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是约450百万年前的海相石灰岩,其下为黄带砂岩。表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如图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地质年代距今年代(百万年)生物演化侏罗纪145﹣201爬行动物、裸子植物时代石炭纪299﹣359两栖动物、能类植物时代志留纪419﹣444鱼类出现奥的纪444﹣485无界推动物、藻菌时代1.珠峰峰顶石灰岩中可能含有的化石是()A.鳄鱼 B.三叶虫 C.恐龙 D.鹿角蕨2.黄带砂岩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侏罗纪 B.早志留纪 C.石炭纪 D.早奥陶纪3.珠峰峰顶石灰岩所属岩石类型对应图1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如图为2023年6月14日成都某中学(30.6°N,104E)地理兴趣小组于当地正午开展室外测影实践活动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6题。4.测影时北京时间为()A.10:56 B.11:00 C.12:00 D.13:045.拍摄该照片时镜头朝向()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6.此刻,当地太阳高度约为()A.72° B.750 C.82° D.85°日照时效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为“某年5月上旬我国日服时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该时段我国日照时数分布的地区差异总体表现为()A.南方长于北方 B.沿海长于内陆 C.西北长于华北 D.青藏长于西北8.在此期间,丁地日最高气温经常低于甲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拔 B.云量 C.风向 D.太阳高度9.5月上旬,下列四地最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A.甲一干旱 B.乙—寒潮 C.丙一台风 D.丁一洪涝如图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0﹣12题。10.甲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11.甲、乙两地等压线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水性质 B.地形地貌 C.纬度位置 D.海陆分布12.此时节丙地的盛行风向及气候特征是()A.东北风高温少雨 B.东南风高温多雨 C.西北风寒冷干燥 D.西南风温暖干燥2022年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表为“2022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统计”。据此完成13﹣15题。省份常住人口(万)净增(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广东12656.8﹣27.28.33.33浙江6577376.280.04安徽6127147.16﹣0.9313.与广东相比,浙江常住人口净增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C.人口基数大 D.净迁入人口多14.安徽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 D.人口政策15.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对安徽的主要影响是()A.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B.增加环境人口容量 C.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D.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世界各地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各具特色。如图为“四个地区特色民居景观”。据此完成16﹣17题16.云南傣家竹楼和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底层架空的主要目的是()A.散热防潮 B.节约土地 C.稳固地基 D.采光通风17.四地民居建造遵循的共同原则是()A.就地取材 B.依山而建 C.临水而居 D.坐北朝南2006年,空客公司选择在天津建立一条A320总装线,2023年4月6日又宣布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天津航空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此完成18~19题。18.空客在中国的第二条生产线仍选址天津,是因当地()A.产业基础好 B.资金雄厚 C.劳动力充足 D.矿产丰富19.大规模航空产业集群对天津的主要影响是()A.增加空运客流 B.提高城市等级 C.促进产业升级 D.改善环境质量2023年6月份开通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首条与上海对接的跨省地铁线路。如图为“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路分布田”。据此完成20~22题。20.影响该地铁线路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A.地形 B.河流 C.地价 D.客源21.该地铁线路运营后,沿线地区()A.商业网点数量增加 B.地面交通站点减少 C.绿化用地面积减小 D.工业区向附近集中22.苏州、上海地铁对接的主要意义是()A.降低城乡物流成本 B.促进沪苏同城发展 C.引领沪苏科技交流 D.扩大上海港口腹地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2023年5月17日8时天气形势图“。(1)与N地相比,判断M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2)推断甲锋过境南通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3)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乙锋。与甲锋相比,指出乙锋过境时降水特征的差异。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都,平均海拔约30O0米,周围群山环抱、冰川广布。盆地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00mm以下,大风日数多,盆地边缘发育众多冲(洪)积扇,盆地内部多沙漠。材料二如图为“柴达木盆地位置图”。(1)比较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围山地高海拔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2)简述柴达木盆地边缘冲(洪)积扇的形成过程。(3)分析柴达木盆地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中下部的原因。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菌菇喜阴凉潮湿环境。数百年来,浙江省庆元县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至今保留了从古代到现代最完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淡化链,为世界山区森林保育、林下经营、食用菌栽培以及山区多功能农林业发展提供了示范。2022年11月,“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材料二:如图为“浙江省地形图”。材料三:为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庆元县在开展直播带货同时,精心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2022年全县食用菌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年人均收益约3.1万元。(1)简述庆元县发展“林—菇共育”的有利自然条件。(2)简析当地提高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的途径。(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林—菇共育”系统对当地的意义。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是约450百万年前的海相石灰岩,其下为黄带砂岩。表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如图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地质年代距今年代(百万年)生物演化侏罗纪145﹣201爬行动物、裸子植物时代石炭纪299﹣359两栖动物、能类植物时代志留纪419﹣444鱼类出现奥的纪444﹣485无界推动物、藻菌时代1.珠峰峰顶石灰岩中可能含有的化石是()A.鳄鱼 B.三叶虫 C.恐龙 D.鹿角蕨【分析】地质年代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材料提及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是约450百万年前的海相石灰岩,而从部分地质年代简表可以看到,约450百万年前处于奥陶纪,此时为无界推动物、藻菌时代,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黄带砂岩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侏罗纪 B.早志留纪 C.石炭纪 D.早奥陶纪【分析】地质年代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沉积岩的岩层特点为下层形成时间更早,上层形成时间较晚,故海相石灰岩其的黄带砂岩形成时间更早,根据海相石灰岩大约形成于奥陶纪可以推断,黄带砂岩形成时间应早于奥陶纪,侏罗纪、早志留纪、石炭纪晚于奥陶纪,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3.珠峰峰顶石灰岩所属岩石类型对应图1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解答】解:珠峰峰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从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可以看出,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因丙岩石有化石分布,故丙应为沉积岩,甲为变质岩;故珠峰峰顶石灰岩对应岩石为丙岩石,C正确,ABD错误。故选:C。如图为2023年6月14日成都某中学(30.6°N,104E)地理兴趣小组于当地正午开展室外测影实践活动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6题。4.测影时北京时间为()A.10:56 B.11:00 C.12:00 D.13:04【分析】经度相差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地方时的计算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即已知偏东地点的地方时求偏西地点的地方时用减法,反之,用加法。【解答】解:此时当地104°E的地方时为12:00,我国统一用的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为16°,根据“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可知,时间差为1小时4分钟,所以此时的北京时间为13:04,D正确,ABC错误。故选:D。5.拍摄该照片时镜头朝向()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方向。【解答】解:成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当地此时是正午,太阳在正南,影子在正北,拍摄该照片时镜头在东,朝向西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6.此刻,当地太阳高度约为()A.72° B.750 C.82° D.85°【分析】太阳直射点大约每月移动7.8°,10天移动约2.6°。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点大约4天移动1°,此日与夏至日相差8天,所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21.5°N,所以当地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H=90°﹣(30.6°﹣21.5°)≈82°,C正确,ABD错误。故选:C。日照时效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为“某年5月上旬我国日服时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该时段我国日照时数分布的地区差异总体表现为()A.南方长于北方 B.沿海长于内陆 C.西北长于华北 D.青藏长于西北【分析】日照时数的影响因素有:纬度、天气与气候、地形等。【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该时段我国照时数北方长于南方,内陆长于沿海,西北长于华北,西北长于青藏,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8.在此期间,丁地日最高气温经常低于甲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拔 B.云量 C.风向 D.太阳高度【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解答】解:丁地位于江浙一带,在此期间多阴雨天气,云量大,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甲地位于华北地区,此期间降水少,多晴天,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云量是丁地日最高气温经常低于甲地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两地位于平原地区,海拔相差不大,A错误。此时两地的风都是从海洋吹往陆地,风向相差不大,C错误。此时丁的太阳高度大于甲的太阳高度,D错误。故选:B。9.5月上旬,下列四地最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A.甲一干旱 B.乙—寒潮 C.丙一台风 D.丁一洪涝【分析】中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月上旬位于华北平原的甲地多春旱,A正确。乙地纬度较低,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B错误。丙地位于云南地区,距海较远,不易受到台风影响,C错误。丁位于长江下游,雨季在夏季,D错误。故选:A。如图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0﹣12题。10.甲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分析】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内部形成的印度低压切断此时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半球的冬季,亚欧大陆内部形成的亚洲高压切断此时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内部,1月份亚欧大陆气压中心应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此处气压中心位于中高纬地区,切断了原本的副极地低气压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甲、乙两地等压线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水性质 B.地形地貌 C.纬度位置 D.海陆分布【分析】甲、乙两地等压线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角度分析。【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乙两处纬度接近,甲处为高压中心,切断了原本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同纬度产生了高低压不同的表现;乙处等压线几乎平行于纬度,其原本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并未被切断。乙处主要下垫面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小,气压带未被切断;甲处位于亚欧大陆,其面积较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显著,气压带被切断,故甲、乙两地等压线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海陆分布,D正确。甲、乙两地等压线形态差异受海水性质、地形地貌、纬度位置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12.此时节丙地的盛行风向及气候特征是()A.东北风高温少雨 B.东南风高温多雨 C.西北风寒冷干燥 D.西南风温暖干燥【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旱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内陆地区吹向海洋的并在低纬度地区偏转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雨季,因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向北移动,该地受到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和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海洋吹向陆地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解答】解:图中丙地位于南亚地区,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南亚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气候高温少雨,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2年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表为“2022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统计”。据此完成13﹣15题。省份常住人口(万)净增(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广东12656.8﹣27.28.33.33浙江6577376.280.04安徽6127147.16﹣0.9313.与广东相比,浙江常住人口净增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C.人口基数大 D.净迁入人口多【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解答】解:读“2022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统计”,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广东与浙江自然增长率皆为正值,但广东省净增人口数量却为负值,说明广东省迁出人口多,浙江省净增人口数量为正值,浙江省自然增长率接近0,净增人口却较多,说明其净迁入人口较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安徽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 D.人口政策【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解答】解:读“2022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统计”表,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安徽省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净增人口数量为正值,且净增人口较多,说明其净迁入人口较多,主要是因为伴随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安徽省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动,B正确。安徽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与生态环境、文化教育、政策关联度小,ACD错误。故选:B。15.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对安徽的主要影响是()A.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B.增加环境人口容量 C.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D.推动高新产业发展【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迁入地——有利: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2)迁出地——有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解答】解: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安徽省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净迁入人口较多,净增人口数量为正值,其常住人口有增大趋势,会加重环境压力,A错误。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人口容量并无关联,B错误。部分青壮年人口回流迁入,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年龄结构,C正确。安徽省经济技术水平有限,人口增多并不一定会推动高新技术发展,D错误。故选:C。世界各地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各具特色。如图为“四个地区特色民居景观”。据此完成16﹣17题16.云南傣家竹楼和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底层架空的主要目的是()A.散热防潮 B.节约土地 C.稳固地基 D.采光通风【分析】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气候、资源、灾害、降水、植被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所处的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主要位于印度尼西亚,该地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两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均较为湿热,两地的民居为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利通风散热,可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A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底层架空并不能节约土地及稳固地基,BC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底层架空,上层仍有建筑,与采光无关,D错误。故选:A。17.四地民居建造遵循的共同原则是()A.就地取材 B.依山而建 C.临水而居 D.坐北朝南【分析】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气候、资源、灾害、降水、植被等方面分析。【解答】解: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该地竹子资源丰富;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主要位于印度尼西亚,以重木及棕榈建造,该地林木资源充足;肯尼亚茅草屋位于非洲热带草原地区,草类茂盛;陕北地区其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显著,利用土壤结构开挖窑洞;故四地建造遵循的共同原则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朝向并不固定,附近并不一定有山、水分布,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06年,空客公司选择在天津建立一条A320总装线,2023年4月6日又宣布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天津航空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此完成18~19题。18.空客在中国的第二条生产线仍选址天津,是因当地()A.产业基础好 B.资金雄厚 C.劳动力充足 D.矿产丰富【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解答】解:与中国许多城市相比,天津在资金、劳动力、矿产丰富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飞机制造对劳动力数量、矿产资源直接要求不高,BCD错误。飞机制造业环节、工艺复杂,需要很多配套企业协作完成,而天津制造产业基础雄厚,飞机制造业基础好,有利于布局飞机生产线,这是空客在中国的第二条生产线仍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A正确。故选:A。19.大规模航空产业集群对天津的主要影响是()A.增加空运客流 B.提高城市等级 C.促进产业升级 D.改善环境质量【分析】工业企业之间存在工业联系,为了便于工业联系,工业企业发生空间集聚,有利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协作,降低运费成本,产生规模效益等。【解答】解:大规模航空产业集聚,对增加天津空运客流不明显,也不会提高城市等级,产业规模扩大更不会改善环境质量,但由航空产业属于高端制造产业,因此航空产业集聚会促进产业升级,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年6月份开通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首条与上海对接的跨省地铁线路。如图为“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路分布田”。据此完成20~22题。20.影响该地铁线路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A.地形 B.河流 C.地价 D.客源【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造价最低);技术因素(易于施工)。【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地铁是地面交通的重要补充形式,一般分布在交通流量大,地面交通繁忙的地段。该地铁线路主要连接苏州与上海,是一条跨省地铁线路,其布局应主要考虑到两地人员往来多,为缓解交通压力修建,D正确,ABC错误。故选:D。21.该地铁线路运营后,沿线地区()A.商业网点数量增加 B.地面交通站点减少 C.绿化用地面积减小 D.工业区向附近集中【分析】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地区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维持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等。【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地铁是地面交通的重要补充形式,主要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其修建并不会减少绿化用地,C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苏州与上海两地人员往来多,故该地铁线路的修建并不会减少地面交通点,B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地铁的开通使人流在沿线流动,会促进沿线商业网点发展,并不会吸引工业区集中,A正确,D错误。故选:A。22.苏州、上海地铁对接的主要意义是()A.降低城乡物流成本 B.促进沪苏同城发展 C.引领沪苏科技交流 D.扩大上海港口腹地【分析】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设开通将促进苏州市区域的协调发展。苏州市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考虑到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设开通将为周边城市和苏州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解答】解: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设开通对苏州和上海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交通便利,更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市间的联系、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促进沪苏同城发展,B正确。地铁主要是客流,与城乡物流成本、科技交流、港口腹地无关,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2023年5月17日8时天气形势图“。(1)与N地相比,判断M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2)推断甲锋过境南通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3)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乙锋。与甲锋相比,指出乙锋过境时降水特征的差异。【分析】(1)判断风力大小主要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原因主要从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等方面分析。(2)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是冷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3)锋面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叫做暖锋。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由于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速度较慢,因此多形成连续性降雨天气;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前。【解答】解:(1)从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到N地等压线稀疏,M地等压线密集,等压线稀疏风力小,等压线密集风力大,M地等压线更密集,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同时M地位于海洋之上,其摩擦力更小,故其风力相较于N地会更大。(2)从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到甲处为冷锋过境,其冷锋到达南通时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其降水量可能会增加,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同时冷锋过境,其风力会有明显的增强,受冷气团影响,该地气温会降低。(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锋面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故乙应为暖锋系统,按图例将暖锋系统的符号画在锋线之上,画图如下,受暖锋过境影响,暖锋移动速度相对较慢,其降水强度相对较小,同时暖锋易出现连续性降水,其降水时间相对较长,暖锋移动速度慢,其降水范围相对较广,与冷锋不同的是暖锋主要在锋前降雨。故答案为:(1)M地风力大。M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位于海上,摩擦力小。(2)云量增多,可能出现阴雨;风力增强;气温降低。(3)画图如下:强度小;历时长(连续性降水);范围广;锋前降雨。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都,平均海拔约30O0米,周围群山环抱、冰川广布。盆地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00mm以下,大风日数多,盆地边缘发育众多冲(洪)积扇,盆地内部多沙漠。材料二如图为“柴达木盆地位置图”。(1)比较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围山地高海拔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2)简述柴达木盆地边缘冲(洪)积扇的形成过程。(3)分析柴达木盆地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中下部的原因。【分析】(1)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2)冲(洪)积扇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3)柴达木盆地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中下部的原因主要从水源、地形、土壤、农业发展、交通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边山地之间高差较大,其受到的外力因素影响并不相同,盆地周边地区的山地,其海拔相对较高,山上有终年冰川存在,冰川作用较强,同时冰川的消融也会加剧风化作用,使得周围高山风化作用显著;而盆地内部,气候相对较为干燥,其大风日数相对较多,风力总较强,而盆地内部其温差相对较大,周围温差大及温差所引起的风化作用较为显著。(2)材料中提及盆地边缘发育了众多的洪积扇或冲积扇,由于此处高山地区有大量的冰川存在,其高山上的冰川融水可将山上的碎屑物不断的搬运至山前或山麓地带,在出山口附近其地势开始逐渐变缓,水流开始逐渐减慢,水流分叉;由于流速减慢,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大量的碎屑物在出山口附近堆积成扇形的堆状体,形成边缘的冲积扇。(3)该地区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其降水相对较少,盆地内部水资源较为短缺,故聚落应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洪积扇中下部,其水源条件更好;同时此处地势较为平缓,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其土壤相对肥沃,便于农牧业的发展;此处地形平坦,人口众多,交通运输更为便捷,其基础设施修建也更为便利。故答案为:(1)周围山地高海拔处:冰川作用强;冻融引起的风化强;柴达木盆地内部:风力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