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瘫病诊疗方案(一)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其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中医理论认为:引起面瘫的原因,主要是在人体机能低下时感受风寒、风热、热毒等外邪而发病。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失和,气血痹阻,经筋失养,面部脉络、肌肉纵缓不收。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所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而发面瘫。本病迁延不愈,邪郁化热,伤津灼阴,阴血不足,虚风内动,故见筋惕肉瞤、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诊断标准:急性发病。病前多有受凉史,如迎风乘车、窗下入睡等。症状:首先症状为患侧耳后、耳下或乳突区疼痛,1~2日出现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4日达高峰。多在洗漱时感到面肌活动不灵、羞明流泪、口角漏水,进食时挟食,发现面部歪斜而来就诊。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检查时发现皱眉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Bell)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由于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尚有如下表现:鼓索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镫骨肌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分型:风寒型: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或面部有蚁行感,面肌跳动,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风热型: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热毒型:起病突然,口眼歪斜,耳后疼痛,耳廓红肿发热疼痛,出现疱疹,面部疼痛,口干,口苦,咽喉肿痛,舌质绛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虚风内动型:多见于面瘫日久不愈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或有板滞感,面肌掣动,每于情绪激动或说话时发生口眼抽动,或闭目难睁。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面瘫病的治疗:发病当日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使病情早日恢复。一、急性期:发病7~10天内。针刺时多取远端穴位,面部穴位以轻浅刺激,以手阳明经穴为主。(一)中医治疗:风寒型: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取穴:风池(双)、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阳白(患)、四白(患)、合谷(双)、列缺(双)、血海(双)、太冲(双)。操作:上述穴位均采用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拔罐:大椎、肺俞、膈俞穴,留罐1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艾灸:面部做艾条回旋灸或面部温针灸,每次灸1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中药:以牵正散配合玉屏风散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白附子6-9g全蝎6-9g僵蚕6-9g当归9-12g柴胡9g防风9g葛根9g地龙9g白芷9g川芎9-12g炙甘草6g以上述处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400ml早晚分服。2.风热型: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取穴:风池(双)、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阳白(患)、四白(患)、合谷(双)、尺泽(双)、曲池(双)、血海(双)、太冲(双)。操作:上述穴位均采用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刺血:双侧少商、商阳点刺放血。每穴放豆大血5-10滴,每日1次,5次1疗程。中药:以牵正散配合银翘散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白附子6-9g全蝎6-9g僵蚕6-9g金银花15-30g连翘9-15g菊花9g板蓝根15-30g丹皮9-12g赤芍9-12g大青叶15-30g炙甘草6g以上述处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400ml早晚分服。3.热毒型: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取穴:风池(双)、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阳白(患)、四白(患)、外关(双)、合谷(双)、行间(双)、足临泣(双)、内庭(双)。操作:上述穴位均采用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刺血:大椎点刺放血加拔罐。每次放血10-20ml,隔日1次,5次1疗程。中药:以牵正散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白附子6-9g全蝎6-9g僵蚕6-9g龙胆草15-30g栀子9-15g生地9-15g板蓝根15-30g丹皮9-15g黄芩9g柴胡9g通草9g金银花15-30g蒲公英15-30g大青叶15-30g炙甘草6g以上述处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400ml早晚分服。(二)西医治疗:口服皮质类固醇,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泼尼松,剂量为30m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随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如系带状疱疹感染引起Hunt综合征可口服无环鸟苷5mg/kg、3次/d,连服7~10日。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均1次/d肌肉注射。可促进神经鞘恢复。理疗:急性期行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等有利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神经水肿。预防眼部合并症:由于不能闭眼、瞬目是角膜长期暴露,易发生感染,可用眼罩、眼药水和眼膏加以预防。二、恢复期:发病7~10天至3个月内。针刺面部穴可用中等或较强的刺激量,可配合电针治疗。治法:祛风通络,益气健脾。取穴: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禾髎;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下唇歪斜者,加承浆、夹承浆;目不能合者,加攒竹、太阳、瞳子髎或申脉、照海。额纹变浅者,加阳白、头维。操作: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补法,余穴均采用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闪罐:阳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每次15min,10次1疗程。中药:以牵正散六君子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白附子6g全蝎6g僵蚕6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薏苡仁30g陈皮9g半夏9g炙黄芪30g炙甘草6g焦三仙各15g生姜9g大枣5枚以上述处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400ml早晚分服。三、后遗症期治疗:患病3个月以后。这时面部穴位刺激量宜轻,以防倒错和面肌痉挛。治法:益气健脾,养血通络。取穴:=1\*GB3①阳白(患)、四白(患)、迎香(患)、牵正(患)、地仓(患)、颊车(患)、下关(患)、颧髎(患)、太阳(患)、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太溪(双)=2\*GB3②攒竹(患)、瞳子髎(患)、睛明(患)、迎香(患)、牵正(患)、地仓(患)、颊车(患)、下关(患)、颧髎(患)、血海(双)、阴谷(双)、阳陵泉(双)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1疗程。隔姜灸:阳白、下关、颧髎、地仓、颊车、气海、关元、足三里。每日1次,10次1疗程。穴位注射:阳白、攒竹、迎香、牵正、水沟、口禾髎、夹承浆、颧髎。每次选上述穴位2~3个,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混合注射,每穴0.5~1ml,隔日1次,10次1疗程。中药:补中益气汤和四物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党参15~20g炙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生麻9g柴胡9g陈皮9g生地15g白芍15g川芎15g丹参30g炙甘草6g以上述处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400ml早晚分服。诊断疗效标准: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分级标准祥见表: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Ⅰ级。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H-B分级Ⅱ级。有效:静止时,双侧基本对称,运动时,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分级Ⅲ级。无效:无明显变化,双侧不对称,和/或明显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H-B分级Ⅳ-Ⅵ级。HouseBrachmann分级量表分级程度特点Ⅰ正常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正常Ⅱ轻度功能障碍总体:可见轻度的功能障碍或连带运动。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运动功能良好,②眼用很小的力量即可闭合,③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Ⅲ中度功能障碍总体:双侧面部可见明显区别,但无严重的外形损害。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轻到中度运动,②眼用力可完全闭合,③口角有轻度的下垂Ⅳ中重度功能障碍总体:有明显可见的面肌瘫痪,外形损伤。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无运动,②眼完全不能闭合,③口角双侧完全不对称Ⅴ重度损害总体:仅有轻微可见的运动。静止时:双侧不对称;运动时:①前额无运动,②眼完全不能闭合,③口角轻度的运动Ⅵ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附]闪罐方法:病人侧卧,患者面部向上,医者左手稳拿火罐,右手拿镊子夹持点燃之酒精棉球,快速投向玻璃罐中,立即抽搐,并快速的将罐子罩在选定的部位上(通常选用患侧耳前下方,颧部及额部)速拔速起,巧妙配合,反复进行。每次以患者感到面部发热,医者视局部皮色变红为度。在闪罐的时候,动作要熟练、轻巧、敏捷,并随时注意罐壁热度,如罐子吸附很紧,不能立即拔下者,不可强行硬拔,以免撕伤皮肤;如在额部先用小罐闪罐时,所需酒精棉球要少些,含酒精量也不要太多,动作更应轻巧,一定要有镊子挟紧点燃之酒精棉球,切勿掉落,发生意外;闪罐速度要快慢均匀,过快时,患者面部不舒适,甚或由于火热的突然刺激,有可能造成烧伤;过慢者,由于火势减弱,罐子又不宜吸着。闪罐完毕后,要让患者用手掌在患侧面部反复进行轻轻按摩,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并嘱咐病者配带口罩,避免用凉水洗脸。回旋灸法: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一般艾火距皮肤约2~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温针灸:选取穴位,在针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有需施灸的疾病,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简便而宜行的一种方法。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燃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身体,并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发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按语]依据种医学经络学说之理,颜面主要乃手足阳明经脉循行之分布,观其受病所在,可知阳明经脉受病是为首当其冲。尽管本病无有生命之优,但是常常影响人之容貌,实为患者所苦。针刺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体会运用针刺加闪罐方法,其效显著。在病初起,刺激不宜过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慎防着凉受风。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不失时机,抓紧治疗,乃是病愈的关键。临床实践一再证明,治疗时间愈早,病程越短者,效果就好;反之则差。如果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者,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当然,如能坚持治疗,还有向愈的可能。然而还有极少数病人,虽经长期不间断的治疗,最终也不能解除面瘫之苦痛!其次,将息调养也甚为重要。如过度劳累,将息失宜,不慎风寒等,虽病已经治愈,还有可能再次复作。再度患病者,一般恢复均较首次得病为慢。这可能是由于肌体虚弱,抗御病邪能力低下的缘故。面瘫病诊疗方案(二)定义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吊线风等,系指突然一侧面颊筋肉弛缓,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其突然起病,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二、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制订、《针灸学》第五版教材进行诊断。三、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型: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型: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热毒型:起病突然,口眼歪斜,耳后疼痛,耳廓红肿发热疼痛,出现疱疹,面部疼痛,口干,口苦,咽喉肿痛,舌质绛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4.气血不足型:多见于面瘫日久不愈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或有板滞感,面肌掣动,每于情绪激动或说话时发生口眼抽动,或患侧闭目难睁。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或细弱。四、面瘫病的治疗: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使病情早日恢复。(一)急性期:发病7~10天内。针刺时多取远端穴位,面部穴位施以轻浅刺激,以手阳明经穴为主。中医治疗:①风寒型: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取穴:风池(双)、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阳白(患)、四白(患)、合谷(双)、列缺(双)、血海(双)、太冲(双)。操作:面部穴位选华佗牌针灸针直径为0.35mm1寸针,轻浅刺激,深约2~3分;余穴选1.5寸针直刺深约1寸,施以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拔罐:大椎、肺俞、膈俞穴拔罐,留罐5-1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艾灸:面部做艾条回旋灸,每次灸10-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②风热型: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取穴:风池(双)、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阳白(患)、四白(患)、合谷(双)、尺泽(双)、曲池(双)、血海(双)、太冲(双)。操作:面部穴位刺法同风寒型,余穴位选直径0.35mm1.5寸华佗牌针灸针直刺深约1寸,行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刺血:取双侧少商、商阳点刺放血。每穴放血5-10滴,每日1次。③热毒型: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取穴:风池(双)、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阳白(患)、四白(患)、外关(双)、合谷(双)、行间(双)、阳陵泉(双)、内庭(双)。操作:面部穴位刺法同前,肢体穴位取直径0.35mm1.5寸华佗牌针灸针直刺深约1寸,施以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刺血:大椎穴或翳风穴点刺放血加拔罐。每次放血10-20ml,每日或隔日1次。(二)恢复期:发病7~10天至3个月内。针刺面部穴可用中等或较强的刺激量,可配合电针治疗。治法:祛风通络,益气健脾。取穴:翳风(患)、地仓(患)、颊车(患)、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加减: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禾髎;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下唇歪斜者,加承浆、夹承浆;目不能合者,加攒竹、太阳、瞳子髎或申脉、照海;额纹变浅者,加阳白、头维。操作:面部穴位选直径0.35mm1.0-1.5寸华佗牌针灸针,平刺或斜刺0.5-1.0寸,可于地仓、颊车、阳白、攒竹处加电针,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刺激,通电15min左右;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补法,余穴均采用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闪罐:取阳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等穴,每次闪罐1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三)后遗症期治疗:患病3个月以后。面部穴位刺激量宜轻,以防倒错和面肌痉挛。治法:益气健脾,养血通络。取穴:=1\*GB3①阳白(患)、四白(患)、迎香(患)、牵正(患)、地仓(患)、颊车(患)、下关(患)、颧髎(患)、太阳(患)、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太溪(双)=2\*GB3②攒竹(患)、瞳子髎(患)、睛明(患)、迎香(患)、牵正(患)、地仓(患)、颊车(患)、下关(患)、颧髎(患)、血海(双)、阴谷(双)、阳陵泉(双)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选直径0.35mm1.5寸华佗牌针灸针,面部穴位施以平刺或斜刺,余穴直刺,进针约1寸左右,并可于下关、颧髎等穴施以温针灸。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隔姜灸:取阳白、下关、颧髎、地仓、颊车、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穴位注射:阳白、攒竹、迎香、牵正、水沟、口禾髎、夹承浆、颧髎。每次选上述穴位2~3个,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0ug(或加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作穴位注射,每穴0.5~1ml,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五、诊断疗效标准: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分级标准详见表: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Ⅰ级。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H-B分级Ⅱ级。有效:静止时,双侧基本对称,运动时,中度功能障碍,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分级Ⅲ级。无效:无明显变化,双侧不对称,和/或明显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H-B分级Ⅳ-Ⅵ级。[附]1.闪罐治疗:处方:阳白(患)、下关(患)、地仓(患)。操作:选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和3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用24cm止血直钳把棉球夹紧,浸润95%医用酒精后点燃,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交替吸附于患侧阳白、下关、地仓穴处,每穴位处停留约1秒钟,马上取下,再拔上,再取下,如此不断反复,每次闪罐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5天,一月为一疗程。2.回旋灸法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一般艾火距皮肤约2~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烧伤皮肤为度。3.温针灸选取穴位,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艾卷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燃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身体,并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4.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3-5m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随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六、诊疗方案的来源:我科根据建科46年门诊病历56万份,汇同建立病房20年约2516例患者,至2002年,共治疗门诊面瘫患者572286例,住院患者4700例。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临床科研课题,如“闪罐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临床研究与评价”、“大椎点刺放血治疗早期风热型面瘫的疗效观察”、“艾灸协同针刺治疗面瘫早期(风寒症)评价有效性的随机、单盲、安慰灸对照研究”。在十五重点专科建设周期内,我们共治疗门诊患者49764例,住院患者940例。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0%、99.5%七、疗效评估:针灸治疗面瘫疗效确切,主要表现在:1.明显缩短急性期,迅速遏制面神经继续受损;2.提高了疗效;3.缓解或消除面瘫引起的肌肉萎缩、联带运动、肌肉痉挛以及倒错现象,提高了生活质量。八、难点分析与解决措施:面瘫后遗症出现肌肉萎缩、联带运动、倒错现象为治疗难点,对于肌肉萎缩,我们采用局部水针疗法;对于联带运动,采用经筋排刺法;对于倒错现象,采用交经巨刺与刺络拔罐相结合。经上述治疗,疗效不甚明显,方法有待改进与完善。九、主攻方向与创新研究: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研究与面瘫后遗症的治疗,为我们的主攻方向,面瘫治疗的皮部针法为我们的创新研究。面瘫病诊疗方案(三)1、面瘫概述:面瘫又称口眼歪斜。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时,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2、诊断要点:1)急性起病。2)周围性面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3)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3、辨证论治:1)急性期①风寒阻络证主症: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症: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脉象:脉浮紧。治法:祛风散寒,解表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味。风热阻络证主症: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兼症:伴咽干、咽痛。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脉象:脉浮数。治法:祛风清热,解表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味。③风痰阻络证主证: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睑闭合不全。兼症:伴脘闷恶心。舌象:舌质淡红或暗,苔白腻。脉象:脉浮滑。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味。风邪入络证主症: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睑闭合不全。兼症:伴恶风,无明显寒热表现。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味。热毒入络证主证:起病突然,口眼歪斜。兼症:耳后疼痛,耳廓红肿发热疼痛,出现疱疹,面部疼痛,口干,口苦,咽喉肿痛。舌象:舌质绛红,苔黄厚或黄腻。脉象:脉弦滑或弦数。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分析:急性期本病多因起居不慎、烦劳体倦,或因素体亏虚,气血不足,导致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风寒、风热、热毒)乘虚入侵面部经络,夹伏痰走窜经络,致经络痹阻,气血不通,筋脉失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出现口眼歪斜。病性多属标实,病位在面部经筋。涉及肺、脾、肝等脏。因患病时间较短,积极治疗,预后良好。治疗: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面部穴位取患侧,远端肢体穴位取双侧)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配丰隆;风邪证,配太冲;热毒证,配大椎穴或翳风穴点刺放血加拔罐,每次放血10-20ml。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使病情早日恢复。针刺每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12次一疗程。方义: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其余为局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疏调经筋。翳风可祛风止痛,适于初病耳后疼痛。大椎点刺放血具有清热解毒功效。2)恢复期及后遗症期①瘀血阻络证主症: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日久不愈。舌象:舌质淡暗或紫暗,舌下络脉迂曲,苔白。脉象:脉细涩或弦细。治法: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或四物汤加味。②气虚痰瘀内阻主症:口眼歪斜,日久不愈。伴面部肿胀,全身乏力。舌象:舌质淡或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脉弦滑,重按无力或弦细滑。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药: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③气血不足(中气不足)主症:面瘫日久不愈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或有板滞感,面肌掣动。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象:脉弦细或细弱。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味或补中益气汤加味。分析:本期多因久病不愈所致,久病入络,痰湿、瘀血阻滞,面部经络痹阻不通,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因气血不足)面部皮肤筋肉失于濡养,故见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有时伴有联动,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面部经筋。涉及脾、心、肝等脏。因患病时间较久,预后较差。治疗:主穴:=1\*GB3①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太阳、牵正、合谷=2\*GB3②攒竹、瞳子髎、睛明、颧髎、迎香、禾髎、水沟、承浆、合谷(面部穴位取患侧,远端肢体穴位取双侧)配穴:瘀血阻络型加血海、三阴交;气虚痰瘀阻络型加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气血不足(中气不足)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并百会、气海、关元悬灸。操作: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面部穴位采用平刺或斜刺0.5-1.0寸,采用中等或较强的刺激量,可配合电针治疗。可于地仓、颊车、阳白、攒竹处加电针,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刺激,通电15min左右;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补法,余穴均采用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12次一疗程。患病3个月以后,面部穴位刺激量宜轻,以防倒错和面肌痉挛,并可于下关、颧髎等穴施以温针灸。方义:在恢复期,面部局部取穴较急性期多,且刺激量加大,提高面部肌肉的兴奋性,加速瘫痪肌肉的恢复。针对后期出现的痰瘀、气血不足等问题,配合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丰隆并悬灸百会、气海、关元,使患者体质得到调整,有利于面瘫的恢复。其他治法:①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耳后翳风穴刺络拔罐对于急性期伴耳后疼痛者,疗效明显。②电针:取穴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如通电后,见咬牙者,为针刺过深,刺中咬肌所致,应调整针刺的深度。适用于面瘫的恢复期。③穴位贴敷:将特制药膏贴于牵正穴或耳后翳风穴,2-3天换药一次,面瘫各期均适用。④中药熏蒸:采用中药熏蒸机熏蒸面部对于急性期或中晚期患者均有一定效果。⑤闪罐治疗:处方:阳白(患)、下关(患)、地仓(患)。操作:选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和3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用24cm止血直钳把棉球夹紧,浸润95%医用酒精后点燃,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交替吸附于患侧阳白、下关、地仓穴处,每穴位处停留约1秒钟,马上取下,再拔上,再取下,如此不断反复,每次闪罐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5-6天,一月为一疗程。急性期过后多用。灸法:回旋灸法: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一般艾火距皮肤约2~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烧伤皮肤为度。适用于面瘫各期。温针灸:选取穴位,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艾卷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燃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身体,并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适用于面瘫中后期。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3-5m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随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适用于面瘫中后期。⑦针刺手法针疗仪:1次/日,30分钟/次。⑧TDP或红外线照射治疗:1次/日,30分钟/次。⑨蜡疗:1次/日,30分钟/次。⑩可口服连花清瘟胶囊、灯盏生脉胶囊、补中益气丸等,静点清开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面瘫病诊疗方案(四)概述:面瘫又称口眼歪斜,系指突然一侧面颊筋肉弛缓,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病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面神经麻痹。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多发,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要点: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内科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三)症候诊断1.急性期①风邪入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吃饭夹食,饮水漏水,可伴患侧面部肌肉跳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②风寒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吃饭夹食,饮水漏水,可伴患侧面部僵硬、拘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③风热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吃饭夹食,饮水漏水,可伴咽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④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吃饭夹食,饮水漏水,可伴脘闷恶心,患侧面部肿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⑤热毒入络证: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吃饭夹食,饮水漏水,耳后疼痛,耳廓红肿发热疼痛,出现疱疹,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2.恢复期及后遗症期①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日久不愈,可伴有全身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暗,舌下络脉迂曲,苔白,脉细涩或弦细。②气虚痰阻证:口眼歪斜,日久不愈,可伴有面部肿胀,全身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③气虚痰瘀内阻证:口眼歪斜,日久不愈,可伴有面部肿胀或疼痛,全身乏力。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下络脉迂曲,苔白腻,脉弦细滑。④气血不足(中气不足)证:面瘫日久不愈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或有板滞感,面肌萎缩或掣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二、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针灸治疗: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面部穴位取患侧,远端肢体穴位取双侧)配穴:风邪证,配太冲;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尺泽;风痰证,配丰隆;热毒证,配大椎穴或翳风穴点刺放血加拔罐,每次放血5-10ml。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使病情早日恢复。针刺每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10次一疗程。2.中药治疗①风邪入络证治法:祛风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味。②风寒阻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味。③风热阻络证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方药:牵正散合桑菊饮加减。④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牵正散合二陈汤加减。⑤热毒入络证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二)恢复期及后遗症期1.针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汉名词对比课件
- 2024年度企业资产重组保密协议3篇
- 服务管理技巧
- 公司股权分配的协议书范本2篇
- 教学志愿者培训课件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的技术要求与成果归属2篇
- 消化道病人的护理
- 铺砖施工劳务合同范本
- 物流线路承包合同
- 《政府采购法律培训》课件
- 会议室改造实施方案
- 《安全员日常工作》课件
- 稻谷收购合同-早籼收购合同模板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2024年资格考试-PMP项目管理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吉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13.2 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2024转向节设计标准
- 《习作:-即景》说课(课件)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 外研版(2019) 必修第一册 Unit 5 Into the wild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