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全国T8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全国T8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全国T8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全国T8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全国T8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全国T8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来,“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潮流”。国风服饰和美妆等率先在消费层面打开了“传统文化+时尚风潮”的流量池;多个文化旅游景区举办的“游客背古诗,景区送门票”等活动,广受游客欢迎;“围炉煮茶”“穿汉服游古城”和八段锦公益健身课等更是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国风生活方式。加强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的深度联结,让传统文化真正能够为人民所需、所用、所享,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透视当下的“国风热”现象,有两个转变值得关注:其一,“国风热”已从最初由商业驱动的消费活动向由文化驱动的民族认同转变,人们甚至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转换为新潮的日常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交互融合;其二,在“国风热”带动下,公众不再是传统文化被动的接受者与聆听者,而成为主动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公众从宏观的文化认同中建构起一种微观的自我认同。换言之,“百姓搭台,文化唱戏”开始成为“国风热”的显学,同时也开启了一条以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文化认同之路。“国风热”折射出的国民心理、时代契机和未来趋势,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国风热”体现了人们从“消费外求”到“文化内求”的心理需求转变。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舶来的消费品等逐渐走进国人日常生活,“消费外求”曾一度被视为新潮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百姓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人们对新潮的期待目光开始由外转内,“文化内求”日趋强烈,即人们愈发希望被遮蔽在现代生活之下的传统文化重新被照见。不仅如此,社会的高速运转对现代人在时间感知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挤压”,让传统文化中所包蕴的“慢生活”和“慢美学”等特质,在当下更显弥足珍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已不满足于对其在物质和符号等层面的单一呈现形式,能够以“新潮”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才是国风的真正魅力所在。其次,数字传播打破国风圈层壁垒,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喜好国风并非近来之事,汉服圈是其典型代表。其爱好者往往因有着共同的趣缘而相聚,具有极强的圈层属性。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多点式、透明化和即时性的传播样态打破了以往的信息、趣缘及主体壁垒,同时也赋予了其他主体对国风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更多解释、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最后,“国风热”之所以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生活“新潮流”,并将多元主体吸纳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行列中来,实则呼应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取向的更新。相较于以往单向度的、涉及少部分人群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人们更希望能从自身情感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汲取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养分的同时,也能寻找到令自身、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深度联结的精神纽带。而这种认同取向的更新,恰恰是让国风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能够持续“火”“热”的文化底色。总之,“国风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挖掘和主动阐发,而且也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协调的进程。因此,只有调动更多人参与国风传播的主动性,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展演者,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持续并行;只有激发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积极性,让人人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摘编自梁思璇、曾一果《传统文化何以成为现代生活“新潮流”?》)材料二:“传统文化原来这么潮!”近年来,这样的感叹越来越多。年轻人穿汉服,复刻古代饮食,以古典民族乐器演奏时下流行歌曲,用3D引擎等工具复原长安城……种种新时尚,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年轻人喜爱,因其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一方面,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希望借助数字时代的多样渠道,亲近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年轻一代将现代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不仅给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带来了崭新面貌,也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舞台。年轻人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一方面,从细致入微的缂丝制作教程到惊艳的汉服变装,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和在线音乐平台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作品展示给更多人。另一方面,平台不仅是信息分享的场所,更是充满互动和情感共鸣的文化社区。社区化的互动机制,也为年轻人的创作热情注入了强大动力。青年人正日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青年人也面临着文化内容创作专业性不足、深度欠缺等问题,迫切寻求专业性、系统性知识。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正身体力行地向年轻人传播民乐知识、古典诗词等,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而这种“双向奔赴”,将进一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时代舞台。(摘编自季芳芳《传统文化为何越来越“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国风热”兴起,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大众视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潮流”,体现在服饰、美妆、旅游等多个方面。B.在“国风热”现象中,公众的角色发生转变,他们由过去的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与聆听者,成了主动的传播者、实践者与示范者。C.“国风热”体现了人们心理需求的转变,从追求外来的新潮消费品到更加注重内在的传统文化价值,寻求“慢生活”和“慢美学”。D.数字传播的发展打破了国风圈层的壁垒,使得更多主体能够参与解释、实践和传播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风热”的兴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热”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B.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让国风文化能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C.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复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D.数字平台既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创造了机会。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中“国风热”现象的一项是(3分)A.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琵琶、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B.在网络平台上,古风歌曲和古风舞蹈视频受到众多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和模仿。C.一些融合书法、国画等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受到追捧。D.汉服爱好者们穿着各式汉服,佩戴古风饰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4.“国风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请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并呈现出“潮”流趋势的原因。(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路人老耿笛子下午,老耿老两口下公交车往老表住的小区走去。前面突然一阵人群骚动,传来惊叫声。老耿快步走近,见两个男人在抢夺一把U型铁锁。地上有个摔烂了的蛋糕,还有散落一地的苹果、梨。打架的两个男人,一个五六十岁,高个块头大,另一个瘦子,个矮且黑,额上青筋暴突,眼神凶狠,抬脚狠踹。围观群众喊快报警,惊呼要出人命了。围观的人只敢隔着一段距离大喊不要打,没人上前制止,怕被误伤,毕竟那把大号铁锁看着太吓人。老耿见状就要冲上去,被老伴一把扯住:危险,等警察来!“我就是……”“不,你早退休了。”老伴急忙掐断老耿的话,使劲扯住他的胳膊。瘦矮个脸色铁青,豁出命的样子。大块头的脸渐渐憋成猪肝色,嘶声叫喊,眼睛不时望向围观者。老耿迅速挣脱老伴的手,大喊住手,人已箭步飞至,右手闪电般抓住两人争抢的铁锁。胶着状态的两人都怔了怔。大块头满脸的悲愤惊恐,不停地喘气。不要打架,都放手!老耿说着去掰矮个的手,对面的手指钢条般紧紧钳住铁锁,掰不开。老耿转去掰大块头的手,没想到轻轻一下就开了,似乎就等着有人来这么一下。老耿挡在两人中间。直觉告诉他,此刻的矮个像个被点着导火索的炸药包,火苗虽已被他掐灭,但得防备再次复燃。老耿对大块头说,赶紧回家吧。不怕家里人担心吗?大块头愣了下,慢慢弯腰蹲下,捧起地上的蛋糕盒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试图把摔塌了的蛋糕复原。可哪能啊,他急红了眼,捧着蛋糕起身走了。背影里,能看到他不时抬起袖子在脸上揩一把。肥佬也真是的,买个苹果挑挑拣拣嫌七嫌八。就是,都给他优惠了又说不够秤非要多拿一个走,他咋不干脆说不要钱送他吃?老耿从众人七嘴八舌中大概知道了事由:大块头买苹果为了多占便宜,说诈秤,把瘦矮个激怒了。唉,这肥叔和我住同个小区,无儿无女,他老伴常年生病,钱大多去买了药。刚听他说今天生日,蛋糕是开甜品店的侄子送的。旁边一大姐说完,现场又一阵静默。大块头处境令人心酸。老耿更为瘦矮个担心。刚才在掰手时,发现他手背有两道刀砍、疤痕。凭职业经验,这绝不是一般的伤。此刻瘦子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脸沮丧。老耿蹲下来捡起地上磕出了大小不一“瘀伤”的水果。老伴和旁边的两位大妈也加入捡果行列。跟大块头同楼的大姐忍不住说瘦子:“还好这位阿叔出来劝,不然都不知后果怎样,我现在心还怦怦跳啊。”“我最恨别人冤枉我,说我诈秤。”瘦矮个恨恨道。“那也不能把人家的蛋糕砸了。他多难得才吃一次蛋糕,看他都快气疯了,我刚才真担心你会被他用锁砸死。”“砸死最好!”瘦矮个像在跟谁赌气。“说这话就没意思了,大男人没点家庭责任感。有为老婆孩子想过吗?死死死的!”老耿的老伴把刚才受到的惊吓完全置换成愤怒,狠狠砸给瘦子。“我没有家!早就没啦!”呃!他像喝水被呛到,咳了起来。老伴从车上扯下一个塑料袋,把磕得惨不忍睹的苹果、梨捡进袋子,装到不能再装,然后放到电子秤上说:“多少钱一斤你说了算,我可以回家做苹果饼。”又有两个人跟着去扯塑料袋,有的捡苹果,有的装梨子。阿婆大妈们听到他的话,纷纷动了恻隐之心,个个把袋子装得不能再装为止。见此情景,矮个竟喉咙发紧,话里带着浓重的鼻音:“这些苹果梨子摔到很难卖得出去,多谢大家不嫌弃。他坚决只收半价的钱。”“是我自己的错,怪不得别人。”瘦矮个见老耿盯着他手背上的刀疤看,又下意识地缩了缩手,像在自言自语:“我以后会想想后果,再不会随便动怒了。”今晚的老耿很开心。他给自己和老伴倒上小半杯红酒。“不喝,你高兴我不高兴。死老头子,为你担惊受怕了二三十年还不够,好不容易熬到你退休,以为可以安心了。”老耿赶紧哄起来,他把酒杯举到老伴面前:“我今天阻止了一场悲剧,高兴啊!有你的功劳,来,老头敬你。”老伴不再绷脸,接过酒杯放一边,严肃地盯着老耿说:“毕竟是退休的人了,要服老啊。”老耿嗯嗯嗯地点头如捣蒜。老伴丢给他一个白眼。她知道答应了也白搭,下次遇到这类情况,老头子还是会不要命地冲上去的。“那人绝望的哀号让我整整三天没能睡好啊。”老耿又说起他当警察的往事:“以前,有个犯人,曾当着我的面痛哭流涕地忏悔,说当时打架是一时冲动昏了头,如果当时有个人上来干预一把,也许悲剧就能避免。他哭说,可惜我命中没有贵人啊……”这次老伴没有嫌弃,任由他说。等他说完,再给他递上一条热毛巾。(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老耿和老伴下公交车后遇到的一场突如其来的争执,这一情节设置既引出了主要事件,也营造了紧张的氛围。B.大块头与瘦子之间的争执起源于买水果时的误会和不满,大块头怀疑瘦子“诈秤”,而瘦子则对大块头的挑剔感到不满。C.老耿在劝架的过程中,细心地观察到瘦子的手背上有刀疤,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瘦子可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复杂的个性。D.小说结尾老耿向老伴讲述的犯人忏悔故事,目的是解释挺身而出劝架的原因,即他深知及时干预对于避免悲剧的重要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老耿的“箭步飞至”和“死死抓住”等动作,展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敢。B.小说中对大块头和瘦子的背景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而且也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C.小说通过描写老耿老伴的担忧以及阿婆大妈们的善意,向读者展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也使得老耿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D.同《祝福》一样,作者在小说中也巧妙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大妈们的对话来构建整个故事,让读者逐渐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8.小说结尾老耿向老伴讲述犯人的忏悔,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请结合文本,谈谈“老耿”这一人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先主①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材料二:于时韩(遂)、马(腾)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②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卷十,有删改)材料三:赤壁之战,(曹)操之必败,(周)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忌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有删改)【注】①先主:指刘备。②魏武:指曹操。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吴凭江A而守B矢石C不及D举E全吴F以馈一军G而粮H运于无虑之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指“后退,退却”,与《苏武传》中“引佩刀自刺”的“引”含义不同。B.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在文中代指三国时期占据江东地区的孙吴政权。C.老,指“使困乏”,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D.微,指“没有”,与《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赤壁之战中,刘备遣诸葛亮与孙权展开结盟,双方联军水陆并进,共抗曹操;曹操因军中瘟疫流行,伤亡惨重,终致大败,无奈撤退。B.赤壁之战前,曹操占据优势,但未能充分利用。裴松之认为,曹操的失败非战之罪,而是运数和疫情所致,其战略决策本身并无失误。C.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周瑜必胜,原因众多。曹军舍骑用舟,以短击长;曹军骄兵必败,吴军奋战则胜;曹操沿用官渡旧法,战术不当。D.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赤壁之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中包括战术选择、兵力对比、疫病影响,以及战略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原因,请分析其异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古意报袁功曹①(南朝)江淹从军出陇北,长望阴山云。泾渭各异流,恩情于此分。故人赠宝剑,镂以瑶华②文。一言凤独立③,再说鸾无群。何得晨风起,悠哉凌翠氛。黄鹄④去千里,垂涕为报君。【注】①袁功曹:名炳,字叔明,任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②瑶华:美玉之称。③凤独立:指宝剑上刻下的文字。④黄鹄:天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从军出陇北”既点明了诗人的行程起点,也隐含了诗人对未知边塞生活的忧虑与期待。B.三、四句运用地理、自然意象,巧妙地将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相结合,表达了别后的隔阂感。C.友人赠以装饰精美的宝剑,并镂刻珍贵赠文的细节,透露出对即将到来的与诗人离别的不舍。D.“瑶华文”与“凤独立”“鸾无群”相呼应,共同彰显诗人与友人这份深厚情谊的独一无二。16.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语文课上,老师讲到《红楼梦》中的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丽丽想到这刚好对应《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这两句。(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将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与词人所驾的一苇小船融合在一处,在大小的对比中产生了特别的表达张力。(3)“吟”或“啸”乃古人抒发情感、吐露心声的惯常手段,在古诗词中颇为多见,例如“______,______”两句,便是明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分)在第31个国际家庭日,多地举行弘扬优良家风家教的系列活动,让重视家庭、爱护家人、重视家教、传承家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化育人心。无论是司马光的“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还是张道洽的“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无论是房玄龄的“人皆因禄福,我独以官贫”,还是包拯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一缕缕温馨醇美的家风从家庭港湾吹来,也将勤俭持家、洁身自好、重诺守信、轻财尚义、公而忘私、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撒播到千家万户,让良好家风、优良家教得到创造性、时代性的光彩再现。家,(甲),它更有相互联动、彼此互动的情感连接和能量牵引。因此,平时再忙碌,也要为这个居所预留“感受得到的暖意”,注重反哺家人,小心呵护家庭,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情感的小屋”。遗憾的是,一些人对于不能立刻带来经济回报的家风继承、家庭建设等有所忽视,其结果便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缺乏饱满淳厚的精神指导、率先垂范的家长引领,带来不少问题。这些事实告诫我们,没有良好家风的传承,社会发展、家庭发展和个人发展就容易A______,出现失衡。而那些注重家风引导的家庭,关心家庭成员的发展,(乙)。比如傅聪说,他之所以成长为世界级钢琴演奏家,与父亲傅雷的严厉约束关系密切——“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家风中蕴藏的道德能量、价值能量,为人和社会带来了厚重而致远的强劲推动力。“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①现代化社会更要把“好家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②用饱满的爱心化解隔阂,③用不倦的学心兼收并蓄,④用浓浓的孝心奉养长辈,⑤用默默的善心温暖家庭,⑥养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B______,泽被万家。18.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其构成排比句式,保持文段语意完整。(4分)______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______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______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______2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请根据上面的材料,针对“传承家风”写一则短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100字左右。(6分)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或是一段不断选择的旅程,我们在选择中逐步成长,收获满满;或是一条无法选择的既定之路,勿论结果,都需坦然接受。但不管如何,人生都是一场不断前行的探索之旅,我们需勇敢面对,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题目1236710111215答案BCABDBDGCBD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无中生有,“主动的传播者、实践者与示范者”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在‘国风热’带动下,公众不再是传统文化被动的接受者与聆听者,而成为主动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可知,“示范者”无中生有。【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C项,以偏概全,“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复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错,材料一原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年轻人喜爱,因其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一方面,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希望借助数字时代的多样渠道,亲近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可见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原因并非只是“希望通过复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还有文化自信以及亲近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等原因。【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只体现了现代流行音乐对传统乐器的融合与创新,没有体现材料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传播,也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结,不属于“国风热”现象。其余三项都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时尚风潮的结合紧密相关,是“国风热”现象的体现。【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4.①“国风热”以创新方式重燃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了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②“国风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③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国风热”使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触达各年龄层和群体,实现了跨代、跨地域的传播。④“国风热”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了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题干要求概括分析“国风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首先,“国风热”激发了文化传承的热情。材料一中提到,“国风热”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热爱。这种新潮流不仅体现在商业产品和消费活动中,更深层次地,它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得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来。其次,“国风热”推动了文化创新。材料一中强调,“国风热”呼应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取向的更新,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现。相反,“国风热”在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推出了众多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这种创新性的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气息,推动了其现代化转型和发展。再次,“国风热”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材料二指出,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样,“国风热”借助数字传播等现代科技手段,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这些新渠道使得传统文化能够轻松触达年轻人群体,实现了跨代、跨地域的有效传播。最后,“国风热”强化了民族文化自信。材料二中描述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这种热潮让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从而更加珍视和自豪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种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为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②国民文化自信心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和珍视本土传统文化。③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以更新潮的方式呈现,打破了传播壁垒。④年轻人通过传统文化表达个性和态度,符合其审美和价值观。⑤互联网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⑥需求专业人士和创意产业的介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潮流’”可以看出,“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百姓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强大,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逐渐增强,这使得人们开始更加珍视和推崇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流行。材料一中提到“数字传播打破国风圈层壁垒,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这表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更新潮、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从材料二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可以看出,年轻人倾向于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这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也是传统文化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二中提到“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舞台”,这说明互联网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流行。根据材料二中的“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正身体力行地向年轻人传播民乐知识、古典诗词等,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可以看出专业人士和创意产业的介入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吸引人,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现代化转化以及时尚化表达。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大块头怀疑瘦子‘诈秤’”的表述有误,根据原文“老耿从众人七嘴八舌中大概知道了事由:大块头买苹果为了多占便宜,说诈秤,把瘦矮个激怒了”可知,大块头说“诈秤”并不是怀疑,而是他确实为了多占便宜而这样做,由此激怒了瘦子。【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7.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作者在小说中也巧妙运用倒叙手法”错,本篇小说是按照顺叙进行叙述的,先写老耿遇到大块头和瘦子打架,再写他制止打架、了解打架缘由,最后写老伴的埋怨以及老耿讲述曾经遇到犯人的事情;“通过大妈们的对话来构建整个故事”错,小说主要是通过老耿的行为来构建故事。【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8.①与小说开头老耿挺身劝架相呼应,使作品结构更加完整严谨。②通过犯人的忏悔,交代了老耿劝架的原因,即他深知及时干预对于避免悲剧的重要性。③升华主旨,通过犯人的忏悔,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与善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④丰富了老耿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作为退休警察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善良品质。【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以及作者构思的独特之处的能力。【解题思路】分析小说结尾写老耿向老伴讲述自己当警察时遇到的犯人忏悔的事情这一情节设置的作用,可从作品结构、故事情节、作品主旨、人物形象、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小说结尾老耿向老伴讲述犯人的忏悔,在作品结构上,与开头老耿劝架的行为形成了呼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情节上,通过犯人的忏悔,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老耿劝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在作品主旨上,这一情节也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让人意识到及时干预对于避免悲剧的重要性,赞扬了老耿勇敢制止冲突的精神;在人物形象上,通过老耿的讲述,使老耿的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了他作为退休警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老耿的行为体现了同情与悲悯的品格,他对不幸者给予关怀和帮助,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和善意。②老耿坚守正义与良知,勇于介入冲突,捍卫社会公正,为社会树立了正面的道德榜样。③老耿展现了退休不退志的精神,即使年岁已高,依然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鼓励了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④老耿的行为促使他人勇于面对并改正错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的成长与改变。【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题思路】“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这段话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在文中,老耿挺身而出,及时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在当下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老耿在面对大块头和瘦子的冲突时,出手制止,用实际行动给予不幸者关怀和帮助。这种行为体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悯之心,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和善意,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互爱精神的体现。其次,老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介入冲突,展现了他对正义的坚守。他通过自己的勇敢行为,不仅维护了当时现场的秩序,也为社会树立了坚守正义和良知的道德榜样,这种品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再次,虽然老耿已经退休,但他并没有选择安逸地享受晚年生活,而是依然保持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退休不退志的精神,鼓励了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这也是老耿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重要社会意义之一。最后,老耿的勇敢介入和劝解,不仅化解了一场可能的悲剧,还促使瘦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表示会“想想后果,再不会随便动怒”。这体现了老耿的行为对于促使他人勇于面对并改正错误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力量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的成长与改变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G【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题思路】这句话的大意是: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吴凭江而守”中“吴”是主语,“凭江而守”是谓语,表示东吴军队依靠长江来防守,结构完整,意义明确,应在“守”字后断开;“矢石不及”中,“矢石”是主语,表示“弓箭和石头”,“不及”是谓语,表示“不能达到或攻击到”,语意完整,应在“不及”后断开;“而粮运于无虑之地”中“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粮运”是主语,表示“粮草运输”,“于无虑之地”是状语,语意完整,应在“而”前断开。即B、D、G三处需断开。附原文标点: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化常识与文言词句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后者指“拿起,举起”。B项,表述正确。C项,前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以……为耻”。D项,表述正确。【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根据材料二“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可知,裴松之认为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因此“其战略决策本身并无失误”表述错误。【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3.(1)荆州人佩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2)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1)惮:畏惧,害怕。非……所……:否定判断句。(2)骄:骄傲,骄纵。奋:奋发,振作。【评分标准】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惮”“非⋯⋯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骄”“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相同点:都强调曹军骄傲自满。不同点:①材料二强调疾疫对曹军的影响,导致战斗力大减;②材料三则关注于战术选择和军队士气的问题。【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材料二和材料三在分析赤壁之战失败原因时,共同强调了曹军的骄傲自满心态,材料二提到曹军兵多将广,却因骄傲心态而轻视敌人;材料三则强调了曹军因兵多而骄傲,未能充分重视周瑜和吴军的实力。在不同点方面,结合“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可知,材料二强调疾疫对曹军的影响,导致战斗力大减;结合“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等可知,材料三指出曹军舍长取短,放弃擅长的骑兵战术而转为舟战,同时,还提到刘表新降之众人心不稳,对曹军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相同点1分,不同点每点1分,共3分。有其他答案,意思接近、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刘备派遣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派遣周瑜、程普领军数万,与刘备合力,与曹操在赤壁交战,大败曹军,焚烧了曹军战船。刘备与吴军水陆大军齐发,追击曹军直到南郡,当时军中又暴发瘟疫,曹军伤亡惨重,曹操(只好)撤退回去了。材料二: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稳稳坐守郢都(指荆州)以威德怀柔江东,这是很明白的事了。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之地。荆州人佩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败了,怎么可以说能够安抚敌人,使他们来归降呢?曹操趁这刚刚平定江、汉之地,威震扬州、越州的时机,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倚靠荆楚的水军,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兵败赤壁,那是运数啊。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这是上天的力量,难道是人事的失误吗?所以魏武帝向东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来平定张鲁,蜀地一日间就发生数十次动乱,刘备即使斩杀兵将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对局势估算错误,后悔也来不及,这就是一个此类事件的例子。材料三:赤壁之战,曹操一定失败,周瑜一定获胜,不只有一个原因。(曹操)舍弃骑兵选择舟战,已是放弃优势而凭短处争胜了。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来攻下荆州、吴地,曹操打败袁绍,并不是打战获胜的,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用这种战术来对付吴国就错了啊;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越坚守那么兵力越强盛、粮食越充足,而人气越旺盛,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这又是一个原因。北方的军队二十万,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依仗他们把他们当作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的士兵又向来没有远征的志向,因此黄盖的火一引燃而人们都惊骇溃散,荆州想回到故土的人先逃跑了,这又是一个原因。综合这几个失败的原因,足以看出周瑜的英明;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能分析到这些方面,那么用兵的忌讳,以及敌人是否值得畏惧,都是可以通过事先的分析而加以料定的。15.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共同彰显诗人与友人这份深厚情谊的独一无二”理解不当,“瑶华文”指的是宝剑上华美的纹饰,它象征着友情的珍贵;而“凤独立”“鸾无群”更多地是在表达诗人的清超卓越、独立于世的高洁之志,并不是强调与友人情感的独特性。【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6.①深切的离别之情。诗人以“黄鹄”自比,“千里”象征路途遥远,“垂涕”表现了离别的哀伤,透露出对友人的深切不舍。②对追求远大抱负的坚定决心。诗人以“黄鹄去千里”自喻,表明自己如黄鹄般志向高远,即便面临离别的挑战和伤感,也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③对友情的珍视与坚守。“为报君”传达了诗人对与友人深厚情感的珍视,即使远隔千里,也承诺不会忘记这份情谊,流露出对友情的坚守。【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思路】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尾联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黄鹄去千里,垂涕为报君”两句中,“黄鹄”作为一种象征高飞远翔的意象,被诗人用来比喻自己即将开始的遥远旅程,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也暗示了离别的不可避免。而“垂涕”则是对离别情感的直接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不舍之情。同时,“为报君”三字则承载着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承诺。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过去与友人深厚情谊的怀念和感激,更是对未来关系的一种深切期许和承诺。这种承诺不仅是对友情的坚守,也是对友人情感的一种回应和慰藉。最后,“黄鹄去千里”还隐喻着诗人对远大抱负的追求和坚定决心。“黄鹄”象征着自由和远大的志向,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即使在面对离别的挑战和伤感时,诗人也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精神。这种坚定不仅体现在诗人的言辞之中,更贯穿于其整个诗歌创作的始终。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言志的诗,借歌颂从军写伤乱之感、求去之心和自己脱俗独立的远大抱负。诗人即将从军奔赴陇北边塞,离别时好友前来相送,可见二人情谊深厚。诗人以泾水渭水各自流淌、互不交会为喻,表达了别后与朋友难相会的忧伤。古人赠别有送剑之说,诗人的朋友也赠送了装饰精美的宝剑,上刻珍贵的赠文。袁功曹,即诗人的好友袁炳,字叔明。江淹曾为他作传,称他“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清潜出一时”“笃行则信义惠和,意罄如也”,自己与他有“青云之交”。17.(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3)(示例1)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示例2)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示例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示例4)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示例5)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题思路】易写错的字有:覆、鉴、顷、着、扁。【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题,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18.(示例1)无论是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是颜之推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示例2)无论是陆游的“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还是朱熹的“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示例3)无论是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还是曾国藩的“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题思路】从句式上看,由“无论是司马光的‘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还是张道洽的‘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可知,仿句应使用“‘无论是’+名人+名句,‘还是’+名人+名句”的结构;在内容上,应突出传承家风的意义。如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颜氏家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朱熹《朱子家训》“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等,这些古代名人的名句都体现了对家风的重视和传承,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评分标准】名人、名句引用恰当,关联词使用正确,给4分。有其他名人、名句符合题意亦可给分。19.A.顾此失彼(或“捉襟见肘”)B.春风化雨(或“润物无声”)【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题思路】A处,根据前文“没有良好家风的传承,社会发展、家庭发展和个人发展就容易”的语境,这里需要一个能表达“容易失去平衡,某些方面过于重要,而其他方面被忽视”的意思的成语,据此可填“顾此失彼”或“捉襟见肘”等。B处,前文描述了一系列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塑造方式,包括用爱心、学心、孝心和善心来填充家庭,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家风,这里需要一个能表达“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的意思的成语。据此可填“春风化雨”或“润物无声”等。【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2分。有其他成语符合题意亦可给分。20.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休憩居所(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乙:相对就会和谐顺畅一些(或“往往比较顺利和健康”)【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题思路】甲处,这句话承接上文提到的“家”,需要填写一个过渡句,强调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与后文的“情感连接和能量牵引”相呼应,据此可填与“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休憩居所”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相近的语句。乙处,需要填写一个总结句,强调注重家风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与前文的反面例子形成对比。同时,也与后文的“家风中蕴藏的道德能量、价值能量,为人和社会带来了厚重而致远的强劲推动力”相呼应。据此可填“相对就会和谐顺畅一些”或“往往比较顺利和健康”相近的语句。最后,注意字数限制。【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甲处,没有答出“不仅”等关联词,扣1分;乙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