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世界现代后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3讲 世界现代后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2页
第13讲 世界现代后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3页
第13讲 世界现代后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4页
第13讲 世界现代后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世界现代后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世界整体性加强。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中国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国际协调,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苏联、东欧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兴经济体崛起,传统经济秩序动摇,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文化现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必备知识政治:冷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国家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1.冷战与两极格局(1)背景: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2)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北约—华约;地缘政治上,德国分裂;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3)多极力量成长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欧洲共同体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③中国崛起:国防力量增强,中美关系改善,国际地位提升④第三世界兴起:万隆会议及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4)由于西方“和平演变”和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2.历史潮流、问题与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等问题;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发挥全球治理作用;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国际法院;领域扩大4.基层治理: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承担更多政府功能5.“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英国等西方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1977年开始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中国逐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趋势1.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宏观调控①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②调整: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③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发挥大国作用(2)社会结构新变化: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从事服务业人口占比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2.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就,但未突破苏联模式的障碍(2)东欧: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发生剧变(3)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4.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科技革命、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文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科学技术新发展:科学理论取得突破,原子能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发明和互联网建立,等等。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社会生产力2.文化多样性:传承和传播自身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3.移民与文化:难民问题及救助;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4.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5.战争与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6.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世界遗产公约》。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素养提升典例精析(2024·广东卷,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C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思维深化](2024·江苏卷,15)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D解析: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山子的诗具有避世的特点,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了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苦闷青年)的欢迎,体现了此时部分美国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政治抗议、反越战、社会运动等)的失望、逃避,故选D项;材料中的美国大学生认同“寒山诗”避世的理念,并不代表他们认同中国的“生活方式”,“寒山诗”也不能够代表中国生活方式,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B、C两项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备考指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是重要考点。其中以美国为例讲述的社会运动是新教材新增的考点,相关题目也日益增多,应引起关注。相关的社会运动还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多数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高考题组考向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题组1冷战与两极格局1.(2024·山东卷,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D类型年份私人投资政府投资1935135101194012222119451472221950190354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美国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进行经济援助,所以相较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增长迅速,因此该表格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1947年,马歇尔计划实行,排除A项;表格仅涉及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的金额总体变化,未涉及对拉美地区的具体投资状况,无法看出美国放松了对拉美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表格只反映了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无法得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2.(2023·全国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D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将对菲律宾蔬菜种子项目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菲律宾民众,此行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地区的表现,故选D项;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时间不符,排除A项;“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是客观影响,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与苏联争夺霸权,排除B项;仅从材料美国对菲律宾的种子项目无从得知其对整个亚非拉地区的影响,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势力在全球的扩张成为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阻碍,排除C项。3.(2023·江苏卷,15)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B解析:B根据材料“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尽管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政治对抗严重,但为尽量避免战争和本地区发展需要,对抗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故选B项;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崛起等事件,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1961年“柏林墙”建成,美国装甲部队与苏联坦克对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故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不能称之为全面缓和,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摩擦与对话,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排除D项。题组2多极力量的成长1.(2022·广东卷,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C解析:C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此时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面临挑战,故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符合美国利益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应对滞胀危机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强度变化信息,排除D项。历史理解:结合上述典题和所学知识,思考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对外政策。[提示](1)对中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对抗;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关系走向正常化)。(2)对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3)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追随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及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4)对第三世界:20世纪70年代通过援助等手段拉拢第三世界。2.(2022·湖南卷,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B解析:B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欧洲衰落。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道路,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可知,让·莫内认为欧洲不会建立新的主权实体,而是通过建立共同的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方法实现欧洲的联合,故选B项,排除A项。欧洲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淡化,C项说法有误,排除。欧洲的联合是为了实现欧洲的振兴,并不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排除D项。3.(2021·山东卷,15)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B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解析:B不结盟运动由二战后获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组建,其主要文件包含经济和政治的内容,联系其在世界殖民体系下备受压迫的背景看,其目标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项;题干中文件名称有关于经济的,也有关于政治的,所以不能说其目标只是经济合作,排除A项;题干中文件的名称中只有两个里面有“民族独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中的文件表达的目标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且不结盟运动属于国际政治组织,不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D项。考向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题组1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2024·山东卷,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A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前期,英国制成品进口比重大幅增加,半成品比重增加,而原料进口比重下降,说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竞争力衰落,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整体相对衰落,故选A项;英国进口制成品与半成品不一定是重度污染的工业产品,无法判断英国制成品与半成品进口占比增大是由于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英国的进口商品种类占比变化,不能说明欧洲的总体情况,排除C项;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D项。2.(2023·广东卷,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A解析:A据图中失业率增高,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由上升到下降可知,1978—198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的状况,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滞胀”危机可知,政府要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未体现与苏联的关系,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3.(2023·湖南卷,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B解析:B从题干信息看,美国农业投入使用量中,劳动力投入使用量大幅下降,转向更多的依赖机械和化学品等,这说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机械投入减少不一定意味着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更主要体现农用机械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化学品应用对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劳动力的减少是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不能说明农业逐步走向衰落,排除D项。4.(2024·全国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A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向英国施压,最后成功迫使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故材料反映出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美国的行为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未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或行动,不能得出“广泛支持”的结论,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排除C项;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虽受到考验,但“破裂”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历史理解:结合题组1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提示](1)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2)生产关系调整: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3)社会结构的新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中间阶层”人数增加。题组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2023·辽宁卷,15)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A解析:A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迅速恢复,产量超过战前水平,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并未转型,故B项错误;苏联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行两个“五年计划”时就已基本实现了集体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格勒全市的机械制造产量高,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结果,而不是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的结果,排除D项。2.(2019·全国Ⅱ卷,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A解析:A积重难返,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题干材料反映1970年苏联皆没有完成经济计划任务,特别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肉、蔬菜与瓜类,计划的一半也没有完成,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的完成情况,未涉及具体的经济政策。当时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经济政策有无连续性,题干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由表格内容可知,钢、煤等重工业完成相对较好,印证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的完成情况,未见社会生活需求方面的信息,D项错误。历史理解:结合题组2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提示](1)经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2)教训: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