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普通高等学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普通高等学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普通高等学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普通高等学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等学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从先秦到今天史学一直连绵不断。为什么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高夫在谈到当时热议的“史学危机”问题时指出,“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史坛上“新史学”运动连绵不断。从19世纪中后期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的“科学化历史”,到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鲁滨孙提出的“新史学”,再到20世纪70年代勒高夫提出的“新史学”,“新史学”运动一波接一波地出现。每一波“新史学”都认为现有史学有重大缺陷,必须改进。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一浪接一浪。“新史学”这个口号是梁启超在1903年第一次提出的,接下来有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兴起,以后又是新中国的“革命史学”,到了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海峡两岸都出现了新一波的“新史学”。在21世纪,更新的“新史学”仍然不断涌现,比如全球史、加州学派、华南学派等,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史学家希望创新的意识和努力。“新史学”之所以不断出现,是因为史学家们深有同感:现在的史学不能为我们提供对过去的最好解释,所以必须创新。史学的创新,包括史料、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史学和文学、哲学不同,史学研究必须以充分、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在史料方面,今天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可以称之为“史料革命”。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在数量上是以往学者能够看到的史料的若干倍。这些前人所不知的史料也可称为新史料。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要创新,就要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因此,“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那么,新方法、新理论从何而来呢?一个人不可能关在房间里自己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说:“一个人如果经常去了解他所在的社会或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产生的新思想,他产生新创意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反之,被隔绝起来的个人或许能在某些时点上突然产生一些创意,但此后就少有了。经济学家兼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用鲁滨孙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社会中获取灵感,一个人能产生的思想少得可怜”。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财富为基础。就中国经济史来看,中国过去只有食货学,没有经济史学。中国经济史学是1903年以后才有的,由海外引入。只有把握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才能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应当强调的是,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它具有西方渊源与西方背景;另一方面,它在长期发展中也在不断科学化,这一科学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西方局限的过程。可见,国际主流学术往往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态度是充分汲取其合理部分,同时对其不合理部分加以改进。(摘编自《创新是史学发展的主旋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史学能不断发展,原因在于学者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研究,并敢于质疑现有的史学。B.新史料的出现可以打破人们对历史的固定看法,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C.传统史学忽略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但梁启超认为研究学科间关系是史学研究的关键。D.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具有西方局限,虽在发展中不断科学化,但仍需辩证看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介绍中西方“新史学”的发展,同时也点明了“新史学”运动不断出现的原因在于史学家具有创新意识。B.本文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首段引用勒高夫的话为“新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C.文章从史学与它学的关系和了解社会以及社会上产生的新思想等角度,论述了创新时使用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来源。D.文章先从中西方“新史学”运动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创新之于史学的必要性,然后再论述史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和要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学长期存在、“新史学”不断出现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史学的生命力已成共识。B.史学家具有创新的意识并且可以为之不断努力,这能够促进未来新史学运动的发展。C.史学如果要想创新,需要史学家关注新的史料,运用新的理论,并摒弃封闭的心态。D.传统史学家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导致中国1903年前只有食货学而没有经济史学。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3、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近一时期,关于我国东北和东北亚几个国家古文化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中国东北与各国边境接壤最多的的是黑龙江省,因此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也就集中在这里。我国东北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确有许多文化因素与东北亚的考古发现有相似之处,反映出这两个相邻的地区在古代的美系异常密切,然而我们在全面考证这种关系的前因后果时,却发现东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黑龙江,而是辽宁。A.我国古代的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密切B.东北亚古文化被各个国家学者密切关注C.东北亚古文化研究需要开启新的视角D.历史上,东北亚文化的发源地可能是辽宁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牛铃叮当李清明⑴水乡多水牛。⑵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⑷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⑸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⑹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⑺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⑻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⑼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⑽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⑾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1.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3.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4.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引号的目的除了起到强调作用之外,还将“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幽默的效果。B.这篇文章语言平实,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与水牛的深厚情感。C.这篇文章在讲述各种与“水牛”有关的事情时,特别提到“杀牛”的事情,意在批判人们对水牛的无情伤害,抒发作者压抑、悲愤的心情。D.文章虽然叙述的是一件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但是不乏哲理意味,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深刻的主题。E.文章第七段对水牛打架情景的描写,与前文水牛温顺的形象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水牛也具有攻击性、危险性,警告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居杂兴二首(注)王禹偁其一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二)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从写景入手,首句以盛开的桃、杏显示春光的美好,间时点题“春”字。B.第一首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C.第二首写春天的云彩时而像兽时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D.这两首诗篇幅虽小却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对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写得更显直露。2.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1)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6)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7)江东子弟多才俊,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题乌江亭》)(8)_____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B.“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C.“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D.“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C.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D.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配第的预言表明,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D.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作为《厉害了,我的国》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一一《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的书写,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厉害了,我的国》既有“大国风采”的纷呈展示,借由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影像及其背后故事,也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体现国人追寻“中国梦”途中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情操,“五年”的前行车辙得以渐次描摹和勾勒。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当前,纪录片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已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有如《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小屏到大屏,正在用更有力的声音阐述源于真实的影响力,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摘编自何天平《纪录电影里的大国雄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新发展理念的观照,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现实议题。B.《厉害了,我的国》以“小家”的社会生活变迁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现。C.本片颇具视野和胸怀地展现了我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大成就。D.《厉害了,我的国》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用影像叙事来讲述“中国故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理念和思路、结构和线索、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评价《厉害了,我的国》。B.第二段分析问题,阐述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内容编排组织上的两大难点。C.第三至五段所述的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只把两大难点化解。D.这篇影评开篇提出论题,纪录片要能从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方面相互观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是历史的缔造者,国之历史是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车轮由人们推动着缓缓前行。B.诸如《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电影,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C.《厉害了,我的国》从大国小家方面展示国之厉害,描绘出“五年”的行进历程。D.在观照“大国”时,《厉害了,我的国》既展示大国风采,也注重体现国人精神。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选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材料二汉字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年,网站上线。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岁时,他失业了。他的汉宇字源网办的越久,生活就越清贫。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材料三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材料四我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介绍了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表意文字,它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被称为“汉字叔叔”并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对汉字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D.材料四介绍了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书画同源的特点以及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社会意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B.汉字并不好学,斯睿德雇人把《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里所有的字源上传到网站供网友查询。C.张一清认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D.宋旦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3.根据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日“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鋌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点校《虞初志》序(明)汤显祖昔李太白不读非圣之书,国朝李献吉①亦劝人弗读唐以后书。语非不高,然未足以绳旷览之士也。何者?盖神丘火穴,无害山川岳渎之大观;飞墓秀萼,无害豫章竹箭之美殖;飞鹰立鹘,无害祥麟威凤之游栖。然则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东方曼倩②以岁星入汉,当其极谏,时杂滑稽;马季长③不拘儒者之节,鼓琴吹笛,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石曼卿④野饮狂呼,巫医皂隶徒之游。之三子,曷尝以调笑损气节,奢乐堕儒行,任诞妨贤达哉!读书可譬已。太白故颓然自放,有而不取,此天授,无假人力;若献吉者,诚陋矣!《虞初》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梁沈约十数则,以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虽雄高不如《史》《汉》,简澹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其述飞仙盗贼,则曼倩之滑稽;志佳冶窈窕,则季长之绛纱;一切花妖木魅,牛鬼蛇神,则曼卿之野饮。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律之风流之罪人,彼固歉然不辞矣。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笏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耳何所讨真趣哉!余暇日特为点校之,以借世之奇隽沈丽者。(注)①李献吉:李梦阳,字献吉,与何景明等六人合称明代“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②东方曼倩:西汉文学家东方朔。③马季长: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④石曼卿:北宋文学家石延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未足以绳旷览之士也绳:说明B.若献吉者,诚陋矣陋:浅薄C.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洵:确实D.志佳冶窈窕志:记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昔李太白不读非圣之书哀吾生之须臾B.而婉缛流丽穷山之高而止C.彼固歉然不辞矣沛公默然D.以借世之奇隽沈丽者所以遣将守关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积极肯定了小说应有的地位,认为人们多读小说跟读经传子史一样,可以增进自身的道德修养。B.李梦阳作为复古派代表,从守旧的原则出发,劝人不读唐代以后的书。作者并不赞同李梦阳的观点。C.《虞初志》一书收录唐人传奇,内容丰富,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其不同类型的作品大都能给人启发和审美愉悦。D.本文笔势纵横,思维开阔,论述严密,举例丰赡,同时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浪漫主义审美风格的向往。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笏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耳何所讨真趣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2)之三子,易尝以调笑损气节,奢乐堕儒行,任诞妨贤达哉!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有人说,最后往往是最精妙的.也有人说,身处最后令人沮丧,奋勇向前才是人生的真谛.

参考答案1、1.D2.B3.D【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中国史学能不断发展,原因在于学者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研究”错误,第一段“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从先秦到今天史学一直连绵不断。为什么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可知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B项,“新史料的出现……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错误,第二段“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可知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没有依据。C项,“但梁启超认为研究学科间关系是史学研究的关键”错误,第三段“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因此,‘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可知“关键”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错误,第一段“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可知不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是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故选B。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D项,“传统史学家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导致……”错误,最后一段“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财富为基础。就中国经济史来看,中国过去只有食货学,没有经济史学。中国经济史学是1903年以后才有的,由海外引入”,可知“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错误,无中生有。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湍、潭、倒、横、太、涕、兮、艰。【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3、D【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语段,弄清语段结构,理清语段层次,提取语段的中心。本题,关注最后一句关联词“却”,主旨句为“发现东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黑龙江,而是辽宁。”主旨句强调文化发源地”和“辽宁”。故选D。【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4、1.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2.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以及在水浅处与水深处不同游泳姿势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3.①呼应题目,点明题旨;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渲染背景旋律,增添感染力;④有象征意味,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4.表达了对淳朴、诗意的乡村的眷恋,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感悟示例:现实社会缺少一份淳朴、诗意,有太多名利纷争,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守住心灵的底线,支撑道德的大厦。(也可有其他个性化理解)5.CE【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该题,首先要将“黑色幽默”放到原文中,根据其所处的语境考虑。通过回顾原文九、十两段可知,“黑色幽默”是作者在写到“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时提出的,则应当是表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另外还要联系文中“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一句,表现的是“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2.本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赏析句子,应该明确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划动”“抬起”属于动作描写,“得意地叫唤”属于神态描写,通过这些直接刻画描写了水牛的形象;“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这属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为了突出水牛形象的;第二个画线句子也是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如“赶”“拽住”“拍击”等,这是为了表现“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答案中分析出这些信息即可。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该题,应该联系文章的标题、主旨考虑,也就是照应标题“牛铃叮当”,明确文章主旨;“牛铃”出现多次,贯穿全篇,因此可以看为本文的线索;“牛铃”是一种声音,因此可以从背景旋律角度分析;最后可以结合作者创作文章的意图来谈,“牛铃”象征的是农耕时代,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记忆。答案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但具体文字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解答此类题要熟读文章,把握思路,文章1——8段,重点写了水乡农耕时代,水牛的作用和水牛跟“我们”的密切关系。9——11段重点写了现今,“水牛”退出作为重要工具后的情况,“水牛”跟我们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养“水牛”仅是为了“经济利益”;邻里乡亲的关系也开始利益化,失去了原有的淳朴。由此可概括出主旨,基本感情是眷恋与惆怅。第二问谈感悟,可以是理解、赞同或者反对,言之成理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C项,“意在批判人们对水牛的无情伤害,抒发作者压抑、悲愤的心情”错,根据原文“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可知,作者在这里是表达对水牛的不舍与同情,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E项,“意在说明水牛也具有攻击性、危险性,警告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错,作者在这里写水牛打架,是为了让水牛的形象更为的丰满,而不是警告人们。故选CE。5、1.C2.(1)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和哀伤。诗人的责问表现了其与桃杏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其生活的孤寂凄凉。(2)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懑。桃杏装点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诗人借桃杏隐喻自己的遭遇,抒发蒙冤受贬的失意。(3)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对时局的谴责。小人如“春风”“春云”,翻云覆雨,玩弄权术,致使自己壮志蹉跎。【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理解错误。“如兽复如禽”的云彩比喻“反复无常”的小人,表达了对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奸侯小人的憎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诗人责问春风的诗句是“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意思是: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黄莺又吹折数枝花。诗人责问春风,其实是替桃杏说话,体现了其与桃杏的深厚感情。结合前文“妆点商山副使家”,只有桃杏装点自己的家,还被春风吹折,可见其生活的孤寂凄凉。桃杏装点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结合诗下注释“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被贬之后,自然心情不好。诗人借桃杏隐喻自己的遭遇,抒发蒙冤受贬的失意,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懑。“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意为:春天的云彩像兽又像禽,在日照风吹下变浅又变深。春云变化无常,如同小人反复无常。结合第一首诗对“春风”的责问。这里的“春云”“春风”都是用来比喻小人,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对时局的谴责。【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6、士不可以不弘毅吴宫花草埋幽径为伊消得人憔悴善假于物也身世浮沉雨打萍又恐琼楼玉宇卷土重来未可知潭中鱼可百许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弘毅、憔悴、琼楼玉宇、百许头。7、1.B2.B3.D【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见并不是他们俩人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故选B。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属无中生有,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A项,“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分析错误,属主观臆断,原文第二段是“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并没有指出“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项,“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错误,属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并没有提到“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项,“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错误,属强加因果,从原文第4段“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可知提到的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三者是并列关系;D项分析正确。故选D。【点睛】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8、1.D2.C3.B【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对新发展理念的观照,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现实议题”错误,由第二行可知,“砥砺奋进的五年”才是其所聚焦的现实议题。B项,“以‘小家’的社会生活变迁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现”错误,倒数第二段“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由此可知,观照“大国”和展现“小家”同时是《历害了,我的国》的两个重点,不能说展现“小家”是最重要的内容。C项,“本片颇具视野和胸怀地展现了我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大成就”错误,“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的卓越成就”属于展现“小家”的部分,展现方式与观照“大国”的“颇具视野和胸怀”的讲述方式不同。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只把两大难点化解”错误,全文按“提出论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第三至五段是在解决问题,写的主要内容是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不仅能化解两大难点,也解决了开头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相互观照的问题,所以“只把”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项,“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错误,于文无据,或者说是对“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的过分拔高。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9、1.A2.D3.①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②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③汉字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让外国人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文字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有助于文化传承。【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干“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中,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说法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注意关键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考生在筛选答案时要注意筛选出“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考生可以根据“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等语句具体把握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10、1.C2.B3.A4.(1)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2)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5.①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应赴丧。②因为李化龙是为了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被起用的,他应该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如本题中,句中“应龙性猜狠嗜杀”,是说“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项;“阴有据蜀志”是说“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化龙至成都”是说“李化龙到成都”,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征讨的军队却未到,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以牵制杨应龙”。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官员无须离职”错,“终制”规定官员需要离职。但特殊情况下,朝廷强令丧服未满的官员出仕,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于文无据。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阴”应理解为“暗中”;“奸”应理解为“坏事”;“悉召(之)置之(于)法”是省略句;“置”应理解为“处置,处理”;“大治”,应理解为“治理得非常好”。第二句中,“惟”应理解为“只有”;“何以”是宾语前置句,应理解为“以何,拿什么”;“猝”应理解为“突然”;“报”应理解为“回复”,句意。5.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从“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可以看出,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他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化龙,字于田,是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授职嵩县知县。年龄刚二十,胥吏很轻视他。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万历二十七年三月,李化龙被起用为原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征讨的军队却未到,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以牵制杨应龙。皇帝听到綦江被攻破的消息,大怒。赐给李化龙尚方宝剑,为他征讨叛贼提供方便。各军大规模集结,李化龙先令水西兵三万守住贵州,截断杨应龙征召苗人的道路,之后他移兵重庆,大会文武官兵。第二年二月分兵八路进攻,川兵分四路,贵州兵分三路,湖广兵一路分为两翼,李化龙亲自率领中军策应。杨应龙以劲旅二万交给他的儿子,等到抗击诸路官军,都大败,杨应龙跺脚叹息说:“我不用孙时泰的计策,今天死定了!”六月,刘鋌攻破土、月二城,杨应龙走投无路,与二妾都上吊自尽。皇上下诏将杨应龙的尸体和他儿子朝栋在市中肢解。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到这时乞求回家守丧。万历三十一年四月,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总管黄河水道,他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请开通淤塞的黄河,由直河入洳口抵达夏镇二百六十里,避开黄河吕梁险峻地带。因为母亲去世再次离职,没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评他从前平定播州的功劳,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少保官,庇荫一个儿子世袭锦衣指挥使的职位。万历三十五年夏天,被起用为戎政尚书。李化龙认为京营是根本所在,上奏陈述有十一滥、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从万历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都是虚设。没有多久,尚书萧大亨也退休了,由李化龙掌管部里之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传盗匪将到,老百姓争着逃避,边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数万人。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辽地战士二万多人都是老弱之人,而税监高淮残暴,辽人恨得咬牙切齿。李化龙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分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皇上都没有回复。李化龙死在官任上,终年七十岁。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11、1.A2.C3.C4.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筑/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耳/何所讨真趣哉5.(1)既然这样,那么野史小说,对儒家的经典和百家著作、历代史书有什么妨碍呢?轻松活泼的文字,对修身养性有什么妨碍呢?(2)这三个人,又何曾因为戏谑玩笑而有损气节呢?又怎么会因为喜欢玩耍而毁坏了儒生的品行呢?又怎么会因为放任不受拘束而妨害(自己成为)贤明通达的人呢!【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A项,“然未足以绳旷览之士也”中的“绳”,应译作“约束”。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作“的”;后一个“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后一个“而”表顺承,可译作“然后”。C项,两个“然”都是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译为……的样子。D项,前一个“者”可译作“……的人”;后一个“者”表停顿。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C项,“《虞初志》一书收录唐人传奇”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虞初》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梁沈约十数则”,可见《《虞初志》不仅收录了唐人传奇,还收录了南朝梁沈约的文章十几篇。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根据“垂衣执筑”和“陈宝列俎”的对称性,可知“筑”和“陈”之间应断开,“殂”后应断开;根据“耳”在句末,表示“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