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考纲展示]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素材考查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考查由“成因”转向“影响”,“过程→改变→影响”成为主要命题线索。1.区域认知:相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2.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视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基础自查]学问清单特殊提示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改变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干脆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干脆塑造地表形态2.表现形式及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辨析】地质作用≠地壳运动(1)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表面形态改变的力气,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改变,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裂;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建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积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积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积累下来3.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辨析】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作用下,岩石崩解破裂的过程。(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称为风力作用。【点拨】河口地区的水沙运动(1)两种外力作用:径流(流水沉积)与潮流、风浪(侵蚀或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2)泥沙的主要来源有:①陆沙:河流带来的泥沙,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等因素有关;②河沙:本河段水流冲刷河岸、河床而来的沙;③海沙:潮流、风浪从近海地区带来的沙。(3)影响河口地区河床演化的主要因素:来水、来沙。径流强于潮流,河口以淤积为主,陆地扩大;径流弱于潮流,河口以侵蚀为主,海岸后退。续表学问清单特殊提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改变,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岩石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3.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辨析】喷出岩与侵入岩类型成因特点典例喷出岩岩浆喷(涌)出地表形成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流纹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致密坚硬花岗岩[深化探究]1.说明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台湾海峡。提示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2.侵蚀作用比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更强,对吗?提示不对。风化作用是外力对岩石的静态破坏,侵蚀作用是外力对岩石的动态破坏,两者既有区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风化加快了侵蚀速度,侵蚀将岩石风化物剥离,使风化得以持续进行。3.三大类岩石是可以干脆相互转化的,对吗?提示不对。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干脆转化成变质岩或沉积岩。[热点快递]热点扫描主题一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聚焦外力作用地貌,从地表形态、地形结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特征的影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主题二以地质剖面图、地貌形成过程图为信息载体,以地貌形成过程、地壳物质循环为考查重点,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改变的影响,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实力、获得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实力。[热点题型]1.(2024·高考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缘由是()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图中有一断层,X、Y分别位于断层下沉和上升的一侧,因此造成两地地势凹凸差异,D正确,A、C错误。图示岩层均为水平状态,说明该地没有发生褶皱现象,B错误。第(2)题,两地均为玄武岩,喷发物质没有差异,A错误;两地位置靠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两地玄武岩厚度不同,最可能是侵蚀作用差异的结果,C正确;地壳运动不会引起岩层厚度的改变,D错误。答案:(1)D(2)C2.石笋(如图a所示)由雨水沿石灰岩的裂隙下渗并在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滴水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科学家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索雷克洞的探讨表明,石笋在生长过程中随季节改变形成明暗相间的微层(如图b所示),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亲密相关;石笋年微层厚度改变与同时代树林的年轮记录相一样。据此完成(1)~(3)题。(1)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A.洞窟外的动物 B.洞窟上覆的土壤C.洞窟中的植被 D.洞窟中的地下河(2)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最主要形成于()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该洞石笋年微层近几十年来渐渐变厚,反映了当地气候()A.变冷变干 B.变冷变湿C.变暖变湿 D.变暖变干解析:第(1)题,石笋微层明暗相间,而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有关,可推断有机质来源稳定,最有可能来源于洞窟上覆的土壤,B对;洞窟外动物活动并不固定,不能供应稳定的有机质沉积,A错;洞窟中光照较差,植被很少甚至缺失,也不能供应稳定的有机质沉积,C错;洞窟中的地下河水位较石笋低,难以为石笋的形成供应稳定的有机质沉积物,D错。第(2)题,索雷克洞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枯枝落叶较多,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大,沿石灰岩裂隙下渗的流水挟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增大,富含有机质的水滴落到溶洞底面与碳酸钙一起沉积形成微层暗条纹;其他季节,由于枯枝落叶较少,滴落到溶洞底面的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少,主要为碳酸钙沉积形成的明条纹。第(3)题,由石笋的形成过程可以推断,气候越暖和潮湿,沿石灰岩裂隙下渗雨水量越多,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并滴落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越厚,C正确。答案:(1)B(2)D(3)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体验]把握命题来源1.(2024·高考浙江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1)~(2)题。(1)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简单形成陆地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湖泊东部、南部和西部存在地壳剧烈抬升区和抬升区,而北部也存在微弱抬升区。这些抬升区与湖泊之间存在断层构造,因此湖盆是断裂下陷形成的,D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湖泊是由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其深度一般比较大,乙、丙两地位于湖泊中心,湖泊深度大,形成陆地的可能性较小,B、C错误;甲、丁两地都位于湖泊边缘,甲地西侧靠近抬升区,丁地东侧靠近剧烈抬升区,结合甲、丁两地的沉积物等厚度线可知,丁地断裂下陷幅度较甲地大,湖盆深度较甲地深,所以在外力作用下甲地较丁地更简单形成陆地。D错误,A正确。答案:(1)D(2)A2.(2024·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解析: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答案:A3.(2024·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供应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发生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答案:C[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壳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运动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肯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干脆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的振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2.地壳运动的类型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考法体验]提升解题实力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发觉了世界上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探讨大陆动力学的较佳地区。据此回答1~2题。1.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冷凝 B.变质作用C.板块运动 D.火山喷发2.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袒露的内力作用是()A.岩浆冷却凝固 B.地表上升C.火山喷发 D.风化侵蚀解析:第1题,超高压变质带是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答案:1.B2.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地质构造线”旁边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4.与1857年前相比,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流量变小的河段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地质构造线的西南侧整体向西北方向发生位移。选A。第4题,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乙、丁河段没有发生改变。乙原为华莱士溪的一条支流,地震后其径流进入华莱士溪故道,华莱士溪的丙河段支流削减,流域面积减小,因此流量减小。选C。答案:3.A4.C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500万年)化石,F岩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5~6题。5.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长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长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解析:第5题,由材料信息可知,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长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长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选C。第6题,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终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之前,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选D。答案:5.C6.D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体验]把握命题来源(高考经典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积累而成,在沿海地区常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记着海岸线位置的改变。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动 B.向海洋方向推动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淌的海水搬运输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积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命题点睛核心素养落地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综合思维:依据图文信息推断贝壳堤的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图+文字材料依据结果倒推缘由,建立因果链[解法指导]答案:(1)C(2)B(3)D[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积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3.外力作用类型的推断方法(1)依据地貌形态推断。高山上的破裂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积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积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积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2)依据区域环境推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积累地貌;潮湿、半潮湿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积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积累作用等。[方法技巧]依据沙丘形态和沉积物颗粒大小推断风向(1)依据沙丘形态推断风向。(2)依据沉积物颗粒大小推断风向。[考法体验]提升解题实力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积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导致山坡上岩石渐渐破裂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改变 B.风力C.流水 D.冰川2.倒立锥表层积累物的分布特点是()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匀称解析:第1题,山坡白天光照强而岩石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而温度低,则岩石因日较差大而物理风化作用强,从而渐渐破裂。题中信息不能推断山坡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强弱。第2题,受重力作用大的颗粒物易滚落到锥底,小颗粒物不易滚落而在锥顶。答案:1.A2.C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想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缘由是()A.风力积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4.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C.缓坡,迎风坡积累而成D.陡坡,迎风坡积累而成解析:第3题,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可推断先有流水沉积过程;后经风化、流水与风力侵蚀而成图片中地貌形态;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表会较平坦,则D正确。第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迎风坡因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破坏更严峻而残留物少,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因风力小而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答案:3.D4.B————————————————————————————————————学霸加餐‖培优提能*再下一城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悬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脉东侧,海拔3222米,为世界其次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1~2题。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如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依旧是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峰林、峰丛广布解析:第1题,材料中的“下部是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地形倒置的向斜山”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后有板块水平挤压;再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形成褶皱断层;之后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抬升,地表覆盖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故选A。第2题,假如上层为石灰岩,简单被流水溶蚀。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溶蚀作用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广布。故选D。答案:1.A2.D冰川运动时(冰进),冰川包袱或推着碎屑一同前进。当冰川部分消融后(冰退),消逝冰体中的碎屑就地沉积,最前端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原冰体底部的包袱物称为底碛。后退碛是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冰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