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_第1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_第2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_第3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_第4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TOC\o"1-2"\h\u2676第一章概述 2182731.1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发展背景 2124921.2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33491第二章智能感知技术 3324552.1传感器技术 3234442.2视觉识别技术 479252.3数据采集与处理 418472第三章智能控制技术 5124093.1控制系统设计 5209793.2控制算法与应用 529933.3控制器选型与优化 515272第四章与自动化装备 6115514.1工业技术 6189024.2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62024.3编程与调试 721334第五章信息化技术与集成 7228885.1工业互联网技术 7251495.2云计算与大数据 8312475.3信息安全与防护 820820第六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936536.1系统设计原则 9292856.1.1遵循标准化原则 929736.1.2保证系统可扩展性 9276146.1.3注重安全性 944296.1.4提高系统稳定性 9124416.2系统集成与优化 9157096.2.1硬件集成 9191426.2.2软件集成 9277436.2.3系统优化 10151796.3系统评估与改进 10163346.3.1系统功能评估 10310086.3.2系统改进 1026761第七章智能制造工艺与优化 10144357.1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 10240697.1.1工艺流程设计 1079987.1.2工艺流程优化 11123287.2设备维护与管理 11324717.2.1设备维护 11207227.2.2设备管理 1263677.3质量控制与监测 12236337.3.1质量控制 12323807.3.2质量监测 1222500第八章智能制造项目管理 12152678.1项目规划与管理 12290408.2项目实施与监控 13230688.3项目评估与改进 1314927第九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 14250269.1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1438879.2政策法规与标准 15265689.3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 155838第十章智能制造案例分析 15332610.1成功案例分析 152242610.1.1德国宝马集团智能制造案例 15292710.1.2中国海尔集团智能制造案例 15906010.2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 161378210.2.1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162086410.2.2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16811210.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715910.3.1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6690910.3.2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 161897210.3.3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融合 16第一章概述1.1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应运而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2)市场需求驱动。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日益迫切,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手段。(3)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2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能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和控制。(2)网络化发展日益明显。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实现高度网络化,提高生产协同效率。(3)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将多种技术、工艺、设备进行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4)个性化定制成为趋势。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将向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挑战:(1)技术瓶颈。虽然我国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2)人才短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目前我国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3)信息安全问题。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运行成为一大挑战。(4)产业协同不足。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涉及多个产业,产业链条较长。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整体效益的提升。第二章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类传感器和识别技术获取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下是本章内容的详细介绍。2.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智能感知技术的基础,它通过将物理量、化学量等非电量转换为电量信号,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传感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保证生产环境的稳定。(2)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变化,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行。(3)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生产环境的湿度,防止产品受潮或受损。(4)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生产过程中的位移变化,实现对设备运动的精确控制。(5)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生产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6)振动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振动情况,预防设备故障。2.2视觉识别技术视觉识别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视觉原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定位、检测等功能。视觉识别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识别:通过识别生产过程中的目标物体,实现对产品的分类、计数等操作。(2)位置检测:利用视觉识别技术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为后续操作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3)尺寸测量:通过测量目标物体的尺寸,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4)缺陷检测:通过检测目标物体的缺陷,提高产品质量。(5)视觉导航:利用视觉技术引导或无人车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行驶。2.3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智能感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分析。以下是数据采集与处理的主要环节:(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视觉识别等技术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2)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为后续处理提供数据基础。(3)数据存储: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4)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分析等操作,提取有价值的信息。(5)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趋势。(6)数据可视化: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第三章智能控制技术3.1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明确控制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功能指标、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2)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3)搭建控制系统框架:根据控制策略,设计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组成部分。(4)参数整定与优化: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使系统达到预期的功能指标。3.2控制算法与应用控制算法是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控制算法及其应用:(1)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控制算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工业自动化领域,PID控制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压力控制、速度控制等场合。(2)模糊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能够处理具有不确定性、时变性、非线性等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模糊控制算法常用于智能控制器、故障诊断与预测等场合。(3)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被应用于控制、图像处理等方面。3.3控制器选型与优化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选型与优化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具有关键性影响。以下介绍控制器选型与优化方面的内容:(1)控制器选型:根据控制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需考虑控制器的功能、可靠性、扩展性等因素;软件方面,需考虑控制算法的实现、编程环境、兼容性等因素。(2)控制器优化:控制器优化主要包括参数优化和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参数优化是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预期的功能指标;结构优化是通过改进控制器结构,提高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3)控制器功能评估:对控制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稳态功能、动态功能、鲁棒功能等方面,以保证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行。第四章与自动化装备4.1工业技术工业技术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工业是一种具有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和自适应能力的机械设备,它能够模拟人类手臂的运动,并根据预定的程序完成各种任务。工业技术的核心包括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环节。在感知方面,工业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传感器将信息传输给的控制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和定位目标物体,以及检测自身运动状态。决策方面,工业依赖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制定出最佳的行动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路径规划、避障、抓取等。控制方面,工业采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还需具备良好的协同作业能力,以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4.2自动化生产线设计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设计自动化生产线时,需充分考虑生产任务、生产环境、设备功能等因素。要明确生产任务,分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生产线的整体布局。根据生产线的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自动化设备,如工业、输送设备、检测设备等。还需关注生产线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简化流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2)灵活配置:根据生产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线布局和设备配置。(3)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空间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4)保证质量:保证生产线设备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稳定性。4.3编程与调试编程与调试是工业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编程是指为编写执行任务的程序,调试则是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优化功能。编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分析任务需求:明确的工作任务,如搬运、装配、焊接等。(2)设计运动轨迹:根据任务需求,规划的运动轨迹,包括速度、加速度、姿态等。(3)编写程序:采用编程语言,如RAPID、KRL等,编写控制程序。(4)仿真验证:在计算机上模拟运动,验证程序的正确性。调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硬件调试:检查硬件设备是否正常,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2)软件调试:运行程序,观察其运动状态,检查是否存在错误。(3)功能优化:根据调试结果,调整程序参数,优化功能。(4)安全性测试:保证运行过程中,不会对操作人员和设备造成安全隐患。通过以上编程与调试过程,工业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预定任务,为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信息化技术与集成5.1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方案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该技术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数据和人的全面连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工业互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技术: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涉及有线和无线的传输方式,包括以太网、无线传感网络、5G等,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连接需求。(2)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利用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为后续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3)平台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现设备、数据和应用整合的核心,提供设备管理、数据存储、应用开发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4)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生产优化等,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需求。5.2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中具有重要意义。云计算技术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和存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生产过程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1)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灵活、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资源。(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通过对生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3)应用场景: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场景包括设备监控、生产优化、质量控制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5.3信息安全与防护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中,信息安全与防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如何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信息安全策略: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2)安全防护技术: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手段,对生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防范网络攻击和安全风险。(3)安全风险管理: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等,降低安全风险对企业生产的影响。(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提高企业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过程中可以有效应对信息安全与防护挑战,为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第六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6.1系统设计原则6.1.1遵循标准化原则在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中,应遵循标准化原则,保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换性。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6.1.2保证系统可扩展性智能制造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需求不断变化的需求。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未来可能的升级和扩展,保证系统能够适应长期发展。6.1.3注重安全性在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中,安全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容错能力,保证在异常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同时应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信息泄露。6.1.4提高系统稳定性系统稳定性是智能制造系统运行的基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功能,保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6.2系统集成与优化6.2.1硬件集成智能制造系统硬件集成主要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的选型、配置和连接。硬件集成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保证系统功能和成本平衡。(2)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设备更换和升级。(3)合理布局设备,提高系统整体美观性和易维护性。6.2.2软件集成智能制造系统软件集成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的选择和配置。软件集成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成熟、稳定的软件平台,降低系统风险。(2)保证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3)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软件升级和扩展。6.2.3系统优化智能制造系统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优化:通过改进硬件设备功能,提高系统整体功能。(2)软件优化:通过改进软件算法,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网络优化:通过优化网络架构,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4)工艺优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6.3系统评估与改进6.3.1系统功能评估智能制造系统功能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稳定性:评估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状况,保证系统稳定可靠。(2)系统效率:评估系统运行速度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系统安全性:评估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系统安全运行。6.3.2系统改进根据系统功能评估结果,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以下改进:(1)针对系统稳定性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系统稳定性。(2)针对系统效率问题,优化算法和硬件配置,提高系统效率。(3)针对系统安全性问题,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系统安全性。(4)根据实际生产需求,不断优化和升级系统,提高系统适应性。第七章智能制造工艺与优化7.1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成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本章将重点探讨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方法。7.1.1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是指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根据产品的生产要求,合理规划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设备、物料和人员等资源,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具体设计步骤如下:(1)分析产品特性:深入了解产品的结构、功能、质量要求等,为后续工艺流程设计提供依据。(2)确定工艺路线: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条件,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包括工序顺序、设备选择等。(3)设计工艺参数:根据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如加工速度、温度、压力等。(4)优化工艺布局:合理布局生产设备、物料和人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7.1.2工艺流程优化工艺流程优化是指在现有工艺流程基础上,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具体优化方法如下:(1)数据分析: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生产速度、设备故障率、产品质量等,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所在。(2)工艺改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如调整工艺参数、优化设备布局等。(3)持续改进: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进行工艺改进,实现生产过程的持续优化。7.2设备维护与管理设备维护与管理是智能制造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以下是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几个关键点:7.2.1设备维护设备维护是指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维护计划:根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2)实施定期检查:按照维护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觉并解决问题。(3)保养与维修:根据检查结果,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7.2.2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对生产设备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具体措施如下:(1)设备选型: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设备配置:合理配置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设备监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解决问题。7.3质量控制与监测质量控制与监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下是智能制造系统中的质量控制与监测措施:7.3.1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产品满足设计要求。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计划。(2)实施质量检查: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发觉并解决质量问题。(3)质量改进:根据质量检查结果,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提高产品质量。7.3.2质量监测质量监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保证产品符合标准。具体措施如下:(1)数据采集:收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如尺寸、功能等。(2)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质量波动原因。(3)实时监控: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解决质量问题。第八章智能制造项目管理8.1项目规划与管理项目规划与管理是智能制造项目中的环节,其目标在于保证项目按照预定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完成。在项目规划阶段,需明确项目目标、制定项目计划、分配资源以及确定项目风险管理策略。项目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项目团队需对项目目标进行详细分析,保证各项目目标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项目进度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等。项目计划应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在项目规划阶段,还需对项目所需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财务资源等。项目团队应根据项目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资源分配策略,保证项目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也是项目规划的重要环节。项目团队需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以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在项目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还需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包括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项目管理流程、项目管理工具等。项目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提高项目执行效率,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8.2项目实施与监控项目实施与监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需严格按照项目计划执行,保证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符合预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应密切关注项目进度,保证各阶段任务按时完成。同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避免成本超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需对项目质量进行监控,保证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为提高项目实施效率,项目团队应采用项目管理工具,如项目进度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平台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实时掌握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情况,便于对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在项目监控过程中,项目团队需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项目团队还应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各方需求,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8.3项目评估与改进项目评估与改进是智能制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的全面评估,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项目改进提供依据。项目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目标达成情况:评估项目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包括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2)项目过程执行情况: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分析项目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3)项目成果质量:评估项目成果的质量,包括产品功能、用户体验等方面。(4)项目团队协作情况:评估项目团队成员的协作情况,分析团队协作中的问题,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根据项目评估结果,项目团队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1)优化项目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计划,提高项目执行效率。(2)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提高项目管理效率。(3)提升团队协作: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4)提高项目质量:对项目成果进行持续改进,提升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通过项目评估与改进,智能制造项目能够不断优化和提升,为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九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9.1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需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高校与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要注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强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9.2政策法规与标准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智能制造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智能制造产业的监管,保证产业安全、可靠、高效发展。9.3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是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企业间应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参与创新平台建设,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