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044-2020 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_第1页
DB22T 5044-2020 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_第2页
DB22T 5044-2020 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_第3页
DB22T 5044-2020 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_第4页
DB22T 5044-2020 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heatpumpsystemengineeringDB22/T5044-2020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施行日期:2020年7月29日2020·长春现批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既有住宅加装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5041-2020、DB22/T5042-5044-2020,自发布之日实施。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依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9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标〔2019〕1号)文件要求,编制组经调查研究,总结工程经验,依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等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省的水文地质及气候等具体情况,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地源及低温余热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B22/T1038-2011进行了修订,并更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工程勘察;4地埋管换热系统;5地下水换热系统;6地表水换热系统;7低温11监测与控制系统;12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修订为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生活热水或供冷的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2术语中增加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机组;3增加2.2节符号;4增加空气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对室外空气参数及周边情况调查内容;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增加《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标准》CJJ/T291相关要求;6工程勘察报告相关内容由附录A修订为正文;7增加第8章空气源热泵系统。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长春工程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民康路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长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文和王集团吉林省文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吕耀军金洪文范洪昌石俊龙朱立新边德军任庆凯赵麒赵雄飞蒋祥婷刘旭日蔡世坤李景皓刘丽莘衣建全邵子平赵清华 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53工程勘察 83.1一般规定 83.2资源及现状调查 83.3钻探取样与试验 93.4勘察内容及要求 93.5工程勘察报告 4地埋管换热系统 4.1一般规定 4.2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 4.3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4.4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4.5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5地下水换热系统 205.1一般规定 205.2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205.3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215.4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 226地表水换热系统 236.1一般规定 236.2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 236.3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 246.4地表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 247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 267.1一般规定 267.2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设计 267.3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施工 277.4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 278空气源热泵系统 288.1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 288.2空气源热泵系统施工 298.3空气源热泵系统检验与验收 309热泵机房 319.1机房的布置 319.2土建、采暖通风、给排水 319.3热泵机组系统 32 339.5热泵机房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 3310末端系统 3510.1末端系统设计 3510.2末端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 3511监测与控制系统 3611.1一般规定 36 3711.3监测与控制系统施工 3811.4监测与控制系统检验与验收 3912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40 42附录B浅层地热能计算方法 44附录C岩土热响应试验 46附录D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49附录E地埋管外径及壁厚 52附录F地埋管压力损失计算 54本标准用词说明 56引用标准名录 57附:条文说明 5911.0.1为规范地源、低温余热水源及空气源等热泵系统的应用技术,确保系统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生活热水或供冷的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1.0.3热泵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热泵系统heatpumpsystem2.1.2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或高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末端系统组成的供热、供冷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2.1.3低温余热水源热泵系统lowtemperaturewasteheatwater-sourceheatpumpsystem以不能直接用于供热或生活热水的工业或生活等低温余热水(一般低于35℃)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低温余热能交换系统、末端系统组成的供热或供生活热水系统。2.1.4空气源热泵系统air-sourceheatpumpsystem以空气作为低温或高温热源,由空气源热泵机组、末端系统组成的供热、供冷系统。2.1.5水源热泵机组water-sourceheatpumpunit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温热源的热泵机组。2.1.6空气源热泵机组air-sourceheatpumpunit以空气作为低温热源的热泵机组。2.1.7浅层地热能资源shallowgeothermalresources蕴藏在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资源。2.1.8传热介质heat-transferfluid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或换热器与冷热源进行热交换的一种3液体,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2.1.9地埋管换热系统groundheatexchangersystem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2.1.10地埋管换热器groundheatexchanger供传热介质与岩土体换热用的,由埋于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构成的换热器,又称土壤热交换器。根据管路埋置方式不同,分为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地埋管换热器。2.1.11水平地埋管换热器horizontalgroundheatexchanger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沟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水平土壤热2.1.12竖直地埋管换热器verticalgroundheatexchanger换热管路埋置在竖直钻孔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竖直土壤热2.1.13地下水换热系统groundwatersystem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2.1.14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directclosed-loopgroundwatersystem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处理后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2.1.15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indirectclosed-loopgroundwatersystem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中间换热器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2.1.16地表水换热系统surfacewatersystem与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和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2.1.17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open-loopsurfacewatersystem地表水在循环泵的驱动下,经处理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或通过中间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系统。42.1.18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closed-loopsurfacewatersystem将封闭的换热盘管按照特定的排列方法放入具有一定深度的地表水体中,传热介质通过换热管管壁与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系统。2.1.19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lowtemperaturewasteheatwatersystem与低温余热水进行热交换的热能交换系统,分为直接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和间接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2.1.20直接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directlowtemperaturewasteheatwatersystem低温余热水在循环泵的驱动下,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进行热交换的系统。2.1.21间接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indirectlowtemperaturewasteheatwatersystem低温余热水经中间换热器热交换后循环利用或排放的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2.1.22环路集管circuitheader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2.1.23含水层aquifer导水的饱和岩土层。2.1.24井身结构wellstructure构成钻孔柱状剖面技术要素的总称,包括钻孔结构、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管外滤料及止水封井段的位置等。2.1.25抽水井productionwell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的井。2.1.26回灌井injectionwell用于向地下含水层灌注回注水的井。2.1.27热源井heatsourcewell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或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回灌井的统称。52.1.28抽水试验pumpingtest一种在井中进行计时计量抽取地下水,并测量出水量、水位、水质、水温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了解含水层富水性,获取水文地质参数及地下水特征的试验。2.1.29回灌试验injectiontest一种向井中连续注水,使井内保持一定水位,或计量注水量、记录水位、水温变化来测定含水层渗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2.1.30岩土体rock-soilbody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砾石、亚黏土壤等。2.1.31岩土热响应试验rock-soilthermalresponsetest通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测试孔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或取热,获得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及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试验。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埋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2.1.33岩土初始平均温度initialaveragetemperatureoftherock-soil从自然地表下10m~20m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温度。2.1.34测试孔verticaltestingexchanger按照测试要求和拟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试验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2.1.35监测与控制系统detectionandcontrolsystem是指通过安装数据计量和采集装置,对热泵系统进行控制与监2.2符号D—地埋管换热器单孔地热能;6ΔT—温差;R—导热热阻;λ—导热系数;K—传热系数;de—当量直径;db—钻孔的直径;α—岩土体的热扩散率;Qc—额定冷负荷;Qh—额定热负荷;EER—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COP—热泵机组的供热性能系数;dn—公称外径;djAV 7Re—管内流体的雷诺数;P管内流体的密度;—管内流体的动力黏度;PY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Pd单位管长摩擦阻力损失;PdPz 管段的局部阻力损失;—管段的总阻力损失。83.1一般规定3.1.1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及浅层地热能的资源勘察。3.1.2低温余热水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低温余热水资源情况勘察。3.1.3空气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室外空气参数及周边情3.1.4工程勘察应由水文地质和暖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对地源、低温余热水源、空气源热泵系统资源可利用情况以及系统设计、施工、运行中的监测和维护提出建议。3.1.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应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标准》CJJ/T291和《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的相关规定。3.2资源及现状调查3.2.1工程勘察前,应收集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热地质资料以及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和成果资料,可利用低温余热水资源情况等。3.2.2水文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岩土层岩性、结构;含水层分布、厚度及埋藏条件;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及动态变化;岩土体的热物理性质参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及岩土体的物理性质3.2.3低温余热水资源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低温余热水水温、水9质、水量等。3.2.4室外空气参数调查应包括:供暖、通风、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冬季和夏季最多风向及频率,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等。3.2.5工程场地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场地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性质、占地面积、高度及分布等;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建筑物的分布和埋深;场地内已有的水井情况3.3钻探取样与试验3.3.1通过钻探取样:查明岩土体岩性结构,测试其物理性质及热物理性质参数,分析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埋藏条件。钻探取样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3.3.2通过钻探孔测定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和动态变化。3.3.3钻探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孔深应根据换热系统要求及地质条件确定。钻探孔的施工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T13的规定。3.3.4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应用面积在(3000~5000)㎡时,宜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大于等于5000㎡时,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并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3.3.5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并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的有关规定。3.4勘察内容及要求3.4.1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内容:1)场地岩土层的岩性、结构、地温场分布特征;2)场地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孔隙率、粒度成分、密度、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等;3)场地地下水静水位、水温、水质及其动态变化;4)按规定进行的现场热响应试验,应取得换热孔岩土比热容、岩土体平均导热系数、岩土初始温度等参数,确定地埋管5)表土冻融期及标准冻土深度;2勘察要求:1)水平地埋管换热系统勘探方法可采用坑、量不宜少于2个,深度宜比预计埋藏深度深1.0m;2)竖直地埋管换热系统,勘探方法应进行钻探取样,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深度宜比预计埋管深度深5.0m。3.4.2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内容:1)场地岩土层岩性、结构、含水层类型及埋藏条件;2)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3)地下水的水温、水质、水位及其动态变化;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5)勘察钻孔应是抽水和回灌试验孔,获取单井出水量和相应的降深值以及单井回灌量和相应的水位上升值;6)确定合理的地下水循环利用量和抽水井、回灌井布置方案;2勘察要求:1)勘察钻孔的深度,应根据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埋藏条件确2)在勘察深度内有多个含水层组时,应进行分层勘察,取得各层的水质分析资料。水质分析项目应根据地区或场地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3)勘察试验井的施工应符合《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相关规定。勘察结果符合地源热泵系统要求时,勘察试验井应完善成热源井,成井施工过程应由水文地质专业人员进行监理。3.4.3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内容:1)地表水水源性质、深度、面积、水量及利用现状;2)地表水不同深度的水温、水质及动态变化,水面冻融期及3)地表水的补给与排泄、流速、流量及动态变化;4)确定地表水取水和回水适宜地点及路线;5)闭式系统必要时应进行水下换热器的热响应试验;2勘察要求:1)应充分调查和利用已有的多年水文观测和测试资料;2)无资料时,应进行不同深度的水温、水质、水位动态的观测和测试工作,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水文年;3)必要时,应布置勘探钻孔,了解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3.4.4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内容:1)低温余热水水源性质、水量及利用现状;2)低温余热水的水温、水质及动态变化;3)确定低温余热水取水和回水适宜地点及路线;2勘察要求:1)应充分调查低温余热水来源、性质、用水安全等内容;2)无相关资料时,应进行不同季节的水温、水质、水量动态的观测和测试工作,时间应不少于一年。3.4.5空气源热泵系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内容:1)不少于一年室外年逐时气温;3)已有和规划周边建筑物性质、距离、高度等;4)室外机布置位置方案;2勘察要求:1)应充分调查和利用已有的室外空气参数资料;2)无相关资料时,应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室外空气逐时参数的3.5工程勘察报告3.5.1勘察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分析勘察资料,编写工程勘3.5.2勘察工作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2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及冷热负荷要求;3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4依据的技术标准;5使用的仪器、设备;7勘察工作日程,提交勘察报告时间等。3.5.3工程所在地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2气象水文特征;3区域地质条件。3.5.4项目场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岩性结构;3地下水含水层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和水质动态特征;4地下水补给及排泄条件。3.5.5低温余热水资源情况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业或生活低温余热水来源;2水量、水温、水压、变化规律等;3可能存在的风险及解决措施。3.5.6室外空气参数及周边情况应包括下列内容:1不少于一年的室外逐时气温、相对湿度等室外空气参数;2周边建筑物性质、高度、距离、噪声要求等情况;3确定室外机合理位置,评估气流、噪声等对周边的影响。3.5.7热泵系统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依据调查、钻孔取样、测试与现场试验的资料,分试验成果资料的准确性,提出设计使用的技术参数的建议值。2对采用不同方式的热泵系统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3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原则,提出拟建热系统的方式,论证其保证程度,并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3.5.8结论和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1勘察的主要结论性意见;2建议热泵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3指出施工中和运行后的注意事项;4建议监测的项目及要求。3.5.9主要附件包括下列内容:1勘察工作与建筑物平面布置图;2综合地质图及其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抽、灌水试验综合图表;4各类测试成果表;5热响应试验成果报告;6室外逐时气温、相对湿度、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4地埋管换热系统4.1一般规定4.1.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进行全年逐时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为1年。计算周期内,地源热泵系统总吸热量应与总释热量相平衡,当全年累积吸热量与释热量不平衡时,应采取合理可靠的辅助热源或冷源进行调节。4.1.2当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5000m2以上时,应通过现场岩土热响应试验确定岩土体综合热物性参数,并应利用热响应试验的参数计算结果进行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4.1.3地埋管换热系统应用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在地埋管区域应设置监测孔,监测孔尽量均匀分布,间距不宜大于50m,且地埋管区域中心、角部、边缘部位和区域外5m内应设置监测孔,监测孔孔深宜大于设计孔深5m-10m。4.2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4.2.1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以下规定:1地埋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以及热膨胀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PE80或PE100)或聚丁烯管(PB不应采用聚氯乙烯(PVC)、金属及金属塑料复合管材和管件。管材与管件应采用同种材料;2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应符合地埋管外径及壁厚可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选用;3地埋管应按设计长度整根供应,中间不应有接头;U型连接件宜在工厂内与管材连接好,不宜在施工现场熔接;竖直埋管和水平联结管的材质应相同,规格应相匹配,接头部位密封。4.2.2地埋管中充注的传热介质应符合下列要求:1安全,腐蚀性小,与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2冰点比最低设计温度低5℃及以上;3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损失;4成本低,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5安全、环保,不会因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4.2.3充注阀处应注明传热介质中防冻剂的类型、浓度及有效期。4.3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4.3.1地埋管换热器的确定,应分别计算供热与供冷工况下的地埋管换热器的长度,并取其大值。4.3.2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利用地面面积、场区工程勘察结果及钻凿成本等因素确定具体埋管方式和埋置深度,不宜采用水平地埋4.3.3地埋管换热器宜根据现场实测的岩土体及回填材料热物性参数,采用专用软件进行设计。实施了岩土热响应试验的项目,应利用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也可按照本标准附录D的方法进行。4.3.4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内。4.3.5技术经济合理时,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置深度宜大于100m。钻孔孔径不宜小于0.11m,钻孔间距宜大于5m,如场地条件允许,钻孔间距宜适当扩大。4.3.6水平连接管埋设深度宜在最大冻土深度以下不小于0.6m,且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规定。4.3.7地埋管换热器内传热介质应保持紊流流态,单U型埋管内传热介质流速不宜低于0.6m/s,双U型埋管内传热介质流速不宜低于0.4m/s。水平环路集管坡度不宜低于0.2%。4.3.8竖直埋管换热器应分组连接,每组地埋管换热器数量宜相等或相近且经过水力平衡计算。每组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分、集水器连接,且宜同程布置。环路供、回水集管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6m。4.3.9大型项目地埋管换热器组数较多,宜在机房分、集水器与地埋管换热器间设中间分、集水器,并在每组地埋管换热器环路上设置阀门、压力表和排气阀等,并设置检查井,检查井应采取可靠的保温及防水、排水措施。4.3.10地埋管换热器埋设位置应远离室外排水设施,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4.3.11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场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回填材料配方,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应低于周围岩土体的导热系4.3.12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所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地埋管压力损失计算可按照本标准附录F进行。4.3.13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4.3.14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置反冲洗功能,冲洗流量宜为工作流量4.3.15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充液和泄露报警系统。4.4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4.4.1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4.4.2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地埋管埋设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完整的设计文件以及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4.4.3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了解埋管场地内已有地下管线和其他地下构筑物等的准确位置,在施工过程中严禁损坏。同时应进行地面清理,平整场地等。4.4.4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过程中,应对所用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和保护,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材和管件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轻放,排列整齐,不得抛摔和沿地拖拽;2未安装的管材应避光存放,管材使用前应避免发生受冷或受热变形;杂质等缺陷。4.4.5管道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塑料管道连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的有关规定;2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U型弯管接头,应选用定型的U型弯头成品件,不允许在现场采用直管段煨制弯头或采用弯管或弯头对焊成U型弯管;3竖直埋管换热器U型管的长度应满足插入钻孔后与环路集管的对接要求,组对好的U型管的开口端部,应及时封堵;4竖直埋管换热器除U型弯管接头外,需整根放入,不得拼4.4.6竖直地埋管换热器U型管应在钻孔钻好且孔壁固化后安装。当钻孔孔壁不牢固或者存在孔洞、洞穴等导致成孔困难时,应设护壁套管。下管过程中U型管内应充满水,在有压状态下将埋管换热器下至孔底,并确保达到埋设深度。管材隔(2~4)m设一弹簧卡(或固定支卡)的方式将U型管的两根管分开,以提高换热效果。4.4.7竖直地埋管换热器U型管安装完后,应对埋管进行试压,确认无渗漏现象后,立即灌浆回填封孔。回填应密实、无空洞以保证良好的热传递效果。当埋管深度超过40m时,灌浆回填应在周围临近钻孔均钻凿完毕后进行。4.4.8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前后应对管道进行冲洗,下管完毕后U型管上端应高出地面,管端应作好封闭。4.4.9竖直钻孔遇有多层地下水时,应采取回填封闭措施,避免各层地下水之间的穿透与交叉污染。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中,应确保地下水不受污染。4.4.10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灌浆回填料宜采用膨润土、水泥、砂、原浆和水等组成的混合物或专用灌浆材料,不应仅采用钻孔施工上返的岩屑或原浆直接做为回填料。当地埋管换热器设在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中时,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回填。4.4.11地埋管换热器水平连接管施工应符合《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4.4.12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埋管区域做出标志或标明管线的定位带,并应采用2个现场的永久目标进行定位。4.4.13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不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4.5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4.5.1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和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2管材及管件连接应符合《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3竖直埋管、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径、壁厚及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4回填材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5水压试验应合格;6传热介质的特性及浓度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7各组埋地换热器循环水流量应平衡,且满足设计要求;8循环水流量和进出水温差均应满足设计要求。4.5.2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应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应为工作压力加0.5MPa;2水压试验步骤: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在下管前,应进行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5min,当压降不大于3%,且无孔,完成灌浆后保压1h。水平地埋管换热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2)竖直埋管与水平环路集管连接后,并在管沟回填前,对所有系统管道进行第二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稳压至少30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渗漏现象;3)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三次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2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试验合格;4)地埋管换热系统与热泵机房管路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且冲洗及回填全部完成后,应进行第四次水压实验。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2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3水压试验宜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和检查,不得有渗漏;不得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4.5.3回填过程的检验应与安装地埋管换热器同步进行。4.5.4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进行水力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4.5.5地埋管换热系统验收应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的相关规定。5地下水换热系统5.1一般规定5.1.1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置换冷量或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对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定期监测。5.1.2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5.1.3存在缺陷的含水层不宜作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取水的目的层。5.1.4回灌水悬浮固体含量宜小于5.0mg/L。5.1.5地下水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5.2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5.2.1热源井的设计单位应具有水文地质勘察设计资质。5.2.2热源井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相关规定,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热源井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温和水质;2热源井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3井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抽灌设备选择;4井身结构、填砾位置、滤料规格及止水材料;5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要求及措施;6井口装置及附属设施。5.2.3热源井设计时应采取减少空气侵入的措施。5.2.4抽水井与回灌井宜能相互转换,其间应设排气装置。抽水管和回灌管上均应设置水样采集口及监测口。5.2.5热源井持续出水量应满足水源热泵机组正常运行和完全回灌5.2.6热源井位的设置应避开有污染的地面或地层。热源井井口应严格封闭,井内装置应使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材料。5.2.7热源井井口处应设检查井。井口之上若有构筑物,应留有检修用的足够高度或在构筑物上留有检修口。5.2.8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选择采用直接或间接系5.2.9地下水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5.2.10地下水供水管道宜直埋敷设,应敷设在冰冻线以下并采取保温措施,应符合《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5.3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5.3.1热源井的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5.3.2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热源井及其周围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5.3.3热源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时绘制地层钻孔柱状剖面图。5.3.4热源井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5.3.5热源井在成井后应及时洗井。洗井结束后应进行抽水试验和5.3.6抽水试验应稳定延续12h,出水量不应小于设计出水量,水位降深不应大于5m;回灌试验应稳定延续36h以上,回灌量应大于设计回灌量。抽水及回灌试验应符合《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的相关要求。5.4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5.4.1热源井应单独进行验收,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及《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T5.4.2热源井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应稳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5.4.3抽水试验结束前应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测定和含砂量测定。经处理后的水质应满足系统设备的使用要求。5.4.4地下水换热系统验收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热源井成井报告。报告应包括热源井平面位置图、施工方案、管井综合柱状图、洗井情况、抽水和回灌试验、水质检验及验收资料。5.4.5输水管网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及《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的相关规定。5.4.6地下水换热系统验收应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的相关规定。6地表水换热系统6.1一般规定6.1.1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对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6.1.2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方案应根据水面用途,地表水深度、面积,地表水水量、水质、水位、水温情况综合确定。6.1.3地表水换热盘管的换热量应满足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6.2.4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水质应符合《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中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要求。6.2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6.2.1地表水换热系统可采用开式或闭式两种形式,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6.2.2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取水口应远离回水口,并宜位于回水口上游。取水口应设置初步过滤装置。6.2.3室外水源输送系统管道宜采用直埋敷设方式,管道的直埋深度应在冰冻线以下并采取保温措施,管道敷设应符合《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6.2.4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在制热工况时,必须保证地表水经水源热泵吸热后出水温度在2℃以上。6.2.5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为同程系统。每个环路集管内的换热环路数宜相同,且宜并联连接;环路集管布置应与水体形状相适应,供、回水管应分开布置。6.2.6地表水换热盘管应牢固安装在水体底部,地表水的最低水位与换热盘管距离不应小于1.5m。换热盘管设置处水体的静压应在换热盘管的承压范围内。6.2.7地表水换热盘管管材与传热介质应符合本标准第4.2节的规6.3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6.3.1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6.3.2施工人员应经过施工技术培训合格后上岗,并具备相应施工经验。取水口及取水构筑物的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6.3.3地表水换热盘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生产厂的合格证。换热盘管宜按照标准长度由厂家制成所需的预制件,且不应有扭曲。6.3.4地表水换热盘管固定在水体底部时,换热盘管下应安装衬垫6.3.5供、回水管进入地表水源处应设明显标志。6.3.6地表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应符合本标准第6.4.2条的规定。地表水换热系统安装前后应对管道进行6.4地表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6.4.1地表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应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2换热盘管的长度、布置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3水压试验应合格;4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5防冻剂和防腐剂的物性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6.4.2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1)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应为工作压时,应为工作压力加0.5MPa;2)水压试验步骤:换热盘管组装完成后,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换热盘管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应进行第二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30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应进行第三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2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2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水压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6.4.3地下水换热系统验收应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的相关规定。7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7.1一般规定7.1.1低温余热水的流量、温度在供热期间应连续、稳定、可靠,并应满足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的需要。当余热水源有个别时间不能满足时,应有备用热源作为补充。7.1.2低温余热水取热系统不应影响生产工艺。7.1.3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的设计方案应根据低温余热水参数及供热热媒参数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1.4具备高温热源时,宜采用梯级利用的方式。7.1.5城镇污水作为低温余热源的热泵系统宜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7.2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设计7.2.1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可采用直接或间接换热两种形式,在不得影响生产工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7.2.2直接连接的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中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要求。7.2.3低温余热水管道应保温。管道敷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7.2.4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水源侧应设置过滤、除藻装置。7.2.5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管材应根据系统形式、水质情况及敷设方式合理选择。系统设计工作压力应不低于余热水源最大工作压力。7.3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施工7.3.1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7.3.2施工人员应经过施工技术培训合格后上岗,并具备相应施工7.3.3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管材与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生产厂的合格证。7.3.4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水压试验。系统安装后应对管道进行冲洗。7.4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7.4.1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应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2换热设备的选择及布置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3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7.4.2低温余热水换热系统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相关规定。7.4.3低温余热水管网的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及《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的相关规定。8.1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8.1.1供热及供冷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进行计算。8.1.2空气源热泵机组作为单独供热热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空气源热泵机组应保证在当地极端最低气温下正常工作;2热泵机组台数不宜少于两台,一台最大容量机组发生故障时,其他机组的有效制热量不应低于设计热负荷的70%;3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为机组在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制热量,并经过融霜修正系数的修正。8.1.3空气源热泵机组不能保证在当地极端最低气温下正常工作时,应有其他备用热源,备用热源的容量应根据建筑性质由设计确定,且不应低于设计热负荷的30%。8.1.4采用一体式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作为冬季供热热源时应采取可靠防冻措施,无可靠防冻措施时宜采用分体式机组。8.1.5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对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2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生3多台室外机宜分散安装,保持合理通风间距;4避免受污浊气流影响;5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6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洗;7室外机应有防积雪措施;8应采取可靠措施对化霜水有组织排放。8.1.6热泵系统设计除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要求。8.1.7空气源热泵系统监测与控制设计见本标准11节相关内容。8.2空气源热泵系统施工8.2.1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校核设备运行重量对屋面结构荷载和墙体承重能力的影2设备应安装在经过设计、有足够强度的水平基础之上,且设备应固定在基础上;3屋顶上的设备基础应设置在结构楼板上,基础上皮高于屋面应不小于600mm;4室外机组应采取减震措施;5室外机组应设置室外防护措施。8.2.2管道和管线穿越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时,应按建筑防水和防火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室外敷设的电气线路管线接线盒、出线口均应做防水防护处理。8.2.3空气源热泵供暖工程中设备和材料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其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且形成相关的验收记录。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8.2.4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有关条文的规定;空气源热泵室外主机、多联机直接冷凝式室内机和制冷剂管道的施工安装应符合《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的规定。8.3空气源热泵系统检验与验收8.3.1空气源热泵系统安装完成后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60进行水压试验。8.3.2空气源热泵系统验收时,验收资料应包括下列文件及记录: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3设备和材料的现场复检报告;4隐蔽工程检查和验收记录;5设备和管道的安装和检验记录;6水系统冲洗和试压试验;7设备单机试运行记录;8系统试运行与调试记录;9工程质量检验表;10室外机组周边噪声值检测报告。8.3.3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有关条文的规定;空气源热泵室外主机、多联机直接冷凝式室内机和制冷剂管道的调试与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的规定。8.3.4空气源热泵系统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9.1机房的布置9.1.1机房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分析后确定:1应根据热源侧、负荷侧的情况综合确定,并管与室外管网的连接合理;2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3应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4应有利于噪声的控制;5机房宜为独立的建筑物。9.1.2热泵机房宜设于地上一层,设于地下或半地下的机房应有可靠的机械通风及排水设施,并考虑事故排水。9.2土建、采暖通风、给排水9.2.1机房应预留能通过设备最大搬运件的安装运输洞口,安装运输洞口可结合门窗洞或非承重墙处设置。9.2.2热泵机组压缩机上方宜设固定吊钩,且有不小于2m的起吊9.2.3设备与基础间应采取隔振措施。9.2.4设备吊装孔、积水坑及高位平台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9.2.5机房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应根据工艺设备安装和检修的荷载要求确定.9.2.6冬季运行控制室温度宜为16℃~18℃。9.2.7机房、水泵及水处理间等地面应有排水措施,并应采用排水9.3热泵机组系统9.3.1水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的相关规定,且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的要求。9.3.2热泵机组应具备能量调节功能,且其蒸发器出口应设防冻保9.3.3热泵机组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9.3.4在热泵机组外进行冷、热转换的地源热泵系统应在水系统上设冬、夏季节的功能转换阀门,并在转换阀门上作明显标识。地下水、地表水或低温余热水直接流经热泵机组的系统应在水系统上预留机组清洗用旁通管。9.3.5具备条件时宜优先采用热泵系统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其他方式解决。热泵系统提供生活热水时,应采用换热设备间接供给。9.3.6热泵机组系统应根据水质情况设置水处理装置。9.3.7加防冻液的系统管件与管材焊接处,应根据防冻溶液的腐蚀特性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9.3.8热泵机组系统热源侧及负荷侧均应设置流量计量装置、压力表、温度计,负荷侧应设置热量计量装置。9.3.9热泵机组系统热源侧及负荷侧设备、管道、阀门均应保温。保温层厚度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和《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T8175中的经济厚度计算方法确定。敷设保温层前,设备和管道的表面应清除干净,并刷防锈漆或防腐涂料。9.3.10热泵机组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9.4.1热泵系统的电力负荷等级及供电方式应与系统要求及热负荷的重要程度相适应,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9.4.2热泵机房电气装置的设计应与热泵系统工艺要求相匹配,保证供电安全可靠、节约能源、布置合理、便于运行维修。9.4.3热泵机房及相关设备运行地点的照明系统应采用高效率光源、灯具和节能的控制方式,灯具的防护等级应与其场所相适应,标准照明度值、显示性及功率密度值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9.4.4热泵机房宜设置配电室(控制室不应设置在沐浴室、卫生间、及输送有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面。9.4.5配电(控制)设备置于配电室内时,其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30,设于热泵机房内时,不应低于IP55,其正上方不宜有液体管道通过,电气装置内的元器件选用应与环境温度、湿度等相适应。9.4.6机房配电应选择正确的供电形式,配电线路在进入电机接线盒处应做好防水密封处理。9.4.7热泵系统中的循环水泵、补水泵宜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其谐波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GB/T24337对谐波的规定。9.5热泵机房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9.5.1热泵机组、附属设备、管道、管件及阀门、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件。9.5.2热泵机房系统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冷设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等的相关规定。9.5.3热泵机房配电系统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5、《电器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器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6、《电器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及《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的有关规定。10.1末端系统设计10.1.1末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当设置生活热水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10.1.2供暖的末端系统形式应根据建筑的特点及使用功能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宜采用地板低温辐射或风机盘管系统。10.2末端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10.2.1末端系统施工与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相关规定。11监测与控制系统11.1.1热泵系统应根据工艺运行需求设置必要的运行参数监测、记录与控制。11.1.2对大型热泵系统应进行运行监测,监测数据应能上传。11.1.3监测与控制系统的传感器、仪表等设备应选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产品。安装在管道上的监测与控制执行装置宜采用不停机检11.1.4自动控制设备应具有手、自动转换功能。运行参数监控仪表应选用智能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条件具备时宜选用分布式计算机监11.1.5运行参数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在运行前应经调试,确认安全后11.1.6热泵机组热源侧供、回水压力、温度及用户侧供、回水总管和各支管温度、压力应监测,用户侧宜进行热量记录。11.1.7监控系统宜根据不同的冷、热负荷按室外温度及供水温度调节曲线控制机组的能量转换,保证用户侧室内温度在设计范围内。11.1.8仪表类型及仪表精度等级选取应满足工艺生产及行业管理部门数据监控的要求。11.1.9热泵系统宜设有独立的配电回路,并对系统耗电量监测累计。11.1.10热泵系统与其它供热方式组成混合供热系统时,监控系统宜统一设计,相互兼容,保证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11.1.11每个项目宜设一个数据采集监控装置,当计量监测设备分散设置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数据采集装置。11.1.12热泵系统运行开始,即应开展监测工作;数据采集监控装置应具备监测参数的显示、存储、打印、参数超限、事故报警及联锁停机功能。各监测项目应记录初始资料、月变化资料、年变化资料,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发现问题及时预警。11.1.13数据采集装置应具备数据通信功能,并使用符合行业标准的物理接口和通信协议。11.2换热系统参数监测与控制。11.2.1地埋管系统供、回水母管及支管温度、压力应监测。11.2.2地埋管监测系统应具有地埋管介质的泄漏报警功能。11.2.3地埋管系统运行参数监测应考虑传热介质对传感器等元器件的腐蚀。11.2.4地埋管系统的测试孔内温度测点间距不宜超过10m,靠近地表10m范围内间距应适当加密。11.2.5热源井抽水及回灌水应进行流量、水位、温度监测和记录,并设置液位监测及高限报警,流量计应具有瞬时指示和累计流量功11.2.6热源井抽水泵应根据出水温度及液位有选择的起、停。回灌水应根据热源井的液位选择回灌井,使出水温度及出水流量在设计范围内,保证换热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并能根据工艺要求实现供水井与回水井相互转换。11.2.7低温余热水系统参数监测元件的选用应满足传热介质的要11.2.8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应监测室外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并具有极端最低温度报警功能。11.3监测与控制系统施工11.3.1测控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安装应在有可能对其造成损伤的其它安装结束后进行,否则应采取保护措施。11.3.2安装取源部件时的开孔、焊接工作必须在设备和管道的防腐、衬里、清洗、试压、保温前进行。11.3.3安装取源部件时,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与焊接。11.3.4相邻两取源部件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管道外径,但不得小于200mm,当压力取源部件和测温元件在同一段上邻近装设时,按介质流向压力源点应在测温点的上游。11.3.5取源部件应安装在便于维护与检修的地方,测温元件应安装在测量值能代表被测介质温度的地方。不得装在管道和设备的死角处,且应安装在不受剧烈震动和冲击的地方,在直径为76mm以下的管道上安装测温无件时,如非小型温度计,应采用安装扩大管的11.3.6测量管道压力的测点应设置在流速稳定的直管段上,测液体压力时测点应安装在管道下半部与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45°夹角的11.3.7流计量装置上下游直管段的最小长度应满足所选有流量计11.3.8液位测点应选择在介质稳定处,并满足仪表测量范围的要求11.3.9就地仪表应安装在光线充足,操作维修方便和震动影响不大11.3.10调节执行机构的动作应平稳、灵活、无松动及卡涩现象,并能全关、全开。调节机构应有明显和正确的开关标志,布置的位置、角度和方向应满足执行机构的安装要求。安装要牢固,操作时无晃动,其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和检修、不妨碍通行。11.3.11地埋管系统的测试孔内的温度测量装置应考虑设备维修与更换的方便性。传感器的选择应考虑设备环境温度的适应性。11.3.12热源井系统的液位检测应保证所测水位为热源井的真实液位,同时也应考虑传感器维修与更换的方便性。11.4监测与控制系统检验与验收11.4.1取源部件、仪表管路、仪表管线、仪表和控制器装置及其附件,均需按设计和施工规范安装完毕,且设备完整、标志正确、清11.4.2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单体校验和系统调试合格,即可进行试运行,监控系统经调试完毕,并符合设计和相应规范的规定,即为无负荷试运行合格。11.4.3仪表系统经负荷试运行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向生产单位移交,生产单位应组织验收。11.4.4监控系统的竣工验收及所提交的验收文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的规定。12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12.0.1热泵系统交付使用前,应进行系统设备单机试运行、水系统和风系统的试运行和调试、系统联合试运行和调试。12.0.2热泵机组单机试运行应满足设备技术文件的相关规定,做好运行前的准备工作,试运行期间应详细记录机组的相关运行状态参12.0.3热泵系统整体运转与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整体运转与调试前应制定整体运转与调试方案,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2热泵机组试运转前应进行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3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热泵机组的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运行数据应达到设备技术要求;4热泵机组试运转正常后,应进行连续24h的系统试运转,并5试运转系统负荷不宜小于设计负荷的60%,运行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的80%;6机组的设定温度应与设计工况一致;7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的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进行,且调试结果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并提交建设方确认后存档。12.0.4空气源热泵系统应对供暖房间及室外机组周边噪声值进行12.0.5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应对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12.0.6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和《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相关规定。表A常用物质的比热、密度、热导率和热扩散率热扩散率27002.72127002.01026002.596湿页岩0.065~0.084干页岩0.64~0.860.055~0.074钙质砂(含水率43%)2215干石英砂(中-细粒)石英砂(含水率8.3%)砂(砂砾石)ж粉砂ж亚粘土ж粘土ж砂(饱水)ж2.50冰20482.219418020%~30%的固体)0.73~0.75膨润土、80%石英砂)续表A热扩散率膨润土、85%石英砂)膨润土、90%石英砂)2.08~2.42膨润土、70%石英砂)2.08~2.42注:ж引自IanGale.2004.Groundsourceheatpumps:developmentofGeoReportsforpotentialsitecharacterization,issue1.2.BritishGeologicalSurvey,CommissionedReport,CR/05/217N.24pp,其它数据引自《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附录B浅层地热能计算方法B.0.1浅层土壤换热量宜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适用于通过现场测试确定岩土体导热系数后,计算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的地热能可利用量。如果没有实测的导热系数值,则利用前人测定和公布的一些地区的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值进行计算,得到计算区的综合导热系数值(W/m·℃)。在以导热方式进行热传递和热交换达到稳定的条件下,采用U型管进行换热的单孔地热能可按以下公式近似计算:DTT(B.0.1)式中D―单孔地热能(W);T―温差(℃),即为U型管内温度平均值与r2处岩土体温R―导热热阻(℃/W);―导热系数(W/m·℃);L―单孔U型管有效热交换长度(m),若钻孔为200m深,扣除浅表10m太阳能影响的深度,则有效热交换长度为r2,r1―分别为U型管的换热影响范围半径和等效外半径(m),其中r1为U型管外半径的2倍。上式中T、r1、r2的值可根据地源热泵实际工程的现场测试或经验获取,这样即可得到单孔地热能,然后乘以区域可钻孔数,若按常规(平均)情况以5m×5m网格布置热交换孔,则可钻孔数等于有效面积除以25m2(有效面积为扣除建筑和道路等占地的评价区域面积,一般情况不在建筑物覆盖和道路下钻孔),即得评价区(地源热泵工程区)的总地热能(W)。附录C岩土热响应试验C.1一般规定C.1.1在岩土热响应试验之前,应对测试地点进行实地的勘察,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供暖制冷负荷,确定测试孔的数量和测试方案。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3000m2~5000m2之间时,宜做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用建筑面积在5000m2以上时,应做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用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0m2时,测试孔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对2个及以上测试孔的测试,其测试结果应取算术平均值。C.1.2在岩土热响应试验之前应通过钻孔勘察,绘制项目场区钻孔地质综合柱状图。C.1.3岩土热响应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岩土初始平均温度;2地埋管换热器的循环水进出口温度、流量及试验过程中向地埋管换热器施加的加热功率。C.1.4岩土热响应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概况;2测试方案;3参考标准;4测试过程中参数的连续记录,应包括:循环水流量、加热或取热功率、地埋管换热器的进出口水温。5项目所在地岩土柱状图;6岩土热物性参数;7测试条件下,钻孔单位延米换热量参考值;C.1.5测试现场应提供稳定的电源,具备可靠的测试条件。C.1.6在对测试设备进行外部连接时,应遵循先接水后接电的原则。C.1.7测试孔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承担。度不应小于20mm。C.1.9岩土热响应的测试过程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安全、劳动保护、防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C.2测试仪表C.2.1在输入电压稳定的情况下,加热功率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C.2.2流量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C.2.3温度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2℃。C.2.4测试仪表应每年至少到省级以上计量部门检验及标定一次。C.3岩土热响应试验方法C.3.1岩土热响应试验的测试过程,应遵循下列步骤:1测试孔钻孔;2平整测试孔周边场地,提供水电接驳点;3测试岩土初始温度;4测试仪器与测试孔的管道连接;5水电等外部设备连接完毕后,应对测试设备本身以及外部设备的连接再次进行检查;6启动热泵、电加热和水泵等试验设备,并开始采集和记录试7岩土热响应试验过程中,应做好对试验设备的保护工作;8提取试验数据,利用线源模型、柱源模型等恒热流传热模型编制计算程序计算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9测试试验完成后,对测试孔做好防护工作。C.3.2测试孔的孔径、孔深、孔内回填料等应同地埋管换热工程实际设计相一致。C.3.3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应在测试孔完成并放置至少60小时以后进行,宜取72小时。初始平均温度测试结束后即可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C.3.4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应采用布置温度传感器的方法或将温度传感器下放到充满水的地埋管中测量。测点的布置应在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间隔宜取5m以内,不应大于10m;以各测点实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岩土初始平均温度。C.3.5岩土热响应试验测试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