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杂税: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赋役概念阐释赋役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孟子·滕文公上》劳役地租役重于赋(一)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1.西周的贡赋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属周王所有(土地国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一定贡赋。贡:根据土地状况不同或随乡土所宜的贡纳制度。助:又称藉法,藉就是借,即借助民力耕种公田的一种剥削制度,是一种劳役地租。彻:由民自耕其田,交纳部分实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前594年):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背景:表现:实质:影响: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②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③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土地税的开端公有私有→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2.春秋战国——知识拓展:

商鞅变法赋役的措施①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徭役和兵役;②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③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土地税。

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田赋、人头税、徭役赋役内容: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汉朝:与民休息,税率降低(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人头税

(口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①口赋:7--14岁;算赋:15--56岁,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②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徭役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正卒: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戍卒:到边塞屯戍一年。秦:赋役繁重

特点:汉: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舍地而税人)暴政体现重农抑商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二)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知识链接: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种类役龄役期任务更卒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正卒戍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运粮一般是两年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一般是一年到边塞屯戍更卒正卒戊卒(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均田制+租调制租:纳粮;调:纳布;附加徭役1.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和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作。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土地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2.租调制: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影响:①使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结合得更加紧密。

②有利于赋税收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北魏均田制与租调制的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2.土广民稀地区,可以任力耕垦。3.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多少不等的公田,不得买卖。4.一夫一妇每年纳帛1匹、粟2石……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与帛同。租调役: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并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后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租:田赋,按授田数量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调:户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庸: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影响: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巩固了统治。(1)唐朝前期:基础:对象:内容: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

陆贽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的转变;1.隋朝: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四)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材料1: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所入几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两税法(2)唐朝中后期:背景:内容:①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②国家财政收入锐降①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纳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米粟);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⑤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四)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2.唐朝:特点:量出为入;人丁税转为财产税;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统一了税制;②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加速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⑤有利于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积极局限①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更加严重;②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增加捐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②缴纳货币造成对百姓二次剥削,没有考虑民间疾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四)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2.唐朝:(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收内容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租庸调、杂役户税和地税受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征收夏、秋两季征收实物钱物两收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种类扩大了收税对象征税时间固定实物税向货币税过渡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哪些变化与创新?反映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合作探究创新之处(五)宋元时期1.宋朝税:两税法+附加税役:代役金+各种徭役募役法:王安石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募役法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僧侣、官户等,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2.元朝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沿袭唐制,南北有别北方:丁税、地税税粮之外有科差南方:夏税、秋粮(2)科差科差,亦称差科,相当于唐代的调,以户为课税对象,“各验其户上下而科焉”。科差在南北方实行方法有所不同。科差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按户征收,科差在江南纳户钞与包银。▲

王安石(六)明朝1.明前期:明朝初年,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征收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金花银”实物税赋部分征银2.明后期:一条鞭法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原因:内容:赋役合并田赋征银折银代役丁、田承担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赋税征银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材料2: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意义:①赋役合一:简化了征收手续,降低了成本;②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③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⑤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六)明朝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推行的特点和意义。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特点:赋役合并;用银缴纳;化繁为简;官收官解1.演变2.意义(1)康熙年间: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材料3:……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1)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2)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3)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七)清朝的赋役制度(2)雍正年间: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雍正帝知识拓展:租庸调制、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异同不同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土地产权征税原则征税项目课税对象征税次数课税形式相同点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可以买卖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税额不定,符合实际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由丁、田分担每年征收一次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以实物缴纳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由实物改为征银①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②都按土地多寡征税;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秦田赋、人头税、徭役汉编户制度、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魏晋租调制唐朝初期租庸调制晚期两税法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元租庸调(北)、两税法(南)、科差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役重于赋赋重于役役并入赋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阶段1、田赋(地税):变化不大,以土地为依据征收2、人头税:变化较大秦汉(口赋、算赋)→隋唐(户调),两税法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

→清朝摊丁入亩后,废除了人头税的强制剥削。3、徭役:变化较大(秦汉)强制性服役

(唐)可以纳绢代役

(明)折银代役朝代制度特点发展趋势

秦田赋、人头税、徭役赋役繁重汉编户制度舍地而税人魏晋租调制与均田制配合唐朝初期租庸调制以庸代役晚期两税法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宋募役法官府募人代役明一条鞭法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清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1.征收标准:2.赋役形式:3.征收种类:4.征收时间: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租庸调和一条鞭法为标志)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归纳总结: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5.人身控制:强弱(以两税法标志)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一)关税的起源1.关税的含义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关税主权2.关税主权:

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3.关税的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4.中国关税的演变(1)古代: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厘。——《周礼·地官》英国人赫德(1861年——1911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2)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1863年英国人赫

德任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5年。关税最早出现于西周;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历史纵横】赫德长期把持海关大权有何消极影响?

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的经济遭到冲击;

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历史纵横: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1927年1928年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等国缔结新约。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1949年19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不断发展完善认识:只有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做到关税自主。(2)近代: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积极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②一定程度保护了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③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④关税税率提高,增加财政收入,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物质准备。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国民政府获得的关税自主权是有限的,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4.中国关税的演变问题探究:

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材料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1)原因: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②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④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2)影响:积极:①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为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物质准备;②一定程度保护了民族工业,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③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④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局限性:海关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关税未取得完全自主。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新中国成立初期: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措施:①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意义: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②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改革开放后:目的: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3)新中国: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4.中国关税的演变西周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要被征税汉国内开关梁;在丝绸之路主要城市设置关隘或关卡,稽查商旅征收关税唐在安南、广州二地设市舶使进奉海外珍品、后增加征税功能宋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于泉州置市舶提举司;颁布《市舶则法》(现存最早最完整市舶管理法则)明隆庆开关,在福建漳州府月港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清康熙年间设闽粤江浙四大海关;乾隆年间只留粤海关,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1937年废止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1949年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颁布一系列关税条例知识拓展:中国关税发展历程国内关税、、国境关税并立国境关税(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2.发展历程:1914年1936年改革开放前1980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确立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今④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①增加财政收入;②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稳定;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税收规范化、法制化;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3.作用: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秦汉时期:田租、人头税、徭役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隋:租调役唐:租庸调制;两税法宋:两税法+附加税元:沿袭唐制,南北有别

科差

明:金银花、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关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内关税、国境关税1980年新中国正式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课堂小结高考真题1.(2024·重庆·高考真题)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北京·高考真题)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可知,地丁编入地亩,这表明了地丁合并征收,①正确;据材料“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可知,后来滋生人丁都免除地丁,说明丁银数额是固定的,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百姓赋役并未完全免除,只是编入地亩,征收方式发生了变化,③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身束缚的减轻而非加强,④错误;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3.(2024·安徽·高考真题)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地区赋役总额(两)役银分摊前役银分摊后丁银(两)田赋(两)丁银(两)田赋(两)1572福建漳平993267473185218977431582浙江开化224561264898083457189991585广东顺德3458016628179525304292761621南直隶歙县486092366924940765740952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