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6-1《芣苢》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6-1《芣苢》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6-1《芣苢》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6-1《芣苢》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芣苢》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内容及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重点难点

1.积累诗歌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入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诗歌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

课前预习

【作者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知识链接】

1.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核心内容(有15《国风》,共160篇)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按表现手法划分: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3.“四言诗”:

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四言诗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文题解读】

芣苢,车前草,多年草本生植物,荒地或路旁常见。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人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全草捣烂与肥皂(或与苦楝、莒蒲)配制成农药可以有效防治棉蚜或蚜虫。诗歌以“茉莒”为题,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背景探寻: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古时代,战乱频繁,除去赋税之后,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不足以果腹,易于繁殖的茅莒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存的食物。冬粮不足,春天来后,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这时万物复苏,田野里长出大片鲜嫩的车前草。因而,每当春天到来,就有成群的妇女一边欢快地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

【字词积累】

1.芣苢()掇()袺()襭()

捋胡须()

捋胡子()

2.古今异义:

薄言采之(古义:助词,无实义今义:浅薄的话,多用作谦辞。)

3.一词多义:有薄言有之(动词,取得、获得)

邹忌修八尺有余(同“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薄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薄情寡义(形容词,感情不深、冷淡)

厚此薄彼(动词,轻视、看不起)

言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言谈举止(名词,语言)

感斯人言(名词,话)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东船西舫悄无言(名词,声音)

【文章结构】

起:人们出发去采芣苢

扬:采摘芣苢时的动作描写

收:芣苢越采越多的情景

【主旨点睛】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

重难点突破

在诵读《芣苢》的过程中,声音的轻重缓急有什么变化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3、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5、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6、《芣苢》共有三章,有人认为这是总分关系,有人认为是承接关系,你是如何认为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拓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题源探究

《芣苢》作为(诗经》中的经典篇目,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一群采摘车前草的劳动者形象。读者只有在诗句中把握对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才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是诗歌形象鉴赏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包括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真题在线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后来入吐著会盟,首长的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诗意速通: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差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做的胡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速通:第一首: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的影像,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装满。

第二首: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而出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3.“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法攻略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注重背景。

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还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风貌,结合作品的背景,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

2.要抓住关键词。

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往往通过一些关键的字词,以简练的笔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要适当进行想象补充。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人物的一组语言、一个声音、一个典型的细节等。这些形象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学业质量测评】

A基础练|学考测评(建议时间:20分钟)

1.下列对划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下列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样式按产生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乐府诗—词—曲

B.《诗经》—乐府诗—《楚辞》—曲—词

C.《诗经》—《楚辞》—乐府诗—曲—词

D.《诗经》—乐府诗—《楚辞》—词—曲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大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其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把“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领”分周颂、鲁颂商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④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地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的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综合练|高考模拟(建议时间:25分钟)

(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模块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⑥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①选自《诗经·卫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

②朅(qiè):英武高大。

③桀:同“杰”。

④殳(shū):古兵器。

⑤杲杲(gǎo):明亮的样子。

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

⑦痗(mèi):忧思成病。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兮》这首诗与一般诗歌通过描写战士、战场,从而表现战争的方式不同。它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的。

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揭"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采用的是“比"的手法。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有深深的思念与哀愁,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7.《伯兮》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蕢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的样子。

③之子:这位姑娘。之,指示代词。

④于归:于,语助词,无义;归,出嫁。

⑤宜:使和顺;亲善。

⑥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⑦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美。其中“桃之天夭”,以丰富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有着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第二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该诗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9.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素材】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劳动始终贯串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成就梦想。回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劳动构筑起通向梦想的坚实阶梯。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不懈劳动。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无数劳动者以奉献、诚实与忘我的工作精神,在各自普通的岗位上取得骄人成绩,实现人生理想。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他们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钻研一项项核心技术。一个个披荆斩棘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辛勤劳动的光荣。每一分劳动付出,都饱含着一分深情,都是照亮未来的一丝光。当无数次的劳动汇聚之时,也就成了-束耀眼的光芒,而劳动者就是这光芒照射的中心。

适用话题:“劳动创造幸福”“劳动者的光辉"奋斗者的光荣”等。

写作借鉴: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回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与劳动紧密相连。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鼓足干劲,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干劲来克服阻碍,用闯劲来征服困难,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奋斗不息,幸福不止。奏响新时代的劳动赞歌,弘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发掘新时代的劳动价值,需要以奋斗延续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阅读卡片】

1.《诗经》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___《诗经·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诗经·秦风·蒹陵》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____________《诗经·周南·桃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_________《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___《诗经·郑风·子衿》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___《诗经·郑风·风雨》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_________《诗经·卫风·淇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鹤鸣》

2.视野拓展

取自《诗经》的名字

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

扶苏大概是史籍记载中较早从《诗经》得名的名人。扶亦是秦始皇的长子,名字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作“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指一种树。

三国时期蜀国的承相诸葛亮,字孔明,其字出自《小雅.信南山》中的“祀事孔明"。孔明,就是完备周详的意思,这正是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唐朝初年的名相杜如晦,其名出自《国风·郑风·风雨》,原文作“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原本是写一位妻子在一个风雨交加、鸡鸣之声此起彼伏的日子,见到了久别的丈夫。后来常被仁人志士用来作为激励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箴言。

北宋著名的词人周邦彦,其名出自《国风·郑风·羔裘》.原文作“彼其之子,邦之彦兮"。邦彦,就是国家德才出众的俊杰的意思。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其名出自《小雅·小弁》,原文作“维桑与样,必恭微止”。此处,“桑"与“样”合起来代表父母。“敬梓"是希望孩子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恭敬孝顺。

著名药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其名出自《小雅·鹿鸣》,三章章首分别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助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屠呦呦出生时,她的父亲屠濂规听到其哭声呦呦,随口吟诵出《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并为其取名“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意思为:鹿见到蒿草,便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呼朋引伴来食。有人说,《诗经》中的这句诗“预言"了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渊源,或许不无道理吧。

【重难点突破答案】

1.六句“采采苯莒”间穿插六句“薄言x之”,重音落在“米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茉莒"二字后,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稳过渡,速度不快,“x"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章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到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船随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

2.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3.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

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特写,让人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热情洋溢的诗歌,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的,也不是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

诗歌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当几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郊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补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4.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之美,“采”是总体描写,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车前草的信息。接下来的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成片成片地摘取、拾取:“将",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秸”,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福”,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问。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5.①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②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③形象、质朴、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空间。

虽然这首诗只换了六个字,但实际上在回环往复中演唱了一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副自由欢畅的劳动场面。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重章叠句的作用: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6.观点一:我认为是总分关系。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片一片地摘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更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应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声高昂。由“薄言祜之”到“薄言纈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兜起来”“掖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苯莒”,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向四方。

观点二:我认为是承接关系。诗歌第二句中的“采”是指手心向下,单叶采摘的过程;“有"是采摘之后积攒在手心由少变多的过程。这是采摘的女子刚开始采摘苯莒,手法还不娴熟。诗歌的第二章中“掇”是成片成片地采摘,“捋"则是成把成把地采摘,与第一章的“采”“有"相比较,采摘动作更加娴熟,技艺也有所提高。诗歌的第三章则是指采摘之后“就身取材”,用衣襟兜好带回家的过程。从整个采摘过程来看,动作符合采摘时由生到熟的过程,所以应为承接关系。

【真题在线答案】

1.B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题目限制了答题的范围——本诗首联,因此不需要联系全诗回答。其次,要思考答题角度,即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几女其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路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诗歌内容可以概括出诗人的性格。

3.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