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致大海》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
1.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3.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莫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背景资料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髙加索海边登髙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3.题目解说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4.知识链接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抒情诗语言的丰富、简洁。他的抒情诗的语言使用广泛,不仅包容了浪漫的美文和传统的诗歌字眼,还有现实的话语、日常惯用语和乡野民间词汇,甚至还有古斯拉夫语和时髦的外来词等等。尤其是他关于爱情的诗歌,篇幅不大,但结构紧凑、语言精练、十分精致。
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起俄国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一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一句话,在普希金看来,拿破仑是一面张扬着自由主义精神的旗帜。
拜伦是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中涉及到的康河其上游即名拜伦潭,可见拜伦已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拜伦思想的核心有两个词:“自由和正义"。他有两句名言,“我可以独自兀立于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为灿烂"。表达了对自由的深刻理解,意思是只有失去自由才能倍感自由的可责。拜伦不仅歌唱自由,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战争中去。最后病死在战争的前线,为自由而献身。拜伦的精神是自由主义精神。
>>4.课文解读
《致大海》
普希金
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深为沙皇政府的不满,1824年,普希金再次遭到流放。流放之前,普希金满怀激情写下了《致大海》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庄严颂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对自由的热情礼赞。整首诗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与大海离别之前,身处南高加索的普希金,面对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站在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诗人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又联想到忍受着同样的命运的葬身于大海的两位英雄,诗人更是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怀古伤今。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诗人也羡慕大海的自由奔放。而联想到自己在变相的流放中,失去自由的不快。然而,联想到显赫一时的拿破仑也只能在荒凉的海岛上安息,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的诗人拜伦,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遭遇让诗人感到自己前程的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诗人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拜伦喻己,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于是,在诗人眼里,大海成了“悲哀的喧响”,“心灵的愿望之所在"。但是,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自己“遗忘”,于是,诗人决定要把大海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中,以之勉励自己,为理想和自由而不懈努力。
1.理解
词:
【原句再现】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题目设计】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由”和“原素"?
【参考答案】“自由”指不受约束。形容性格豪爽,蔑视世俗礼法。此处比喻诗人任性豪放,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的性格。“原素"本指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素或化学元素的简称,此处比喻大海自由的气质。
【点拨】要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弄清它的表面义,即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它在这个语境中含义有什么变化,最后再结合语境进行解释。此句中先理解“奔放不羁”和“元素"的本义,再结合本诗语境和抒彩进行理解就可以。
句:
【原句再现】他去了,是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题目设计】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这句话要弄清楚“他”的指代义,这里的“他"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中若有修辞,还要弄清楚修辞的意义。这句诗中的“他”有指代义,阅读时必须弄明白,尤其要联系上下文。同时,还要了解诗人为什么要歌颂“他"。
2.分析
词:
【原句再现】“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题目设计】“却"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却”是副词,表示转折。诗人渴望向海外逃亡,内心充满了奔向自由的渴望,但是却又被现实所牢牢的束缚,失去了自由。
【点拨】理解副词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句:
【原句再现】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进森林,带到静静的荒原。
【题目设计】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写中西诗在内容和作风上都有很多共同点,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文“中西诗内容上无甚差异"进行了总结,同时引出下文对作风的相似的论述。
这几句诗是卒章显志,是全文的深化和升华。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点拨】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再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
表达效果:
【原句再现】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题目设计】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运用呼告,直接对话,更能增加抒情效果。
【点拨】这是诗人心灵的呼唤,而呼告这种修辞手法便是增强了这一表达的效果,即是表达了诗人对大海般的自由精神的向往。
语言特点:
【原句再现】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题目设计】赏析这段话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诗中多处采用了拟人和象征的写作手法,而此句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直接呼告,它使诗人感情的流露更直接,更强烈,给读者的冲击感也越强。
【点拨】作为语言大师的普希金,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对修辞和语言运用自如,信手拈来。这就启示我们,语言和修辞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同时,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语言和修辞的学习不可忽视。
情感态度:
【原句再现】“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我的心突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第一版本:粤教版语文)
“你期待,你召唤——我却被束缚/我心灵的挣扎也是枉然/为那强烈的激情所迷惑/我只得停留在你的岸边……"(第二版本)
【题目设计】这是《致大海》第七节中因译者不同而存在的两个不同版本,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优劣。
【参考答案】从语言和表情达意方面看,“第一版本粤教版语文”的语气较为平缓,不如“第二版本"的语气更富变化性。“第二版本”更能够表现出诗人不屈服于强大恶势力的反抗态度和斗争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个性更加鲜明。
【点拨】分析比较语言文字的优劣,态度要鲜明。要抓住关键词语,从修辞、语气、句式、词性等角度全面而细致地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分清优劣。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絮叨的话。
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
覆没:沉没;(军队)全部被消灭。
喋喋:形容说话多。不住地说话。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4.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诵诗歌,并请快速划出描写大海句子并加以概括。
【提示】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2)《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诗歌开头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
①“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②诗歌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致大海》中,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提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对自由的“苦思”。如诗句“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这里“珍爱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随着你的山脊跑开!"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5)朗诵诗歌,请快速划出表现作者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句子且加以概括。
【提示】
①开篇以“自由的元素"称呼大海,将其与自由联系在起,意在借对大海的讴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讴歌。
②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囯度啊,大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已的热爱、向往与矢志追求。“迷惘地徘徊"写追求中经历的艰难与迷惘;“珍爱”表现诗人对自由的珍重与热爱。
(6)《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提示】“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难点」
(1)《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提示】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2)《致大海》,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①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精神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五、写作特点
1.象征的手法。
诗人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景仰。
2.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虚实相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这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大海与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与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斗争精神。
【同步练习】
基础过关练
一、语言运用专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意横冲直撞,浪涛冲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但始终流淌在河岸之间。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岩石与激流的对抗,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回头望去,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汪精卫之流投敌卖国,认贼作父,其所谓“曲线救国"最终为中华儿女所唾弃。
B.“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D.当我们批评别人时,不能逞口舌之快、意气用事,必须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只能收束起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__①__,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__②__。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地,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__③__,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精神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8.“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注]
普希金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
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你们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
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
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
她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光降:
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
来到你们的身旁,
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
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黑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注]本诗写于1827年。1825年12月(俄历),俄国贵族革命者——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大批参加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节中“坚持着高傲的忍耐",是作者对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的赞扬,勉励他们不要放弃崇高的理想。
B.第二节中诗人把“希望”说成“灾难的忠实的姊妹",表现了革命者感觉前途渺茫,对革命一时失去了信心。
C.第三节是说爱情、友谊会伴随着囚徒们的牢狱生活,鼓励十二月党人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D.第四节,诗人满怀信心预言革命者的血不会白流,胜利的一天终将到来,这也是他发自内心的愿望。
2.下列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的高度评价和热切期望。
B.诗歌开篇就揭示了十二月党人的非人处境,主要目的是表达对他们悲惨处境的同情。
C.这首诗大量地运用拟人手法,使豪迈的诗情的表达,变得极富情韵,充满了诗意。
D.全诗虽语言朴素,但格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3.在诗歌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仍受当局的监视,他为什么还把自己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延安与中国青年
柯仲平
一延安问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们的课堂在露天,
我们的凳子——一块砖,
我们的桌子——两腿上面搭着一块小木板;
我们学得多么乐,多么欢;
我们的教员是英雄,
曾毕业在草地雪山。
我们也学种菜,学背柴,
还到乡村里宣传;
多流一滴汗,
多学得一点马列;
多到群众里工作,
多学得一些群众观点。
深更半夜,工作归来,
头顶明月,脚踩沙滩,
哼着歌子,绕过延水边——
呵!唱不尽的是革命,
看不厌的是明月,
我们年青人的热情,
好比流不尽的水,
流连,流连,
夜深了,还在延水边流连。
忽见中央机关那一面,
还有星星大的灯光三五点,
那分明是老干部还在窑洞里埋头苦干,
又才警觉到战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样是战斗的学习,战斗的工作,战斗的生产;
战斗的青年,
要带着毛主席给的战斗法宝,
到前线,
到广大的民间。
三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1939年秋,延安
(有改动)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你爱延安”写出了当时大家都在提的问题:延安生活艰苦,为什么青年都涌向延安引发读者的思考。
B.“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是说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不成熟,需要延安的战斗生活来磨炼。
C.“课堂在露天”“乡村里宣传"头顶明月”等展现了青年们在延安火热的学习、生产场景,诗人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了美的意境。
D.“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取得了……革命经典”“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写出青年们获得了延安物质、精神的滋养,与延安密不可分。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极富泥土气息,清新自然,意境朴素,不像是诗人“作”出来的,而像是从延安的平凡战斗生活中自然“流"出来的。
B.诗歌用的是民歌体,语言多是群众语言,如“吃的小米饭”“穿的麻草鞋"学种菜,学背柴”等过于直白,缺少诗意。
C.诗歌第二节没有写抽象的道理,而是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延安生活的生动图景,体现了诗歌用意象、意境抒情的基本特点。
D.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使用的人称由前面的“我们"变为“你”,是从延安的角度对青年的赞颂,深化、升华了青年的革命豪情。
7.诗歌第二节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本诗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答案:B
解析:选BA项,表示讽刺与否定;B项,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都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D项,表示特殊含义。
2.参考答案:①句中将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崖壁比作一本叠起的书,将崖壁上的一道道水痕比作厚重的书页和一道道年轮,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整个崖壁和叠起的书形状相似,都有着厚重的特点;③一道道水痕和一页页书页、一道道年轮相似,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解析:题干中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比喻:一是“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此处的本体是“整个崖壁”,喻体是“一本叠起的书";二是“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又像一道道年轮……”,此处的本体是“水痕”,喻体是“书页”和“年轮"。然后具体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哪里即可。
3.参考答案:①原句中用“不得不”,可强化黄河水被收束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彰显其桀骜不驯的个性,而改句中用“只能"使黄河水显得乖顺无能,与上文黄河水的暴躁脾气不符;②原句中“高傲的”写出了黄河水对抗河岸时越战越勇、至死不悔、虽败犹荣的个性与气魄,更能表现出作者对黄河水力量与勇气的赞美,从侧面表现河岸的坚固,而改句过于平淡客观,不如原句。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之处。对比阅读原句和改句可知,原句和改句有两处不同:一处是原句中用的是“不得不”,改句中用的是“只能”;另一处是原句中“身躯"之前有形容词“高傲的”,而改句没有。然后分析原句中运用“不得不"和“高傲的”在表达上的妙处,或者分析改句没有使用“不得不"和“高傲的”,和原句相比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如原句的地方。“不得不"和“高傲的”都说的是黄河水,“不得不"体现出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态,“高傲的”体现出其越战越勇、虽败犹荣的气魄,这两个词语能更好地彰显黄河水桀骜不驯的个性,表达作者对黄河水力量与勇气的赞美,而改句没有这种效果。
4.参考答案:①在生物学意义上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解析:①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此处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何为鲸落”,所以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②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5.参考答案: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解析: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括出,“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出,“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二
6.答案:A
解析:选A“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精神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
7.答案:B
解析:选B“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
8.参考答案: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
解析: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到涉题诗句,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意,然后分析其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解答本题,要先弄清楚“冷”和“昏黄"的内涵,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看,“冷”指向的是天气,“昏黄"指向的是“淡淡的太阳”,这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特征。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了什么内容,或者为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9.参考答案: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矛盾”指什么。题干中说“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指的就是“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通读诗歌,找出诗歌中能体现“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回答问题。通读诗歌,结合诗句来看,现实是“严酷的冬天”,有“北风”,有“茫茫白雪”,但诗人“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巩固提升练
1.B“表现了革命者感觉前途渺茫,对革命一时失去了信心”错误。应该是表现了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2.B“主要目的是表达对他们悲惨处境的同情"错误。诗歌第一节一开头就揭示十二月党人的非人处境——“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其中有对他们的悲惨处境的同情,但主要目的还是以他们的悲惨处境衬托其崇高精神。
3.答案因为诗人知道,在矿坑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地租赁使用合同
- 2024年活动保安人员提供合同2篇
- 房产中介服务代理合同(2024版)5篇
- 2024年度二手食品设备采购协议3篇
- 全新招投标联合体协议书2024年度模板3篇
- 2024年石英玻璃纤维布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全新设计2024年度服务外包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商业地产招商代理合同范本2篇
- 阴道血吸虫病的临床护理
- 腺病毒感染的临床护理
- 2024年辅警招考时事政治考题及答案(168题)
- 2024年“国际档案日”档案知识竞赛题目和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一轮诊断考试 英语 含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保理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建议报告
- 公共场所反恐演练预案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真题2008年
- 骨科特殊检查课件
- 2024秋期河南开放大学本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平台无纸化考试(形考任务1至3+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24年版)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