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为进一步探索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路径,发挥历史课程育人功能,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维度,分析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策略,通过将唯物史观素养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多个教学环节,借助趣味教学活动、多元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历史发展逻辑与脉络,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重大事件,逐步进入深度、高质量的历史学习状态。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培养。【关键词】初中历史;唯物史观素养;任务探究;培养策略唯物史观是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必备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唯物史观是诠释与呈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客观基础的方法论与历史观念,是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导向,带领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明确历史发展规律,辩证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正确诠释历史进程,发展人文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已成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为例,依据教学内容与典型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导入、教学过程与课后小结等方面,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一、通过目标引领,渗透唯物史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标准,更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历史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视域下,教师在历史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历史教材内容、课程教学标准与学生学习情况等,关注课程标准关于唯物史观的表述,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与环节,评估与判断初中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培养情况,多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发展以及其他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素养培养。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夏商周历史”“春秋战国历史”两部分,教师可以着重用3个课时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然后,讲解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的变化,讲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讲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唯物史观。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内容。基于此,在课程教学开始前,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情况,将“春秋时期经济政治”与“思想家”两部分内容整合,以“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为主题展开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史料实证意识,认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与质量提升的标准;研读阅读材料、观看相关图片与视频,了解春秋时期思想家的经历与思想,了解相关人物的影响力、号召力,提升文化自豪感、认同感与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明确掌握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层面的改革创新,了解经济发展对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为了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史料资源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出现教学方向走偏、教学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助力教学质量提升[2]。二、通过课前导入关联新旧知识,融入唯物史观课前导入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初始性环节,是教师通过图片、文字语言等为学生展示新知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的阶段,所需时间相对较短。教师如果科学做好课前导入,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能够关联新旧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历史认知[3]。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初始环节导入唯物史观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与认识唯物史观。在具体的教学中,唯物史观原理具备严肃性、复杂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需要把握好“度”,不可直接呈现复杂、难懂的唯物史观原理,需要趣味灵活导入唯物史观。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唯物史观原理较为复杂,而七年级学生接触唯物史观原理时间较短的情况。在课堂导入阶段,采取教师主导、语言导入的模式,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之前我们已学习与了解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繁荣状态,而经济的发展也为两汉时期文化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机遇,这也是唯物史观原理的直观体现,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与探索两汉时期文化、科技发展情况,感悟与体会唯物史观原理……”就此而言,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认识,但难以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无法借助这一原理诠释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以唯物史观原理为突破点,将新旧知识关联引发思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新知的探索学习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唯物史观原理的运用意识[4]。三、通过课堂教学任务探究,理解唯物史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融合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利用具体、真实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唯物史观原理,还需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涵。而要想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自主、灵活使用唯物史观诠释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史料诠释、呈现唯物史观的重点概念,让学生明确掌握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表达形式与运用方式[5]。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统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唯物史观原理的逻辑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关键的唯物史观原理概念,设计任务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加深认识。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相关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主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知识。以这一原理为导向,笔者关联整合相关历史知识,先讲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再适当导入政治及思想文化等内容,提升教学的逻辑性与推理性,让学生有效理解唯物史观原理。同时,针对唯物史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关概念,笔者结合概念特征,组织设计任务探究活动,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深入探究原理概念,加深理解。1.围绕“探究生产力表现形式”设置问题。笔者提问:“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常见的概念知识,那么从原始时期到春秋时期,有哪些事件可以证明生产力快速发展与进步呢?”鼓励学生回顾前期所学,思考本节课学习内容,列举证明生产力发展的实例,解释生产力的概念。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评价:“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改进方面,从最初的石器、青铜器到铁器;还体现在生产技术的革新方面,从最初的人力刀耕转变为设备牛耕。”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有什么代表性标志?这些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源进行探索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展示农耕工具历史演变图片,及时总结:“牛耕技术与铁农具自春秋时期出现后,长期被应用于我国农业领域,可以说,牛耕技术与铁器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直接体现,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力飞跃的关键阶段。”分析以上问题设计与引导,第一个问题是封闭性问题,笔者的设计意图在于指导学生回顾前期所学,激活已有的经验认知;而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笔者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图片观察与教师引导,让学生深度、系统化分析生产力相关概念知识,能够使用历史现象解释相关知识。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提升识图与读图能力,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2.围绕“利用生产力解决问题”设置问题。笔者提问:“阅读教材文本‘良渚遗址知识点,回答‘阶级分化是否影响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从哪些方面可以发现人类社会阶级分化‘阶级分化出现的原因这些问题。”接着,鼓励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相关资料,自主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笔者总结分析:生产力快速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社会阶级发生分化——形成文明社会(国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文明社会的出现与生产力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那么社会变革是否会受到生产力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教材文本内容,总结归纳。然后,笔者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并制作思维导图、示意图,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以上问题设计与引导,笔者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仔细研读历史教材提供的史料,回答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提升学生的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唯物史观原理。笔者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分析相关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在正确理解与认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培养史料实证学科思维。可以说,教师在设计探究任务、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唯物史观原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教学内容、问题质量和类型,确保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且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四、通过课后小结总结概括,内化唯物史观知识初中生对唯物史观原理相关知识的接触时间短,认知较浅层,需要通过多次学习,深入探究,逐步内化唯物史观相关知识。对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采取总结概括的小结模式,即简要梳理、概括、分析本节课学习的关键知识点,明确知识点中呈现的唯物史观,或者再次使用史实资料解释唯物史观的概念。通过课堂小结梳理唯物史观原理,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落实学生唯物史观培养任务,帮助学生内化唯物史观知识;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原理虽具备综合性、普适性等特点,教材文本中有大量可以使用唯物史观原理解释的知识点,但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相关认识,需借助课堂小结的方式,深化认知,形成唯物史观原理运用意识,为以后的历史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衰”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历史教材呈现出较多的相关史实,如黄巾起义、农民起义、汉武帝为了改善阶级矛盾实施的改革措施等,这些史实资料重点体现了“社会发展中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原理。在这之前“清末农民大起义”“文景之治”等内容的学习中,相关知识点与上述唯物史观原理有一定关联。因此,在本节课小结环节,笔者以教材提供的史料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统筹分析、总结:农民起义是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升级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民起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原理。可以说,通过整体概括本节课内容,强调唯物史观原理在历史事件中的体现,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xx其他照相设备器材项目建议书
- 年产xx幕墙玻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说明)
- 2024年计算机系统服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脑血管病取栓后护理
- 临床护理科室教学管理
- 小班主题活动教案《幼儿园托班第一周活动方案》
- 中班英语教案9篇
- 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 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案- 3.3 吨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摆一摆想一想(29)-人教版
- 病历书写指导教案范文
- GB 17762-2022耐热玻璃器具的安全要求
- 大班社会活动《我们的地球》课件
- 四象限时间管理表模板
- 千年之忧-回眸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 版式设计网格课件
- 河道保洁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中小学校(幼儿园)伙食费审批表
- 富血小板血浆临床应用
- 电信网大试题专业题目应知应会题库
- 刘力红思考中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