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物理说课稿_第1页
2024年高中物理说课稿_第2页
2024年高中物理说课稿_第3页
2024年高中物理说课稿_第4页
2024年高中物理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1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5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

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

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

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

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

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

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口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指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L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工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邈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Q)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L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

由VI增大至IJ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i)m: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

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

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0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

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

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

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

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

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

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

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

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

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的实睑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

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芦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

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

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

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

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

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

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

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

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

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嚓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

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

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

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

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

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

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

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

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

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

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

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

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

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擎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

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

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

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

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

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

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

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3

-.说教材

《功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

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

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

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

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

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

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

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

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TT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

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

功率和瞬时功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讨论质疑、教师精讲、反馈练习的思路设计

的,这种“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以训练为主线。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学生自学的感性认识出发,

到学生讨论质疑的深入,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走头无路的时候,教师精讲,点明主旨,给学生来

一个柳暗花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后反馈练习,作以小结。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

识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几个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市生共同评析、让学生体会功率的含义,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环

境中。)

2、进行新课

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插图,讨论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与电功

率、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功率的概念。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与功率有关的内容,了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其换箕。

4、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额定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了解机器的额定

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

5、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在物理中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

化的快慢?我们是怎样表示的?

6、师生一起根据对物,本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功率P=FV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符

号的物理意义。

7、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及注意的问题。

8、例题讲解和反馈检测

9、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4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作为高二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

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

"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

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教学重点:实验探索磁生电现象及磁生电产生的条1牛

教学难点:利用磁通量的变化来解释磁生电的条件。

利用动画模拟演示实验(关键点:显示磁感线),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验现象归纳出抽象的

磁感线条数变化(磁通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1、学习者特征:学习对象为省示范性高中高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扎实,能

力较强。

2、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学生在学习上一章《磁场》时,教师有先预铺设磁通量概念。

3、学习本课预计存在的困难点:通过设计实验进行磁生电的探究,在收集实验信息的基础

上,获取证据,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归纳得出获得感应电流的一般条件,并能与磁通量

等抽象的物理概念建立联系。

三、教学特色: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借助网络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交互功能,指

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在线测试实时检测学习成果,即讲即练即评。

3、论坛——实现多种形式的即时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STS教学理念:从:果前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课上进行实验探究并从中归纳得到物

理规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接着通过对生产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将物理规律再次应

用于生活实际,从物理走向生活,并且通过课后小实验和小制作,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

验,进一步加深物理规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

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

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内容

1、磁通量

复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

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

的.我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①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彳白(Wb)lWb=lTm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

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

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

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

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

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

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

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一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遨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

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

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口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

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

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一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

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

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

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

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3、例题讲解

4、教师总结: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

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5、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5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

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

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

体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同学们。按

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

同学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

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对物

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

的概念;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学们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港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

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同学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同学们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

的学法指导,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

引导同学们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

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同学们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

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

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同学

们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

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

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步呈序:

L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

一样,旦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蜗牛爬行,飞

机起飞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匕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

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

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达(比

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或),这样同学们知道为什么

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万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

表2-3,让同学们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同学们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

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

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

题,帮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

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

巩固,使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

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同学们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同学

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

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6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

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

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

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

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4坏口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贝J物体的重心彳立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

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

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

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

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

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

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

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

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人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

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

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

木翡: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

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一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

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

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

4-6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SO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

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

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

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

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

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力肱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

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魂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

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

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

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

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勤艮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

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7

高中物理说课例谈

近几年以来,各省以及全国举办的说课比赛越来越多,通过说课来反映教师口头表达,更加能

显示出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我将与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首先,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

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也

有其不同特色。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

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

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知识去阐明道理。对于一堂物理说课来说也是一样的。如何去说好一堂物理课%我以《全日制普

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f(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0xx年11

月在甘肃省举行的全省青年教师物理说课大赛中也有这一课题)为例子来浅谈一下如何说好一堂

物理课。

一、说教材

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我认为

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

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砧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甩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说:

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

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

培养;其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阐明了运动学和动刀学各自研究内容的不同,扼要地说明

了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牛顿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力学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条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

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

课来说: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牛顿第一定律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

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从而讲述牛顿

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质惯性的概念。

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从而培养人的实际能力,最终升华出知识的价值

一德育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

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

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

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

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识,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识,以谈话法、讲解法

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物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推理法为主;教学

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

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

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

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

过程它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

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

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芍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

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I巴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

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

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

"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彳意

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

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

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

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

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

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点章节。概念抽象化,难于理解和

掌握。本节是本章知识的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学、电

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关铤一课。

2.大纲: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曲线运动是会考及高考的重点,属C

类要求。

3.教材:本节是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学科内

综合,根据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结合大纲要求,在侧重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同时,切合学生实

际制定本节知识、能力、德育、方法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掌握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2.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情况。

3.用运动规律、能量观点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及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

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主动探索感受内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

方法目标:类比研究

二、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运动规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研究方法及规律应用

根据本节作为应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的关键,故把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确定为重点。本节

要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并结合能量分析处理问题,学生在这些方面是薄弱环节,故将研究方

法及规律的应用确定为难点。

2•题的设置

讨论题(1)和练习Q)突出解决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澄清认识加强对重

点内容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

讨论题(2)体现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发散思维。

讨论题(3)从能量为主线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中能量转化,

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新课:介绍曲线运动条件,引入新课开门见山。

新课教学:

(一)类比研究平抛运动,找出相似之处。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淮点。

(二)运动规律总结

鉴于对平抛运动知识的储备,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规律,教师只

是一个引导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渗透德育目标,达到知识目

标。

(三)应用理解

采取启发提问,讨论辩析,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四)教法

本节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研究,类比讨论,归纳总结巴本节运动

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给他们方法。

(五)CAI辅助教学

能将不能实验演示的现象,客观地模拟演示,加强形象思维训

练。多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大课堂容量,提高

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

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当今教学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说课浅谈

广东四会清源中学(526200)叶逸炜

为了迎接第四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省教研室定于十二月份举行广东省中学物理青

年教师说课比赛,由此,九月份以来说课活动在全省各中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关注,不少学校

还把说课作为教研形式在各科组教研活动中实践推广。但是,由于很多中学与教师都是初次接触

说课这种教研和比赛方式,在学校教研活动和校、县、市的各级说课选拔赛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认识模糊、出现较大偏差等不足之处。下面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谈谈说课。

一、说课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形式?

所谓说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所授课的具体特点、

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特点和认识规律,由说课教师以口头形式向特殊的听课者(教师、教

研员或评委)表述该课题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

依据.

二、说课有哪些基本环节与要求?怎样组织说课内容?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学校教研活动还有说课后体会)等几个

环节。说课者应在这几个基本环节基础上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

1、说教材。说教材要求说出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地位就是说出授课

教学内容在某一学习阶段或音节之间或某一知识点中的纵横联系、地位与作用。以初中物理《平

面镜》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

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

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潦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一般应把它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并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例如:

《平面镜》一节的内容为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为:《平面镜》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平面成像的

特点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剧力目标是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正确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反射定律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与光

路控制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是:培养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

育。说重点和难点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表述出来。说教材时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地位、目

标明确且符合大纲要求、重点和难点认定准确。

2、说教法、说学法。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

据教材内容实际、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认识规律和知识基础等确定选择恰当高

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启发学生心智,既教给其知识,又发展其智力、提高其学习

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

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平面镜》这节课准备贯彻启发式原则

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演示实验法、作图法、讲授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学法上则注重有效

引导学生深入现票、思考和得出结论,并正确地表达物理问题,最后通过安排课堂练习给予巩固

和加深理解。

3、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根据教学实际说出课时安排、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板书设

计和作业布置设计等,其中教学过程应体现说课者怎样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衔接过渡、设计例

题和设计课堂练习。另外,还必须从理性的高度用个人的理解和理论依据支持和解释为什么这样

做。也就是说,说教学过程要求说课者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

什么等三个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由于说教学过程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既能体现教

师优化课堂结构、驾驭处理教材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体现教师备课过程的理性思维

水平,从而使备课更科学、严谨、理性、深入,所以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说课后教学体会。上完课后,由教师根据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业和检测的反馈信息

等表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

恰当;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克服

或优化。

、说课和常规备课及上课有什么区别?

说课和常规备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说课需要用相关的教育学、教学概论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

论知识支持和解释"这样做"的动机与原因,而常规备课不用这么做。简而言之,说课是常规备

课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说课也不等同于上课。首先,常规上课的对象是获取知识的学生,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

研员或评委。其次,常规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展现,而说课除了要说教学过程外,还要说

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而且由于对象的不同,在说教学过程时,演示实验和例题讲解等不必象

常规上课一样实做,作口头表述就行。当然,关键之处和有创意之处可辅以有关器材,投影片等

作较详尽的演示、描述或说明。部分教学内容不必细讲,点到为止即可。总而言之,对于说教学

过程的非理论部分,说课者只须做到让听课者领会你是怎样教、学生是怎样学的就行了.但是,

对于说教学过程的理论部分,说课者必须为那些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等作出明

确的说明,清楚地表明你‘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四、怎样做好说课的梏备工作?

1、资料和知识准备。说课者首先应多方收集教学大纲、课本、教参、其它参考资料、教育

学、心理学和学科报纸刊物等书籍资料,认真阅读整理。然后逐步分析确定教材地位、教学目标、

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并优化课堂结构。

2、写说课稿或说课设计,教具准备。用文字I巴说课内容(详细)或说课设计(简略)写下来,根

据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这样做的动机与理论依据是什么。有时还要根据实

际情况准备一些实物和教具如投影片、幻灯片、课堂摄像影片或电脑软件等供说课时辅助使用

中学物理说课评价原则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物理教师的教学实

践,说课比赛的评价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