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

柳永

晚天箫索,断蓬踪迹,来兴兰棒益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树,牢落②暮德初收。夫差旧国③,

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喏,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④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⑤扁舟。脸前经旧史,

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兰棹:木兰木所做的船。②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③夫差旧国:指吴王

夫差的国都苏州。④图王取霸:指吴越为建立雄图霸业而纷争图谋。⑤范慈:春秋末政治家,

曾协助越王勾践复国火吴,功成后乘扁舟泛游十太湖中,避免了杀身之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之间错综的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气氛黯淡。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

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

C.下片由“想当年'’引出历史,将''空"字冠于“运筹决战”之前,如一把利刃穿透时空,深

化了词作主题。

D.结句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余韵不尽。

2.这首词一反柳永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豪放。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潦滚流。

年少万兜禁,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被改

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北固亭在镇江

第1页共29页

东北固山上。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词人登上北固楼远望,为其壮丽景象发出赞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叠词“悠悠”意为连绵不尽的样子,词中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C.“战未休”一词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的形象,引出下一问句。

D.本词围绕登北固亭这一内容,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4.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都有一个问句,请分析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①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②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桂与问③,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①此诗作时正是宋朝立国不久,当时国穷民贫。王珪时任北宋左相。②萧萧:风

声。③与问:过问。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怀•占诗和苏轼的《赤壁怀占》相同,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占人——忆其事一

抒己志”的顺序来结构全诗的。

B.首句破题,兼点时、地。“满目秋"中的"秋",既点出秋光萧瑟,令人感伤;又暗指金

陵旧都风流不再,冷落凄凉。

C.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格调寥落沉

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

D.此诗尾联直打胸臆、抒发悲愁。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尾句“至今商女,时

时犹唱,后庭遗曲“抒情方式不同。

6.诗人是如何描绘眼中寥落清冷的秋光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项羽

陆游

第2页共29页

八尺将军千里骐,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八尺”和“千里”分别来形容项羽和乌雅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写出了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己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

感。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崎临江段虎噪,千艘

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

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年一约1248年),字式之,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

之势和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写出普

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词下片虚实结合,实写赤壁及附近的山川形胜,虚写朝代更迭,英雄兴亡,现实与

想象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张力。

D.词人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发

问之中,直抒胸臆,言辞激烈。

10.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周瑜的形象有何不同?分别寄托了词人什么

情感?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第3页共29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盘。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

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由。

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时期。②门外楼头,指隋军已经打到都城的朱

雀门外了,陈后主还和宠记在楼上寻欢作乐。词末的“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相

传是陈后主所做,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II.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乖项的一项是()

A.上片辞临金陵之所见,以“聋临送目''统领下文,突出了金陵美景即使画笔也难以描

绘。

B.“千里澄江似练”勾画出千里江面似白绢股柔软,“翠峰如簇”描绘了山峰似箭簇被峭

拔。

C.下片“繁华竞逐”三句表现了六朝统治者因竞相追逐豪华的生活而相继亡国的历史悲

剧。

D.“千古”两句|意思是千百年来登临此处的人们只是空叹六朝的荣辱兴亡,并未思考历

史教训。

12.下列对这首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上片写壮丽的自然美景,下片借古抒发作者的感叹。

B.两首词都多处使用典故,作者借这些典故讽喻当今统治者。

C.两首词风格豪放,直抒胸臆,境界开阔,但王词立意更新颖。

D.苏词借古主要感叹个人命运,王词借古抒发的情感较为复杂。

1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范成大①

羽扇纶巾风袅衰,东厢月到褥薇。新声谁唤出罗帏。龙须将笛绕,雁字人筝飞。

第4页共29页

陶写②中年须个里③,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赏音称久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注】①淳熙时,作者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此词是借小

乔的身份追怀周瑜。②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③个里:心里。④《三国志・吴志・周

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先写周瑜形象,突出其潇洒从容;又通过风、月、蔷薇等意象烘托出幽

静、美好的意境。

B.上片后三句写周瑜和小乔在月夜下吹笛弹筝的情境,笛声和筝曲流露出缠绵悠长、

相依相伴的情思。

C.下片前两句写人到中年,内心淡泊,已摆脱尘俗的牵绊,在月光云气的隐逸环境中

自由自在地生活。

D.下片写周瑜死后仍愿意为方饮酒听曲,还希如美好的春景长留F此,实则抒写词人

知音难觅的感怀。

15.这苜词和苏轼《念奴矫・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小乔和周瑜,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词作

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箭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年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转距(zTjCi):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

伺敌人的间隙。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第5页共29页

17.请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梦玉人引

范成大①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雨卷云飞,长有桂娥③看客。箫鼓生春,遍锦城如画,雪

山无色。一梦才成,,比天涯南北。

舞余歌罢,料宣华③、回首尽陈迹。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

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

【注】①范成大,南宋名臣、诗人,曾任成都路制置使,作此词时词人任建康知府,本

词是写给蜀地友人之作。②桂娥,指嫦娥。③宣华,宜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南朝陈宜帝女、

陈后主方妹。隋开皇九年,隋灭陈,陈氏与其他陈室室成员作为俘虏从建康西人大兴(今西

安),后被选为南文帝嫔妾。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曾与故友一起登高赏景、凭栏远望,蕴含着对以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B.词人看到人们吹箫打鼓迎接春天,成都美丽如画,相比之下,雪山都为之失色。

C.上阕后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也写出了梦境里的美好和现实中与友人的分离。

D.据“宜华”可.推测,“舞余歌罢”的“歌”即为传说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

19.本词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均引隋灭陈之典故,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兼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

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

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20.卜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页共29页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

的联想为虚。

D.“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21.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赳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

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星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范子: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

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B.颈联写蜀汉的“千旦山河”竟被刘禅降魏轻易断送,两朝君主怨恨劝降的谯周,文!禅、

谯周之辈与诸葛痉形成鲜明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写如今只剩山岩旁的江水不停地绕着筹笔驿奔流,将岩下流水拟人

化,使得原本无情的流水变得多情。

D.本诗游览古迹,追思古人,抒发感慨,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

畅,不着痕迹。

23.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

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第7页共29页

咏史

龚自珍

金松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③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踢上游。④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⑤。

田横⑥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注释】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③属(zhD:结

交。④“牢盆”两句:权贵、幕僚把持着大权,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团扇才人”是对轻

薄文人的贬称。⑤为稻粱喋:为生活打算。⑥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

与田僻、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

不肯归顺而自杀。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F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江南名士或依附权门窃据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诗中写出了他们的庸

俗苟安之状。

B.本诗题为《咏史》实则讽时,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无情地鞭挞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腐

朽没落。

C.颔联具体揭示了“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表达了诗人的

愤道之情“

D.文字狱是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诗人对清统治者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

的行为愤恨不满。

25.本诗尾联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⑷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云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劫。里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投汉文帝《老子章句》四

第8页共29页

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的谷关附近。刘明府容:名

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心情顿觉开朗。

B.前面写登台所见,结尾表达酬赠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

C.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抒情袒露直接,感染力强。

D.尾联言志。诗人认为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也就不必再汲汲于仕途了。

27.本诗与《登高》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但诗人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紫荆关⑹

明・尹耕

汉家锁钥惟玄塞②,隘地旌祺见紫荆。

斥堪③直通沙磺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

谁识庙堂④柔远意,戟门⑤烟雨试春耕。

【注】①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紫荆岭上,明代时与居庸、倒马全称“内三关”。②玄塞:

长城之别称=③斥塘:侦察之意,诗中指侦察兵。④庙堂:指朝廷.⑤戟门:原指权贵的官

邸,诗中代指军营。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诗的汉家,未必是指明廷,只是泛言汉族政权,这与唐代高适的《燕歌行》中“汉

家烟尘在东北”的含义是不同的。

B.首联“惟”“见”两字用得巧妙。“惟”字突出长城的重要性,“见”字形象点明了当时紫荆

关旌旗林立的情景。

C.颈联真实描绘了紫荆关的战争气象,战争氛围浓厚,层峦叠嶂,草木皆兵,在峰回

路转之际,到处都埋伏着杀机。

D.前三联作者历数紫荆关的军事地位,备战行动,战争气氛,写得章法自然,层次历

落,已尽得紫荆关之题旨。

29.有人评价从“斥康直通沙磺外”到“戟门烟雨试春耕''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请结合相关诗

句谈谈你的埋解。

第9页共29页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救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荒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

而投奔刘邦。③招魂:《先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看见顶干.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31.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

杭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间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受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此诗是诗人曲军入黔,参与平定''二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

第10页共29页

作。

3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货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H光收回,

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竞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

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

楚地的人们仍要怀着祟敬之情祭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

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33.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崎临江段虎噪,千艘

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曾瞒②,今如许?

汀上渡,汀边路°形胜地,兴亡处3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

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推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

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c.“几度东风吹世换.T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35.本词与苏轼韵《念奴矫•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纱庙

唐•鱼玄机“

第11页共29页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居才回而,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芭萝②。

【注】①鱼玄机,晚唐著名女诗人。②芝萝:芝萝山,位于浙江诸暨的西施出生地。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到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越国战败后献浣纱女西施给吴王。

B.颔联写西施回眸一笑使吴国军队全部放下武器,突出了西施的美貌。

C.颈联写范赖功成身退,伍子胥进谏身死,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

D.整首诗既流露出诗人对西施的同情,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37.鱼玄机的诗具有强烈的女性意以,请结合本诗分析这一特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①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黑,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J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因其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

下此诗。②沧浪:语出《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38.下列诗词选集中,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古诗源》B.《历代怀古诗氽》C.《明清律诗选》D.《T首清人绝句》

39.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班婕妤

陆机

婕妤去抨宠,奄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

第12页共29页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秦绝,愁来空雨面。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两首诗均写宫怨,源自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西汉成帝的妃嫔,据载,她才貌双全,

一度颇受成帝宠爱。后赵飞燕姐妹进宫,独擅帝宠,班婕妤自请退居长信官,服侍太后。因

作赋与诗以自伤悼,成语“秋扇见捐”就出自她的《怨歌行》。

40.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起首二句概述了班婕妤始受宠爱,终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B.陆诗第三、四句描绘了班婕妤手持团扇、徘徊玉阶的形象,团扇象征着汉成帝与班

婕妤方间美好的爱情,

C.谢诗首句中“殿”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宫中的特定环境。

D.”长夜缝罗衣”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也使人能想见她的寂寞愁闷。

41.后人评这两首诗时说陆诗“情浅语露”,谢诗“意致深婉”,请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谈谈

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2.①题材宏大。选取春秋时期吴越争即的旧事,咏史怀古,抒发深沉的历史兴亡

第13页共29页

慨叹。

②意象大气。“三吴风景,姑苏台榭”“江山如画,云涛烟浪”,开合自如,大气磅礴。

③意境苍凉、深沉。“晚天萧索”“牢落暮霭初收”“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等视野开阔,

营造了苍凉的意境。

④情感率直慷慨,直抒胸臆。“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新无休”“翻输范蠡扁舟”慷慨陈

词,直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嗟漫哉、当日风流”“尽成万古遗愁”直接抒发兴衰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自由自在"“繁华''理解错误。上阕结

句“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意思是,繁华的景象已经看不见,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

嚷。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火的荒凉景象。

故诜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

从“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可知,这是一首即兴而作的咏史诗,追忆春秋吴越

争霸的旧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题材重大。

从“三吴风景,姑苏台榭“,三吴地区的风景历历在目,苏州一带的亭台楼榭稀疏零落;“夫

差旧国”“香径”“荒丘”:“江山如画,云涛烟浪”,江山似驾画那样美丽,天空云涛滚,江中

水波茫茫……所写意象宏淘、大气°

从上阕看“晚天”"断蓬'"暮霭”“麋鹿呦呦”,傍晚的江边,断了的蓬草,夜雾,麋鹿呦呦地叫

嚷……这些意象所呈现的意境开阔、深沉,格调苍凉。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怀想当年,夫差徒然运筹帷幄,不停指挥战斗,为

的是称霸逞强;“翻输范盆扁舟”,还不如坐着小船远游的范蠡,慷慨陈词,直白地表明自己

的态度;“嗟漫戏、当日风流”“尽成万古遗愁”,情感浓烈激昂,直接抒发兴衰之感。表达了

对现实遭遇的不满和怨叹,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

3.A4.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是设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反问。

②“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意思是天下英雄谁堪做孙权的对手?唯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

鼎足成三。通过对三国时的英雄孙权的赞美,讥讽南宋朝廷无能而屈辱求和,抒发了词人仰

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如今自

己有心为国出力却没有机会。词人以廉颇自比,打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和报国无门

第14页共29页

的惆怅无奈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为其壮丽景象发出赞叹”错误,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

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

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故选Ao

4.本题词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1)本词:下片的问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问一答,是设问。

作者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普

刘”,唯曹操与刘备耳!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辛弃疾杷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

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但作者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

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

人执掌乾坤。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既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又是对苟且偷安、

亳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的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问中有答,是反问。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

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

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

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

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

志不能实现。

5.A6.①视听结合。晚风吹动落叶飘飞,发出“萧谢”之声,寒石惨淡,重压着旧城楼。

两个角度相辅相成,表现出秋口金陵城的肃杀暗沉。②拟人手法。“惊”运用拟人手法,将人

的情感赋予诗中的“红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中红叶翻6飘零的情状,烘托出凄凉萧瑟

的氛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诗不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具事——打己志”的顺序写的。首联破题兼点明时

第15页共29页

间地点,并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颔、颈两联描写眼观金陵秋景,勾画出秋光的萧条,尾

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的忧思。可见诗歌没有“思古人一忆其事”,而是

写眼前景。

故选Ao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视听结合。“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意思是晚风萧萧吹起落叶飘飞,寒云惨

淡重压着旧城楼。前句是听觉感受,“萧萧”摹写晚风吹动落叶的声音;后句是视觉感受,“惨

惨”写出寒云给人的阴冷之感,“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总之,“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

了作者的心绪。视听两个角度相辅相成,表现出秋日金陵城的肃杀暗沉。

②拟人手法。“惊红叶”的“惊”运用拟人手法,晚风中红色似被惊吓而四处乱飞。其实嗨”的

不是红叶,而是诘人,诗人将人的情感赋予诗中的“红叶”,牛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中纤叶翻

匕飘零的情状,烘托出凄凉萧瑟的氛围。

7.C8.①诗的前两句通过写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

②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最后项羽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

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错误。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

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八尺将军千里雅,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写项羽和他的马,“拔山扛鼎”写出

了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

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力尽无施处'',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课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

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路到乌江君自知“,到了乌江畔,此时悔之晚矣。表达了诗

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以及对英雄败落的惋惜之情。

9.D1().①苏词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英姿勃发、气度儒雅、

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表达了诗人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

之情;

第16页共29页

②戴词借周郎一战安天下的事迹,表达自己内心的向往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方的深深失望

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并结合拟人修辞手法,表达

景存世迁的感慨;以无心赏柳表达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故选D。

10.本题考查赏析诗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的“万骑临江貌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

许”,这些句子用墨浓厚,形象再现了当年的豪迈的英雄气势,显出一种雄伟的自然之气,

突出战争的宏伟场面,将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

胜之速,通过周郎破曹时建立的丰功伟绩,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颊,星

为了怀古讽今;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写其美满婚姻,以美人来衬英雄,显得英雄更加年轻

有为;“雄姿英发”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是对他服饰装扮的描写,体现他儒雅

的风度;“谈笑间”写他在大敌当前从容淡定,胸有成竹的神态;“榴橹灰飞烟灭”则突出周瑜

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尊还酹江月”,

苏轼在对比昔年英雄周瑜年少成名,自己将老仍无所建树时,油然生出的人生短暂,光阴虚

掷的慨叹。所以,作者赞顼周瑜非凡的胆略,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英姿勃发、气度儒雅、

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塑造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也抒发

a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11.B12.B13.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灭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

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柔软”错误,“似练”比喻千里江面似白绢波光闪亮。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借这些典故讽喻当今统治者“错误,苏词并不是“讽喻当今统治者“,而是感慨自身命

第17页共29页

运。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念往昔”•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损露了

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

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

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

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

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多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

导致灭亡的历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

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

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二句,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飞去的毕竟去了,六

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这“寒

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

诗意.再结合注释②可知:《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

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

井之上。告诫北宋统治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

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4.C15.(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借小乔初嫁来衬托三国名将周瑜年少有

为,英姿勃发,在“火烧赤壁''中取得丰功伟绩的英雄形象。苏轼借周瑜的这一形象抒发自己

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2)范成大的这首词借小乔的身份写周瑜死后少知音,内心

怅惘失落,愁病缠身,来表达作者自己政治见解不被采纳而知音难觅的伤感与失落。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在月光云气的隐逸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说法有误。下片前两句中,“陶写”注群意为陶

冶性情,排遣忧闷,可见诗人心中并非完全自由自在。

故选C。

第18页共29页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小乔与周瑜,主要是“遥想公理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

句,作者在这里是借小乔来展现英雄周瑜的形象,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

再联系“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写周瑜是反衬自己有志报国却早生华发、功业无成,

怀古是为伤己。

本词中,根据注释“此词是借小乔的身份追怀周瑜“,以及诗句“周郎去后赏音稀”可知,作者

是借小乔的身份写周瑜死后少知音的状态。在诗歌里,“陶写中年须个里为君持酒听,那

肯带春归”展现了小乔内心怅惘失落,愁病缠身的状态。而结合注释中诗人自己的生平“淳熙

时,作者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可知,作者是为了借此表达自

己政治见解不被采纳而知音难觅的伤感与失落。

16.B17.内容不同:

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

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

感慨。

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

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

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

以记叙为主。

故选B。

17.本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

内容不同:

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

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

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

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允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

第19页共29页

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

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可

见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

表达方式不同:

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

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尊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

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

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

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

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情色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

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

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

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

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

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