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1页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2页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3页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4页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篇一:科学的历程】1.在下列原始人的崇拜中,属于典型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是祖先崇拜死人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c2.在下列古代西亚法典中,最具典型性的法典是《苏美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乌尔那木法典》伊新的法典b3.古代埃及的象征是神庙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木乃伊c4.在下列宗教中,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a5.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史学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希罗多德d6.《十二铜表法》产生于公元前350年450年550年650年b7.中古西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基督教哲学教育文学艺术a8.第一个经院哲学家是阿奎那落色林阿伯拉尔安塞伦d9.中古阿拉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生命力的作品是《麦噶麻特》《动物书》《天方夜谈》(又名《一千另一夜》)《古兰经》c10.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公开反对神的价值强调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强调人权b11.主持编撰《百科全书》的启蒙思想家是狄德罗孟德斯鸠伏尔泰爱尔维修a12.在下列空想社会主义者中,不属于“三大空想”的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梅叶d13.在下列理论流派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自由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14.在小斯特劳斯下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皇帝》《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南方的玫瑰》b15.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伽利略开普勒布鲁诺哥白尼d16.近代力学“泰斗”是胡克牛顿波义尔阿蒙顿b17.生物进化论的“鼻祖”是拉马克施旺达尔文弗莱明c18.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国文学“泰斗”是列夫.托尔斯泰契可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ashang19.美国颁布《道斯土地分配法案》,印第安人成为美国公民的时间是1777年1887年1787年1897年b20.马丁.路德.金主张黑人与白人社会分离寻求黑人解放黑人与白人社会融合建立一个“黑人国家”c2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国会通过的时间是1781年9月24日1782年9月24日1790年9月24日1791年9月24日d22.近代美国文化的主流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佛教文化儒教文化a23.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皮尔斯杜威詹姆斯埃德华兹a24.在下列作家中,不属于近代美国“文坛之巨头”的是()马克。吐温豪厄尔斯华盛顿。欧文詹姆斯c25.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开始逐渐成为美国电影的中心是()1910年1911年1912年1913年d26.日本出现“兰学”的时间是16世纪前期17世纪前期16世纪后期17世纪后期b27.近代印度文化中的伊斯兰建筑艺术瑰宝是德里大清真寺红堡法特普尔---西克里古都泰姬陵d28.被称为“佛教之都”的城市是曼谷仰光金边万象a29.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是公元三世纪公元四世纪公元五世纪公元六世纪c30.在下列宗教中,属于日本国有的宗教是伊斯兰教神道教佛教基督教b31.阿里改革的中心是学习东方大力引进西方的技术和教育学习阿拉伯国家宏扬埃14世纪15—16世纪b62.罗马帝国一分为二的时间是()公元195年公元295年公元395年公元495年c63.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天方夜谭》《古兰经注》《黄金草原》a64.创造吴哥文化的是今()印度人尼泊尔人缅甸人柬埔寨人d65.在今墨西哥等地,分布着古()印加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拜占庭文化b66.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人性理性宗教改革a67.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德国农民运动b68.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人是()托马斯。闵采尔加尔文马丁。路德兹温利c69.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德国农民运动启蒙运动d70.启蒙时代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当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c71.1824年在美国创办共产主义新村(“新和谐”)的是()圣西门傅立叶魏特林欧文d72.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是()黑格尔康德费希特谢林a73.文艺复兴第一个伟大学者是()彼特拉克但丁薄卡丘莎士比亚b74.《波斯人信扎》的作者是()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c7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诗人是()但丁乔叟莎士比亚乔托c76.席勒的代表作是悲剧()《费加罗的婚礼》《阴谋与爱情》《爱弥儿》《鲁滨逊漂流记》b77.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是()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司汤达d78.被马克思称为“阶级斗争之父”的法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是()梯叶里基佐米叶莱巴克尔a79.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诗人是()莱蒙托夫普希金冯维辛杰尔查文b80.舞剧《天鹅湖》的作者是()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d81.塞万提斯的不朽之作是()《堂吉珂德》《羊泉村》《看守菜园的狗》《最好的法官是国王》a82.《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38年2月1848年2月1858年2月1868年2月b83.《海燕》的作者是()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高尔基阿。托尔斯泰c84.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看瓜田的人》《静静的顿河》《死敌》《道路》b85.“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时髦的哲学”是()生命哲学分析哲学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d86.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克罗齐马利坦弗洛伊德吉尔松c87.“新政”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墨索里尼b88.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简称()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非理性主义a89.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家是()居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费密c90.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时间是1945年()5月6、9日6月6、9日7月6、9日8月6、9日d91.第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力时代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工业化时代b92.提出“边疆学说”的美国历史学家是()比尔德帕林顿特纳鲁滨逊c【篇二:科学的历程书本】《科学的历程》绪论一、科学史的意义我坐在这里,应邀为正在或将要学习自然科学的年轻人写干部科学技术的历史。夏秋时节温暖的阳光从宽大的钢窗中投撤进来,使人感到几分安逸和慵倦。远处建筑工地上的轰鸣声和农贸市场上的哨杂人声,显示了外面世界正发生的热烈的经济生活。虽然一想到科学的历史,我就会掠过一阵异样的激动,为摆脱观念的困扰,摆脱愚昧与无知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场面,以及为刷新文明社会的面貌,科学先贤们艰苦创业的景象,仿佛一部向大自然胜利进军的英雄史诗,勾起人的崇敬和景仰之情。但今天,在这个由科学自身造就的繁忙的世界上,谁还有闲暇来回顾过去呢?科学的历史就其作为猎奇的材料而言已甚至远远不如科幻作品。在当代,年轻的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习科学史有什意义?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为什么还要了解科学的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1.知识就是力量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间科学有什么用了,科学的实际用处随处可见。我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都由科学支撑着,吃的是经科学栽培和科学的工艺烹制出的蔬菜、瓜果和食品,穿的是用科学工艺纺织加工出的衣服,住的是带有电梯、电灯、电话、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组合音响等电器的混凝土钢架高层建筑。我们享受着科技文明的成果,谁也不会怀疑科学的用处。相反,当代中国人正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对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决定性意义。2.读史使人明智这位在近代科学创造时期为新时代高声呐喊的英国哲人,这位未来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同样说了一句对本书而言,很重要的话:“读史使人明智”。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20世纪9。年代,我们不再对我们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我们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恰恰在此时,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使科学时代的人明智。也许,对科学史的重视首先是因为人们不再问科学有什么用。在人们还未认识到科学的用处时,也就是在科学远末成熟、远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对科学历史的回顾的确只有有限的意义。往往只有各学科的科学家在向学生讲授该门学科时,为了增强趣味性而略微提一下。增加自然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确实是科学史的功能之一,今天依然有很多科学史教育工作者只是在这种意义上陈述科学史教学的必要性和理由,他们说,学习科学史能使自然科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它有助于理科教学。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也是对科学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一个较直接的回答。但是,这只是科学史用处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理解科学本身。“熟知”往往并非“真知”,今天,科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为人们所“熟知”,但正因为这样,我们可能并不“真知”,科学。科学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人类的命运影响如此之大,可我们并不真正懂得科学是怎么一回事,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应该引起高度警醒,这大概是科学史学科在本世纪迅速成长起来的重要原因。3.传奇式的科学故事让我们先看看科学史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用处。首先当然是使功课变得有趣,它把某些科学理论与某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故事相联系,这样使学习该理论变得更有吸引力一些。不过这些历史故事往往传说的成分很大,很难肯定是真实的科学历史事件。我们熟知的几个传奇故事有:阿基米镕在浴盆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上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浮力定律;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的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扔下,结果是同时着地的,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的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的午间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他外祖母家度假,有一天他偶然发现烧水壶的壶盖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动,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等等、等等。仅类科学传奇故事诱发了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对于学习理科课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倒是相反,某些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还是有害的。此外,传奇故事往往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机遇性,这使人们忽略了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极端艰苦性。本书将尽量搜集已知的一些传奇故事,但目的不是进一步渲染其传奇色彩,而在于指出其真实亦或虚构,有益的启示亦或有害的误导。4.“古怪”科学概念的历史由来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习科学理论是有益的。当我们开始学习物理学时,我们为那些与常识极为格格不入的观念而烦恼。这时候,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这些物理学观念逐步建立的历史,接受这些观念就变得容易多了。科学家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古怪”地思考问题,他们建立“古怪”的科学概念的过程是极好理解而且极引人入胜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运动”问题。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呢2亚里士多德说,运动有两种,一是天然运动,一种是被迫运动。轻的东西如气、火向上走,重的东西如水、土向下跑,这是天然运动,这是由它们的本性决定的,就像俗话所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轻的东西有“轻性”,重的东西有“重性”,但总的说来是向往它们各自的天然位置,也就是有所谓各归其所的倾向。轻的东西天然处所在上面,重的东西天然处所在下面,在“各归其所”的倾向支配下,它们自动地、出自本性地向上或向下运动。一旦物体到达了自己的天然位置,就不再有运动的倾向了。这时候只有外来的力才能迫使物体运动,这样的运动是被迫运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都是被迫运动,因为它们已经达到了最低处所。被迫运动依赖于外力,外力一旦消失,被迫运动也就停止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这些观念很符合常识。比如从其天然运动理论可以得出重的东西下落得快,而轻的东西下落得慢的结论。这我们是有体会的,玻璃弹子当然比羽毛下落得快。又比如,由其被迫运动理论可以得出,不推一个物体,物体是不动的,推力越大动得越快,突然撒手,运动就会停止,这一点我们也经常体验到。对这些结论,我们从常识的角度觉得很自然,很有道理。可是近代物理学首先要破除这些观念。“运动”观念上的变革首先是由伽利略作出的。伽利略从一个逻辑推理开始批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设想一个重物(如铁球)与一个轻物(如纸团)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然是铁球落得快,纸团落得慢,因为较重物含有更多的重性。现在,伽利略设想把重物与轻物绑在一起下落会发生什么情况。一方面,绑在一起的两个物体构成了一个新的更重的物体,因此,它的速度应该比原来的铁球还快,因为它比铁球更重。但另一方面,两个不同下落速度的物体绑在一起,快的物体必然被慢的物体拖住而不再那么快,同时,慢的物体也被快的物体所带动,比从前更快一些。这样,绑在一起的两个物体最终达到一个平衡速度,这个速度比原来的铁球速度馒,但比原来纸团速度快。这两方面的推理都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但却是相互不一致的。因此,伽利略推测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有关系的说法值得怀疑。从逻辑上讲,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所有物体的下落速度都相同。伽利略这位真正的近代科学之父,近代实验科学精神的创造者,并不满足于逻辑推理,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斜面上的落体作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乎,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应该是一样的。斜面完全水平,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力,需要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更新。伽利略没有直接观察落体运动状况,因为自由落体加速度太大,而当时准确的计时装置还未出现。想一想,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时,是用自己的脉搏计时的,就可以明白当时科学仪器的缺乏。斜面可以使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减小,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观测,在此基础上,伽利略最终用“思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所谓比萨斜塔实验大概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因为:一,伽利略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二,这个实验当时也无法真的做出来;三,即使真做出来了,其结论恐怕对伽利略也是不利的,因为,该实验的实验条件很复杂,有空气阻力,不是理想状态。对于这一点,读者运用中学学过的力学知识就可以理解。这个关于“运动问题”的科学史故事,对读者深入学习牛顿力学知识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回顾这个观念更替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概念、定律和公式出发去学习牛顿力学当然要生动有趣得多,而且印象深刻得多。当然,前面所讲极为简短,实际所发生的比这要复杂得多。5.“知道”不等于“理解”追究科学史的用处,使我们有必要在“知道”(knowing)和“理解”(mnderstanding)之间作出区别。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相反,我们从记住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然后是在教师和课本的示范下,反复做各种情形下的练习题,直至能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处理各种情况为止,我们才算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我们真的“理解”这些知识吗?那可不一定。理解这些定律的含义可以完全是另一回事。我知道一位非常年轻的大学生,他高考的物理成绩几乎是满分,但是在兴高采烈地去大学报到的旅途上,他却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从轮船和火车上跳起来时,仍能落回原处,而轮船和火车在他跳离的这段时间中并没有从他脚底下溜走一段距离。可怜的孩子,他在轮船上试了好几次,情况都差不多,轮船一点儿也没有溜走的意思。后来,他突然想起,地球时时刻刻都在转动,而且转速极大,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跳起来后落不回原地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着想着,高分的大学生睡着了。后来,他读了一门有关的科学史书,懂得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真实含义,他才恍然大悟,痛骂自己愚昧无知。这个故事应该很恰当地说明“知道”与“理解”的区别。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因为这位年轻大学生的故事就是我自己早年的经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理解,会解题不意味着掌握了物理概念。在深入地理解物理定律的本质方面,科学史是有用处的。6.理科教学的缺憾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以及对科学产生了不正确的看法。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不用说,试图破除种种科学神话,纠正不正确的科学形象,正是本书的重要使命。不过我们首先得仔细具体地看一看,这些科学神话是如何掩盖了真正的科学世界的面貌,以便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与当代科学的专门化、专业化相适应,基础教育也实行分科。先是文理分科,再是数理化生分科,再是更细致的分科,如物理分成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等。分科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但在中学时期,通才教育是更有实际意义的。只有极少数人将来成为科学家,但为了这极少数人的未来成长,所有学生都得接受极专门的训练,这是相当不合理而且是浪费智力资源的。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科学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7.教条的态度与批判的态度在教科书中纷至杳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因为它是科学。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但在科学教育中产生这样的态度又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学生不知道一个理论源于哪些问题,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为什么人们选择了其中一种并称之为科学理论。学生也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可错的,并非万古不变的教条,也许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就能对伟大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异议。所有这一切,在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中肯定是得不到应有反映的,它不自觉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恰恰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毫不奇怪地看到,大多数人对科学理论太远怀着一种崇敬心情,这种心情无论对于理解该理论的真正价值,还是理解该理论的条件性和局限性都没有益处。在我的印象中,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享受着真理的位置,达尔文之后生物学上对进化论的发展在普通教育界一直是模糊的,仿佛它已进入了绝对真理的行列。久为传颂的是达尔文主义所经受的责难以及对这些责难作成功地的驳斥的一段故事。那是在1860年的英国牛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刚刚在上一年出版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学术界内部亦有分歧。达尔文主义的著名斗士赫胥黎坚定地捍卫进化论,遭到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讥讽,他责问道: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在我讲完以后会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祖父这一方,还是你祖母这一方?”面对这恶意中伤,赫胥黎从容不迫地先从科学事实方面进行驳斥,然后说:“我过去说过,现在再说一次,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耻。在我的回忆中叫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却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而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这段故事确实是捍卫科学真理的典范。然而,如果从进化论本身的缺陷以及面临的发展角度看,威尔伯福斯主教的责问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他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通过特殊遗传而积累有利变异的能力,它与竞争规律以及所出现的有利变异一起在自然界中积极地起作用;”达尔文其时,细胞学说刚刚建立,遗传学尚未开始,这样的“能力”也就是在进化中起作用的遗传因子尚未出现,主教的讥讽中所包含的有意义的问题实际上无法回答。今天,进化论经过了新达尔文主义进入了综合进化论时期。威尔伯福斯的问题可以回答了,其作为恶意中伤已变得毫无力量,而这恰恰是生物学的进步和进化论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8.片面的理解与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的、进化着的。几乎没有什么比科学史更能使人认识到这一点了。不仅如此,自然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按学科分块的教科书中肯定也得不到体现。最典型的例子大概要数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又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就我自己的经验,从教科书中我始终未能获得关于这个定律的完整理解,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广了。从历史上看,它首先来自运动不灭原理,虽然古代哲学家们已经提出过运动不灭的思想,但只有给出了运动的量度,运动不灭原理才可成为一个科学原理并付诸应用。有意思的是,运动的量度一开始就出现了分歧,有人把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作为运动的量度,也有人认为运动量应由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来标度。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和力学本身的发展,人们在18世纪发现了机械能的守垣定律。能量守恒原理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在更多领域里相关研究的出现,第一是热与机械运动相【篇三:八月炮火读书心得体会】浅谈读书读书的益处: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是思想训练,境界提升,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充。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要学会自主学习。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如有可能阅读原著)为什么读书: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一旦找到此类书籍就应读熟,作为行为根据读书的态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读书肯定是有用的,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读书并不需要有很明确的目的。我们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对读书重视,观念的转变很重要。学术的态度:学习本应有严肃的态度,要努力,有自觉的意识,学术水平的高低靠积累,不强调客观,强调人自身的努力,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闲说“读书”:读书与做人做事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因为觉得读书对人的教育和启示,是其它的事情替代不了的。其作用和享受是影响人生与激励人生获取“财富”最宝贵的东西。读书使我们懂得道理,使我们知道美好,使我们学会思考,使我们更加聪明。不读书人就会荒废,就会失去思考和美丽,失去聪明和品质。一个人假如没有了思考,也就失缺了聪明,不聪明就近于动物和走向愚昧。读书让我们明白很多,清楚很多,懂得很多。光读书还不够,我们还得以读书的方式来读人、读事,读时代、读社会,读懂城乡、读懂山水,读懂历史,读懂自己。在生活中,不认识人,不认识自己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事情不知道是人不会读,还是读不懂,有的东西不知道是人不愿读,还是读不明。很多人倒是读了,却都读糊涂了,读懒惰了,读自私了。原因是他们读来了一点物质上的享受,就不再有更高更雅更善更美的追求了。读书能读到一份工作,读来一个饭碗,也算是没有白读。这是现实中普遍读书的目的。如果读书不是为了修身养性,不是为了更高境界和其它目的,读书只能是为升官发财和为工作饭碗而经济实惠。读书读到何种地步,达到何种境界,这都是因人因事因环境因条件而不同。读书若读得超凡脱俗,那人的气质、性格、品德、风度、才能和才情等都将是过人的。读书读出思想和智慧,读得不被他人它物所左右所诱惑,这就进入了不一般的生活境界了。我们读书开始总有目的,因目的不同而要求也不一样,选择的不同,方式方法也不相同。无论读书的结果如何,读书的行为和过程,是熏陶人、教育人、成长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书,要学会读、能读、爱读,从读中品,在读中赏。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读出自己的一份心情;读出自己的阳光和雨露,读出自己的养分和空气。这委实是读书带来的益处。它有一种获得知识而增强生活信心的力量,有一种发现美欣赏美又拥有美的机会和能力。读书的美好是不读书的人无法体验和知道的。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为满足心理和感情的需要。越是充实满足,就越觉得不充实不满足,也就越需要读书。因此,生活的内容就越离不开书。我们读书不仅是解读自己,而且是解读社会和人生。懂得什么书需要精读泛读,什么书需要诵读默读,什么书可读和不可读。其实生活就是读书。读到什么样,读什么?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选择。读书的根本就是为做人做事,为提高丰富自己,也是更好地为奉献自己。十种读书方法(1)泛读(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必读(40种)*《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鲁迅选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国史大纲》钱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古代汉语》王力主编*《美的历程》李泽厚*《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乡土中国》费孝通《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钟书河《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与赖肖尔《剑桥晚清史》*《现代化新论》罗荣渠《古诗源》沈德潜*《史记选》王伯祥《傅译传记五种》*《荒芜英雄路》张承志*《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科学史》q?c?丹皮尔*《世界史纲》h?g?韦尔斯《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西方哲学史》罗素*《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理想的冲突》l?t?宾克莱*《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唐吉河德》塞万提斯,杨绛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二、选读(80种)《网络创世纪》郭良*《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第三次浪潮》托夫勒《企业之魂》乔治?吉尔德《庄子浅注》曹础基《论语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