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7届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教材中应用的图片史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是(

)A.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B.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C.云南省出土的元谋人门齿化石 D.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正反面2.西周时期,通过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君统”和“宗统”的继承问题。周天子既是姬姓贵族的最高家长,又是天下共主,掌握国家各项大权。这说明西周政治的特征是(

)A.大小宗发展不平衡 B.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儒家伦理深入人心 D.统治集团矛盾尖锐3.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提倡“仁政”和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稿件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废除井田制,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5.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但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这些官僚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6.“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描写劳动场景的上古短歌。《吕氏春秋》中所载“葛天氏之乐”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内容,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该材料可以说明A.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B.文学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C.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 D.文艺创作是对生产劳动的讴歌7.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据此可知,秦帝国崩溃是由于(

)A.暴政引发 B.法律严酷 C.乱用民力 D.缺少文化认同8.秦朝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证政令通达。这一措施A.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 D.建立起完备的行政体系9.司马迁著的《史记》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史实有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C.陈胜吴广起义 D.北京人使用火10.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3万多户,战后只剩下5000户。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B.郡国并行,强化统治C.大兴土木,增加就业 D.废井田,开阡陌11.下表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的统计表,这一现象导致东汉后期(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卒年27231303936341454政治日益腐败 B.皇权趋于衰落 C.相权逐渐强化 D.豪强地主势重12.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 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13.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下列最准确的解读是(

)A.黄帝是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B.人口迁徙促进了全面文化的传播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D.“五胡乱华”改变了中国文化基因14.魏晋时期,麦、菽(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南北分裂局面结束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政府夏秋两季征税15.实物史料往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它们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北方经济的发展B.江南地区的开发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北差距的扩大16.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 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 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

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

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邹纪万《秦汉史》材料三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6分)(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8分)18.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进入战国以后,周室沦为大国的附庸,一统于周的观念已成过去。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探讨政治统一、华夷一统等当时亟待解答的问题,陆续出现了一些反映“大一统”理想制度的著作及学说。——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七人《迷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赞婿、贾人…以熵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竞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材料三

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英过于北魏。……不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缘人群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绝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孔子面对这一新形势而提出的思想主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4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6分),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简要概述其历史意义(4分)。三、论述题(12分)19.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幅图历史变迁的信息并分别予以说明。历史半期考试参考答案: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并结合所学“积石冢内的墓葬已经体现出等级形式,墓葬规格已有高低之分”可知,当时已经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这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B项正确;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排除A项;元谋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是商朝时期的文物,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周天子既是姬姓贵族的最高家长,又是天下共主,掌握国家各项大权”可以说明西周政治的特征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同构,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其余大小宗是相对的,排除A项;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西周时期,通过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儒家学派中,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不符合材料中“仁政”的主张,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代表小手工业者阶层利益,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可知,商鞅变法后,社会治安良好,反映出商鞅变法注重法治,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县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治安的良好,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材料“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这些官僚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官僚政治逐步兴起,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俸禄制,但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正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都是在秦朝,排除B、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的诗歌创作与劳动的关系紧密,来源于日常和生产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文学创作与生产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整个发展过程,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文艺创作的来源,而不是讴歌,排除D。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统一后,通过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的措施,来维护政权的稳定,但激起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是“秦人化”的失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暴政引发秦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亡的原因是法律严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亡的原因是乱用民力,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文书制度和文书传递制度,有助于政令的畅通,上传下达,也便于中央及时掌握地方信息,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有利于国家管理,A项正确;B项“消除”错误,排除;行政管理不等于思想文化专制,C项错误;D项“完备”说法错误。故选A项。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不会记载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故选D;武王伐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均处于《史记》记载时间范围之内,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10.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立,社会残破,为恢复经济,汉初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汉初统治者提倡节俭,并未大兴土木,排除C项;“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地位和寿命相对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使得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晚期政治日益腐败,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在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皇权没有趋于衰落,排除B项;东汉晚期皇帝多年幼继位且寿命不长导致了东汉晚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局面出现,与相权和豪强地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12.D【详解】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王与马,共天下”,表明门阀势力强大,可以分割皇权,皇权式微,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D项正确;取代皇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对皇权的积极作用,不能得出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的影响,不能得出确保政权稳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可知,魏晋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不断推动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唐修《晋书》把“五胡”列为黄帝后裔,正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黄帝是各民族的共同祖先,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文化认同,不是强调文化的传播,排除B项;“五胡”内迁是促进民族融合,并且后期“五胡”主动对中原文化认同,并不能得出“五胡乱华”改变了中国文化基因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产粮区,主要由于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魏晋时期是分裂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两税征收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人耙田壁画砖》展现的是北朝时期胡人耕种土地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生产情况;《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是北朝时期著名的瓷器,反映了当时北方制瓷业的水平和佛教兴盛情况;据此可知,两件文物分别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情况,即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都是出土于北方的北朝文物,不能反映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差距等情况,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6.B【详解】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因此在统治者的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的主旨及史实不符合,排除。17.(1)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8分)(2)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3点即可,6分)。(3)政治问题: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4分)补充解决措施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4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说明: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根据材料“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可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可知,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根据材料“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可知,“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政治问题: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可知,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根据材料“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可知,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补充解决措施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在文化上,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18.(1)新变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或答我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主张:“大一统”,一统于周礼。(4分)(2)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每点1分,共4分)(3)说明: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任写3点,6分)(如写修订律令,行班禄制,颁布均田令,行三长制,仿汉人官制,兴学校,亲祭孔子等亦可给分)历史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4分)【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时变化,由材料一中“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一一华夏族”,可知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或者表述为“我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亦可。第二小问时指出主张,由材料一中“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可知孔子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发诸尝逋七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熵遣戍”可知,移民戍边;根据材料“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可知,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和战争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知,通过和亲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