市场外汇业务三、汇率折算与进出口报价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外汇市场的特点,外汇买卖业务的类型、内容及货币折算的原则,这是做好进出口报价与国际结算工作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远期汇率的标价方法,三角套汇的计算作业时间设计复习旧课分导入新课分讲授新课分巩固复习分课堂小结分教具编写日期20XX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名教学部主任签名授课内容板书备注外汇市场一、

外汇市场的概念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或兑换的交易场所或运营网络,或者说是各种不同货币彼此进行交换的场所或交易系统。外汇买卖两种类型:本币与外币之间,不同币种的外汇之间.二、外汇市场的组织形态有固定场所和设施的有形市场:外汇交易所;无形的、抽象的市场:交易网络、双向报价.外汇交易分为两个步骤:成交和交割.外汇交易中心:伦敦、纽约、东京等。外汇交易发展趋势:外汇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展,远期交易的比例不断增长三、外汇市场的特点1.从规模上看,外汇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2.从市场形态看,无形市场已成为当今外汇市场的主体形态。3.从交易主体构成看,95%以上的交易均发生在银行间。4.从外汇市场的作用看,外汇市场已超越了最初那种附属于贸易结算的地位,而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作用。5.从外汇交易的区域范围和周转速度看,外汇市场具有空间的统一性和时间的继起性。四、外汇市场的主体构成外汇交易的参与者类型: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顾客、中央银行.交易分为三个层次:银行与顾客之间,银行同业之间,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五、外汇市场的效率外汇市场的有效性,是指汇率是否能够完全反映相关的、可得的信息,分为弱式、半强式、强式三种。在有效的外汇市场,即期和远期汇率将对新信息迅速进行调整。实证结果表明,外汇市场有效性非常不明显,即预期的投机回报率远远超过零,市场上依旧有未开发的利润机会六、世界主要外汇市场简介1.伦敦外汇市场2.纽约外汇市场3.东京外汇市场4.香港外汇市场5.法兰克富外汇市场外汇业务即期外汇业务电汇信汇票汇二、远期外汇业务远期外汇业务的概念及作用远期外汇市场的参加者远期外汇的标价方法远期汇率与利率的关系三、掉期外汇业务(一)掉期外汇业务的概念调期外汇业务(SwapTransaction)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或者在买入或卖出近期外汇(指期限较短的远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入比近期要远的远期外汇,借以牟取利润或避免风险的业务。(二)调期远期汇率的计算(三)调期外汇业务的应用调期外汇业务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调整外汇银行外汇资金的构成和外汇头寸的不平衡;回避外贸结算业务所伴随的汇率风险;③降低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四、套汇业务套汇(Arbitrage)又称地点套汇(Arbitrageinspace),它指套汇者利用不同外汇市场之间出现的汇率差异同时或者几乎同时在低价市场买进,在高价市场出售,从中套取差价利润的一种外汇业务。套汇业务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一)直接套汇(DirectArbitrage)直接套汇又称“双边套汇”(BilateralArbitrage)或“两角套汇”(Two—PointArbitrage),这是指利用两个外汇市场之间出现的汇率差异而进行的套汇活动。如果两个外汇市场一个采用直接标价法,另一个采用间接标价法,则套汇时可从两个市场对某种货币的汇率牌价中直接计算汇率差异。(二)间接套汇(IndirectArbitrage)间接套汇又称“多边套汇”(MultilateralArbitrage)或“三角套汇”(Three—Point0rTriangularArbitrage),是指套汇者利用三个不同外汇市场中三种不同货币之间交叉汇率的差异,同时在这三个外汇市场贱买贵卖,从中赚取差额利润。三、套利业务套利(InterestArbitrage)又称利息套汇,是指套利者利用金融市场两种货币短期利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货币远期升(贴)水率之间的不一致进行有利的资金转移,从中套取利率差或汇率差利润的一种外汇买卖。 汇率折算与进出口报价一、两种汇率的中心货币相同时,采用交叉相除法二、两种汇率的中心货币不同时,采用同边相乘法三、按中间汇率求套算汇率课后分析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外汇风险管理教学内容纲要一、外汇风险的概念二、弥补外汇风险的一般方法三、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外汇风险的基本概念,掌握防止外汇风险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方法,以便在对外经济往来业务中加以运用,以减缓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教学重点难点三种基本防止外汇风险方法在应收(付)外汇账款中的应用作业1、什么是受险部分,如何对受险部分进行进一步划分。2、什么是经济风险,如何管理?3、什么是预期交易,为什么说它是交易风险的风险要素?如何分析和论证这一问题?时间设计复习旧课分导入新课分讲授新课分巩固复习分课堂小结分教具编写日期20XX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名教学部主任签名授课内容板书备注外汇风险的概念一、外汇风险的概念、种类外汇风险即汇率风险,是指不确定的难以预测的汇率波动给一国的各类经济主体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外汇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外汇外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评价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受险部分”或“风险敝口”,即外汇风险被暴露的部分。受险部分可以分为直接受险部分和间接受险部分。经济主体因交易风险和评价风险而形成的受险部分是直接受险部分,因经济风险而形成的受险部分既有间接受险部分又有直接受险部分。经济风险是指难以预测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产量、成本和价格,或者通过影响物价水平、经济景气变动、经济结构变动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企业的产量、成本和价格,从而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融资策略。主要有两种管理策略。经营多样化,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分散产品的销售、生产和原材料来源,也就是要克服原材料来源集中、销售对象集中和办厂地点集中的倾向。二、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是指外汇交易者因在将来某一日期将要进行外汇交易,届时如果汇率发生变动,而使其现有利益或预期利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即预期外汇交易所引发的外汇风险。所谓预期交易是指今天已被确定其交易必要性的,在将来某个时间才发生的外汇交易,交易所使用的汇率具有不确定性。交易风险的概念又可表述为,它是指汇率波动借助于预期交易这种风险要素而使交易者的现有利益或预期利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一)、

买卖风险买卖风险是以一度买进或卖出外汇而将来又必须反过来卖出或买进外汇作为形式特征。先买后卖称为“多头”,先卖后买称为“空头”。买卖风险的受险部分从单独的一次交易看,是外汇买卖金额,受险时间是两次买卖之间的时间。外汇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经营外汇买卖,因而外汇银行是买卖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二)收支交易风险收支交易风险是预期外汇收支所引起的交易风险。收支交易风险是以将来某一时间实际发生的单向的买或卖为形式特征的,其风险损益表现为分布在不同时间的同方向的“买与买”或“卖与卖”相互比较的结果。这决定了其风险损失仅是一种预期利益的损失,而不像买卖风险中出现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交易损失。(三)、风险交易风险风险交易风险是以买空卖空方式进行的单纯风险交易所引起的交易风险。其形式特征是:不仅最初的交易是协议交易,相对应的作为交易完成环节的交易也是协议交易,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远期交易是最简单的风险交易形式。第二节弥补外汇风险的一般方法买卖头寸平衡法平衡买卖头寸的方法是指在不采用其它弥补方法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买卖头寸自身来实现买卖头寸平衡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使用应以“尽量接近平衡”为原则,即不以非完全消除风险不可为目标,但以尽量消除风险为目的。交叉弥补风险方法。二、计价货币选择与合同条件调整法在计价货币的选择上,从一般原则出发,首先应选用本国货币计价,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在计价货币的选择上,若将本国货币暂时排除在外,即假设只选择外国货币,进一步的选择是:第一,选择可自由兑换货币。第二,付汇争取选用软货币,收汇争取使用硬货币(在国际融资中,若仅从防范外汇风险角度考虑,对于债权应争取选用硬货币,对于债务应争取选用软货币)。货币的“软”与“硬”往往是相对的,应根据各种货币汇率的相对变动趋势确定货币的“软”与“硬”。在计价货币的选择上折衷的方法是:(1)在计价货币的选择上比较满意的一方,在价格、信用期限、利率或其它方面作出某些让步;(2)采取软、硬货币搭配的方式,由交易双方分担外汇风险;(3)如果双方在同一时期有往来业务,可采用同一种货币计价;(4)采用货币保值措施。自动抛补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计价货币选择法与买卖头寸平衡法的综合运用。三、货币保值措施货币保值措施主要指货币保值条款。四、提前或延期结汇法提前或延期结汇法,是根据结算货币与本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通过调整货款收付日期以避免外汇风险或希望从汇率变动中获得收益的方法。五、远期交易法利用远期交易防范外汇风险,也就是通过预卖或预买某种外汇以便同这种外汇的预期收入或支出,或者是债权或债务相抵来避免外汇风险。套期保值和调期是利用远期交易防范外汇风险的两种典型形式。远期交易作为保值工具的优点是:(1)不需要资金,手续简单,即使金额较大也很容易成功;(2)由于它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所以对资产、负债表不产生影响;(3)可以灵活地变更期限和取消;(4)成本较低。与远期交易相类似的保值工具还有外汇期货和期权。六、金融交易弥补风险法金融交易弥补风险法,是通过从货币市场或银行借入资金或进行外币投资以平衡外币债仅、债务来弥补外汇风险的方法。“把计价货币由外币转换成本币”的弥补方法。七、资产负债表保值法它是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实现对受险部分的调控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外汇风险的方法。八、投保货币风险保险法对于受险部分的期限特别长的外汇风险,可以采取投保货币风险保险的方法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三种基本防止外汇风险方法在应收外汇账款中的具体运用远期合同法BSI法LSI法二、三种基本防止外汇风险方法在应付外汇账款中的具体运用远期合同法BSI法LSI法课后分析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国际投资理论教学内容纲要一、国际投资概述二、国际投资主体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四、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教学目的国际投资活动的迅猛发展,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现象之一,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类型发展特点以及国际投资的主体,重点介绍介绍各国学者对国际投资理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论研究。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国际投资的类型、主体以及各国学者对国际投资理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论研究,难点是国际投资理论。作业1、简述跨国公司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从现实背景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作以分析。3、简要分析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4、简要说明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三种理论作以简单的比较。时间设计复习旧课分导入新课分讲授新课分巩固复习分课堂小结分教具编写日期20XX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名教学部主任签名授课内容板书备注第一节国际投资概述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又称对外投资(ForeignInvestment)或海外投资(OverseasInvestment),只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资本进行跨国界流动和运营,以实现资本增值的经济活动。(一)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二)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指独立行使对外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三)

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界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二、国际投资的类型国际投资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依据投资期限,可分为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官方投资与私人投资。但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较有意义的划分是依据国际投资活动是否拥有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两大类。(一)

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际间接投资指在国际证券市场(包括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上买卖国际债券或外国公司股票的活动,又称国际证券投资。广义的国际间接投资除狭义的间接投资含义外,还包括国际中长期信贷及部分国际援助。(二)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别的国家或地区投资经营企业,并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他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投资主体拥有对企业的实际管理和控制权。依据投资者是否拥有投资企业的股权可把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股权参与式的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的直接投资。1、股权参与式直接投资。股权参与式直接投资设立的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的多寡,可以分为全部股权参与与部分股权参与。全部股权参与形成的企业称为独资公司,即由母公司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或承担全部损失。部分股权参与形成的企业称为合资公司,其中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股权合资公司,另一类是契约式合资公司。2、非股权参与式直接投资。非股权参与式直接投资指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取得对该企业的某种控制权。三、国际投资的发展及特点国际投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国际资本的发展而发展。从国际资本活动的历史进程来看,国际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运动,即以国际借贷、国际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其标志是跨国银行的出现;其次表现为生产资本的运动,即国际直接投资,其标志是跨国公司的出现。(一)

国际投资的初始形成阶段(1870—1914年)这一时期的国际投资,表现出如下特点:1、投资国的数目很少。2、投资的形式以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比重极小。3、投资的来源主要是私人投资,官方投资比重很低。4、投资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国、法国和德国流向其殖民地国家,目的突出地反映为寻找有力的投资场所,以便获得超额利润。(二)

国际投资的低速徘徊阶段(1914—1945年)这一时期国际投资活动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1、国际投资不甚活跃,规模较小,增长缓慢。2、私人投资仍占主体,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间接投资仍为主流,但直接投资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资国地位发生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三)

国际投资的恢复增长阶段(1946—1979年)这一时期国际投资活动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1、投资规模迅速扩张。2、对外投资方式由以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直接投资为主。3、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国际投资国的行列之中,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其“石油美元”成为国际对外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四)

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阶段(1980年以后)这一时期国际投资活动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1、国际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2、国际间接投资也得到迅猛发展。3、发达国家之间的资金对流,即相互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趋势。4、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投资格局。国际投资主体国际投资主体指一切独立行使国际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半官方机构、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资者等。由于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里仅对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予以分析。一、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一)

跨国公司的概念及特征按照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解释,跨国公司是指“跨越国界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企业组织”。根据此定义级跨国公司的现实发展,跨国公司与一般企业相比较,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即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环节进行直接投资,利用东道国资源,使再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国际范围得以实现。2、融资渠道的国际化。即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实现投资营运的安全及最大增值。3、经营战略的全球化。具有全球性战略目标是跨国公司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4、内部管理的一体化。内部一体化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二)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全球战略而采取的组织构架。从管理组织结构看,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种:1、

全球性的职能分部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公司的主要职能划分部门,并围绕这些职能开展业务活动。这种组织形式侧重业务职能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其全球竞争力,不至于出现利润中心之间的冲突,也减少了人员和机构的重叠,但这种组织形式因职能部门经理的专业化而对开展多种经营不利。2、

全球性的产品分部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公司总部确定总目标策略,按产品的种类设立分部,以分部作为该产品在全球产销活动的基本单位。这种组织形式是用于公司规模庞大,产品系列复杂和技术要求较高的跨国公司。其优点是强调了产品和技术的全球统一规划,最大限度的缩小国内和国外业务的差别,使整个产品都力争达到本产品的利润最大化。缺点是削弱了国外业务知识专长人员的作用,地区性知识功能也受到削弱,还会出现机构的重叠现象。3、

全球性的地区分部组织形式。即由公司总部负责制定总的生产经营战略,监督个地区分布贯彻执行。其优点是使公司对各地区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以适应当地市场的变化。其缺点是容易形成地区中心论,忽视各地区间的协作,也容易造成机构重叠。4、全球性的混合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把地区与产品相结合,根据需要设置分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弥补了产品部分组织形式和地区分部形式的不足;其缺点是此种形式较为复杂,某些关系难以协调,对对外投资活动造成影响。(三)

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活动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活动,既有直接投资,也有以证券投资为主的间接投资,但从其比例来讲,跨国公司进行间接投资的比例很小,因为与直接投资相比,证券投资作为间接投资有两个方面的弱点:一是证券投资使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证券投资较少涉及到企业的控制权,难以实现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因此,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活动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其基本形式有股权参与式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直接投资。不同形式的投资方式对跨国公司来讲是个有利弊的,这就需要跨国公司做出选择。一般而言,在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时,要考虑一系列内外因素。二、跨国银行——国际投资的金融支柱(一)

跨国银行的概念及内涵跨国银行是指以国内银行为基础,同时在海外拥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从事国际业务,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的超级银行。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跨国银行的产生具有派生性。即跨国银行是国内银行对外扩展的产物,它具有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功能。2、跨国银行的机构设置具有超国界性。即为了扩展国际业务,跨国银行在海外广泛建立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3、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经营具有非本土性。跨国银行的业务以国际业务为主,二者又是通过其设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在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进行的,其经营范围比国内银行更宽,经营内容更多,经营形式也更加多样化。4、跨国银行的战略制定具有全球性。一方面,跨国银行战略的制定具有与一般跨国公司相同的特征,即战略制定的全球性;另一方面,它的银行属性要求资金调拨的快速高效性,使得跨国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成为可能。(二)

跨国银行的发展1、跨国银行的产生阶段(15世纪)。跨国银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最为典型的如意大利的麦迪西银行,以佛罗伦萨为总部,在西欧8大城市设有分行,但那时的跨国银行仅为国际贸易服务。跨国银行真正形成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2、跨国银行的迅速扩张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展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对跨国银行管制的适度放松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使跨国银行业进入到了迅速扩张的阶段。3、跨国银行的调整重组阶段(20世纪9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经济衰退,日本经济也出现了泡沫破裂,西方银行业的风险急骤升高,为此,跨国银行业进入到了调整重组阶段。(三)

跨国银行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分析1、从现实背景看,认为跨国银行的发展,除了跨国银行对利润的追求之外,还与以下几个因素紧密相关:①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②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政策。③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银行的调整重组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表现为:一是银行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二是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及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各跨国银行力图通过重组和调整来增强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取得业务互补的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2、从理论角度解释。在理论上对70年代以后跨国银行快速发展现象作出解释的首推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格鲁贝尔(HerbertGrubel)。它所揭示的核心问题是跨国银行为什么在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它为什么能够比与之竞争的当地银行提供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而将客户从当地银行吸引过来?(四)

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1、从跨国银行母行与其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关系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⑴分支行制。指跨国银行母行通过在海外设立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通过对这些分支机构的控制来开展跨国经营活动,这些分支机构之间又根据不同的级别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网络结构。⑵控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指银行通过“银行持股公司”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网络,从事跨国界的金融服务。⑶国际财团银行制。指由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以参股合资或合作的方式组成一个机构或团体来从事特定国际银行业务的组织方式。国际财团银行是正式注册的法人。2、从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具体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代表处。这是跨国银行最低层次的海外分支机构,并不直接经营银行业务,主要工作是代表母行与东道国政府进行接触,为母行招揽业务,因此它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2)办事处。这是介于代表处和分行之间的组织形式。(3)分行。这是跨国银行根据东道国法律规定设立并经营的境外银行机构,是母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4)附属行。这是由跨国银行对东道国银行拥有少数非控制性股权而形成的合资银行。(5)爱治发公司(EdgeActCorporation)。这是美国跨国银行根据1919年修订的联邦储备法允许设立的最为重要的、经营国际银行业务的海外分支机构形式。爱治发公司有两种类型:银行爱治发公司及投资爱治发公司。(6)财团银行。是由两家以上银行共同出资组成的,在特定地区开展特定业务活动的银行,是在东道国注册和纳税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其主要业务是安排巨额贷款,此外还兼营证券发行、欧洲货币市场及企业兼并收购等业务。(五)

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

跨国银行是一种经营特殊对象的跨国公司,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银行为国际投资者提供融资中介作用。国际投资活动是一个资金在跨越国境范围内的运营和配置过程,其间资金的供求不平衡是经常的现象,一方面国际投资者在投资时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投资缺口,另一方面国际上众多的短期信贷提供者可能会产生巨额的资金供给。这时跨国银行的出现,可以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对接,使资金得以有效配置;另外,即使这种资金供求在总量上是相等的,也可能会出现在期限、币种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跨国银行通过发挥自己的信用中介作用予以调整。2、跨国银行为跨国界支付提供高效率的中介服务。跨国银行与国内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拥有分布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因而能为投资者的跨国界支付提供全球范围的转账清算和现金收付业务,降低资金的在途时间,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3、跨国银行可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由于跨国银行拥有遍布全球的机构网络和广泛的客户群体,在其与同业及客户的业务活动中掌握又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信息,因而,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中心。加之,跨国银行汇集了许多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分析方面的专家人才,因而可以向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投资者拓展其海外业务活动。当然,跨国银行在提供这种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利润来源。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次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西方经济学界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理论上的大量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许多观点各异的理论。这些理论一般统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时又因其涉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而称其为直接投资理论。下面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作简要的介绍。一、垄断优势理论(MonpolisticAdvantageTheory)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在这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构成,发现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少数部门。美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以谋取高额利润。所谓独占性的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海默认为,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与部门的垄断程度较高有关。另一方面海默还分析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所谓市场的不完全性指的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干扰,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决定的现象的存在,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RaymondVernon)提出的,这一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成熟、下降的一个必然步骤。假定世界上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一)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售。(二)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三)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四)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五)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竞争。(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三、内部化理论(TheTheoryofInternalization)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它是70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时所有、提出和形成的理论,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有时也称其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Bukley)、卡森(Mark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ian·M·Rugman)共同提出来的。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四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3.国家特定因素;4.公司特定因素。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四、比较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Kojima)教授在70年代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有三点明显的不同:1、美国的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部门,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多处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部门;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2、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3、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由于一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减少了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相反,由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这种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John·H·Dunning)提出的。邓宁认为,自6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1、以垄断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2、以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和拉格曼的证券投资分散风险为代表的金融理论。3、厂商理论即内部化理论。但上述三种理论对国际生产的解释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把国际生产与贸易或其他资源转让形式结合起来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上述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1.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2.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3.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第四节国际间接投资理论国际间接投资理论主要解释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其中包括对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分析。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比重的不断上升,导致西方经济学界对于国际货币资本流动进行解释的理论并不多。一、

费雪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Fisher)以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为理论基础,从分析商品经济人手,提出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费雪认为,利率的差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动因,而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是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同时,费雪也承认,由于各国对资本的限制、国际投资风险、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投资并不能使各国的利率完全平均化。费雪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于分析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没有考虑国际投资风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二是假定国际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的流入国、流出国都是资本价格(即利率)的接受者,而没有决定利率水平的能力,这一假定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实践差异较大。因为从当代国际经济格局来看,完全竞争的国际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二、

曼德尔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曼德尔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是由西方学者曼德尔提出的关于一般货币资本流动的理论。曼德尔认为,如果两国生产函数相同,按照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要素禀赋定理,可以得出国际货币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是一种完全替代的关系。国际货币资本的流动起源于贸易障碍,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是一种完全的替代关系,及国际资本流动是一种逆贸易倾向的投资活动。根据曼德尔的理论,由于双方都在增加劣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减少了优势产品的生产,所以尽管两国的生产总量不变,但社会总福利却必然下降。曼德尔的理论仍然坚持了利率差是资本流动的基本动因的假定。但其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的利率由于生产函数的一致而趋同。在这一问题上,曼德尔甚至比费雪后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