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5 中国古代史(解析版)_第1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5 中国古代史(解析版)_第2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5 中国古代史(解析版)_第3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5 中国古代史(解析版)_第4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5 中国古代史(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15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年份考点2024汉唐经济发展趋势(经济重心南移)2023程元通控告棚民案(明清时期的地方治理)2022隋朝政区改革(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021北宋定都开封的利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020古代人口分布密度(经济重心南移)1.(2024·山东·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南经济区”的变化——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答案】汉代,北方仍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经济区表现为地广人稀、商业和城市经济落后。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有了明显进步。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泛,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市场网络。国内陆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南北联系也进一步增强。【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汉代北方仍是全国经济重心;据材料一“汉代江南经济示意图”可知,江南经济区表现为地广人稀、商业和城市经济落后。结合所学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明显进步。根据材料一“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可知,江南经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泛,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市场网络。国内陆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南北联系也进一步增强。2.(2023·山东·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2)案件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3.(2022·山东·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查。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观点一:据材料“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可知,历史学上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知,在地里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节省行政开支,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观点三: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可知,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4.(2021·山东·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答案】利:(1)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2)从北宋都城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①从开封与洛阳长安的经济对比角度,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②从开封的交通及意义角度,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北宋都城的气候条件及其影响角度:北宋时期气候寒冷,会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2)从北宋都城的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容易造成冗兵。(重点在地形平坦)(3)从北宋都城的位置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解析】利:根据材料一中“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封的历史分析可知,历史上五代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根据“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开封的地理、经济、交通和政治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根据“居此(洛阳),(漕粮)将安取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弊:通过观察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西迁(长安)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从当时气候变冷和开封位于黄泛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北宋都城定于开封,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弊端可知,11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了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就容易造成冗兵,并且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5.(2020·山东·16)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解析】图1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2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3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3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1.(2024·山东德州·三模)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名称时代名称时代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832.84千克)商浙川出土铜禁(94.2千克)春秋青铜神树(一号树高395厘米)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64.28千克)子龙鼎(230千克)越王勾践剑(0.875千克)四羊方尊(34.5千克)铸客大铜鼎(400千克)战国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千克)曾侯乙编钟(134.8—2.4千克)大禾方鼎(12.85千克)曾侯乙青铜尊盘(约30千克)铜立人像(180千克)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8.65千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千克)西周中山王铁足铜鼎(60千克)大盂鼎(153.5千克)商鞅方升(0.69千克)虢季子白盘(215.3千克)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6.25千克)晋侯苏钟(一套14件)铜车马秦代大克(贵族名)鼎(201.5千克)齐王墓青铜方镜(56.5千克)西汉太保鼎(26千克)长信宫灯(15.85千克)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12.45千克)铜屏风构件5件淳化大鼎(226千克)诅盟场面贮贝器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14.6公斤)彩绘人物车马镜(1.46千克)天亡簋(盛食器,7.6千克)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15.2千克)伯矩鬲(7.6千克)摇钱树(通高198厘米)东汉晋侯鸟尊(酒器,7.9千克)铜奔马(7.3千克)害夫(hú)簋(60千克)西周逨盘(18.5千克)——国家文物局于2002、2012、2013年发布材料二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答案】变化:服务对象由贵族扩展到民众;数量上逐渐减少;种类上礼乐器逐渐减少,实用性的生活用器(如铜镜等)增多;形制上逐渐小型化;制作工艺(如嵌错工艺等)进一步提高。(任答其中三点即可。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青铜所需材质铜、锡主要出自南方,青铜器制造成本高于铁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作答,如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铁器、漆器对青铜器的替代作用增强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青铜器的功能用于祭祀到酒器和食盒等内容,可得出服务对象由贵族扩展到民众;根据材料商周时期的出土量到东汉时期的数量,可得出数量上逐渐减少;根据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上,可得出种类上礼乐器逐渐减少,实用性的生活用器(如铜镜等)增多;根据材料商代的司母戊鼎到东汉时期的铜奔马,可得出形制上逐渐小型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作工艺(如嵌错工艺等)进一步提高。原因: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可得出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从青铜器取材的角度作答,可得出青铜所需材质铜、锡主要出自南方,青铜器制造成本高于铁器。2.(2024·山东淄博·三模)《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摘自《管子·问》(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答案】(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现象:根据材料“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根据材料“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根据材料“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和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目的:综合齐国的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从社会背景、政策制定、调查的出发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3.(2024·山东济南·一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五岭之戍”材料一甲(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镗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乙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丙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丁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瑜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材料二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答案】观点:吕思勉认为秦征服岭南、开三郡已实现对岭南的有效管控,没必要再置五岭之戍。理解:从指出五岭之戍弊端的角度作答。如:秦征调大军驻守南越,耗费了大量国力,增加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论证五岭之戍必要性的角度作答。如:越人的激烈反抗,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单纯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五岭之戍以军事驻守配合行政管理,更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五岭之戍开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可知,吕思勉认为秦征服岭南、开三郡已实现对岭南的有效管控,没必要再置五岭之戍。对吕思勉观点的理解,可以从五岭之戍弊端的角度作答,如秦征调大军驻守南越,耗费了大量国力,增加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可从论证五岭之戍必要性的角度作答。如材料一“以与越人战”“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反映了越人的激烈反抗,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单纯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五岭之戍以军事驻守配合行政管理,更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根据材料一“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可知五岭之戍开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4.(2024·山东日照·二模)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卫宏(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班固《汉书·地理志》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白效咏《坑术士“新证”》(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答案】(1)不能。虽然四则材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第四则材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响了记述的客观性。(2)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四则材料的出处可知,虽然四则材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根据四则材料中关于“坑儒”的发生的地点、手段、人数、对“儒生”和“术士”的不同称呼等细节可知,四则材料记载存在差异,由此判断坑儒事件存在疑问,不能尽信。而且第四则材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响了记述的客观性。综合判断,这些材料并不能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有可能是出于尊汉抑秦的目的,出现了“坑儒之说”;唐代时期为了对抗佛道思想,出现了“三教并行”和复兴儒学的现象,从而为“坑儒”说的广泛影响奠定了基础。5.(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货币中的汉朝材料——据黄媚《西汉早期半两钱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考察》等下表西汉前期货币的演变时期货币名称货币政策备注汉初半两(榆荚钱)允许民间私铸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吕后二年八铢半两钱取消私铸,官铸孝文五年四铢半两钱废盗铸令,允许私铸景帝中元六年四铢半两钱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武帝元狩五年五铢钱郡国铸币武帝元鼎四年上林三官五铢钱废郡国铸币,铸币权归中央——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对西汉前期货币的生产与管理加以分析说明。【答案】汉承秦制,货币仍然沿袭秦朝的“半两钱”。高祖刘邦以“秦钱重难用”为由允许民间百姓私铸货币。汉惠帝与高后时,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由政府颁行八铢钱。景帝中元六年,实行郡国铸币以整顿货币制度。但由于货币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民间盗铸之风依然盛行。同时,币值混乱,影响流通。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四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铸币权归中央。汉武帝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确立的法定五铢钱制,深刻影响中国的货币制度。【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说明:根据材料“汉初,允许民间私铸半两(榆荚钱)”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承秦制,货币仍然沿袭秦朝的“半两钱”。高祖刘邦以“秦钱重难用”为由允许民间百姓私铸货币。根据材料“吕后二年,取消私铸,官铸八铢半两钱”得出:汉惠帝与高后时,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由政府颁行八铢钱。根据材料“景帝中元六年,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景帝中元六年,实行郡国铸币以整顿货币制度。根据材料“武帝元狩五年,郡国铸币五铢钱”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但由于货币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民间盗铸之风依然盛行。同时,币值混乱,影响流通。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根据材料“武帝元鼎四年,废郡国铸币,铸币权归中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四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铸币权归中央。汉武帝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确立的法定五铢钱制,深刻影响中国的货币制度。6.(2024·山东淄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汉王朝的关中战略材料一:汉初,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张良建言,“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洛阳虽然“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洛”,但“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他们还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后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材料二: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西汉新旧函谷关示意图——摘编自胡方《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王朝的关中战略变迁并分析原因。【答案】变迁:战略重点从军事政治变为经济;关中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发挥关东地区的作用。原因:国家稳定,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中地区人口的增长;关东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政府的政策变化。【解析】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变迁,根据材料一“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与材料二“西汉新旧函谷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略重点从军事政治变为经济;根据材料二“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中范围的扩大;根据材料二“西汉新旧函谷关示意图”的信息,漕运由关东地区输入等信息可知,进一步发挥关东地区的作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元鼎三年(前1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稳定,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根据材料二“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关中地区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二“西汉新旧函谷关示意图”的漕运路线变化的内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东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以及政府的政策变化。7.(2024·山东潍坊·三模)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类型简介车马出行图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宴飨图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筹交错。乐舞图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答案】(1)风貌:社会经济繁荣;崇尚礼仪文化;尚武之风盛行;娱乐生活丰富;贵族奢侈享乐。(2)示例: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得出贵族奢侈享乐;社会经济繁荣;据材料“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得出尚武之风盛行;据材料“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得出崇尚礼仪文化;据材料“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得出娱乐生活丰富。(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补充材料,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朝尊崇儒学的角度分析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8.(2024·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坞堡的兴衰材料一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材料二河北安平汉墓出土坞堡图像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据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材料三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晋书·庾衮传》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魏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坞堡的主要功能。(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3)回顾坞堡的兴衰历程,这对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历史启示?【答案】(1)功能:军事防御;稳定社会;保护农业经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下降;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社会局势较为稳定;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北魏地方政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安维护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减少了人们对坞堡的依赖(3)历史启示: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加强法治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防御功能;根据材料二“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可知,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根据材料三“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农业经济;根据材料二“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北魏地方政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安维护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减少了人们对坞堡的依赖;根据材料四“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下降;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社会局势较为稳定。(3)本题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加强法治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9.(2024·山东泰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摘编自王利利《唐代官吏休假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特点。(2)分析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影响。【答案】(1)特点:唐代官吏假期种类多,累计时间长;重视节令农时,节气性假日多;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民俗节日是假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儒家礼法制度的影响,尊崇皇权、尊师重孝色彩明显;假期规定制度化、较为人性化;继承了前代假期设置并有所创新。(2)影响:强化了农业立国的思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尊祖重孝、提倡礼治等儒家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规范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政务运作的正常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皇权和专制色彩,维护了统治秩序。促进了传统节假日活动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社会休闲娱乐的时尚和风气,丰富了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表格可得,唐代的假期种类很多,且包含节气假日、民俗节日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唐代官吏休假时间、假期类型等角度概括,如唐代官吏假期种类多,累计时间长;“节气假日”反映了重视节令农时,节气性假日多;“民俗节日”反映了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民俗节日是假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诞日假”反映了受到儒家礼法制度的影响,尊崇皇权、尊师重孝色彩明显;假期规定制度化、较为人性化;继承了前代假期设置并有所创新。(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表格中官吏休假种类的分类,可反映官吏休假制度背后社会影响,“田假”表明唐代强化了农业立国的思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祭祀假”体现了唐代重视尊祖重孝、提倡礼治等儒家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旬假”规范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政务运作的正常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皇权和专制色彩,维护了统治秩序。促进了传统节假日活动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社会休闲娱乐的时尚和风气,丰富了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0.(2024·山东临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如图所示,北宋的政治地理结构,是由首都(点A)向外辐射的模式,由京畿核心区(内圆1)至东南供馈区(半圆环2)和北方防御区(半圆环3),再到南方边远区(半圆环4)如果在3之外补上半圆环5,这个模式,就比较符合上古以来理想中“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荒服”的均匀辐射的圈层式的政治地理结构。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实际上并不存在半圆环5,区域3也不能与区域2直接联系。——据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1)概括指出图1中各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2)结合材料说明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的特点。【答案】(1)北方防御区:北宋在北方面临着辽、西夏的军事威胁等现实因素;京畿核心区:北宋都城在开封,巩固统治需要等政治因素;南方边远区:距离都城远,交通不便等自然地理因素;东南供馈区:经济重心南移,江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粮食丰盈,工商业发达等综合因素。(2)特点:各区域功能分工明确;差异明显;重心偏向北方;以首都为中心;呈环状(半环状)分布,体现中央集权特征;与理想政治地理结构有差距,如缺失半环边远区,防御区与供馈区不能直接联系。【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观察“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可知,每一个地区的形成的因素不同,需要分区进行讨论。观察“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的北方防御区再结合北宋时期辽、西夏的政权并立可得出北方防御区:北宋在北方面临着辽、西夏的军事威胁等现实因素;观察“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据北宋的都城在北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京畿核心区:北宋都城在开封,巩固统治需要等政治因素;观察“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从南方的地理位置再结合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知识可知,南方边远区:距离都城远,交通不便等自然地理因素;观察“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从宋朝东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可得出东南供馈区:经济重心南移,江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粮食丰盈,工商业发达等综合因素。(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可得出各区域功能分工明确并且差异明显;据材料“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可得出重心偏向北方;据材料“是由首都(点A)向外辐射的模式”可得出以首都为中心;据“图2: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简化图”的形状可得出呈环状(半环状)分布,体现中央集权特征;据材料“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实际上并不存在半圆环5,区域3也不能与区域2直接联系。”可得出与理想政治地理结构有差距,如缺失半环边远区,防御区与供馈区不能直接联系。11.(2024·山东烟台·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讲史小说的特点是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讲史小说比起史书来有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材料二《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历史事件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赤壁之战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关羽兵败被杀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去世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魏蜀吴建立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材料三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1)提取材料二中信息对材料一中讲史小说的特点加以说明。(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答案】(1)特点: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讲史话本比起史书来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说明:《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诸葛亮”“曹操”“关羽”、地理名称“三江口”“玉泉山”、主要事件“赤壁之战”“魏蜀吴建立”与《三国志》基本相同。结合“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可知,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2)原因: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讲史小说的特点,据材料一“作者借用‘讲史’形式创作小说”并结合材料二中《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的历史事件可得出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据材料二中《三国演义》的相关回目内容可得出讲史话本比起史书来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据材料一“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可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材料二中《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的历史事件举例说明即可,如《三国演义》相关回目反映了三国时期丰富的历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人物名称“诸葛亮”“曹操”“关羽”、地理名称“三江口”“玉泉山”、主要事件“赤壁之战”“魏蜀吴建立”与《三国志》基本相同。结合“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可知,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朝至明清时期中国。关于“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三“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据材料三“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可得出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据材料三“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可知,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据材料三“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12.(2024·山东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代的佣书材料一受雇于贵族官府、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人抄写书籍以接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抄书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理应得到报酬,但佣书者也会遇到迟付酬金和欠薪的现象。敦煌遗书中就有好几则经生书手在卷子末尾写下的对雇主欠薪的报怨:“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魏书·刘芳传》记载:“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北齐书·张景仁传》载,张景仁“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这些人或因佣书而知名,或因字写得好,而得以担当抄参加工作。三国东吴的阚泽,在佣书中“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北宋苏轼在谪居湖北黄冈时,以抄书为“日课”,仅《汉书》就抄了三遍,起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次则两个字、到后来则一个字,将书的内容烂熟于心。以至于友人举题一字,“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明清两代,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四库令书》,就因卷帙浩繁,雕版、排字、印刷不易而采用车工誊抄。其中《永乐大典》的抄书手就达2669人,《四库全书》的抄书手也达3826名。据说《四库全书》的抄手每人每天要抄写1000字,每年要抄写33万字,五年限抄18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渗透了众多抄书者的辛勤劳动。——摘编自李明君《简论中国古代的“佣书”职业》材料二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发展,版本书籍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书籍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佣书业并非一蹶不振,而是依然兴旺,民间的文字往来、官私交书,大量需要专业的佣书。宋代佣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笔业务,即为顾客提供以应用文为主的各类文章、文字服务。宋代佣书创办有专业办理、代写涉官文书的商业店铺,这就是“写状钞书铺户”、简稿书铺。书铺的主要业务是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学、供词、诉讼状于、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正因作用如此之大,所以书铺遍及全国各州县,而且官府对此类业务有着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政府如礼部、刑部、吏部的某些职能“外包”与书铺代理,使书铺佣书成为国家机器里一个文书方面的编外辅助组。除涉官业务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家庭类佣书比较高档,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宋代是契约社会,土地自由买卖,租佃发展导致的买卖、租佃土地契约发展,是农村的代表;房地产的发展导致房地产租售契约发展,是城市的代表。广泛存在的契约文书,需要佣书完成,佣书非抄录性的文书业务大量增多。——摘编自程民生《宋代的佣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佣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佣书行业的新变化进行阐释。【答案】(1)特点:古代佣书是一种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佣书都有着较高的书写水平和职业素类:佣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佣书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贡献。(答出其中3点即可)(2)解释:宋代佣书是传统佣书职业的延续,因印刷业的发展、出版业的兴盛完成了转型升级。传统的抄书主业萎缩;佣书写文书学业务逐渐开展,无论公私文字均有涉及或包揽、文化含量更高。宋代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商业契约关系发达;崇文抑武国策和科举制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繁荣,印刷术的普及发展冲击了传统抄书业务,但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佣书行业的兴盛和转型。佣书从文本的复写者升级为文本的制造者,有传承书籍,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服务社会、沟通官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折射出宋代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的新变化、新发展。【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抄书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理应得到报酬,但佣书者也会遇到迟付酬金和欠薪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佣书是一种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根据材料一“这些人或因佣书而知名,或因字写得好,而得以担当抄参加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佣书都有着较高的书写水平和职业素类;根据材料一“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佣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根据材料一“据说《四库全书》的抄手每人每天要抄写1000字,每年要抄写33万字,五年限抄18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渗透了众多抄书者的辛勤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佣书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贡献。(2)本题是认识类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发展,版本书籍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书籍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佣书业并非一蹶不振,而是依然兴旺,民间的文字往来、官私交书,大量需要专业的佣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佣书是传统佣书职业的延续,因印刷业的发展、出版业的兴盛完成了转型升级;根据材料二“宋代佣书创办有专业办理、代写涉官文书的商业店铺,这就是‘写状钞书铺户’、简稿书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佣书写文书学业务逐渐开展,无论公私文字均有涉及或包揽、文化含量更高;根据材料二“宋代是契约社会,土地自由买卖,租佃发展导致的买卖、租佃土地契约发展,是农村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商业契约关系发达;根据材料二“至宋代,由于印剧术的普及发展,版本书籍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书籍传播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崇文抑武国策和科举制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繁荣,印刷术的普及发展冲击了传统抄书业务,但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根据材料二“书铺的主要业务是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学、供词、诉讼状于、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与“除涉官业务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家庭类佣书比较高档,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佣书行业的兴盛和转型。佣书从文本的复写者升级为文本的制造者,有传承书籍,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服务社会、沟通官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折射出宋代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的新变化、新发展。13.(2024·山东德州·一模)有学者提出中唐至宋“社会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的观点。某历史研究小组尝试通过研究,探寻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步骤一搜集中唐之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史料一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汉书·食货志》史料二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责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宋】郑樵《通志》史料三诗人之赋丽(言辞华美、内容雅正)以则。——【汉】扬雄《法言·吾子》步骤二搜集中唐至宋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史料四(宋太祖)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南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史料五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宋】郑樵《通志》史料六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步骤三讨论总结,得出结论(1)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学者的观点。(2)研究小组若要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试举两例说明。(3)上述活动涉及到哪些历史探究的方法?【答案】(1)中唐以前土地制度严格,政府实行均田或限田以打击豪强,保护自耕农;中唐后,均田制破坏,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发展,推动赋役制度变革。中唐前重门第、等级森严,中唐后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科举制日益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中唐前文学艺术重典雅、优美,中唐后世俗化趋势加强。(2)如坊市界限被打破;货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等(任意两点,其他言之有理都可)。(3)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等。【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说明:根据材料“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和所学可知,中唐以前土地制度严格,政府实行均田或限田以打击豪强,保护自耕农;根据材料“(宋太祖)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和所学可知,中唐后,均田制破坏,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发展,推动赋役制度变革;根据材料“……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责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和所学可知,中唐前重门第、等级森严,中唐后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科举制日益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根据材料“诗人之赋丽(言辞华美、内容雅正)以则”“……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和所学可知,中唐前文学艺术重典雅、优美,中唐后世俗化趋势加强。(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举例:关于中唐至宋的社会变化,还可从坊市界限被打破、货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等角度进行补充。(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方法:从材料中的文献出处来看,可知是文献研究法;从材料中的唐宋时期的对比,可知是历史比较法等。14.(2024·山东滨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善待考生”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考前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考后永乐二年(1404年),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年),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银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据《大明会典》等(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答案】(1)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社会权益方面:减轻差役负担;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2)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经济利益方面:据材料“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可知,减少考试费用支出;据材料“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可知,给予钱财奖励。社会权益方面;据材料“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可知,提供行程便利;据材料“仍免本身杂泛差徭”可知,减轻差役负担;社会地位方面:据材料“给与冠带荣身”“御赐的‘恩荣’牌匾”可知,授予荣誉荣耀。(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设问要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在国家层面,给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种便利,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流动,扩大统治基础,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僚系统,优化官僚队伍,进而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层面:据材料“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意”可知,有利于文化传承,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给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种便利,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民众层面:据材料“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意”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15.(202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雨泽奏报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皇帝谕旨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极,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官员奏折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线、一两不等。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巳时起至面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歇,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1)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2)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答案】(1)雨泽奏报制度在清朝时期发挥了多种功能。首先,它有利于皇帝及时了解地方农事,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通过奏报制度,皇帝可以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情况,督促他们履行职务,维护了中央集权。此外,雨泽奏报制度还促进了地方官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了他们对地方农事情况的了解,提高了行政效率。最后,奏报制度也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2)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皇帝对奏报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直接影响着制度的运行效果;其次,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也对制度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官员虚报瞒报,那么奏报的信息就会失真;第三,奏报传递机制是否畅通也会影响制度运行的实效;最后,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制度运行产生影响。因此,要确保雨泽奏报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皇帝、地方官员、奏报传递机制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康雍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雨泽奏报制度在清朝时期发挥了多种功能。可从政策制定、加强集权、地方合作、关心民生、巩固统治等角度回答。首先,雨泽奏报制度中皇帝通过地方官员定期上报的奏折,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天气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收成预期等信息。为皇帝及时了解地方农事提供了渠道。这些信息有助于皇帝对地方农事进行宏观把握,为制定和调整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对比各地奏报的信息,皇帝可以了解到地方官员的政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有助于皇帝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那些积极履行职责、上报信息准确及时的官员,皇帝可能会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于那些虚报瞒报、玩忽职守的官员,皇帝则会进行惩处。这种监督和考核机制有助于维护中央集权,确保地方官员忠实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和命令;此外,通过奏报制度,各地官员可以了解到相邻地区的天气和农事情况,有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这种信息交流也有助于加强地方官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因此雨泽奏报制度还促进了地方官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最后,雨泽奏报制度还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通过及时了解地方农事情况,皇帝可以关注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民生。这种关心民生的态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康雍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实效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可从皇帝、官员、运行机制、客观因素等方面回答。首先,皇帝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如果皇帝对雨泽奏报制度持重视态度,经常查阅奏报并据此作出决策,那么各级官员也会更加重视并认真执行这一制度。反之,如果皇帝对奏报不感兴趣或只是走过场,那么这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失去实际作用。其次,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也是影响制度运行实效的关键因素。一些官员为了政绩或个人利益,可能会虚报或瞒报雨泽情况,导致奏报信息失真。而另一些官员则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责任心不强,无法准确判断雨泽情况并作出及时有效的汇报。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雨泽奏报制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三,奏报传递机制是否畅通也会影响制度运行的实效。在清朝时期,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相对落后,奏报的传递速度较慢,且容易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奏报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延误或丢失,那么皇帝就无法及时了解到地方的雨泽情况,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最后,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也会对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实效产生影响。在政治动荡或战争期间,各级官员可能无暇顾及雨泽奏报制度,导致制度运行受阻。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则可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使雨泽奏报制度失去实际意义。最后总结,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实效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皇帝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奏报传递机制的畅通程度以及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要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16.(2024·山东枣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材料二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选自洪亮吉《意言·治平篇》(1)指出材料一中清朝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并概括材料二中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答案】(1)时期: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原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政府政策推动(摊丁入亩);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问题:人多地少;水旱疾疫等灾害;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任答两点即可)措施: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组织移民垦荒;减免赋税;倡导节约;抑制兼并;限制人口数量;政府赈济。(任答四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时期:根据材料一图表信息可得出: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可归纳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政府政策推动(摊丁入亩);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问题:根据材料二“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得出:人多地少;根据材料二“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得出:水旱疾疫等灾害;根据材料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遵上之约束乎”得出: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措施:根据材料二“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得出: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根据材料二“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得出:组织移民垦荒;根据材料二“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得出:减免赋税;根据材料二“禁其浮靡,抑其兼并”得出: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