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_第1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_第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_第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_第4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能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简要阐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意义,从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教育空间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入路径。【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目标和教材内容,提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教师长期采用单一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将会让学生失去探索乐趣,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灵活引入教育素材,合理运用教学艺术,打造充满趣味的课堂,在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育人资源和符合当前教育要求的育人理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指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进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1]。1.丰富教学内容。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内容,既有自强不息、孝悌仁爱等思想内涵,又有趣味生动的人物故事[2]。教师依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穿插有趣味、有内涵的传统文化,可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2.创新教学理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师生平等、以生为本等教学理念,教师学习与体会这些理念内涵,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文化蕴含着学思结合、身教示范、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应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高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承担着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单单向学生灌输抽象难懂的理论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而融入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思想启迪和感染学生,能够让学生从人物故事、经典篇章中汲取精神养分,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一方面,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克己奉公等精神内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逐步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蕴含着较多的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能够指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总之,通过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可将课程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与群众智慧,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而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一)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直接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因此仅仅依靠教材难以有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对此,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积极挖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适当引入社会文化素材、地方资源、其他学科知识等,扩充教育内容。1.搜集社会文化素材。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纳入考虑范围,结合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点,密切关注、搜集利用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文化素材,利用社会案例表现具备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做负责的人”一课时,初中生普遍喜欢观看综艺节目,教师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片段,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物修复专家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责任”的内涵;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国宝文物的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挖掘地方资源。各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既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地方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用活、用好、用巧地方资源,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地域性、特色性与文化性。为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教师要准确把握地方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案例等解析教材知识点,巧妙灵活地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教师可巧妙融入社火习俗,引导学生剖析传统习俗蕴含的传统文化。社火表演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寄托着民众最朴素的愿望,数千年来在黄土地上延续传承,充分凸显了“延续文化血脉”这一主题。3.融合学科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跨学科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跨学科学习变革了学习方式,强调整合学科内部知识,联结学科间知识与方法,以发挥相关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灵活融入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这样不但课堂的丰富性、趣味性能够得到增强,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3]。例如,在学习“走近教师”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孔子的图片,由孔子引出教师概念,再向学生呈现《师说》等经典名篇中的片段,帮助学生认识到教师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养成尊师爱道的良好品质。(二)创新教学方式,自然巧妙融入为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教师不能采用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而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与兴趣喜好,灵活应用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巧妙融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与认同传统文化。1.因课制宜。各节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结合各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部分章节蕴含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着重应用议题式、探究式、主题式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探究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亲情之爱”一课时,教师可将“孝”文化贯穿课堂始终,先向学生介绍二十四孝故事,再适时开展主题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传统孝道是否过时”话题分享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聆听文化故事,参与分享讨论,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孝”文化。部分课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少,教师可采取常规的讲授式、提问法等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例如,在学习“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引入杜甫的“家书抵万金”等诗句,引导学生对比古今通讯方式的差异。总之,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避免喧宾夺主。2.因时制宜。每节课由课前、课中与课后等教学时间组成,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应合理把控教学时间,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灵活性和系统性。在课前环节,教师可采取故事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学生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包括节日文化、建筑文化、人物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中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重点植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在深度理解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后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方面的视频,组织主题演讲、辩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向学生讲述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等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中环节,可依托社会案例分析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植入有关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课后环节,教师可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讨论“市场经济模式下是否应诚实守信”等话题,或让学生自主搜集诚实守信方面的人物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3.与时俱进。近年来出现了较多的传播媒介,使用网络媒体的初中生显著增多。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介,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应充分认识到现代媒介的优势,有机融合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打造活跃、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帮助学生更加高效、轻松地理解教材内容与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载体形式,结合教学需要,提前制作相应的课件,利用趣味化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促进民族团结”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体现民族特色的视频内容,包括傣族舞蹈、苗族服装等,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三)拓宽教育空间,深化育人效果为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的有效性,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教师应打破课堂限制,积极向课外延伸,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具备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校园环境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显著提高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4]。因此,教师应积极寻求学校的支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学校情况,积极创建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综合利用学校的各类宣传设施,包括宣传栏、走廊、围墙等,制作与张贴有关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海报,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解读传统思想文化的黑板报。通过营造文化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华文化,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2.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和课堂讲授相比,实践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更强,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育人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趣味文化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综合应用多种活动形式。例如,学习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后,教师可设计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的诗词,看哪个小组搜集的最多,在深化主题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校园限制,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周末、节假日期间,教师带领学生到周边社区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引导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向社区居民宣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此外,要善于利用学校周边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定期组织实地参观活动,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