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2信息性文本阅读
一一信息的整合与印证
信息类阅读材料的特点就是信息丰富,因此围绕信息的筛选整合、比较分析进行考查,正体
现了文本特点决定考查特点的规律和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比较分析及文内信息的文外印证,
主要有两个题点:一种注重信息的整合比较;另一种注重信息的分析印证。分析答题的角度不同,
答题策略也不同。
老痴突破
考向一信息的整合与比较
【真题再现】
例1[2023•新高考全国I卷T4信息的整合]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款质,富含镁和铁,
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
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
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
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
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
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
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
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
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
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
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
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
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
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
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
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
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
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
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
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
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
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
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
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
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
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
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
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
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
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
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
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
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
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
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
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答案】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
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
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蒙麦价格上涨对蒙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例2(2022年新高考1卷T5信息的整合)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
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
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
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
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
指引。栗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
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栗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
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
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票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
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
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
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
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
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
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
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
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
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
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
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
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
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
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
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
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
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
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
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
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
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
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
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
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
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
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
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
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
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探究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现点的前
提下,结合题干中“如何推动''明确筛选、概括、归纳整合。
例3[2020•新高考全国I卷T5信息的整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
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
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
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
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
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
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
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
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
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
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
了一门专门学问一一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
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
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
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
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
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
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
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
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
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
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
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
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
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
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
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
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
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
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
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
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
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
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
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
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
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
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
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
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
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信息的整合)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
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现代地
理学的分支学科。
【技法点拨】
1.关于信息的整合一一归纳要点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在高考卷中较多地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
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三级处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需要循着答题的指向去扫描文本,将有〕
第一级
效信息筛选出米,而筛选出来的有效信
筛选信
息中有些属于明示信息,可以用来直接
息能力
作答,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摘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
’有些答题信息隐含在筛选出来的有效信〕
第二级息之中,需要结合答题指向进行由表及
解读信里、由事及理、由因及果的解读,从而
息能力将其揭示出来,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
“筛选T解读”
解读出来的隐含信息往往比较分散,在
作答时需要根据答题指向,对其进行有
第三级
机整合,从而建立其内在的关联,得出
整合信既符合语意逻辑,又符合事理逻辑的结
息能力论,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一解读
一整合”
2.关于信息的比较一一比较异同
(一)、整体比较异同的三个维度
维度具体阐释
材料
依据文体确定比较对象。这类题目,材料的对象基本相同,都是围绕某一事物或主题进
的
行的
对象
材料有的材料是就某一专题、某一现象进行的调查、分析、评论;有的材料是新闻报道,仅
的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而有的材料
深度为综述类,除这些要素之外,还有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
材料所谓材料的宽度,就是材料涉及内容的广度,反映现实的广泛性、材料话题的大众性和
的新闻中心的公共性。有的材料,涉及面比较窄,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有的材
宽度料,不仅有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还有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事件的报道
(二)、"三步骤"比较材料异同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
第一步:
较点都会在题干中给出,审题
审准题干,
「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找出比较
-、找比较点.
三点,即题干中比较的关键词语
步
[第二步:'根据比较点,去文中确定答题
骤
」-精读文本,1范围,划分层次,深入分析,
比
[确定范围,确定关键词语
较
材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
料
异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
同文中的关键词语;一为“提取
〕第三出*:
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
提取要点,
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
加工答案
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
符合要求
3.关于信息的概括一一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
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
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下定义的公式一般是"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
念"。比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句话中,被定义者是"人",种差是
"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邻近属概念是“高等动物"。而确定"种差”的内容就是筛选概
括文木信息的关键。因此首先找到与该概念有关的内容,将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内容进行筛选整
合。
考向二文内信息文外印证
【真题再现】
例1.(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一T3,信息的印证)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
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
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
伤害就越深"O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
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
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答案】A
例2(2020•新高考II卷T3信息的印证)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上面材料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
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
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
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
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B
例3[2022•新高考全国I卷T3信息的印证]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
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技法点拨】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主要体现在观点与材料关系分析类的题目上。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分
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论据是用来证
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信息类阅读常从
"(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的角度设题,选项内容均为文外信息,是根植于文章
本身,因文设题。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中材料的观点,还要辨明选项材料作为论据能否证
明文本材料的观点,考查更加灵活,更侧重知识的运用。
分析论据注意从以下角度切入。
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
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
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
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
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
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三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千指向的文本材料,逋读文本材料,准
士巴握又见点确把握文本材料的现点。
U
第二步抓住每个选项内容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准确
理解其内涵
理解内涵O
U
第三步辨析选项内容和文本观点之间是否能形成论据
作出判断和论点的论证关系,作出斐U断。
【通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麻醉技术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手术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依赖于麻醉的保驾
护航,麻醉能使患者无痛、舒适。麻醉实施可以快速安全地减轻疼痛、消除焦虑以及充分松弛
肌肉,以便实施外科手术和其他介入操作。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最重栗的是维持患者各项指标处
于一个相对稳态。
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全程需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参与麻醉诊
疗的团队包括麻醉医生、麻醉护士等,麻醉医护团队可在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提供服务,如无
痛内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等。麻醉服务包括术前评估、麻醉实施、麻醉管理、麻醉苏醒以及
围手术期急慢性疼痛的管理。那么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如何平稳地驾驶飞机起飞和落地?
通常,以下因素会影响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手术要求、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情况和偏好、
麻醉人员的经验等。任何一种麻醉方法都有利有弊,关键是麻醉人员能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积
极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等。全身麻醉是麻醉
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患者无痛,从而配合手术或检查。由于全麻可以快速安
全地控制疼痛、消除焦虑情绪,其适用于大多数手术。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
行麻醉的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订计划。存在禁忌证或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
可能需要完善检查和术前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的安检工作。只有完善细致的
安检,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实施全身麻醉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全麻的目的是实现患者意识的丧失、
遗忘;适度镇痛;达到手术需栗的适宜肌肉松弛状态;阻断机体对伤害性手术刺激的反应。
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
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以免突发意外情况。很多患者在接受全麻入睡前最深的印象是一个面罩罩住自己的口鼻,然后
自己很快就失去意识,所以他们认为全身麻醉是靠吸入麻醉药实现的。其实不然,全身麻醉可以
使用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实现,大部分成人患者常优选静脉诱导。
药物使用剂量需要视个体情况而定,影响用法用量的因素包括体重和其他患者因素以及是
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等。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判断给药剂量,既保证麻醉效果又不至于
因药物副作用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飞机在空中的飞行阶段,此时各种麻醉药物
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的呼吸、
血压、心率等指标,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
麻醉苏醒是指在外科手术结束时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和辅助药物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过
程。大多数患者都能从手术麻醉状态平稳过渡到具有完备保护性反射的清醒状态。
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是否可以均匀地自主呼吸、意识是否清醒可以沟通对话能否
正确听从指令动作、各项指标是否稳定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
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因为此时手术步骤已结束,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
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
恢复良好,飞机才算平稳着陆。如果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迟迟未苏醒,就有可能发生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后的苏醒延迟是指末次使用阿片类、镇静催眠药或其他麻醉药后60分钟内,患者
未恢复到有完整保护性反射的意识清醒状态o此时应该考虑是否存在药物残留、代谢紊乱因素、
严重低体温等情况。不过现代医疗环境有严密的监测设备和针对性的拮抗药物,苏醒延迟的发
生率逐渐降低。
麻醉苏醒后,通常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期,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疼痛难忍、
血压过高或过低等情况,并予以针对性处理,在确保患者可以安全转运时,方会让患者转回病
房继续接受治疗。
俗话说“手术治病,麻醉保命”,麻醉的质量影响到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和就医体验,如何保障
麻醉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要求麻醉科医护团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各种麻醉技术的操作规范,具备灵活的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能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麻醉
方案。还需要了解麻醉药物的特性,合理地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精密调控用药和麻醉深度,
持续监测患者各项指标,以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可靠。
麻醉质量的提升还依赖科学的监测设备技术支持,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麻醉过程更加
安全可控。例如,麻醉机可以提供精确的麻醉呼吸支持和参数监测技术,可以使麻醉医护人员实
时了解病人的麻醉深度等指标。此外,医疗机构还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对
麻醉医生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正是因为麻醉各个环节错综复杂,患者情况不尽相同,手术的要求也各有特点,如何通过
多管齐下的措施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既栗“麻得过去",还要"醒得过来”,绝对不像大家想的
打一针那么简单。飞机能否顺利起飞、落地,需栗多学科协作、手术麻醉团队的共同努力,只
有这样才能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摘编自马燕利《麻醉就像开飞机?“全麻”可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L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麻醉就像开飞机,麻醉全程需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要做
到平稳驾驶,万无一失,保障飞机顺利起飞和落地。
B.对于存在禁忌证和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完善检查和术前准备工作,就像机场的安检,
只有完善细致的安检,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C.虽然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但是麻醉人员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
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
D.科学的监测设备技术支持能够提升麻醉质量,比如麻醉机可以提供精确的麻醉呼吸支持和参
数监测技术,有利于实时了解病人的麻醉深度等指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术要求、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情况和偏好、麻醉人员的经验等因素会影响患者麻醉方法
的选择,因此,手术麻醉团队要多管齐下,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B.全麻可以快速安全地控制疼痛、消除焦虑情绪,实现患者意识的丧失、遗忘;适度镇痛;达到
手术需要的适宜肌肉松弛状态,是手术时的最佳选择。
C.麻醉苏醒期要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现代医疗环境有严密的监测设备和针对
性的拮抗药物,有效降低了苏醒延迟的发生率。
D."手术治病,麻醉保命",患者既要“麻得过去",还要"醒得过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要通
过各方努力,保障麻醉质量安全、有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从19世纪中叶开始,乙醛等全身麻醉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为近代麻醉学的开端,继而麻醉
方法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多样化。
B.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征是为临床各科开展创伤、侵人
性治疗手段提供安全保障和舒适条件;为接受各种检查、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
C.手术麻醉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依旧存在一定的风险。任何麻醉都存在风险,且风险程度
和患者的身体状态、麻醉技术水平、医疗条件等存在关联。
D.好的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麻醉能提供一段完善、舒适的止痛过程,安眠及让肌肉放松,
使手术顺利进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保障麻醉质量的安全和实现麻醉质量的提升。(4分)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麻醉就像开飞机?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1.(3分)B2.(3分)B3.(3分)D
4.(4分)①麻醉科医护团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了解麻醉药物的特性,合理地进
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②要依赖科学的监测设备技术支持,医疗机构还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
管理制度,加强对麻醉医生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③需要多学科协作、手术麻
醉团队的共同努力。(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5.(6分)①借助比喻进行论证,使专业知识通俗化。如: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全
程需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②分阶段详细介绍麻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存在禁
忌证或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完善检查和术前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
的安检工作;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等。③借助人们的常规逻辑认知加以论证,强
调需要多学科协作、手术麻醉团队的共同努力。如:患者既要"麻得过去",还要"醒得过来",绝
对不像大家想的打一针那么简单。飞机能否顺利起飞、落地,需要多学科协作、手术麻醉团队
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每点2分,能围绕"麻醉就像开飞机"进
行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基于空间和地域的两大基本单元,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
主体能动性对自然必然性的创造,是主体自我建构和自为空间的必然结果。城乡一体化是一种
空间生产的过程,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城市与乡村、边缘与中心连接起来的过程。促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绝不是栗消灭乡村,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有机融
合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一体
化发展。城乡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向往文明、追求进步的结果。城乡从分
离到高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既源于发展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历史
必然性,又源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本性追求和主体自觉。长期以来,人们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
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的工具,理所当然地认为农业要服务工业,农村要服务城市。这种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思维
在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
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公正的发展权,
使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教育科技、居住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享有平
等的权利与机会。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大致均等
的待遇。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任务和本质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受到体制机制的影响,又受到人的现代转型的制约。我们
在推动制度创新的同时,更应该以哲学的反思精神去进行文化创新,实现人的现代转型,增强
人自身的发展能力。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
高标准,保障城乡居民发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
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重视以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
为代表的硬件性、物质性要素建设,更要重视城乡居民的心理、文化、习俗等精神性栗素的变
迁,重视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繁荣其文化生活,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
最后,要不断加强文化创新,重视人力资源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
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应有内容。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三农"现代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忽视了对
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实际上,农村现代化更为根本,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
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政治文明形态、民风民俗、农民心理以及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现代化,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村的全面现代化转型,自然也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实践
表明,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变迁就无法完成,城乡发展的差距也无法真
正缩小。农民现代化则事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败,应该明确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主体
地位,充分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怎么改、改什么、如何改应由农民自己
规划和推进,所有的改造都是在遵从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历史原因
双重影响的结果。从城乡空间共生、分离、对立、平等、融合的历史进程看,随着城乡生产力
的不断提升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已成为必
然要求。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破除城乡之间的各种藩篱和壁垒,建立城乡管理良性互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等相关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以社会自身结构力提升社会整体
竞争力的目的。城乡从二元分离到有机融合,并非单向度的城镇化或人口的转移,还包括管理、
土地、资金、技术等社会物质性要素和文化、制度、习俗、心理等社会精神性栗素的统算配置
与双向融合。发展哲学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体在城乡客体发展失衡的二元
结构基础上依据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人的内在本性,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而进行的新一轮价值
建构和模式选择。
(摘编自张志勇、司春霞《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与思考》)
材料二: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而当前,城乡居民权益
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的不平等;二是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城乡公共服
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包括养老、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环境等,农村
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事业投入重点在城市,城市越来越漂亮,即使
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实现城乡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关键是栗建立城
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消除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促进
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应发挥市场对土地配
置的决定性作用。与其他要素不同的是,土地有一个用途管制问题。如果把耕地变为建设用地,
必须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
(摘编自郑新立《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B.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
C.城乡从分离到整合,与人类对真善美的本性追求不无关系。
D.农村实现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
[答案]B
[解析]“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有
机融合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
一体化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城乡分离的状态是以前对城乡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现在的城乡一体化有望改
变这一现状。
B.在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应该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上,迄今为止,人们在认识上依然
是本末倒置的。
C.今天之所以能够提出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是因为我们已然破除了城乡之间的各种藩
篱和壁垒。
D.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我国还有一些条件不够成熟,还有很长的
一段路要走。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认识〃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城乡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
人类向往文明、追求进步的结果"。B项,原文表述为“长期以来",所以"迄今为止”的表述有误。
C项,原文表述为"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破除",所以"已然"表述有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表现的一项是()
A.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市出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
B.各地加快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流转土地。
C.一些内陆乡镇鼓励农村劳动力继续参加务工大潮,在城市中就业。
D.宁夏中宁市要把枸杞产业打造成综合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
[答案]C
[解析]选项中指的是劳动力的单向流动,还是过去农村服务城市的表现,所以不属于“城乡
一体化发展''的表现。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区别。
答:
[答案]①二者关系上: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农业要服务工业,农村要服务城市;城乡一体化
则强调二者平等融合发展。②资源配置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一体
化则是统算配置,双向融合,一体化发展。③享受权益上: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权益待遇不平等,城乡一体化则强调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答:
[答案]①要解决好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财产权、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问题;
②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③要妥善处理好土地的
用途管制问题,以更好发挥市场对土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
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
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
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
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
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
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
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
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
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
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
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
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
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
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
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
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
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
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
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栗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
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
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
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
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
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摘编自史卫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
材料二:
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由她主持的“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
港和内地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成本很低,摄制团队仅有5人,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者在地域选择上很成功。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
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
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脱贫奇迹,更有各地令人惊
叹的壮美山河。
“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密不可分。《无穷之路》的制作者说,脱贫最大的受益人是普通老
百姓,因此他们尽量选择一线村民作为受访者,这些村民朴实的讲述是扶贫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和
回应。为了承诺坚守岗位近40年的“溜索医生”邓前堆,《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谢兴昌,带
领乡亲致富、为妇女争取权益的伍族咖啡农叶萍......他们的善良和奉献、勤劳和拼搏,闪烁着人
性的光辉,构成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主持人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的采访像聊家常,她态度真诚,说话接地气,访谈有人
情味儿,当地人很自然地向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最打动受访者和观众的,是陈贝儿及
摄制组脚踏实地的真实体验。《无穷之路》之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包括部分过去对内地有偏见
的港人,一个重栗的原因是,它是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的扶贫记录。在3个月的
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深入探访了十几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镜头真实
地记录下了陈贝儿攀爬四川"悬崖村”1500米钢梯时的颤抖、在云南海索渡怒江时的惊惧、在宁
夏荒漠戈壁上“吃沙”的狼狈……她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会让观众瞬间"代入",更体会到扶贫的
艰难和意义。
(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
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B.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淡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
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
C.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
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
D.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中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让
《无穷之路》极具共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既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丰富了它们的传播模式;既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
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B.根据尚克和艾贝尔森的观点,叙事非常重要,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在构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具
体认知、理解和认同。
C.我们要打造中国媒体海外布局,借力海外媒体宣传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中国故事代言,让中
国故事更具说服力。
D.《无穷之路》没有聚焦政治热点,而是以平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样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香港、
内地观众的理解、信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电视直播,以虚拟影像与场景演员表演互动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力量,演绎中
华文化之美。
B.孔子学院创办10多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万余场,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外交流互
鉴的重要平台。
C.纪录片《创意黄山•美在徽州》展现了一个守正创新的新黄山,先后在法国电影节、纽约电影
节中收获大奖。
D.《做客中国》节目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讲述中国
的乡村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
5.学校团委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并希望你能以《无穷之路》为例来发表演
说。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1.C[解析]C项,"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错误。根据材料一,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
失去绝对支配地位,是作者提出多模态叙事的背景和前提,而不是多模态叙事的目的。
2.D[解析]D项,"没有聚焦政治热点"错误。《无穷之路》关注的就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它只是
在讲述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策略。
3.B[解析]B项,材料一最后一段论述的是利用媒体特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而“孔子学
院”不属于媒体。
4.①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②开篇提出论题:如何讲
好中国故事。③接下来分析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做法及面临的可能和挑战。④最后论述利
用媒体的不同叙事资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解析]文章的开篇由时代背景引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
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
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所以第一段提出论题,即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第二段说,近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
都在讲好中国故事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
面临着很大挑战。但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
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所以第二段分析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做法以及面临的可能和
挑战。第三段说到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
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而讲好中国故事,
就需要利用媒体的不同叙事资质。所以第三段是解决问题。
5.①多元话语的融通。例如《无穷之路》表现扶贫攻坚的政治主题,却采用了聊家常的生活化语
言。②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例如《无穷之路》除了讲述故事,还在拍摄
中注重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呈现视觉美感。③注重共情、共动、共享。例如《无穷之路》
中陈贝儿实地体验中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令观众瞬间"代入",更能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
④叙述主体多元化。例如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让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
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解析]根据题目情境,发言的要点必须要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饭店合作协议书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合同
- 电动车协议书(2篇)
- 村委会离婚分房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木材加工行业裁床承包合同
- 图书转库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木工装修承接协议
- 改正错误的真心话
- 医疗转诊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合作合同标的保密协议
- 原地8字舞龙课课件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 MOOC 大学生创新创业热点问题-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solidworks完整教程学习课程
- 小班语言儿歌活动《大气球》课件
- 放射性肠炎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
- 错混料管理规范
- 《灯箱制作教程》课件
- 中职开设专业方案
-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价格变化趋势
-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书成长赛道
- 如何有效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