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作文复习2审题立意训练——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技巧2审题立意训练——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技巧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既有如潘展乐、郑钦文等健儿创造历史突破,也有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遗憾未能蝉联冠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见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正确型人才”,另一类叫“优异型人才"。“正确型人才”专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对”,“优异型人才”专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往往决定了个人命运的走向。“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等。但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杜甫颠沛流离,吟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苏轼被贬黄州,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孟晚舟羁押千日,坚信“如果信念有颜色,一定是中国红”……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却反而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如何看待人生的“失意"与“诗意”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淮南子》有言:“善泅者溺,善骑者堕。"优势有时候也会成为陷阱,让我们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跳高是由有节奏地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测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跳高是运动员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
也有人称跳高是一个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这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跳不过去为止。
以上材料中,人们看待跳高各有各的见解,引发人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人生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程。——梁晓声《人世间》
材料二:人往何处去,路从何方来;林中多歧路,殊途可同归。——无名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择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无论遭遇什么不利的处境,我们总还是期盼和追求美满幸福的结局。那么为什么还要有《祝福》《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写成诗歌;字数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朝宰相韩混曾担任三吴长官,对于任用的幕僚都能根据才干安排适当的职务。有一次,他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看上去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还有些古怪。一旁的介绍人感到非常尴尬,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会被看中。不料,韩混却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因为韩混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后,果然不出其所料,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冯梦龙在《智囊》中点评:“用人如韩混,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材料二:我们要有脆弱性……你可能会认为脆弱就是软弱,很难赢得他人的信任。但实际上,在每一段关系中,每一次谈判中,为了取得任何有意义的进步,总有人会先放下防御,然后其他人也会跟着放下。让那个人成为你。
——MariaRessa《哈佛大学毕业演讲》
清华大学摘取《易经》名句作为校训,强调“自强不息”,哈佛大学MariaRessa在今年的毕业演讲中,却强调我们要有“脆弱性"。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化生命体具有自然生命体一样的生存本能,即能够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传播,从而在释放能量、承担社会功能的同时,为自身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生命体"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话是面对面的交流,参与者都会产生变化。和谐的对话,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可以提供辩论机会,相互碰撞;可以促进沟通,达成和解与共识……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桌子上摆放着花瓶、泥人和篮球,岁月静好。一阵大风刮来,这三样东西坠落到地上。花瓶不出意料的碎了;泥人,被摔成了泥,但可以重塑;篮球充满活力地弹跳起来。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人生充满变量,社会纷繁变化,当“风”起时,我们应如何面对?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叙拉古城(阿基米德的家乡)被攻破之后,一位罗马士兵闯进阿基米德的居室。当时,他正在沙堆上研究一个几何问题。杀红了眼的士兵高声喝问,没有得到答复便拔刀相向,沉思中的阿基米德只叫了一声“不要踩坏了我的圆”,便死在罗马士兵的屠刀之下。
材料二: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粮食供应断绝了,跟随孔子的弟子很多都饿得直不起身。此时的孔子仍然讲礼诵诗,琴声不断。子路向孔子抱怨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走投无路的困境小人面对此种困境就会胡作非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认知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马、赛马、养马"是人才选拔培养的三种说法。“相马观”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因为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赛马观"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仅靠印象和经验,要像赛马一样,让大家在实际的岗位上竞争,最终脱颖而出的才是人才。“养马观”认为人才投资才是最具价值的投资,要取得持续发展,保持持续竞争力,就要做好内部人才培养。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列举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成功和失败的例子,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评价奥运健儿们的表现,主要是对总书记的话进行辩证的分析:不以胜负论英雄,奥运健儿的拼搏努力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那些老将,虽未能蝉联冠军,遗憾退场,亦不失英雄本色;后一句强调英雄的本质就要有敢于争先的精神,以此来勉励奥运健儿要为国争光。其实不仅仅是针对奥运健儿,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来说这种勇争第一的英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凡事争一争,对于自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过程,争成功了,就能证明你的实力。即使失败了,也不以胜负论英雄。这个题目对成功的界定不在于结果怎么样,而在于要有拼搏、努力、敢于多先的精神,要有勇争第一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明确的重点。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勇争第一。接着,结合材料分析奥运健儿不管是否拿得金牌没有,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一种敢于争先的精神。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勇于争先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最后,总结观点,新时代青年,当奋勇争先,努力奋斗,做充实的自己,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
立意:
(1)勇于争先,创造精彩。
(2)勇敢拼搏,超越自我。
(3)人生在于不设限。
(4)卓然不群,敢于争先。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关键词为“正确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也是一道典型的二元关系型作文题。“正确型人才专注于把事情做对”,“优异型人才”专注于把事情做“好"。对,是有标准的;好,是没有标准的。所以,正确型人才有模板,优异型人才无标准;正确型人才可以培训,优异型人才需自己感悟;正确型人才讲稳定、讲专业、讲标准,优异型人才讲风险、讲创新、讲艺术;正确型人才的价值由短板决定,优异型人才的价值则由长板决定;正确型人才决定了组织、企业、学校的下限,优异型人才决定了我们的上限。写作要思考“对”与“好"的内涵与本质,体现“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做对是做好的前提,所以“正确型”人才是基础,优异型人才是发展。理想状态下,我们既应当是正确型人才,又应当是优异型人才。世界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同质化,昨天的风格可能是今天的标准。但是作为个体,你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异质化,找到自己的那一点点与众不同,所以每个人应该在成为“正确型人才"的基础上,努力成为“优异型人才”。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申材料内容,提出观点:在正确型人才基础上,努力成为优异型人才。接着分析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人物分析这些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然后再分析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的辩证关系,指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要在正确型人才的基础上,努力成为优异型人才。最后,不管成为哪种类型人才,都要积极求新求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实现个人价值。
立意:
(1)在正确型人才基础上,努力成为优异型人才。
(2)做事不仅要做对,更要做“好"。
(3)以正确标准为基,求新求变,展现个人价值。
3.解析:审题立意分析
(1)确定核心概念
分析材料,提取两个关键词---“家”和“国”,因此题为二元作文题。②确定概念内涵
“家”是什么家是个人和家庭。“国"是什么,“国”是社会、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关系是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2)确定概念外延
由家到“个人命运”,由国到“国家兴衰”,两者休戚与共。
(3)文体选择上,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论何种文体,文体特征一定要明确。
4.解析: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解释了何为“失意”,“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接着以荷尔德林的名言引出“诗意”,再举例说明如何从“失意”到“诗意"。从杜甫、苏轼、林则徐到孟晚舟,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经历过人生的“失意”。杜甫颠沛流离、苏轼被贬黄州、孟晚舟被非法羁押,虽然“失意"的类型不同,但起因却是一致,源于心中坚守的那份家国大义。“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却反而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这是材料的关键句,集中体现了材料的内涵,里面包含了“失意"与“诗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失意人生"成为“诗意人生”的前提条件。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将“失意人生"过成“诗意人生”,其中既有个人的性格、胸怀等原因,更有其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或者源于对国家的爱与信任。构思行文,不要片面地仅谈“失意人生"或“诗意人生”,因为题干已经明确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围绕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具体构思,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当代青年追求人生价值,应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即要为国为民,心中怀有大义。另外,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失意”,青年人要有勇于面对、战而胜之的勇气,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立意:
(1)正视“失意”终得“诗意”,
(2)没有“失意”的霜寒,哪得“诗意"的芬芳?
(3)心中有家国,“失意”亦“诗意"。
5.解析:本次作文题以《淮南子》中的一句话作引,意思是“擅长游泳的人容易淹死,擅长骑马的人容易摔下”,启示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优势而过于自信,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风险。
考生审题时可以对材料逐层解析:
(1)优势可以指向哪些内容?优势既可以指向个体的天赋、技能、经验、教育背景等,也可以指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优势,也可以指向一些更具体的情境,小到下雨天手里的一把伞,大到一场战役的军备实力,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或不懈努力的结果。
(2)为什么优势有时候也会成为陷阱?我们失去的东西是什么?人在占据优势时,容易丧失对个人处境的理性判断,最终因自己的疏忽大意、骄傲自满而导致失败或灾难,这便是所谓的“优势陷阱"。
(3)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对待优势要思辨看待,人需要努力建立自己的优势,但一旦拥有优势,仍然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拥有理性判断的头脑,莫让优势成为思维认知的盲点和成功时临门一脚的绊脚石。
参考立意:
(1)警惕优势陷阱,常怀审慎之心。
(2)善用优势莫自负,谦虚前行方安然。
(3)莫让优势蒙双眼,突破自我消盲点。
6.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是对跳高的不同看法,抓住材料关键词,一种看法认为跳高是“征服高度”,象征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这是从跳过过程的角度对跳高加以肯定,跳高过程中展现了敢于挑战的精神。另一种看法认为跳高是“失败者"的运动,这是从跳高结果的角度来看待跳高,对所有的跳高运动员而言,跳高成绩永远只属于过去,取得成绩后,就需要向下一个目标发起挑战。在材料中,并没有对具体的每个看法进行褒贬评论,审题是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分析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可以统一于跳高这一项目中的,就跳高过程而言,当然需要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当已经跳跃过去,自然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应该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行,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征服当前目标和挑战下一个目标中,运动员变得更高、更强。
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人们看待跳高各有各的见解”,“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就在提醒考生把对跳高的不同看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分析人们看待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考。还应当结合时代背景、青年成长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写作中赋予其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论述要全面深刻,体现出思辨性色彩,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用跳高的方式去触碰人生的高度。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设定目标,锁定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个跳起来可以达到的目标,坚定前行。二、敢于超越,永不止步,在完成后上一个目标后,再一点点升高,去超越之前设定的目标而达到新的高度。三、勇于行动,顽强拼搏,不能缺少为目标而不懈的拼搏较劲,用行动架起理想与目标之间的桥梁。
立意:
(1)跳高有极限,人生不设限。
(2)努力跳一下,收获会更大。
(3)难以取舍时抬起头看看远方,勇敢大胆地鉴别判断。
(4)生活伴随着成功与失败,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7.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目给出的两则材料,分别来自梁晓声的《人世间》和一首古语。两则材料共同围绕“人生旅程”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材料一“人生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程"强调了人生的平凡和普遍性,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最终都将归于尘土。这一观点鼓励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珍惜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瞬间。
材料二“人往何处去,路从何方来;林中多歧路殊途可同归”则突出了人生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可能,每条路都可能通往不同的方向,但最终,无论我们选择哪条路,都有可能达到相同的目标或境界。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生的灵活性和包容性,鼓励我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选择。
立意参考
(1)人生的普通与非凡:从人生经历的平凡性与不凡之处着手,阐述即使是平凡的人生也可以因其真实与真诚而变得非凡,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其独特之处,都值得被尊重和铭记。
(2)多元路径与共同目标:探讨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目标的统一性,强调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选择与责任的平衡:分析在人生旅程中,我们如何平衡个人的选择与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强调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4)追求内心真实的旅程:强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内心真实,不被外界所左右,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实现自我价值。
(5)旅程中的困难与挑战:探讨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
(6)殊途同归的人生智慧:阐释“殊途同归"的人生哲理,强调虽然每个人的道路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相同的境界或目标,这种包容性和灵活性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7)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强调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8.解析:材料有两组相对概念,一组是“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文学世界”),另一组是“和美人生"和“悲剧”。“我们"将两种看似矛盾的认识统一到自我身上,意在提醒学生写作时从自我入手,将对“现实生活”“艺术世界"和“和美人生”“悲剧"这些概念的认识统一在自我这一维度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十七八岁的孩子,如何在探究悲剧价值的过程中,提升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认知,汲取经验和营养,从而丰富并成长自己。比如,《祝福》引导我们观察与批判,比如《哈姆雷特》让我们拥有良知与悲悯的情怀。
“和美人生”是既指和谐美满的人生,也可以指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悲剧"是戏剧的类型之一,是对过往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展现了人类社会美和丑的斗争经历,表达人类对美永恒的追求。
写作时,如果说写出悲剧的价值(艺术的反应社会生活)是合格的作文,写出悲剧对于人生的价值可以提高一个层次,那么好的作文一定要写出悲剧与和美人生深层关系:悲剧和人生之间可以是目的关系,即需要悲剧作品是为了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条件关系,即阅读悲剧作品才能更好地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对立统一关系,即阅读悲剧与期盼和美人生都是为了寻求真善美。具体来说:
(1)悲剧预示着追求和美的过程是曲折的,悲剧性作品提醒我们要珍视当下的幸福与美好。我们想要追求和美的人生旅途,但并不意味着追求的过程一定是和美的。悲剧性作品以其深刻的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过程的艰辛,也提醒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与和谐,对生活中的每一刻要充满感激与敬畏。
(2)悲剧预示着和美不是人生的常态,悲剧性作品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激发我们面对困境的勇气。悲剧是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悲剧性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抗争,说明伴随着对和美的追求,美与丑的斗争是始终存在的。这些作品让我们明白,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与努力。同时也鼓舞我们积淀有益的经验,坚定对和美人生的追求。
(3)悲剧预示着和美的内涵是丰富的,悲剧性作品深化我们对人性的理解,给予我们精神熏陶。悲剧性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它让我们看到,在困境与不幸面前,人性既有脆弱与无助,也有坚强与勇敢。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理解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和美的认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立意参考:
(1)敬畏悲剧崇高自我
(2)在悲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3)悲剧有人生人生无悲剧
(4)让悲剧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5)以悲剧之光照亮自我
(6)悲剧之光:照亮自我认知的深邃之路
(7)以悲剧“装点”人生
9.解析: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涉及两个人,韩混和求职的年轻人:前来求职的年轻人缺点明显,但仍被韩混发现优点,并安排适当的工作。由此分析文章要讨论的是韩混的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注重细节、善于观察等方面。
对此,写作时,可以围绕慧眼识人才,大度举荐人才等角度去展开,首先可以论述其重要性,比如借助伯乐识别干里马;武则天赞叹政敌骆宾王的才华横溢;梁启超为国学院推荐陈寅饹;贺知章推荐李白给唐玄宗等例子加以辅助。而对于如何发现人才,则可结合材料中善于观察、注重细节等方法去展开。最后,则可说明,古人的“用人之道”,对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然后,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来谈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如何“待人”,如何“用人”,如尊重人才,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等。
立意:
(1)识才有术,务得其道。
(2)用人之长,不求全备。
(3)发现才干,知人善用。
4.善于观察,发现优点。
10.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借助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点明了清华大学校训的来源。校训里,“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清华大学校训中强调的“自强"蕴含的是个人的奋斗精神、修身意识。而材料二中MariaRessa所强调的“脆弱”则是针对人际关系而言。在常人看来,“脆弱"听起来像是“勇敢”的反义词。但材料中所阐述的“脆弱"的含义,是能够卸下坚硬的外壳,以柔软的一面去迎接他人,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展开真诚的对话与沟通。
由此可见,本试题旨在引导考生从“自强”与“脆弱"两个角度思考人生。自强与脆弱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自强是一种向内的人生追求,强调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不断完善自己;脆弱是一种向外的人性思索,鼓励放下防御,放下自我,以爱、善良等美好而脆弱之物,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联系。考生可结合现实生活,辩证思考二者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行文中,考生需立足概念分析,首先结合材料阐释清楚自己所论述的“自强”与“脆弱"的真实内涵,然后再以因果分析作为论述主体,先说明我们在个人追求上为何要强调“自强”,指出自强不息精神对我们的激励作用。然后可由此引入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可先举例说明个人过于“坚硬"对人际交往的坏处,然后再说明,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下防御,放下自我,用真诚柔软的心与他人相处。
立意:
(1)以坚强立己,以柔软化人。
(2)自强不息以奋进,卸下防御以纳谏。
(3)脆弱并非软弱,而是坚强的另一种解释。
11.解析: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以并列对举的方式点出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两种对立的现象,“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代表不完全反对。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是“事物的价值"?如何认识“事物的价值”?认识“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关系?核心概念是“事物的价值”,时间与价值的关系是作文立意的原点。第二句是对写作主体的角色定位。第三句是要求,提示考生扣住关键词来思考。考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说开去。2.典型任务的限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第1句话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的两个对立观点表达看法,思考“事物的价值”及认识“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关系。两个“你”强调作文必须有主体意识,当代中学生——“我"的“看法”和“思考"。3.价值判断的限制。“认识”是一个复杂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人也只有在不断的“认识"中才能成长,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对“事物的价值”的认识可大可小,大可至宇宙万象、历史长河,小可至生活琐事、一己得失。考生有话说,有自己的话说,也能说得好。对“认识"的认识可以区分思维的品质,这是命题的重点,也是题目的价值取向。作文材料能有效引导考生主动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构建独立的“认识”。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对材料中的两个对立观点可以任意选择,见仁见智。“不尽如此"除表不完全反对,还进一步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只要扣住“价值”和“时间"这两个关键词,可选择的立意是多样化的。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事物的价值”“时间”,考生可以展开丰富联想。材料中“事物的价值”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会有不一样的“认识";而“认识”的过程因人、因时、因地也会不一样,所谓时过境迁。难能可贵的是时过境迁的反思。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对“价值"的理解和“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提高和情感的丰富,一定会有不同体验的感受。“事物的价值"的发现,有的是不经意之间,有的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有的会经历很多的曲折,有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参考立意:
(1)时间可以验证价值。
(2)时间不一定能验证价值。
(3)时间验证的是你努力的价值。
(4)实践是认识价值的不二法门。
12.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阐释了“文化生命体”的特点,“文化生命体"与自然生命体一样,都具有生存本能。“文化生命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它会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并进行创新、传播,以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第二段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释了文化“结合"的重要意义。文化“结会”可以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可见,材料围绕“文化生命体"展开话题,强调“文化生命体”要想获得新生,成为“新的文化生命体”,获得长远发展,就要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传播,为自身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考生在立意时,可以阐释“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含意,也可以论述“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探讨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方法等。
行文构思上,先列举近些年来关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事例,比如《只此青绿》的演出以及冬奥会开幕式等,它们都用新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再分析为什么要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重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分析如何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当然,如果安排成并列式也可以,但要重点突出让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等内容
立意:
(1)欲永葆“文化生命体"生机,唯有源头活水来。
(2)让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
(3)面向国际,博采众长,创设有利于新文化生命体的生存环境。
13.解析:写作试题以“对话”为核心话题,进一步提炼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这与当下通过“对话”达成群体、阶层、民族、世界问题化解的时代话语紧密相关,更与当下中国亟须通过多种“对话"促进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连。语词形式和内涵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陌生感;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寓托立德树人、关怀时代家国的教育初衷。
【材料解读】
1.材料的宗旨是“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
材料的关键词是“对话”,但材料对“对话”进行了限制性的明确表述:“面对面"交流”“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于三个“可以";三个“可以”的内容又是宗旨句“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的原因。宗旨句采用的是一种哲思性的表达方式,其实强调的是“对话”对于“生活"世界”的作用以及意义,换一种表述就是“生活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对话"。
2.思维以及写作层次
(1)准确理解并阐述“对话”的概念
材料“面对面"交流”“变化”,界定了“对话”的形式、内容与结果。使写作者明白“对话"不同于其他人际交往关系,比如“书信”“邮件"阅读”“讲故事"宣传”“演讲"报告”等等。还会进一步思考,“面对面"的价值意义,“都会产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2)理解三个“可以":反向思维与现实联想
“和谐”一词可以自然引发反向思维,“和谐"的对话能够产生三个“可以”,那么“不和谐"的对话呢?甚至,不和谐的面对面还有“对话”的可能吗?反向思维将引导学生在如何有效“对话"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三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显示联想,确定某种“对话"发生的场景、领域,进而找到具体的事例、数据等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阐释清楚。三个“可以”不需要面面俱到或者形成固定逻辑关系,写作者可以重点理解并阐述其中一种、两种,还可以发现并阐述别的“可以”,只要符合现实,逻辑自洽。
(3)宗旨句引导思维的广度和高度
“本质”一词点出了,生活与世界中“对话"无时无刻不在,无数不同呈现的对话构成生活内容,推动世界变化。“生活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对话”,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写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展现“对话"对生活日常的影响,亦需着眼全球纵贯历史阐发“对话”的价值高度。
【立意参考】
(1)世界需要平等的对话
(2)和谐对话打破世界壁垒
(3)用“对话"代替“对立”
(4)为生活发声,为文明对话
(5)真诚对话真诚,文明对话文明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审题:
本题的材料描述了桌子上花瓶、泥人和篮球在遭遇大风后的不同反应。花瓶易碎,泥人虽碎但可重塑,篮球则充满活力地弹跳起来。这一情境实则是对人生和社会的隐喻,要求我们思考在逆境或变化面前,应如何面对和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材料中的“风"这一意象。在这里,“风”象征着生活中的逆境、变故或挑战。它突如其来,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和秩序。
其次,我们要关注三个物品的不同反应。花瓶的易碎性代表着那些面对逆境时容易崩溃、无法适应的人;泥人的可重塑性则代表着那些具有韧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在逆境中寻求改变和成长的人;篮球的弹跳力则象征着那些充满活力和积极态度,能够在逆境中迅速反弹,寻找新机会的人。
最后,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这一要求。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关注其中一个物品或反应,而要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即面对逆境和变化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应对。
立意:
(1)坚韧与重塑:面对逆境的积极态度。
(2)活力与反弹:逆境中的积极应对。
(3)适应与变化:面对变化的应对策略。
15.解析: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
参考立意:
(1)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
(2)学会做减法,才能给人生做加法。
(3)做好人生加减法,活出生命真价值。
(4)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
16.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聚焦于自媒体迅猛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第二句话抛出关键问题——自媒体是不是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要求考生对此展开联想与思考。
考生可以从肯定角度来写。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千篇一律,自媒体给人们带来自由表达的舞台,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发散性思考,引导人们更全面去看待问题,再通过分析和探索得知事情的真相,这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其次自媒体能起到施压作用,它不仅给传统媒体形成发布信息的压力,还能让它更加严谨的发布信息,将信息的真实程度有效提高。而且自媒体的开放性,让身处自媒体时代的民众对信息有了强大的纠偏能力。一个信息在经过千百次的转发与评论后,事件的真相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评论和分析也会趋于平和与理性。自媒体所提供的不仅是单条信息,而是一个由民众集体智慧构成的信息群。这种经过群体讨论和补充后的信息群,显然要比个人或机构提供的信息更为可信。
也可否定这一观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相应的道德素养,有人仅凭个人经验主观断,有人将自媒体当成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流量经济的裹挟,自媒体并非单纯以报道真实事件为目的,造成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大打折扣,使得人们远离事件原貌。其次,在自媒体时代,谣言往往比真相更容易传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新闻传播速度的六倍。而网络谣言传播之快捷之广泛更是大大增加了其难控性,更不用说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是谣言也能够生动、精确地展现在大众视野。
具体行文时,可选择议论文文体。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加以评说,并分析自媒体时代我们是离真相更近还是更远。如果认为离真相更近,则要从积极方面肯定自媒体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认为离真相更远,则要从自媒体时代的乱象分析自媒体时代对于探寻真相的消极影响,并围绕如何对待自媒体发展展开论述(如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加强行业规范等),提出发展的建议,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维等等。
参考立意:
(1)自媒体时代,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3篇
- 2024年房屋买卖合同书样本2篇
- 2024年度租赁合同租金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2篇
- 房产买卖预付款定金合同20243篇
- 2024年度维修服务合同范本:房屋伸缩缝维修服务协议3篇
- 年度农产品直供链合同(2024年)2篇
- 绝经的临床护理
- 商务产业园委托运营协议2024年度版之合同标的数量3篇
- 2024年程序指令配电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卵巢瘤的临床护理
- 《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精编版)
- 汽车类西班牙语词汇
- 一年级综合实践
- 氢气纯化装置讲义课件
- 海拉EPS角度传感器ppt课件
- 中药饮片(预包定装)进、存、销管理制度
- 正统道藏目录[共3页]
-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8个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和重点标注)
- (医学PPT课件)乳糖不耐受新认识
- 《肾病综合征》PPT课件
- 焊条、焊丝牌号、型号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