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1页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2页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3页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4页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西式服装的城市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天津2、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广泛接受教育,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哪一运动的影响?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3、题干: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迁。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A.婚姻礼俗由繁复向简约转变B.食品消费由以粮食为主向多样化转变C.衣着打扮由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转变D.交通出行以自行车为主,逐渐减少步行4、题干: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中采取的措施?A.推广使用普通话B.实行计划经济C.推行简朴的婚礼D.严禁赌博等不良习俗5、春秋时期,贵族墓葬中陪葬的陶制饮食器具数量庞大,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何种现象的重视?A、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B、农业生产的发展C、手工艺品的普及D、商业贸易的繁荣6、清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逐渐发生变化,其中一项重要表现是:A、服饰样式日趋单一化B、妇女缠足的习俗越来越普遍C、一种新的货币——银圆开始流通D、餐桌上的餐具变得更加丰富多样7、以下哪项不是20世纪初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A.从食不厌精到追求粗粮B.从吃大锅饭到倾向于分餐制C.从习惯吃咸到倡导吃甜D.从重视主食到均衡饮食8、以下关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的变迁,说法错误的是:A.婚姻观念逐渐从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转变B.婚龄普遍提前C.原始婚俗逐渐被现代婚俗取代D.离婚现象逐渐增多9、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表现?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传统节日的简化C.穿着打扮的国际化D.传统礼仪的复兴10、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习俗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C.传统节日庆祝形式的改变D.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11、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中,哪一项不是由西方文化传入而引发的变化?A.西式婚礼的流行B.剪辫易服的推行C.拜年贴春联的传统D.公历取代农历成为官方历法12、20世纪初,中国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多选)A.交通工具的革新B.家庭电器的普及C.通讯手段的进步D.传统手工艺品的衰落13、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体现?A.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B.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C.电视机的普及D.传统节日庆祝形式的改变14、题干: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丰富,营养水平得到提高。B.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转变。C.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节日庆祝形式保持不变,没有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住房面积逐渐扩大。1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规定:“人民嗜酒者多,开沽卖之肆,日酒馆。……酒常常诱发人之邪恶,酿成无赖游民,酿成社会种种祸祟,甚者败坏家庭,酿成破产。”基于以上背景,政府决定()A、限制白酒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B、全面取缔酒馆C、兴办酒厂,提高酒的质量D、倡导科学饮酒16、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变社会陋习、提倡新道德的主张。但同时期,齐白石作为中国画坛的大师,保留了大量的传统生活场景画作。他的一幅作品《国画角》通过传统的笔墨技巧,描绘了穿戴传统服饰的民众在街边听书、看戏的场景。从这可以看出,齐白石在创作中维持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记录。这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排斥传统文化B、社会变革中存在延续传统习俗的现象C、齐白石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D、传统习俗对现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请结合所学,分析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些变化。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西式服装逐渐流行,成为新潮的象征;另一方面,传统的婚丧嫁娶礼仪也受到了冲击,开始出现简化和西化倾向。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大幅上升,私人汽车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1)根据材料一,简述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第三题请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这种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四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家范主编《大学中国史》材料二:近年来,中国南部地区的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例如,在饮食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消费结构也从以“吃的饱”为主转变为“吃的健康、营养均衡”。服装消费方面,人们不再单纯追求价格低廉,而是更加注重服装的品质、设计和舒适度。在居住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房子的质量和周围的环境。——张宏杰《毛泽东传》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以南部地区为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具体表现。3.请从物质生活改善的情况出发,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答案与解析3.#《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西式服装的城市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天津答案:B解析: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上海因此成为了中国最早接触并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城市之一,包括西式服装的流行。故正确答案为B。2、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广泛接受教育,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哪一运动的影响?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文化和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性接受教育,打破传统的束缚,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教育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故正确答案为C。3、题干: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迁。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A.婚姻礼俗由繁复向简约转变B.食品消费由以粮食为主向多样化转变C.衣着打扮由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转变D.交通出行以自行车为主,逐渐减少步行答案:D解析:D项表述有误,20世纪50年代,虽然自行车逐渐普及,但步行并未减少,仍然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其他选项A、B、C都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习俗变迁的正确表现。因此,正确答案是D。4、题干: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中采取的措施?A.推广使用普通话B.实行计划经济C.推行简朴的婚礼D.严禁赌博等不良习俗答案:B解析:B项实行计划经济属于经济领域的措施,不属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A项推广使用普通话是文化习俗的变迁,C项推行简朴的婚礼是婚姻习俗的变迁,D项严禁赌博等不良习俗是社会风尚的变迁。因此,正确答案是B。5、春秋时期,贵族墓葬中陪葬的陶制饮食器具数量庞大,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何种现象的重视?A、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B、农业生产的发展C、手工艺品的普及D、商业贸易的繁荣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贵族墓葬中陪葬的陶制饮食器具数量庞大,这表明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饮食器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十分重要,而且在葬礼中更是以数量和质量体现逝者的身份和地位,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6、清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逐渐发生变化,其中一项重要表现是:A、服饰样式日趋单一化B、妇女缠足的习俗越来越普遍C、一种新的货币——银圆开始流通D、餐桌上的餐具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答案:D解析:清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逐渐发生变化,餐桌上的餐具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这种现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宴请和餐桌礼仪更加讲究,因此餐具也随之增多并趋于精致化。7、以下哪项不是20世纪初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A.从食不厌精到追求粗粮B.从吃大锅饭到倾向于分餐制C.从习惯吃咸到倡导吃甜D.从重视主食到均衡饮食答案:C解析:A选项反映的是食物加工方式的改变;B选项反映的是餐饮方式的转变;D选项反映的是饮食观念的变化。而C选项提到的“从习惯吃咸到倡导吃甜”并不是20世纪初中国人饮食习惯中普遍发生的变迁,因此选C。8、以下关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的变迁,说法错误的是:A.婚姻观念逐渐从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转变B.婚龄普遍提前C.原始婚俗逐渐被现代婚俗取代D.离婚现象逐渐增多答案:B解析:A选项反映了婚姻观念的变化;C选项反映了婚姻习俗的变化;D选项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而B选项提到的“婚龄普遍提前”在民国时期并不普遍,实际上由于经济和文化的限制,婚龄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提前,因此选B。9、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表现?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传统节日的简化C.穿着打扮的国际化D.传统礼仪的复兴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的简化、穿着打扮的国际化等。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并没有得到复兴,反而在一些方面有所简化或改变。因此,D选项“传统礼仪的复兴”不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表现。10、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习俗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C.传统节日庆祝形式的改变D.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消费观念、休闲娱乐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B选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习俗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其他选项虽然也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但不是社会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11、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中,哪一项不是由西方文化传入而引发的变化?A.西式婚礼的流行B.剪辫易服的推行C.拜年贴春联的传统D.公历取代农历成为官方历法答案:C解析: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许多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如西式婚礼逐渐被接受,剪辫易服反映了从传统服饰向现代服装转变的趋势,公历取代农历作为官方历法也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拜年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与西方文化无关,因此选C。12、20世纪初,中国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多选)A.交通工具的革新B.家庭电器的普及C.通讯手段的进步D.传统手工艺品的衰落答案:A、C解析:20世纪初,工业革命对中国物质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交通工具的革新(如汽车、火车等)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如电话、电报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家庭电器的普及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后期,而传统手工艺品虽然受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但其衰落并非完全由工业革命直接导致,因此正确答案为A和C。13、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体现?A.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B.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C.电视机的普及D.传统节日庆祝形式的改变答案:A解析: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属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变迁,而非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B、C、D三项均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A。14、题干: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丰富,营养水平得到提高。B.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转变。C.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节日庆祝形式保持不变,没有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住房面积逐渐扩大。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A、B、D三项说法正确。然而,传统节日庆祝形式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影响,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因此,不正确的说法是C。1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规定:“人民嗜酒者多,开沽卖之肆,日酒馆。……酒常常诱发人之邪恶,酿成无赖游民,酿成社会种种祸祟,甚者败坏家庭,酿成破产。”基于以上背景,政府决定()A、限制白酒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B、全面取缔酒馆C、兴办酒厂,提高酒的质量D、倡导科学饮酒答案:B、全面取缔酒馆解析:当时政府认为饮用醉酒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家庭破裂、社会治安恶化等,因此决定全面禁止酒馆,以解决问题根源。这一决策在历史上被视为一种极端且有争议的措施。16、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变社会陋习、提倡新道德的主张。但同时期,齐白石作为中国画坛的大师,保留了大量的传统生活场景画作。他的一幅作品《国画角》通过传统的笔墨技巧,描绘了穿戴传统服饰的民众在街边听书、看戏的场景。从这可以看出,齐白石在创作中维持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记录。这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排斥传统文化B、社会变革中存在延续传统习俗的现象C、齐白石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D、传统习俗对现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答案:B、社会变革中存在延续传统习俗的现象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倡导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革新,但实际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对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坚守。齐白石的画作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表明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传统习俗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请结合所学,分析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些变化。答案:原因:1.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发了社会生产活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城乡一体化: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3.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物资生活的进步。4.科技进步:科技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动力,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物资供应更加丰富。举例说明:1.物资生活变化:例如,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匮乏到如今的市场丰富了各类商品,人们的日常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社会习俗变化:例如,从过去的“-held”婚礼到现在的个性化婚礼,见证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交通工具的落后到现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便捷,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首先,分析变化的原因,可以从经济体制、城乡发展、对外开放、科技进步等方面考虑。其次,举例说明这些变化,可以选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作为例证。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要点突出,使答案具有说服力。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西式服装逐渐流行,成为新潮的象征;另一方面,传统的婚丧嫁娶礼仪也受到了冲击,开始出现简化和西化倾向。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大幅上升,私人汽车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1)根据材料一,简述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答案:(1)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包括:西式服装逐渐受到欢迎,尤其是年轻人和城市居民更倾向于穿着西装、洋装,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增加。婚丧嫁娶等传统礼仪开始简化并融入了西方元素,如采用教堂婚礼等形式,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融。(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全球化的影响加深,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享受。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活质量的提升,家用电器和私家车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日常生活。消费模式的多样化,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成为常态。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化观念的更新,开放的态度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多元和包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历史知识。通过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第(1)问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民国初期的社会变化特征。第(2)问则要求考生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及后果,旨在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题请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这种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有:1.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饮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变迁。2.城乡差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增大,城市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3.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4.科技进步: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得食品保存和运输更加方便,丰富了饮食选择。这种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1.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文化的变迁使得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更加注重营养搭配和健康饮食。2.社会结构的调整:饮食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化,不同阶层的人对饮食的需求和选择有所不同。3.社会风尚的演变: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影响了社会风尚,如快餐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时间安排。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这种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具备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理解,以及对饮食文化变迁的认识。在分析原因时,考生应从经济发展、城乡差异、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阐述。在举例说明影响时,考生可以从生活习惯、社会结构和风尚演变等方面举例说明饮食文化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饮食的要求也从温饱转向了健康和营养,这导致了快餐文化的兴起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同时,城乡差异的增大使得城市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农村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传统和地方特色。这些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影响了社会结构和风尚。第四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家范主编《大学中国史》材料二:近年来,中国南部地区的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例如,在饮食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消费结构也从以“吃的饱”为主转变为“吃的健康、营养均衡”。服装消费方面,人们不再单纯追求价格低廉,而是更加注重服装的品质、设计和舒适度。在居住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房子的质量和周围的环境。——张宏杰《毛泽东传》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以南部地区为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