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及答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2024-2025学年_第1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及答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2024-2025学年_第2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及答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2024-2025学年_第3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及答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2024-2025学年_第4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及答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地形B.海陆分布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2、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B.冰川融化不会影响水循环C.水循环能够调节地表温度D.水循环维持了生物圈的水份平衡3、下列关于气候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B、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C、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D、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4、以下哪种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D、五带的形成5、我国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是: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潮汐现象D.地转偏向力7、下列关于气候类型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B.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C.极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附近,气候特点是全年寒冷干燥。D.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冬季寒冷。8、下列关于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内部岩层的运动引起的。B.地壳运动会导致海陆变迁。C.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作用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D.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是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形成的。9、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B.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C.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分布为热带雨林气候D.我国气候类型分布不均,西部内陆气候干燥10、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C.我国地形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D.我国地形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11、我国四大高原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12、以下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全年降水均匀B.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普遍低温C.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递减D.地势越高,气温越低13、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少B.雨热同期,四季分明C.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D.气候类型多样,但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14、题干:以下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高原、山地面积大,平原较少B.河流呈南北走向,水系发达C.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较少D.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山地面积较小15、下列地理现象中,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是:A.山脉B.河流C.气候D.城市人口16、下列地理现象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的是:A.气候B.土壤C.水资源D.生物多样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对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的广泛关注。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理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题目内容论述题(共15分)请简述什么是温室效应,并解释其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5分)列举三种主要的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如何加剧了温室效应?(6分)针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提出三个可行的缓解措施。(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温室效应简述及影响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活动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释放大量的CO2。森林砍伐:森林是重要的碳汇,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但大规模的森林破坏减少了地球上的碳汇量,同时直接释放了储存在树木中的碳。农业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会释放N2O(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此外畜牧业产生的甲烷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解析:这部分要求学生列举具体的人类活动并分析它们如何促进温室效应的形成。正确回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生态学常识。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发展清洁能源: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化石燃料依赖。提高能效标准: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绿色植被覆盖:植树造林,恢复退化土地,增加碳汇。解析:本小问旨在让学生思考实际解决方案,考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的答案应当切实可行,具有现实操作性。第二题分析下列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并简述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现象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现象二:黄河中游的侵蚀地貌现象三: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第三题题目背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干旱地区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土地退化,而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则威胁到了低洼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地理学家们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题目内容:案例分析:以某干旱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近3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讨论这种变化可能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10分)解决方案:基于上述分析,提出至少两项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该地区因降水变化导致的问题。(10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地形B.海陆分布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答案:D解析: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态,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如地形、海陆分布、太阳辐射等。而人类活动虽然可以对局部或全球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属于自然因素范畴。2、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B.冰川融化不会影响水循环C.水循环能够调节地表温度D.水循环维持了生物圈的水份平衡答案:B解析:冰川融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海洋水平面的变化,还通过增加河流流量影响淡水供应。因此,选项B的说法是错误的。3、下列关于气候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B、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C、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D、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气候确实分布在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描述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选项C描述的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但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选项D描述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凉爽多雨。4、以下哪种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D、五带的形成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它产生的现象包括昼夜更替,即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时是白天,另一半背向太阳时是黑夜。选项B、C和D都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也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5、我国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是: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D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区,因此答案为D。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海拔相对较低,不符合题目要求。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形成了独特的“世界屋脊”,对气候、河流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潮汐现象D.地转偏向力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和潮汐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区域不断变化。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惯性力,使得北半球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物体向左偏转。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的。而四季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接受太阳辐射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因此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7、下列关于气候类型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B.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C.极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附近,气候特点是全年寒冷干燥。D.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逊雨林、刚果盆地等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暖湿润,而不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C选项错误,极地气候特点是全年寒冷,但不是干燥。D选项错误,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而不是中低纬度地区。8、下列关于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内部岩层的运动引起的。B.地壳运动会导致海陆变迁。C.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作用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D.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是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形成的。答案:AB解析:A选项正确,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岩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B选项正确,地壳运动会导致海陆变迁,如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现象。C选项错误,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作用主要是由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选项错误,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是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形成的,而不是地球外部的力量。9、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B.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C.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分布为热带雨林气候D.我国气候类型分布不均,西部内陆气候干燥答案:B解析: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等多种类型。季风气候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C、D与我国气候类型的实际情况不符。10、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C.我国地形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D.我国地形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答案:C解析: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地形类型。其中,山地和高原分布广泛,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体,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描述了我国地形的特点,也是正确的。选项D正确地说明了我国地形的总体趋势。选项C错误,因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并非地形平坦,而是分布有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类型。11、我国四大高原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答案:C解析: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被称为“世界屋脊”。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12、以下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全年降水均匀B.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普遍低温C.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递减D.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答案:C解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体现了我国气候的非均一性。选项A描述的是地中海气候的特点,B描述的是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D描述的是地势对气温的影响,均不符合我国气候的整体特点。13、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少B.雨热同期,四季分明C.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D.气候类型多样,但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答案:B解析: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是雨热同期,四季分明。A选项中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少,描述不准确;C选项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描述正确,但不是最全面的描述;D选项气候类型多样,但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B选项最为准确。14、题干:以下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高原、山地面积大,平原较少B.河流呈南北走向,水系发达C.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较少D.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山地面积较小答案:A解析:我国地形特点之一是高原、山地面积大,平原较少,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河流呈南北走向,水系发达,实际上我国河流多呈东西走向,如长江、黄河等;C选项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较少,与实际不符;D选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山地面积较小,也与实际不符。15、下列地理现象中,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是:A.山脉B.河流C.气候D.城市人口答案:D解析:自然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自然物质和现象,如山脉、河流、气候等。城市人口属于人文地理要素,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16、下列地理现象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的是:A.气候B.土壤C.水资源D.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气候、土壤和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虽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但相比气候、土壤和水资源,其影响较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对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的广泛关注。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理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题目内容论述题(共15分)请简述什么是温室效应,并解释其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5分)列举三种主要的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如何加剧了温室效应?(6分)针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提出三个可行的缓解措施。(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温室效应简述及影响答案: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地表吸收这些能量后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热量时,部分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所吸收,导致热量不易散逸到外太空,从而使得地球表面和下层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生命体系的重要机制之一,但过度增强会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解析:此部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系统影响的认识。通过阐述温室效应的工作原理及其后果,可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加剧温室效应的人类活动答案: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活动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释放大量的CO2。森林砍伐:森林是重要的碳汇,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但大规模的森林破坏减少了地球上的碳汇量,同时直接释放了储存在树木中的碳。农业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会释放N2O(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此外畜牧业产生的甲烷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解析:这部分要求学生列举具体的人类活动并分析它们如何促进温室效应的形成。正确回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生态学常识。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答案:发展清洁能源: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化石燃料依赖。提高能效标准: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绿色植被覆盖:植树造林,恢复退化土地,增加碳汇。解析:本小问旨在让学生思考实际解决方案,考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的答案应当切实可行,具有现实操作性。第二题分析下列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并简述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现象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现象二:黄河中游的侵蚀地貌现象三: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答案:现象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壳隆起形成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世界屋脊,对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如降水分布和温度变化;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为科研和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现象二:黄河中游的侵蚀地貌是由于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流经中游地区时,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导致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侵蚀地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侵蚀地貌的存在使得黄河中游地区的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面临挑战。现象三: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调节全球气候;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对科研和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三个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板块构造理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热带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