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9400字(论文)_第1页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9400字(论文)_第2页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9400字(论文)_第3页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9400字(论文)_第4页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9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互联网时代下,5G技术的兴起虽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但也引发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危机。近年来,随着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各种互联网大企业也不断地泄露储存在其中的用户个人隐私并利用其信息进行交易买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对我国网络隐私进行有效地保护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多方面分析和研究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对于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合理保护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对促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活秩序的稳定,以及公民保护个人隐私权,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1网络隐私权的概述1.1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1.1.1概念自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便逐渐发现并开始探索运用网络。如今我们接触到的互联网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风靡全球的,其前身是1969年美国研制出来的阿帕网(ARPAnet),那时它被用作军用网,科学家用来做计算机联网实验,只与四台计算机相连。而今天的互联网,随着人们对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变得越来越成熟,网络通过连接数以亿计的电脑,可以将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人们这种密切的交往沟通中“大数据”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大数据(Bigdata),是对信息时代里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形容,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地膨胀增长,且这些数据的规模非常大,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量度范围,使得没有办法能通过人工进行处理,所以需要通过新的处理模式,即通过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等等才会有更强大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流程优化能力,庞大,高增长率,多样化信息资产。如《纽约时报》在2012年2月份的一个栏目里所说,“大数据”时代已到来,商业,经济等领域的决策会越来越多地以数据与分析为依据,不再是凭经验与直觉。1.1.2特征从当今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来看,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将大数据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第一,数据的规模庞大。大数据首先就是所有能被掌握到的数据的整体,数量庞大,涵盖了几乎所有能被获取到的信息数据。第二,数据类型多样。不论是企业数据或者个人信息,以及其他类型的都包含其中,种类繁多。第三,数据流转速度快。不只意味着快速地获得资料,而且还意味着迅速地处理资料,这种流转速度为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提供了更多的便捷。第四,价值密度低。这些数据不需要随机抽样就可使用,说明了它的真实性,也是肯定了数据的质量。总之就是在精确性和因果性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相关或不相关的数据,可以找到新的具有价值的数据整合。1.2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1.2.1隐私权自从美国学者沃伦与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论隐私权》中把隐私定义为“不受外界干扰而单独相处”的权利,隐私权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历经百年多的理论发展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对隐私权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也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存在。针对隐私权,我国的张新宝教授曾给出了合理解释:“是自然人所拥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及私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而免受他人违法侵害,知悉,搜集,使用,披露等人格权。”这一解释也得到了王利明教授的认同。自然人作为权利主体,对于自身的隐私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是否要向大众公开隐私,公开什么内容或允许别人干预自己私生活等等都由其自身意志来决定。隐私权属于私领域,认为隐私权的内容有四:第一,私人生活安宁权。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是否进行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不受他人干预和支配。比如公民的住所属于公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擅自闯入或者非法监听、监视,就算是执法人员都得按照法定程序出示相关证件等才可进入执行公务进行搜查等。第二,公民对个人信息具有保密的权利。例如,公民可为自己婚姻财产和其他情况保守秘密,其他人没有权利要求公民披露个人信息。第三,个人通信保密权。任何市民均有权利为个人通讯软件来往内容保密,任何人不得在没有得到其允许的情况下对其通讯信息进行窃听或窃取,这样取得的内容都是非法的。第四,个人隐私利用权。公民对其隐私信息能否利用和由何人利用拥有决定权,在遵循自愿的原则下,公民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授权给其他主体使用,比如支付宝、淘宝之类的软件就需要绑定其银行卡、身份证等隐私信息才能进行使用,满足其生活需求等。1.2.2网络隐私权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大数据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造成了极大影响。据资料显示,人们对网络隐私权利的关注始于英国《科技日报》2010年披露的“谷歌事件”:为革新以打开市场,英国谷歌改造了卫星视图和传统的平面地图,推出实时地图让伦敦每条街道都能被全方位录像。但该实时地图的视频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这种全方位录像使得公众的隐私暴露在录像中,许多英国公民纷纷寻求法律以维护自身正当的隐私权益。也是从这件事开始,怎么才能将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和保持网络信息飞速发展这两者的关系维持在一个平衡上成为了人们探寻的热点。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隐私权就是自然人在互联网上享有对私人生活的宁静,对私人信息,空间及活动的合法保护,免受他人违法侵害,知悉,收集,复制,使用及披露的人格权。实际上,还是隐私权在网络世界中的扩展。通俗地说,网络隐私权就是指公民在网络中留下的资料信息以及其网络行为产生的内容等,没有经过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复制或者在互联网上传播利用。1.3大数据背景下公民隐私权的界定1.3.1范围我们可以从三个范围简单阐释公民的隐私权。首先,在主体范围内只能为自然人而非法人。二是权利客体指涉隐私权而不局限于实际存在的各类私人活动,资料等,还包括了公民个人在网络环境里的个人隐私数据,如网页浏览记录、个人网络账号信息等内容,是针对这一背景中,对公民线上线下隐私的全方位涵盖。最后还以公共利益为限确定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因为根据我国的立法特点和法益保护偏向,与保护个人法益相比,保护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范围有一定限度,不应违背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1.3.2变化根据学者齐凤杰的研究,个人隐私的客体范围主要是个人的身份资料性信息,例如,家庭住址,身份证号。而且在个人隐私的客体范围也伴随着网络逐步扩展至个人行为活动的信息之中,甚至包括个人的论坛言论、网页浏览记录等等。个人隐私兼具人格性与财产性,隐私权处于原始意义上的人格性与现实意义中财产性之两难,个人数据所具有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在搜集信息过程中的根本使用上,而是体现在其二次利用上。隐私权最初被用来保护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其他公民活动,只是随着发展,公民的活动范围不仅包括现实生活还扩展到网络世界,然后,伴随着人们私人领域的扩大,对于其保护范围应相应地进行拓展。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科技持续地进步,隐私权也在逐步地发展中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第一,隐私权的内涵正在扩大。由一开始的独处权,到被视为“不涉及公共生活,私人生活,私人空间”的私人信息;第二,隐私权在法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我国为例,最初仅在宪法、民法中有相关法条的人格权中提到相关,而在2017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有必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时,都必须依法获取并保障信息安全。不得违法采集,使用,处理,传递他人个人信息以及违法买卖,提供或披露他人个人信息”,该法条明确提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公民的数据隐私得到了确认和重视。第三,隐私权权利性质改变。当隐私权理论刚刚提出时,隐私权就被界定为拒绝他人对其私生活进行侵害从而保障个人生活安宁的消极防御。但现在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被互相掠夺的资源,并且与各种无良企业商家的力量相比,公民保护自己私人信息的能力实在有些脆弱。其四,隐私权的保护更加专业化。在最初保护隐私权的时期,各国基本上是保护隐私权的方式是扩大现行法律解释范围,或者在个案判决中作出确认隐私权的裁决。但在隐私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以及时代发展更新的速度,许多国家都制定出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公民隐私权。1.3.3内涵和特点王利明教授指出:“隐私权就是自然人所拥有的支配自己个人,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及私有领域的人格权”。而中,公民隐私权的内涵也有新的延伸,不仅包括当事人选择是否公开其私人秘密、接纳他人介入其私生活空间等权利,也包含了个人在网络上的私人信息内容等。比如个人的网络账号信息、网络留言内容之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愈加明显。隐私权逐渐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是专属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这一权利只能由自然人自己享有,不可以将该权利转让给另一主体。第二是秘密性。公民的隐私是不为人所知,具有不被他人干涉和支配的排他性,且法律保护其不对外公开的权利。第三是自由处分性。权利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有绝对处分的权利,在不受他人影响,不违反法律以及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可以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部分或者全部隐私或者允许他人进行干涉,甚至是放弃个人隐私权。2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问题2.1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与司法现状2.1.1立法规定在我国已有的立法内容中,涉及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比较少,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对公民隐私进行法律保护,主要表现为宪法、民法关于人身权、财产权等方面的规定,而其他法律则很少涉及。基本上采用扩大解释有关法条这样一种方式来办理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案件。尽管早自1982年《宪法》第38条有关保护中国公民人格尊严免受侵害的条款可以反映中国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但立法的宗旨更多地还是为了保护人格权和隐私权。又如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和法人有名誉权;公民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不得以侮辱或者诽谤手段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也是将隐私权包含在人格权中的一种立法体现。《民法典》对隐私权的规定有这些: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隐私权】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而随着时代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我国的相关立法也做出了新的修改。2001年公布实施的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规定,对侵害隐私利益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尽管此时隐私权并不属于独立人格权范畴,但是这一解释也一改以往把隐私权附庸于名誉权之间接保护模式而转变为直接保护模式,从而为隐私权在我国之独立保护打下扎实基础。在2010年的公民网络隐私权立法中,隐私权被正式认定为“民事权利”而非“民事利益”,从而使隐私权能够不依赖名誉权来获得救济。上述这些仅仅只是涉及隐私权相关规定的一部分,但也不难看出我国对立法背景下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重视。2.1.2司法案例在互联网的记忆中,提到2008年中国发生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或称“人肉搜索第一案”)相信仍有印象。因为原告王某的妻子于自杀前三个月起在网上写下“死亡博客”并在自杀当天开放博客空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并有诸多网友认为王某与其妻子的死亡存在必然的联系甚至于认为王某就是幕后黑手。于是激愤且富有正义感的网友们运用“人肉搜索”查找王某及家属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疯狂散布,对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于是王某以网站任意公布自己隐私,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为由将侵权网站诉至法庭。最后侵权网站被法院判决存在侵权行为,王某获得赔偿。然而,这仅是“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搜索方式兴起的开始,并没有因为王某的起诉成功而得到抑制。比如2016年,微博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社交软件,“虹桥一姐”这一名词也是源于网友们的“人肉搜索”,在网络的发展便利下,使得当时年仅18岁的女孩成为被大众任意调侃的对象。网友们仅因其不成熟的追星方式便通过对她各种扒料,用任意P图、编造恶意段子等方式进行非善意的嘲讽并且愈演愈烈。在大家任意发挥想象力对其进行“无所不扒”的网络暴力之时,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在违背道德的边界,也是在触犯法律的界限。而这样的例子还存在很多,正是在互联网的飞快更新以及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下,为人民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搜索方式,以至于出现了许多起“人肉搜索”制造出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显而易见地对公众的个人信息、生活隐私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存在极大隐患。从许多这样的隐私泄露事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启示,对于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才使得有这种网暴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对公民隐私权予以明确保护,因此公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自然也是相对薄弱,相关行业也还未有严格的行业自律标准以及技术仍旧不够发达也就不足以及建立起健全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国需要根据现状尽快出台与保证大数据安全和保护公民隐私权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来更有效规避此类严重泄露侵犯公民隐私的事件的出现,支撑起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有力伞。也能反映出在这个中,公民不仅应该培养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养成保护自我隐私权的习惯,当受到侵权时,我们应该拿起法的武器,捍卫我们的权利和利益,也应该对他人的隐私保持距离,不要随意做出非法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2.2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2.2.1立法上的不完善尽管我国许多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从立法层面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针对公民隐私权作出规定,仅是散落于各部门的法律法规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86年《民法通则》与1988年4月颁布实施的《民通意见》均未将隐私权列为独立人格权予以保护,只有到了2010年7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正式施行后,隐私权这一独立人格权才能真正被承认其合法地位。由此不难看出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是法律制度对隐私权的保护程度和地位尚不充分。隐私范围尚无明确规定,亦无专门法律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第二,能够保护隐私权的范围有限。基本都是在相关法条中进行扩大解释等承认、在解决一些隐私权侵权问题时,未对隐私权的保护内容及保护范围作出具体而明确的界定。第三,对于隐私权受到侵害之后,其救济程度较为模糊,难以有效救济当事人权益。比如发生隐私权侵权案件后,由谁进行举证、怎么界定权利人的损失程度、进行何种赔偿等,均无比较明确的条款与标准。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仍有很大局限性。由于缺乏具体立法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使执法部门办理有关案件带来了不少麻烦,法律的权威性也受到影响。2.2.2执法部门的管理存在漏洞我国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也常常表现为义务层面上的保护。相关管理部门对其制裁力度不够,甚至有一些法律也有相关制裁,但都比较含糊。例如,《网络安全法》尽管有吊销许可证和强制关闭这样一些十分苛刻的条款,但是对于具体适用的问题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导致了即使发生了侵权行为,执法部门也不能有效地救济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利。因此,制定法律制裁措施时,严厉和具体缺一不可,在震慑住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同时又能让监管部门具体适用保护好公民的权益,使得整个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在这个上,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企业是具有优势的,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以极其隐蔽的方式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加以利用。那么从发现侵权的这个角度上,以公民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足以与之对抗,就需要加强执法部门的监管对这种行为进行管控。然而相比互联网运营的参与者,执法部门想要发现其侵权行为,就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条件,才能敏锐地发现这些企业非法收集利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并进行管理。但是由于目前技术水平虽然在不断发展,却也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让违法者钻了空,执法部门在技术方面的落后让监管难以有力落实。除此之外,大多互联网运营者都是较为大型的企业,要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管,执法部门也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及时的处理发生的侵权事件,然而现实是执法部门存在着人手不够、物资短缺的情况,难以做到全面的监管和有效处理侵权及救济。另外,执法部门需要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也可能存在其他主体侵权,那么对于执法部门的管理范围又是一个冲击,很容易造成监管部门管理范围的混乱以及各部门职能的重叠。

3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3.1立法层面的完善3.1.1宪法为增加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应当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我国现行《宪法》对隐私权保护力度比较弱,还没有明确规定这一特定权利,但美国和德国等国外已把隐私权列为普遍承认并受宪法保护的宪法权利。所以说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在所有法律中处于统领地位,一旦在宪法中明确了公民隐私权这项权利,其他部门法也会据此出台具体的更加完善的法律规定,就能更好的应对大数据的这一时代背景,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3.1.2民法民法作为私法,与公民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目前隐私权更多作为人格权进行规定。但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在民法中应当对隐私权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联系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对隐私权在的涵义、内容等,作出明确的解释,以及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隐私权保护法》,将个人的隐私问题列入到相关法律之中,真正体现个人人格自由权。从我国民事保护立法指导思想来看,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得到了合理维护,同时数据技术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好地发挥,双管齐下。3.1.3刑法目前,我国《刑法》就少数几个条文对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内容和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进行了规定。但是随着《刑法修正案(九)》对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修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增长明显,然而,对于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刑法却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定。比如,一般情况下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基本都是以诽谤侮辱罪定罪,且此类罪名刑事处罚门槛高,需要情节严重还有这传播数量上的限制,所以会导致对于有效与防范方面不够明显。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模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观点,并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章节对网络隐私权作出了特别规定。与此同时,在刑罚严厉性之间,仅仅从刑法角度来规制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是不合适的,与刑法相协调的其他单行法和行政法规也应配套颁布,对网络隐私权予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网络隐私权之目的。3.2执法层面的完善3.2.1制定具体严格的法律制裁措施应采取制订细致和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来保障法律的实施。试问,没有惩罚性的措施而仅是简单规定义务,如何能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从而保护到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呢?指定严格的惩罚性措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施制裁措施,而是对相关企业产生一个震慑的作用,用严厉的惩罚让这些企业遵守法律规范,不要轻易触碰侵权违法的高压线。相比于通过侵犯公民网络隐私获取的利益,如果惩罚性后果比获利更重那么愿意铤而走险的违法者自然会减少。就以欧盟为例,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对巨额罚款额度进行了限制:一般性违法行为限于企业上一年总收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或者本公司上年总收额为2000万元人民币(二者中占较大比例),严重违法以2000万欧元或该企业上一年度总收入的4%(其中占较大比例)。这一高额罚款不仅可以确保这一法规的执行成效,而且反映出欧盟对于用户数据隐私权的保护,从而达到良好的防范和保护效果。3.2.2加强对行业自律的引导与管理在这一点上,行业自律措施在维护公民隐私权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我国法律对行业自律的指导及管理水平与美国进行了比较,可以很明显看出我国的不足。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自律的法律引导体系,对我国相关的互联网行业协会仅能起到一个促进交流合作的作用,而不能发挥出类似美国那样的行业自律带来的行业发展和经济效益。行业自律措施必然需要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于严格管理,才能真正起到既能推动行业经济发展又能让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落到实处的作用,否则,行业自律的措施也只是形同虚设。因此,我国应研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指导行业自律和管理行业发展以增强公民网络隐私权。3.2.3设立专门的数据监管机构要想使法律得到有效的实施,就离不开专门的数据监管机构。中,互联网企业搜集和使用公民网络隐私数据是非常隐蔽的,在缺乏相关技术手段支持的情况下执法部门难以察觉。所以,为了建立如此专门化数据监管机构,有的放矢地预防与管理网络侵权隐私问题,就必须先掌握先进技术,以便及时发现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违法采集公民隐私数据等违法现象,及时予以处理。其次,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