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课程机制调节措施-模板_第1页
工商管理课程机制调节措施-模板_第2页
工商管理课程机制调节措施-模板_第3页
工商管理课程机制调节措施-模板_第4页
工商管理课程机制调节措施-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商管理课程机制调节措施

课程体系是指学校为了达到其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它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一直没有摆脱“精英教育”惯性,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以理论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专业知识的急剧累积和更新,的迅速成长与升级,就业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以及社会管理思潮的此起彼伏,这一课程体系逐渐显露出多种弊端。所以必须基于合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作出适当调整,以帮助推进当前盛行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

简单说来,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失调,不能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造成课程体系刚性过度,选修课比例不足,学生缺乏选择的余地;课程内容务虚不务实,不能适时而变,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和时代的真实需要;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构架,内容重复,甚至前后矛盾,学生没有知识的整体感;专业理论课越开越多,而教材和讲义中很难看到对实验和实训的妥善安排,同时,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结果是,学生只在其中完成了对事实知识(know-What)和原理知识(know-Why)的学习,而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两类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却难以找到实践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隐性课程的开发严重缺乏,使正式课程功能的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消除与弥补。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诸多缺陷,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其中应该贯彻一些新的课程设置原则。一是柔性原则。柔性原则是指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弹性充足。灵活多样是指从满足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出发,在不违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课程选择自由,以避免他们认知体系的千篇一律。弹性充足是指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环境变化随时动态调整的功能,不仅设定固定经典的教学内容,还动态地补充反映诉求和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二是精练原则。知行之间的天然矛盾表明,学生学过的管理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在模拟或者真实的情境中重现所学,也难以形成用人单位看重的行动技能。除此之外,学生在特定时期内信息容纳能力有限,同时,宏大知识系统也会出现信息过载,产生更加强烈的前抑制与后抑制效应。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要一位追求全面宽泛,让学生陷于无休无止的理论学习,倒不如精练课程及其内容,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梳理、巩固和应用所学管理知识。三是系统原则。现代管理知识的爆炸,催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工商管理专业的系统性绝非易事。许多多年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专家和学者都不太清楚究竟哪些课程的组合能够构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尽管如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要努力找到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前呼后应、构造紧密的有机整体,以免学生在零散的知识体系下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路径。四是务实原则。许多高校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时总是免不了追求理论内容的高深和完美,脱离了职业实际,这是“精英教育”的固有思维,给学生造成了“学不能用”的严重后果。所以应当秉持务实的原则,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紧跟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五是技能导向原则。有人认为丰富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保持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格调,他们担心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强调管理技能,就会使大学本科教育退化到职业教育的水平。笔者以为,很多时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反而优于本科毕业生是讽刺这种想法的一个完美注脚。如果本科毕业生不能首先在技能上获得优势,而把自己的优势凝聚在那点在实际职场中难以发挥作用的知识上,无疑是给自己的职业搜寻设置了一道隐性的障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缺乏技能的严峻现实,失去技能巩固和强化作用,所学一系列管理知识则最终在脑海了遗忘殆尽。其实世界着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经断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管理活动需要的是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所以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一定是“纸上谈兵”型的知识性人才,但一定是能“身体力行”的能动性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抛弃陈见,建立技能导向的课程模式,综合考虑社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技能导向原则要求以用人单位管理岗位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作为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技能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措施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该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所以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隐性课程具有认知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炼与行为规范等一般功能,可以弥补正式课程的不足。笔者认为,隐性课程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不同的教育目的导致完全不同的隐性课程开发思路和着力点。但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如果秉持务实不务虚的原则,从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角度出发,隐性课程的开发的着力点可以放在这些方面:一是关注学校和院系各类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暗示和导向作用。目前高校极度忽视这些作用的存在。设想如果培养未来商界管理者的管理学院都不能管理好学生的各项工作,或者说与其他学校或者院系相比,不能让学生感觉到管理者的卓越之处,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要知道作为学校被管理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然对各类管理问题更为敏感和关注。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践行管理理论的最佳场所,管理学院的一举一动就是一门学生瞩目的隐性课程。如何把这门隐性课程贴上专业的“标签”,高校仍需漫长的探索。二是为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鼓励与支持他们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报关员、物流管理师等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获得“学历+证书”的双赢。参与执业资格考试可以说是高校一门值得认真开发的隐性课程,它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学生树立了更明确具体的目标,在渗透职业规划的目标驱使下能呈现更高的学习效率。其次是在于课程内容比正规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可以激发学生训练自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有证据表明,获得职业认证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于其他毕业生。要开发这门隐性课程,可以在院系设立培训部,组织有关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导,并在报名、资料购买、学习与考试等环节提供各种服务。三是要有系统地、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一来为学生团队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提供人际技能的训练平台,二来可以培养隐性职业能力。因为职业能力最核心的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也包括情感、态度、习惯、意志、德行、品质等隐性能力,这些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