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组工作在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中的运用研究—以C中学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或心理障碍,一些学者通过社会工作介入该类问题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能够改变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认知、态度等,并强调了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和影响因素,更好的探索社会工作在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的技巧与方法,本文选取A市C中学学生为服务对象,针对该校人际关系认知发展不完善、“小团体”现象突出、师生关系削弱、易与父母产生隔阂等问题,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分析,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共开展六次活动,提升其与同学、老师、父母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文献研究法、半结构式访谈法进行研究,发现小组工作介入的意义和优势,为之后的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关系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小组工作;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目录20923_WPSOffice_Level1引言 12217_WPSOffice_Level1文献综述 210215_WPSOffice_Level1研究方法 513690_WPSOffice_Level1讨论与分析 523536_WPSOffice_Level1一、A市C中学基本情况 58863_WPSOffice_Level1二、A市C中学青少年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14011_WPSOffice_Level2(一)人际交往现状 517466_WPSOffice_Level31.人际关系认知发展不完善 514011_WPSOffice_Level32.“小团体”现象突出 610215_WPSOffice_Level33.师生关系削弱 618249_WPSOffice_Level3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610215_WPSOffice_Level2(二)影响因素 717466_WPSOffice_Level31.个体因素 714011_WPSOffice_Level32.家庭因素 710215_WPSOffice_Level33.学校因素 718249_WPSOffice_Level34.社会因素 722673_WPSOffice_Level1三、A市C中学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 822146_WPSOffice_Level2(一)服务目标 8(二)服务主要内容及成效 819003_WPSOffice_Level31.认识青春期心理特点,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 86501_WPSOffice_Level32.构建良好同伴关系,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82217_WPSOffice_Level33.搭建师生沟通桥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922146_WPSOffice_Level34.正视亲子关系矛盾,采取合理解决途径 914003_WPSOffice_Level1结论 919975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2引言(一)研究背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青年发展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青少年群体在新时代仍然面临着多元的需求与问题,特别是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为此,各地政府面对青少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国家检测与评估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社会对青少年群体如何提升人际交往的方法与途径关注程度较高,不同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临床医学等层面都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社会工作视角,来探索如何提升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能力。早先在2014年1月10日,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了社会工作对于解决青少年问题的积极意义,需要不断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搭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研究,探索出青年发展规划实践新路径,以系统观念推进青年发展规划落地见效,加快社会工作覆盖青少年各个领域。也更加突出了青少年社会工作在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借此契机,笔者选取A市C中学部分青少年为例,做社会工作微观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在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中的运用研究,以此推进青少年群体全面发展。(二)研究意义本次研究对象为青少年,目的在于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运用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能够很好地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更好地投入到自我发展中,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希望社会工作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与发展,可以为青少年群体多元化、发展中的需求与问题等提供较好的解决途径。文献综述(一)相关概念界定1.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即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活动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成个人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和独特性[1]。2.青少年青少年指的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学者通常认为青少年是年龄处于11岁至18岁之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指出“青年”的界定范围为14—35周岁[2]。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文所指的青少年年龄范围约为12-18岁。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3]。有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二)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类型与存在的问题亲子关系齐学红,王飞等(2013)研究得出亲子交往状况中,亲子间存在代沟,沟通存在隔阂,亲子沟通减少,并且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4]。吴旻,刘争光,梁丽婵(2016)指出进入青春期由于个体需求变化,亲子关系会产生变化,亲密性下降,冲突增加[5]。肖雪,刘丽莎(2017)指出随着青春期带来的变化,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并且父母很少关注到孩子的情感需要,导致情感互动不足,矛盾增加[6]。师生关系张亚男,周海玲(2021)指出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认知和自我实现需要不平衡,引发师生冲突、且学生与老师间尊重和爱的需要无法满足[7]。昝风燕(2021)指出师生的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师生交往存在不平等性[8]。孙晓雪(2021)指出新时代师生关系出现感情淡漠化、交往被动化、沟通渠道多样化的变化[9]。闫楷汶(2021)指出师生交往倾向于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者的“主-客”模式,并且交往的目的偏向于“功利化”,老师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进行评优评先等而“讨好”学生[10]。同伴关系杨欢(2018)指出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逐渐稳定和充满个性,但是交往中会存在群体接纳与群体拒绝甚至出现冲突[11]。王挺(2020)指出班级里男女生在同伴关系中会遭受到排斥,并且此类现象女生要高于男生,友谊的质量受到影响[12]。李月华(2021)指出同伴交往中会出现同伴拒绝现象,被拒绝的个体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程度低,并且很少获得同伴的支持,感觉到被孤立,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13]。(三)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家庭层面,程玉洁,邹泓(2011)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人际适应的影响,家庭中的沟通方式、父母关注、父母控制、家庭冲突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态度、方式等[14]。赵若晨(202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成绩的态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和沟通方式,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出现[15]。王博晨,金灿灿,赵宝宝(2020)用问卷法对北京和昆明部分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家庭是对青少年发展直接影响最大的系统,家庭内的情感联系、沟通方式等都会对亲子关系甚至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16]。学校层面。黄慧华(2014)指出,青少年的学校归属感与人际关系水平呈正相关,归属感越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越好,沟通越顺畅,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归属感降低,影响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17]。娄利书(2020)以农村一中学为例指出,学校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关注流于表面,不够重视,且教育观念守旧、教学模式脱节,把学业成绩摆在重要位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看重学生升学率,使学生处在高压下,不懂交际[18]。林淑云(2020)指出学校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意识淡薄,且教师对于人际交往问题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同伴交往的积极性。特别是强调学习成绩第一位,普遍认为成绩的高低决定着青少年交往的层级,往往表现出成绩优异的同学更容易形成团体[19]。新媒体层面。雷雳,李征,谢笑春,舒畅(2015)研究发现网络媒体中会出现网络欺负,这会对受欺负者产生痛苦、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的感受,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伴有较高程度的抑郁、孤独感等,使得青少年对现实中的交往产生错误的认知,交往动力不足[20]。杨光(2020)认为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影响其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认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甚至认为只有在网络中才能获得稳定的人际关系[21]。胡荣婷,彭妤,毛惠梨,张斌(2021)指出智能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人际适应,还会通过影响情绪的调解方式和合理的认知,从而对人际交往适应产生间接影响[22]。社会层面。何敏(2014)指出受全球化等多元文化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使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影响其对人际交往的期待[23]。张亚平,张丽红(2015)指出由于社会文化多元性、社会复杂性、物质诱惑性、市场冲击性等,青少年的生活中会出现人际关系冲突,并且不能够合理的处理冲突,致使矛盾激化[24]。赵娟,梁立波,刘伟(2021)指出,全球多元化时代,社会正在转型,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交友方式受到影响,使得交往逐渐功利化和世俗化[25]。(四)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张军(2017)研究表明,运用小组工作开展人际关系辅导,利于培养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交往技巧,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26]。闫智楠(2018)通过小组工作方法,提升了某中学学生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27]。曹奎(2018)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服务高校贫困生,支持了高校贫困生人际网络的形成,并且改善了服务对象对于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28]。陈燕,王冰超(2020)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提升了青少年的交往意愿和交往动机,并且青少年与朋友、老师、父母等交流互动增加[29]。肖舒匀(2020)通过小组工作介入听障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研究发现,运用小组工作提升了青少年的交往动力,改变了交往认知,并且能帮助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支持[30]。高秀婷(2021)以小组工作介入新生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使得新生形成了较好的朋辈支持,并掌握了相关人际交往技巧,能够适应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31]。(五)对上述状况的评述综上所述,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且会受到个人、学校、社会、社会媒体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比如亲子关系亲密性下降,冲突增加,师生关系交往被动化,同伴群体排斥等。对于此类问题,学者们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人际关系,提升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处理在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同时,使得小组工作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因此,工作者应该了解青少年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影响因素,选取小组工作为介入方法,探讨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一)文献法笔者运用知网、维普、书籍等资料查阅有关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文献,了解了有关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现状特点,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发现社会工作特别是小组工作介入的优势。(二)半结构式访谈法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在开展活动前与班委、老师沟通,初步了解组员整体情况,在开展活动后,通过访谈收集组员对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工作者的反馈,了解组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情况,并整理访谈资料,调整活动内容,也为小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讨论与分析A市C中学基本情况该中学属于公办义务初级中学,17年搬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校区,位于该区中心区域,周边建筑较少,还处于发展中,学校占地面积约90.32亩,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硬件设施齐全。学校只设有初中部,约有教职工150人,大多数为本科学历,开设45个教学班,约有2500个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为走读生,平时自己步行或骑自行车回家,父母多为务工人员,该校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但是总体排名位于该市靠后。A市C中学青少年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人际交往现状1.人际关系认知发展不完善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较难赞同他人的观点,对与自己观点不相同的事,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敌意。比如,容易打断他人谈话、随意批判他人观点,缺乏耐心的倾听,忽略他人的建议等。此外,在同感他人情绪方面,一些同学能够根据他人的情绪状态做出适当的回应,而另一些同学不能准确体会到他人情绪的变化,导致冲突产生。并且,自我中心倾向突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能力欠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班级同学能够赞同他的做法或者观点。2.“小团体”现象突出因为爱好、性格,座位位置、家庭居住区域、经历相似等因素,大多数学生都会加入到具有某种特征的小团体中,积极的小团体有利于班集体建设,比如,学习型团体,由一些学习成绩突出或者某学科表现优异的同学组成,他们会在一起相互讨论题目,或者一起上课外辅导班,有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建设。此外,班级里会存在“拔毛”等行为欺凌型小团体,并且这种团体会具有排他性,他们能够在团体中展现自我,获得团体成员足够的支持,会给班级里有精神障碍的同学起外号“精神病”“疯子”等。如果不对这类团体给予关注,会影响同伴关系,容易造成病态、不健康的同伴关系出现,同伴交往的目的也不是学习与成长,而是欺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影响青少年自身和家庭,会给班级带来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班级团队凝聚力建设、打破班级里互帮互助的氛围。3.师生关系削弱进入初中,学生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会把老师当做权威的代表,对老师的身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该校部分教师传统的管理模式、观念等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了阻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师生关系逐渐削弱。比如,老师认为成绩优先,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喜欢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交流,对于成绩较差的不闻不问。此外,师生情感互动较少,学生与老师都希望能够贴近、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内心的感受。但迫于教学压力,师生间交流的时间、机会较少,也逐渐造成师生关系疏远,缺乏情感的链接,学生对老师出现冷漠的态度。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部分学生会因为电子产品的使用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与父母产生冲突,且沟通形式单一,易形成面对面的冲突,造成矛盾激化,而对于工作较忙的父母,多采用电话或者网络询问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比如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同学反映说,他们觉得父母这样做是不爱自己的表现。面对冲突,大多数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导致冲突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亲子间的信任感降低。另外,学生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总是要求他们顺从父母的意思,逐渐自己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觉得沟通受阻。(二)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学生个体的情绪性格等会影响到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不会主动与同伴、老师、父母沟通,而自己主动时,又会避开他。而情绪易激动、敏感的同学会与同伴、老师、父母有距离感、不易理解他人。此外,随着个体性别意识的加强,又受到个体性格不同的影响,对同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学生也会存在交往技能不足,比如,缺少倾听的能力,在与同伴、老师、父母相处时会出现困扰,进而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的状况。父母对子女要求高,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往往会造成孩子情感交流互动低,很难理解他人。务工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好好读书能够有好工作,往往在孩子学习上采用严格的教养方式,甚至认为打出来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忽略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样的方式往往容易产生冲突,使得家庭处于紧张的氛围中。3.学校因素学校把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摆在首要位置,忽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的提升,较少组织类似班会,甚至把班会作为考试课,使得学生主动交往的意愿降低,并且,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另外班级“小团体”的排他性,会与其他同学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同学相互之间能感受到被忽视、被排挤。班级里个人优势较强的学生能够获得同学、老师的支持,也渴望自己的能力能被大家认可,并且希望对方也有优势。对于不符合“小团体”标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变得不自信。4.社会因素首先,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和方式产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网络交往、虚拟性交往。并且手游、电视剧、小说的复杂性会误导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比如,学生沉迷于各种与现实脱节的言情小说,会以小说的人物标准选择现实中的朋友,阻碍其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其次,社会中各种价值观传入校园中,特别是功利化、攀比心、拜金主义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交往日趋世俗化,很少存在单纯的友谊。最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大,社会规范、标准不断增加,社会对青少年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青少年的压力逐渐增加,主动交往的意愿降低,交往圈子趋于固定并逐渐缩小。A市C中学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基于该中学青少年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笔者选取初二年级六班部分同学,共开展六次以“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为主题的小组活动。(一)服务目标第一,引导组员认识到与同学、老师、父母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帮助组员在与同伴、老师、父母的相处中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并能保持。第三,能够识别影响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并能够及时调整。(二)服务主要内容及成效1.认识青春期心理特点,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通过讲座的方式,使服务对象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每个特点中,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披露,分享在青春期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引导组员分享,工作者积极回应,由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引出会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案列强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积极意义,使组员意识到青春期与人际关系的相互联系,能够认识到青春期的特点,正确看待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找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所处的角色与自身的优势,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2.构建良好同伴关系,营造和谐班级氛围运用同伴游戏,由视频的方式引入此次活动的主题,让服务对象直观感受到校园暴力的形式与后果。其次,通过PPT展示、讲解校园暴力的定义、类型、应对办法及预防校园欺凌的方式。让同学们意识到校园欺凌给他人及自己带来的身体与心理上的伤害,呼吁同学们拒绝校园欺凌,学会相互关心,彼此包容、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工作人员根据同学的反映,加入讲解了校园暴力的内容,赢得了组员的认可,组员能够积极分享自己与同伴的故事,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到校园欺凌所带来的危害和严重后果,以及给被欺凌者会带去的创伤和痛苦,提升了他们关爱同学的意识,并学会接纳、认可所有同学,不以特殊标准评判同学,学会与同学相处。3.搭建师生沟通桥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首先,开展感受老师“多重角色”的思考分享,引导服务对象将老师比作身边人,找到与老师相处的合适模式,引出关键词理解与尊重。之后,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分享与老师相处的故事,使其他服务对象产生同感,社会工作者再进行自我披露,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最后,“我想对您说”活动,工作员分发纸条并说出要求,引导组员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完后工作员发放信封把纸条包装起来送与老师。组员逐渐熟悉工作人员,会主动提出建议意见,组员之间的沟通变得频繁。活动设计上具有突破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使组员对师生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更加注意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慢慢意识到自己发生的改变。4.正视亲子关系矛盾,采取合理解决途径首先,由视频引入,提醒服务对象注意视频中的关键词,比如,冷战、代沟。引发服务对象对自己与父母关系的思考。其次,用角色互换的方式重现与父母相处时的情景,并邀请三位服务对象分享与父母相处的故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提出解决方式。之后,和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与父母相处中产生矛盾的原因,解决矛盾的方式等。社会工作者讲解与父母相处中可运用的技巧,比如,换位思考、积极倾听,鼓励服务对象与父母多沟通交流。最后,布置家庭作业“与父母一起制定亲情计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收到了老师针对学生们的“我想对你说”环节的回信,与同学们分享。根据活动情况,增加了组员分享环节的时间,能够让组员更加完整的表达感受,效果较好。另外,工作人员讲解与组员讨论相结合,趣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让组员更好地理解亲子关系中的冲突,并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结论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经济快速发展等形式下,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应该被重视,并且社会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逐渐虚拟化、网络化,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处在学校中,社会工作需要与学校合作,构建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社会工作介入体系。在此次的小组活动中,组员对人际关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能够合理分析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小组工作介入的优势。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此次小组工作以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为目的,选取C中学为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的设计,使青少年意识到在与老师、父母、同伴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理性看待相处中出现的冲突,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青少年通过参与活动,体会了人际交往的意义,思考自己和他人在相处过程中的角色,学会沟通与表达,加深情感连接,对人际关系有合理的认知。在活动过程中,青少年从开始的不尊重老师、语言攻击同学、与父母沟通较少等慢慢改变,到最后学会了尊重与他人的关系,以积极地态度相处。小组工作的介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组活动准备与开展过程中,评估组员需求,制定小组计划书,包含小组活动目的、小组性质,具体活动设计、预计困难与解决方法等,共设计六节活动,并在第二节活动结束后,根据组员反应的班级里有排斥同学,语言暴力的现象,笔者修改了第三节活动,加入了校园暴力内容,在活动结束后,班级里的小团体排斥现象减少,并学会尊重有精神障碍的同学。整个小组活动都设计了符合主题的视频分享和游戏互动,笔者通过支持性技巧的运用,比如鼓励和积极帮助,协助组员积极融入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鼓励组员表达感受、讲述生活中的案列,一位组员分享与父母发生冲突时,通过冷静沟通、积极应对,使得冲突得到解决,引导组员间相互学习。从服务对象接受服务前后变化情况来看,服务对象满意度高,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小组工作为解决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途径,青少年的问题具有多样性,需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以不同角度介入,更好地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二)发挥小组工作优势,弥补学校传统教育的不足首先,小组工作比学校传统教育方式要好,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思想教育、班会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占领导和主导地位,没有切实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接受程度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尤为重要,能够弥补学校传统教育的缺陷,小组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参与活动创造了平台和契机,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策划活动,提出改善人际交往活动的意见与建议,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强调“助人自助”,相信组员能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中遵循案主自决、关注组员成长,组员参与。最后,小组工作开展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采用活动的方式介入,组员之间的距离感会减少,并且每节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玩游戏、角色扮演等,此次的服务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加入游戏会更加吸引到小组成员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性,使得活动更加有趣,小组活动的目标能够更好的达成。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面向在校学生,选取小组工作方法能够改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参考文献[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7.[3]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3.[4]齐学红,王飞,徐小丹等.中学生社会交往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55-63.[5]吴旻,刘争光,梁丽婵.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55-63.[6]肖雪,刘丽莎,徐良苑等.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4):468-476.[7]张亚男,周海玲.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21(2):79-81.[8]昝风燕.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J].科学大众,2021(3):426-428.[9]孙晓雪.“罗森塔尔效应”对构建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J].河北农机,2021(1):100-101.[10]闫楷汶.新时期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新丝路:中旬,2021(2):0095-0096.[11]杨欢.浅析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劳务承包合同(31篇)
- 创业孵化资源共享合同(2篇)
- 2025财务会计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天津市公共营养师之二级营养师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 过氧化氢双氧水项目建议书(立项报告)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四级营养师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 河北省管道直饮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船舶租赁合同
- 2025年中国水油平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提供服务合同范文
- 家用除湿机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雇人放牛合同模板
- 节能降耗知识培训
- 人教版(2024秋)数学一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测试卷课件
- 牛顿迭代的并行化算法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国际私法》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5)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建筑垃圾清理运输服务方案
- 2022-2023年北京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测试卷及答案(3套)
- 《篮球高运球和低运球》教案(共三篇)
- 什么是民营经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