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选择性必修融会)

【考点定位】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科举制的演变及官员考核管理的特点;魏晋至隋唐法治与教化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唐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魏晋至隋唐货币、赋税制度的演变及户籍制度变化与社会基层治理。2.经济与社会生活:魏晋至隋唐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劳作方式的表现;魏晋至隋唐商业贸易、交通发展、疾病与医学成就。3.文化交流与传播:魏晋至隋唐中华文化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魏晋至隋唐时期人口迁徙与中外文化交流。【复习攻略】1.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的时期,复习时注意把握九品中正制度、民族交融、人口迁徙、对外文化交流等内容。2.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阶段,复习过程中注意隋唐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和边疆治理、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隋唐文化全面繁荣等内容。【主干梳理﹒强基固本】友情提示: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课本,自主完成《金版新学案》第48页到第51页的填空内容,然后把疑难问题标记清楚。【启思助学】一、吃透教材1.阅读“学思之窗”: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32)。思考: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有何影响?提示: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官员的管理更加严格,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阅读正文:秦以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47)。思考:如何区分“律”和“令”?提示:“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3.观察唐朝《礼宾图》壁画,主要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62)。思考:请对该图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简单的解读。提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交流。4.阅读“历史纵横”: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63)。思考:如何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提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5.陈廷章在《水轮赋》中说:“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摘自《经济与社会生活》P20)思考:材料描述了哪一种灌溉工具?它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筒车;灌溉工具的进步保证了农业的丰收,节约了人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6.在北魏墓葬中曾经出土了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摘自《经济与社会生活》P39)思考:这一材料可以佐证什么历史现象?提示: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7.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摘自《经济与社会生活》P40)思考:当时的当铺主要经营哪些业务?提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二、学术情境1.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

薛明扬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思考: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哪里?提示: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科举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2.两税法

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思考:白居易是如何评价两税法的?提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三、学习情境——文化认同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思考:史料中少数民族政权寻根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北魏和辽与汉族都是同样的祖先,都属于炎黄的子孙后代,这体现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四、社会情境——三长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思考:如何评价三长制的推行?提示: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三长制的推行,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五、生活情境——古代防疫方法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咨汝之胄出,门户何巍巍。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思考:这首唐诗中记载了哪些古代防疫方法?提示:中草药、针灸和艾灸、巫师作法、道家画符。【培养关键能力】友情提示:请同学们自主学习《金版新学案》第51页到第53页“培养关键能力”的相关内容并完成探究问题。【重点聚焦】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历史解释)(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2)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3)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2.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援、引)礼入法(1)进步性:推动了封建法律秩序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特权;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日益受到重视。(2)局限性: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背离了法律原则,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观;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法律与道德礼仪高度混淆,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3.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并且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以佛教为载体的传播等渠道。内容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的发展与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2)影响: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进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朝成为交流的中心,中华文化圈形成;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2022·湖北卷)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解析】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真题品悟】——在品悟中探寻规律B2.(2021·河北卷)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解析】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C3.(2021·天津卷)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解析】根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顺承前制,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A正确;材料体现了唐武宗顺承前制,“反对改制创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丧失决策大权”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A4.(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C5.(2021·海南卷)《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解析】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B6.(2021·海南卷)《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屈原的方式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其中材料“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D项正确;A项是对钱塘江观潮的描述,排除A项;B项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咏梅》,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明显与赛龙舟不符,排除。D考向1

东晋时期的“土断”政策(2022·广东模拟)东晋早期,北方南渡的侨居人口,被称为“白籍”,无需承担赋役;东晋后期,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被称为“土断”,这一变化(

)A.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B.减缓了政府的财政压力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命题预测】——在训练中洞悉考向B【解析】根据材料“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可知,“土断”政策的执行有利于扩大政府的征税对象,进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故选B项;“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可知,“土断”政策的执行有利于北方人口尽快地融入南方地区,缓和当地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庄园经济、九品中正制是维系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而“土断”政策的执行有利于增加南方地区士族庄园经济的劳动力,排除D项。考向2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022·海南诊断)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解析】据材料“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依据为家庭门第,寒门庶族基本没有机会,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机制,没有明确庶族的不满态度,故“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机制,没有明确权贵与士族之间的关系,故“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机制,没有明确门阀之间的争夺关系,故“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考向3唐代的地方管理和监督(2022·山东期末)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2022·山东期末)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

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在前期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说明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断增强,故选A项;道是古代的监察区,不是行政区,排除B项;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才超过北方,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节度使的设置,无法体现藩镇割据,排除D项。图二A考向4

唐代的民族关系(2022·辽宁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C【解析】题干提到唐王朝在羁縻州“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体现了唐王朝看到羁縻州与内地州县的不同之处,“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现了唐王朝也注意加强对羁縻州的管理,这就使得唐代羁縻州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给予羁縻州及其首领的自治权力,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羁縻州的风俗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对羁縻州政策的成效,排除D项。考向5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2022·辽宁一模)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