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澳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宗法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4分)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6分)【答案】1.D2.A

3.A

4.本文为分总结构;第①段到第⑤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

5.①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②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③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导语】这篇文章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乡村建设的关系。通过各个历史节点,如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运动、40年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新世纪城乡一体化进程,文章分析了乡土文学如何在这些社会变革中塑造乡村新形象、推动意识形态改革以及促进文化参与。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乡土文学在弘扬地方文化与反思西方现代性方面的双向努力,丰富了“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表述不当,由原文“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可知,文中是“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而不是“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表述不当,由原文“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可知,文中是“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骆驼祥子》不属于乡土文学。《骆驼祥子》以旧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①段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②段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③段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④段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⑤段说的是新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所以前五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说到“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可知,这是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所以,本文为分总结构。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可知,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由原文“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可知,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由原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可知,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迷途[加拿大]查尔斯·罗伯茨

张陟译①卡比内奥营地的名声颇为不佳。此处原有一头小公牛,身材健硕,却桀骜不驯,野性犹存。②小公牛有些德文牛血统,体格庞大,皮色深红,浑身筋肉暴起,更有一对硕大的犄角。一同拉犁的伙伴性情温顺,工作勤恳,深得主人喜爱,但他却似半路杀出一般,总迷恋着田边树林,总梦想着重返草原,重返曾经无拘无束的日子,和旧时伙伴一起徜徉。记忆中,每个露珠染湿的晨起,浅草覆盖的山丘上,他会与同伴咀嚼鲜美多汁的草叶,而六月苜蓿飘香的日子,他们会踱到山谷,聚在柳荫遮蔽下的浅浅池塘。小公牛着实不喜欢脖子上的轭,也不喜欢冬季。在他心目中,野外草原上似乎终年都是夏季。若能重返草原,该有多好!③一天,长久企盼的机会终于到来,他没让机会溜走。他在伙伴身旁,还未套上轭,牧人也不在近前。于是,小公牛高扬起头,喷出一声胜利的鼻息,冲着森林直奔而去了。④有一阵子,牧人还在追他,可没一会儿便放弃了。“随他去吧!”主人说道,“肚子饿的时候,他会跑回来的。光吃杉树芽,撑不了多久。”⑤小公牛在雪地奔跑,一会儿便远离营地。他觉得有些疲倦,便放慢步伐,走了起来。冬天的落日寂寥无光,斜斜地铺在森林之上,将草坡与洼地上的积雪染出层层不同的色泽。小公牛腹中有些饥饿,便啃起树干边沿的苔藓充饥,那苔藓的味道却实难让他满意。月亮还未升起,小公牛勉强填饱肚子,躺倒在一处灌木丛下,准备过夜。⑥数里之外,恰巧有头熊碰到了小公牛留下的足迹。迷途的小牛!这是容易得手的猎物。那熊开始追踪。月亮高悬时分,小公牛听到了动静,有东西在靠近,虽然不知是什么,他却也站起身,静静等候着。⑦那鲁莽的熊扑进灌木丛,并不曾想过会有何抵抗。只听得一声低吼,小公牛便把熊顶翻在地。接着,小公牛转个圈,发起反击。一刹那,惊呆了的熊便已落败。小公牛锋利的犄角让他无暇自保,更顾不得腹中饥饿了。掉头逃跑之时,小公牛又顶上来,把熊紧逼向一棵大树。那熊慌张地爬上树干,才勉强躲开小公牛的攻击。小公牛不屑地掉转身形,回到了起先的临时居所。⑧晨起的金黄刚刚显现,这精力旺盛的造物便又踏上了行程。他啃食了不少苔藓,却并不欣赏苔藓的味道。想想越来越靠近曾经的草原,想想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他愈发觉得苔藓难以下咽。越来越厚的积雪,也让他对冬日的厌倦与步俱增。小公牛走到一处敞开的山边,此处曾有的松树已没了皮,只生长些桦树。小公牛啃噬略带香味的嫩条,觉得也不过是只能填填肚子的粗食。⑨腹中饥饿愈甚,小公牛不禁想起出逃的营地,但也决计不会返回了。他要坚持,坚持到属于自己的草原,要重返熟识池塘边上的小水沟,要在那里与欢欣的伙伴一同舔食盐粒。无法言说的本能引领他直奔南方,心中的愿望不断驱使他继续行程。⑩那日下午,有头豹突袭了他。豹从树上跃下,撕裂了他的咽喉。小公牛奔过低矮的树下,甩掉豹,掉转过头,暴怒地直扑向那豹。豹跃回树上,小公牛便也继续前行。⑪然而,不久他的步伐便慢了下来。豹的利爪深深刺穿他的咽喉,流出的鲜血染遍了身后的足迹。可是,一双睁圆的眼中,追逐梦想的渴望并未随着体力的减弱而熄灭。小公牛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渴望催促着他,让他无暇顾及伤势,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或许,饥饿原本不是问题,沿途都有灰暗而干瘪的苔藓供他果腹。⑫不久,小公牛走到一条小溪边,水流激荡在冰雪覆盖的卵石上,发出微弱的声音。小公牛缓步沿着小溪行走,而他的身影刚刚消失不久,远处转角便出现了那豹。豹一路跟踪,追随血迹而来。狡猾的豹晓得,流血和饥饿会最终起效。最后一刻到来时,不再会有太多抵抗了。⑬天色已近黄昏,小公牛心中仍充满渴望,不愿躺下歇息。整个夜晚,透过林间空地银色的光,透过诡异阴暗的密林,饥肠辘辘的小公牛依然梦想着,梦想着苜蓿的清香和梯牧草的鲜嫩。或许正是饥馑驱使,他孤绝地继续着自己的行程。整个夜晚,他身后远远地,始终尾随着那警觉的豹。⑭日出时分,精疲力竭的小公牛跌跌撞撞地走到了大湖边。没有阴影遮蔽的湖面上,积雪向南横亘开去,有数里之遥。这便是他的路了。小公牛毫不迟疑地迈步前行。风将湖面上的冰雪吹开,露出块块空处,但也只是绝小的部分。晨起阳光之下,浅灰、紫红、枯黄、艳红的种种色彩,温暖地涂抹在湖面上。⑮小公牛的命运已然注定。他蹒跚而行,每一步都很吃力。曾经有力的头颅耷拉下来,几乎触到了湖面的积雪。小公牛踏上湖面的时候,森林边缘处,那捕食的豹又从隐蔽的地方出现了。豹抬起浑圆的头颅,绿色眼睛里发出凶狠的光,越过那片空旷,小公牛举步维艰的状况立时了然于心。豹再次低下头,鼻子贴近血染的雪,继续他的追踪。他起先缓步小跑,接着大步疾驰。至此,小公牛的行程已到终点。他前腿一软,跪倒在地,又挣扎着站起,稳住身体,四下瞭望。他的眼神不再清晰,却依然于朦胧中看到,那肌肉突起的野兽正顺着他的足迹而来。小公牛曾经的勇气电光石火般闪回。他转过身,放低犄角,面对挑战,以最后的气力直冲上去。那豹停下步子。可小公牛孱弱的双膝已经难于承载自身绝大的冲力,他一头栽倒在雪中。小公牛低吼一声,翻了个身,心中渴望的草原从眼中渐渐淡去。那豹纵身一跃,跳上小公牛的身体,獠牙直刺咽喉。但小公牛已然毫无知觉了。并非是这野兽,而是小公牛自己的热望,征服了他。⑯那豹嗜血的渴望满足了。他抬起头,前爪搭在小公牛的尸体之上,直起了身,四处张望起来。⑰此时,若有人于湖边眺望,那野兽和他的猎物不过只是一处黑点,若隐若现。也在同时,遥遥之外,古老森林的深处,正有一头公牛孤独地于枷中低吟,无休无止,不饮不食,是为他失去了踪影的伙伴黯然神伤。(原载于《世界文学》2010年第2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从小公牛出逃起笔,结尾落到另一头“孤独地在枷中低吟”“黯然神伤”的公牛身上,构思独特,引人深思。B.“冬天的落日”“月亮高悬”“晨起的金黄刚刚显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描写了自然的风光,暗含了小公牛的心理。C.“随他去吧!”主人的淡定意味着他在日常相处中对小公牛的性情了如指掌,料定他会因为饥饿而再次回来。D.熊的轻敌和鲁莽使他低估了小公牛的力量而败走,这为下文“牛豹之斗”相关情节作了铺垫,并与之形成对比。7.关于文中“牛豹之斗”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豹的突袭使小公牛受到重创,对豹的愤怒使他忍着饥饿更勇敢地前行,苔藓虽不好吃,但至少能果腹。B.豹“跃下”又“跃上”,之后又“一路跟踪”“始终尾随”,狡猾、警觉又凶狠,展示了他丰富的猎杀经验。C.阳光将种种色彩温暖地涂抹在湖面上,美丽的环境与动物的命运对举,突显大自然自有其丛林法则。D.小说对小公牛临死前的动作、眼神、声音作了细致描写,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8.从遇到熊的袭击到死亡,小公牛的心理活动也随着一路上的遭遇而不断展开,请结合文本简析。(5分)9.“动物小说”写动物本质上就是写人生,请结合小公牛的经历谈谈你对标题“迷途”的理解。(5分)【答案】6.C7.A

8.①斗败熊之后,对熊的不屑使他更自信地踏上行程。②想到草原(青草),使他更厌倦难吃的苔藓和积雪的冬日。③饥饿使他想起营地,但他决计不返回,坚持要回到自己的草原。④暴怒地回应豹的突袭,又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孤绝前行。⑤在生命的尽头,以最后的勇气捍卫心中的渴望。

9.①公牛挣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未知之途。②迷途是指他轻敌蛮干,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对仅凭热情而缺乏准备的逐梦行为提出了警示。③结尾转换视角,意味深长,该安于枷锁还是勇敢逐梦?这是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小公牛的逃亡之旅,展现了动物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小公牛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尽管面临饥饿和危险,它依然坚持不懈地追寻心中的草原。作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紧张的情节发展,揭示了生命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与无奈。结尾处,另一头公牛的哀鸣与小公牛的命运形成对照,深化了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令人深思。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人的淡定意味着他在日常相处中对小公牛的性情了如指掌”错误,因为文中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主人对小公牛的性情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了如指掌)。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对豹的愤怒使他忍着饥饿更勇敢地前行”错误。根据第⑪段“可是,一双睁圆的眼中,追逐梦想的渴望并未随着体力的减弱而熄灭。小公牛……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可知,小公牛之所以继续前行,并不是因为对豹的愤怒,而是追逐梦想的渴望支撑着他勇敢前行。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结合第⑦段“小公牛又顶上来,把熊紧逼向一棵大树。那熊慌张地爬上树干,才勉强躲开小公牛的攻击。小公牛不屑地掉转身形,回到了起先的临时居所”可知,这次胜利增强了小公牛的自信心,它“不屑地掉转身形”,更加坚定地继续自己的旅程。(2)结合第⑧段“想想越来越靠近曾经的草原,想想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他愈发觉得苔藓难以下咽”可知,小公牛想到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对草原有着美好回忆,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使他对当前的困境更加不满,更加渴望“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渴望到达目的地。(3)结合第⑨段“腹中饥饿愈甚,小公牛不禁想起出逃的营地,但也决计不会返回了。他要坚持,坚持到属于自己的草原”可知,尽管饥饿让小公牛想起了“出逃的”营地,但他“决计不会返回”,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有着对自由的向往,这一切使他坚定了继续前进的决心。(4)结合第⑩段“豹从树上跃下,撕裂了他的咽喉。小公牛奔过低矮的树下,甩掉豹,掉转过头,暴怒地直扑向那豹”和第⑪段“小公牛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渴望催促着他,让他无暇顾及伤势,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可知,豹的突袭激发了他的愤怒和斗志,尽管受伤和虚弱,他仍然坚持前行,内心的动力使他“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忽略了自身的伤痛。(5)结合第⑮段“小公牛曾经的勇气电光石火般闪回……可小公牛孱弱的双膝已经难于承载自身绝大的冲力,他一头栽倒在雪中。小公牛低吼一声,翻了个身,心中渴望的草原从眼中渐渐淡去”可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公牛依然保持了最后的勇气和尊严,试图捍卫自己心中的渴望。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精神令人动容。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从表层看,是“迷途的小牛”,小公牛挣脱了人类的束缚,逃离了牧场,踏上了寻找自由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象征着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表面上,“迷途”指的是小公牛离开熟悉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②从深层看,是小公牛出逃中不理性的选择。小公牛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它的轻敌和蛮干反映了它仅凭热情而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它不仅没有实现梦想,反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迷途”在这里提醒我们,仅仅凭借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谨慎的态度。③从主旨上,是人生的“迷途”。故事的结尾转换了视角,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是应该安于现状,接受束缚,还是勇敢地追逐梦想?这种转换视角的处理使得故事更加深刻和复杂。它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应该冒险追求更高的目标?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材料二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节选自苏洵《权书·子贡》材料三《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与夫仪、秦、轸、代①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②曰孔子使之也。——节选自王安石《子贡论》【注释】①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②矧:况且。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因使练兵A搜乘以俟B齐衅C诛乱臣D而定新主E齐必德F鲁G数世之利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吊,文中意思是安慰、慰问,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不相同。B.肉,解释为吞并,名词作动词,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相同。C.其,作代词,指代子贡,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不同。D.“然孔子之贤弟子也”与《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然”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田常想要篡权夺位,但忌惮高、国、鲍、晏的势力,因而让他们出兵讨伐鲁国。B.鲁国危在旦夕,孔子希望众弟子能为国家挺身而出,引发了弟子们的积极响应。C.苏洵认为,子贡只要游说齐国四家,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就可安齐保鲁。D.王安石认为,为国解忧是“卿相”的职责,布衣子贡游说各国,不合“颜回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4分)(2)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4分)14.针对《史记》记载的子贡游说四国之事,苏洵和王安石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答案】10.CEG

11.A

12.C

13.(1)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2)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

14.苏洵:侧重于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认为子贡只要出使齐国,游说四家,便可保全鲁国;王安石:侧重于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导语】这三篇材料围绕子贡游说四国的历史事件展开,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材料一来自《史记》,简述了孔子派遣子贡出使的背景和决策。材料二是苏洵的分析,强调子贡的策略和智慧,认为通过游说齐国四家即可安齐保鲁。材料三则是王安石的批评,质疑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和道德合理性,认为子贡的行为不符合儒家道德标准。整体上,这些材料反映了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和对道德与政治智慧的不同看法。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而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来等齐国发生内乱,诛杀乱臣并安定新齐王。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中“使”作谓语,“练兵搜乘”是并列短语,“俟齐衅”是动宾短语,“练兵搜乘以俟齐衅”作“使”的宾语,所以在C处断开。“诛乱臣而定新主”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所以在E处断开。“齐必德鲁”中“齐”作主语,“德”作谓语,“鲁”作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以及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相同。吊:安慰、慰问。句意:不如到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表示哀悼。/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B.正确。肉:吞并,名词作动词。/杖:拄着,名词作动词。句意:田氏想要吞掉齐国很长时间了。/拄着汉朝的旄节放羊。C.正确。其:代词,指代子贡。/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看他说的话。/我们还是回去吧。D.正确。然:表转折关系,然而,但是。/然: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的样子。句意: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错误。根据原文“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可知需要鲁国的配合才能安齐保鲁。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部;“甲”,军队;;“趋”,奔赴,趋向;“压”迫近。(2)“虽”,虽然;“然”,但是;“为”,做。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可知苏轼认为子贡四国,既可使鲁国保存,又可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使吴国不至于灭亡,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根据原文“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可知王安石从发动不义战争违背孔子教海、忧君之忧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三个角度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参考译文:材料一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材料二子贡的那次出使,我认为既可使鲁国保存,又可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使吴国不至于灭亡。为什么?当时田常准备篡夺,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所以派他们带领各自的军队讨伐鲁国。替子贡出个计策,子贡不如到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表示哀悼,他们一定会感到惊讶并问为什么。那就回答说:“田常派你们的军队来攻打鲁国,我私下哀悼你们将要灭亡。”他们一定追问原因,那就回答说:“齐国有田氏,就像有人养只恶虎一般。你们对于齐国,就好像人的四肢对于身体一样重要。田氏想要吞掉齐国很长时间了,然而不敢实现他的野心原因,就是惧怕你们强有力的捍卫。现在你们出来攻打鲁国,齐国的身体丢失了四肢,田氏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我看齐国的身体将要被割裂,四肢也要随着死亡,所以表示哀悼。”他们一定惊惧并向我们咨询对策,这时子贡乘机教导他们说:“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请允许我替你们秘密地去商约鲁侯,来等待田氏叛乱,让鲁君率领他的军队跟着你们一起到齐国去讨伐田氏。”他们惧怕田氏加害他们,势必不能不听。子贡返回就商约鲁侯,鲁君害怕齐军讨伐,势必也不能不听从子贡的计划。因而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来等齐国发生内乱,诛杀乱臣并安定新齐王。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材料三《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我因为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而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有保全自己的国家的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推究,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如果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用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符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鹧鸪天【宋】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䩮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精锐骑兵。②燕兵:指北方义兵。③娖:整理。④胡䩮:箭袋。⑤金仆姑:箭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开篇壮岁一词照应序言部分的少年及下片的往事,因有客慨然谈功名而引发作者追忆往事含有自豪之情。B.本词中汉箭以汉代宋,与《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和汉将有异曲同工之妙。C.“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化用欧阳修《圣无忧》:“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体现了辛弃疾词作喜用典故的特色。D.一个却字,写出了作者归隐田园安然闲适的心境。16.本词有多重对比,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答案】15.D

16.①场面对比:词的上片场面热烈雄壮,与下片的悲凉冷清形成鲜明对照;②形象对比:英雄壮年的自豪与自信,晚年的失望与苦涩,两种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心态形成对比;③人生态度对比:辛弃疾是执着的,执着于为国的功业;辛弃疾是超然的,超然于结果,更是智慧的。我们为英雄的豪情而感动,为英雄的失落而感慨,更为英雄的善待人生而感悟。【导语】辛弃疾的《鹧鸪天》上片描绘了壮年时的英勇与辉煌,充满了豪情壮志;下片则转向对现实的感慨,白髭须象征岁月流逝,表达了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结尾以“种树书”对比“平戎策”,反映出作者从功名转向田园生活的心境变化,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状的接受。全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写出了作者归隐田园安然闲适的心境”错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句的意思是:追忆过去的事情,感叹现在的自己,春风不能再把我的白胡子染黑。我只能把洋洋万言的平戎策,拿去跟东边的人家交换种树的书籍。所以一个却字,写出了作者空有才华成为山园种树闲人的无奈。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表达技巧的分析理解的能力。①上片回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旌旗拥万夫”可见当年军队人数众多,气势豪迈;“夜娖银胡䩮”“朝飞金仆姑”渲染出作战时的勇敢豪壮场面。下片则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只能把洋洋万言的平戎策,拿去跟东边的人家交换种树的书籍,悲凉冷清不复当年。②上片的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展现出自己年轻时率领军队渡江作战的豪迈气势,军队装备精良,作战勇猛,和北方义军相互配合,在战场上积极主动地战斗,是一种意气风发的自信状态。而下片自己“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年华老去,从一个驰骋疆场的将领变为一个被闲置的人,英雄壮年的自豪与自信,晚年的失望与苦涩,两种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心态形成对比。③词中作者有着“万字平戎策”的能力,体现出他有着宏伟的军事策略和收复失地的抱负。虽然被弃置不用,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从来没有消解,依然执着于收复失地;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只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虽然有无奈,但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在看透世事之后的智慧和洒脱。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但词人并未呼天抢地、愤世嫉俗,反而有着一份从容和平和。我们为英雄的豪情而感动,为英雄的失落而感慨,更为英雄的善待人生而感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生活中,老师常常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两句话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2)古人常常怀古“六朝”来表达盛衰之情,比如“

”。(3)桥不仅是一种实用建筑,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的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如古诗文中“

”。【答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祸患、微、衰、鸿。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不知何时起,人们佐餐下饭的,从榨菜、卤蛋变成了一段段短视频。“电子榨菜”的名号由此而来。它可以是一段萌宠萌娃的搞笑日常,让人即刻实现“云撸猫”“云养娃”的快乐;也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

①的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还可以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影视解说……收获短暂欢愉之后,我们不禁心生警醒——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菜”,到底在榨干什么?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

②。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享受闲暇的真正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彼此间不计其数的抄袭、盗用冒用……甚至众多自媒体机构为追逐热点的一时流量,

③“批量生产”。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如何摆正“电子榨菜”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答案】18.①琳琅满目

②无可厚非

③蜂拥而上

19.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20.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①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②双关:“榨干”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依据“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推断前文形容“彩妆服饰”应为量大,并精美,故可填写“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第②空:依据“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推断应为这一行为尚可以理解,故可填写“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第③空:依据“不计其数的抄袭”“批量生产”推断“电子榨菜”形成创作者众多,一起涌上来的局面,故可填写“蜂拥而上”。“蜂拥而上”:指(人或动物等)一拥而上,一轰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拥上来。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二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菜’……”,前一句还未说完,下一句就另换主语,故应在“电子榨菜”前加上“让”。二是语序不当,“真正”应作状语,修饰“享受”,将“真正”放在“享受”前。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电子榨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这些音视频如同佐餐的榨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榨菜能为饭菜“增香提味”。由原文“榨干”一词可知,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方面榨菜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另一方面“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挤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过程。一语双关的表达了“电子榨菜”侵占人们的时间,用语诙谐幽默,启发读者深思。“到底在榨干什么?”一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无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