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 (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4/24/wKhkGWdEAs-AFUOwAANnv2T6Jss448.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 (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4/24/wKhkGWdEAs-AFUOwAANnv2T6Jss4482.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 (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4/24/wKhkGWdEAs-AFUOwAANnv2T6Jss4483.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 (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4/24/wKhkGWdEAs-AFUOwAANnv2T6Jss4484.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 (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4/24/wKhkGWdEAs-AFUOwAANnv2T6Jss44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
(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一)(新高
考专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
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
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
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
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
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
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
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
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磕死而流亡兮,恐
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
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
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
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
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
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
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
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
“乃猿犹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
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
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
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
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
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
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
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
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
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
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
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
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
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
日”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
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涿”
“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
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
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孤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
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
迁所说的“忧愁幽思二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
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一一
从“女要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
前半之“骚”之“忧”而
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
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
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
“女要”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
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
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
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
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
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
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二长达二千五百
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
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
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
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
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
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殷
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
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粕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忧患感为基调,比如宋玉的
《九辩》、《诗经》中的《载驰》《正月》等。
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
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
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
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D.《离骚》前半部分重在写“离”,后半部分侧重写“愁”,诗人
希望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最终失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
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
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仅仅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
的,还包括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
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认为自己
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孤独。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
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
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J
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E月、
D.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4.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链接材料属于《离骚》的哪
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
料二简要说明。(4分)
链接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垮以靶羁兮,骞朝许
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
逐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俄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饨郁邑余保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溢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
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5.有人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积极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说
明屈原是在逃避现实,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D2.C3,B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
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
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5.①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②在《离骚》前半部分描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是由于屈原对
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起屈原的忧愁。
③《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忧患”的办法,
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改变楚国的努力,正表现出了屈原
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
④在“《乱》曰"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仍挂怀国家政治,
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国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忧患感为基调”错误,材料
只提到“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
B.“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司马迁
是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二并非针对屈原的所有
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屈
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C.“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误,两则材
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
而自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孤独”错,
材料一“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
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
神力量”可见,是作者分析,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
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他认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
A.是评价屈原的文才。
B.提到了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观点与材料一最为接近。
C.是评价屈原的文才。
D.是批评屈原过于显扬自我。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
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
矛盾、幽愤和痛苦”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该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余虽好修垮以削羁
兮/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他坚守正道,尽忠尽职,“霍朝
评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怨灵修之浩荡兮/炖郁邑余诧僚兮,吾独
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同时“宁凌死
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
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
志。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
力。
首先明确观点: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
感的表现,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从材料一“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
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
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
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
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
烈的责任感”可知,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感
的表现,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从材料二“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政治乱象……政治斗
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
深巨的忧愤”可知,在《离骚》前半部分措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
是由于屈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起屈原的忧愁。
从材料二“后半部分。诗人……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
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
幻想经历”可知,《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忧患”
的办法,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改变楚国的努力,正表现
出了屈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
从材料二"《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
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曾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
解脱”《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
咸而投水而死”可知,在“《乱》日"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
仍挂怀国家政治,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
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
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
作为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红楼梦》作
者的手段是写生。在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
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
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
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
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
为《红楼梦》
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上去平淡,
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的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
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鉴。《红楼梦》缠绵徘恻
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
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
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作者亦只预备藏之名山,或竟覆
了酱甑,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
般浅人自己忽略了C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是
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没有好文章,并
且哀思与愤怒有时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
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
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
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
有些过火似的,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
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
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优劣,只在写书的
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
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
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书中人
物身份写的)第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一头一尾的两次说话,其实都是强调一个意思,即告诉读者,
《红楼梦》表面
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
”的书,只是这种“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而必
须“细按”,认真索“解”,才能获得。作者同时表示担心的是读者不
能“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
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须“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的
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许多
大事件如元妃省亲等的描述,都是写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个小情
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首小诗以至一个戏目、
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则特别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有着十
分直接的联系,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
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
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
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不但
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且还有他自身经历的特殊原因,他以一个罪
人之孥的身份,要写这样一部“石头”都忍不住要说话的长篇巨著,
很难设想他能超出这种含蓄手法之外。他怎能不出之以委婉曲折的含
蓄笔墨呢所以《红楼梦》的含蓄风格,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
语村言,敷衍出来”,乃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
受束缚,相反,他以娴熟的技巧,得心应手地驾驭了这种手法,充分
发挥了它的特点,因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红楼梦》的含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看来“虽近荒唐”,
而“细按则深有趣味:也就是说,它的含蓄并不晦涩难懂,令人看
后摸不着头脑。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
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就拿与
《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金瓶梅》夹说吧,它写的也是一个家
族的败落,也反映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
读它很难产生那种思一读再读的兴致,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缺少那种可
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摘编自曾扬华《引论》)
1.下列对材衿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所写的人、事都是以过去经验作为蓝本,经过作家
的心灵创造、想象而来的。
B.《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红楼梦》这类书的作者并不刻意隐
秘什么,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
C.《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
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D.《红楼梦》《金瓶梅》都写了家族败落,反映了广阔的生活,
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看得越熟,,
趣味越多,体会越多,收获越多。
B.民众向来以大团圆为美,而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
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C.《水浒传》在许多地方是过火了一些,不及《红楼梦》温厚,
根本原因是作者创作的动机不同。
D.因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将真
事隐去”,不得已“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含蓄风格”
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写妙玉的判词:“欲洁何
曾洁,云空未必空c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J
B.第八回,薛宝钗出场:“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C.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
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
不自胜”;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二
D.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4.请说说材料二前五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5.材料一中说“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
较容易含蓄”。请以你的阅读积累,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发于哀思的作
品是如何“含蓄”的。(6分)
【答案】
1.A2.B3.B
4.①提出论述的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红楼梦》的风格是含
蓄。②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则”中的两处说话切入,摆事实,得出结
论,很有说服力。
5.示例:①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
记梦,虚实结合,写梦中与亡妻相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
言”更显得沉痛,此时无声胜有声,词人用“无言”含蓄地表达了这
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
②如《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亭亭如盖矣”,作者想念妻子而触及与妻子有一定关系的物,睹物怀
人,引发了对往事的伤怀,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言有尽
而意无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
B.“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错,原文为“他们不深求世人的知遇”,
并非完全不想被世人知遇。
C."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错,根据材料二中“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
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
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
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可知,“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
并不是《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真正“外因”,“乾、嘉之后盛行考
据学”的背后是清朝当时大兴文字狱。
D.“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错,根据材料二“《金瓶梅》来说
吧……但读它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缺少那种可以使
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作
者认为《金瓶梅》缺少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错,根据材料一中的“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
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可知,曹雪芹
是为了尊重事实,不得巳打破窠臼的。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这个判词暗示了妙玉的可悲命运。
B.只是对薛宝钗的肖像描写和性格上的点评,不能体现“含蓄风
格"。
C.“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这里留下空白,供读者自己
体会。
D.“你好……”含有多重意蕴,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
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可知,提出论述的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
《红楼梦》的风格是含蓄。
②结合“《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
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
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可知,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则”
中的两处说话切入,摆事实,得出结论。增强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题列举“含蓄”表达哀思的作品简要分析即可。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的头五句,才
入了题开始记梦,后面虚实结合,写梦中与亡妻相见。“夜来幽梦忽
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
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
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
泪水倾盈。“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词人用“无言”
含蓄地表达了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
限凄凉,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结尾不直接表达思念妻子,而是以景
结情,触及与妻子有一定关系的物,即枇杷树,睹物怀人,而物是人
非,从而引发了对往事的伤怀,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言
有尽而意无穷。
三、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除夕晚上,非遗南音火了.在2023年央视春晚开场不久,歌手
谭维维、赖多俐与厦门市南乐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
心携手,创造性地演绎了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立刻点燃全
场,并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百鸟归巢》全曲由黄昏意象构筑,
变化丰富,曲中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群鸦投林时的鸟啼声,以吐音表
现归巢的轻快活泼气氛,配合妙曼的曲词,勾勒出一幅异彩纷呈的生
动景象。
南音,源自隋唐宫廷燕乐,是随着中原人南迁入闽的中原古乐与
闽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古老乐种,2009年10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
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由曲项琵琶、尺八、二弦和三弦四种乐器
伴奏,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
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演唱者执拍板相和而唱。依照古例必先
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
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追溯这绝世之音的历史渊源,会发现与成都有着深厚的联结一一
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泉州与成都,一个处在东南一角,一个
位于西南一方。孟昶最远也只到过开封汴梁,他为何就成了泉州南音
的始祖?
作为后蜀王,孟昶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
声曲、孟昶每次创作新词,都要谱成乐曲,一首新曲刚谱成,六宫
就会传唱开来,编成舞蹈。由孟昶令赵崇祚整理的《花间集》,不但
是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也是唯一传世的燕
乐歌词集。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被推崇为南
音始祖,也就不奇怪了。据传,宋灭蜀国后,孟昶与花蕊夫人二人被
押往汴京,其精心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139人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
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中坚力量。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
师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
能就是在此时承接了来自蜀地的音乐,逐步将其融入当地的音乐风格
当中,南音由此逐渐成形。
(摘编自新闻《兔年央视春晚里的天府文化:一曲南音追溯始祖
来自成都》)
材料二:
泉州南音,古称“^管”,亦称“南管”南乐““郎君唱”等,广泛
流传于我国闽南、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南音是
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其脱胎于隋唐时
期的宫廷音乐,后随历史上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从中原腹地一路流
播至东南沿海一隅,乃至漂洋过海,扎根于上述地区。
不同于其他的乐种,南音^友们有自己敬奉的乐神祖师一一孟昶
郎君,并且每年都会举行春祭、秋祭两次郎君祭。孟昶如何成为南音
祖师的问题,陈燕婷研究员曾对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并归
纳了三点原因:“其一,孟昶精通音律;其二,五代西蜀'曲子词'
音乐被当作泉州南音之发端,而他对‘曲子词'音乐有一定贡献;其
三,西蜀乐工被选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将西蜀宫廷音乐及对孟昶的
崇拜带入泉州根据以上观点,或可提出一个猜想:是否南音^友
们对孟昶郎君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前后蜀宫廷音乐对泉州东玄
管的影响?根据吕锤宽教授“南管音乐,当属纯音乐型态或清乐大曲
的遗绪”,我们可以得出如此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
与今天的泉州管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管历史流播中
的一种“过渡形态”。
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一方面体现在唐宋史籍的记载中,
《资治通鉴》载“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
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唐王室先后两次到蜀地避难,
又因蜀地当时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大量官宦、文人以及乐工随之相
继涌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前后蜀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
《宋史》载:“宋初循旧制,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
平
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这139人或许还不是前后蜀乐工的全
部。如此庞大的数量,可见当时教坊的规模之大。这无疑体现了蜀地
王公贵族们奢靡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而如此大量的乐工,
可能也会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对
后世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另一方面体现在前后蜀宙廷音乐
的形象遗存中。1942年,成都前蜀王建墓出土一座带有乐舞浮雕的
石棺床;2011年,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20余件乐舞伎俑。通过将
两处前后蜀时期墓葬中的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音乐
比对(见图表),从所用乐器可以发现,①;②O
琵琶拍板笛箪箫排箫筝竖箜篌笙贝铜钱簇吹叶羯
鼓鸡娄鼓发鼓答腊鼓毛员鼓正鼓齐鼓和鼓五弦都县鼓腰
鼓侯提鼓鼓椁鼓方响
隋书VV
V
新唐书VVVVVVVVVVVVVV
VVVV
王建墓VVVVVVVVVVVVV
VVV
赵廷隐墓VVVVVV
宋史VVVVVVVV
(摘编自陈宇峰、陈丹曦《泉州南音与前后蜀宫廷音乐关系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原是用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来演
唱,其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B.南音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列入人类非遗代
表作名录,堪称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C.随着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南音流播至我国闽南及港澳台地
区,又远播东南亚国家华人聚居区。
D.南音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
对当今音乐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南音与隋唐宫廷音乐之间的源流关系,并追
溯了其流变过程。
B.材料一由当下社会热点人手,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对南音
作了深度的追踪报道。
C.材料二引用了详实的历史与考古奥料,对南音的介绍相比于
材料一更具知识性C
D.两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追溯南音的历史渊源,材料
二侧重谈南音的流播。
3.下列各项不属于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孟昶具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
B.孟昶令赵崇祚整理《花间集》,它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
C.孟昶任用避乱的唐朝贵族,修举故事,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D.孟昶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为中坚力量。
4.请结合材料,按朝代顺序概括南音的形成过程。(4分)
5.请在材料二结尾横线处填写两条结论性语句。(6分)
【答案】
1.D2.D3.C
4.①隋唐宫廷音乐为起源;②前后蜀宫廷音乐为过渡;③宋代
教坊音乐进一步发展;④宋以后随东移南迁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最
终形成南音。
5.①前后蜀宫廷乐,沿袭了隋唐音乐的大部分乐器,体现上承
隋唐的特点;②前后蜀宫廷音乐新增的部分乐器在宋代获得沿用,体
现下启两宋的特点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至为重要的影响“错。原文材料二中“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觑
的影响”说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对于“启宋”的影
响,南音对于当今音乐的影响“至为重要”属于过度推断。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侧重谈南音的流播”错,材料二侧重谈南音与前后蜀
宫廷音乐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所述与音乐关涉不大,不能作为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的原
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为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南音,源自隋唐宫廷燕乐”可知,隋唐宫廷音乐为
起源;
结合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与今天的泉州^管
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管历史流播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可知,前后蜀宫廷音乐为过渡;
结合材料二“西蜀乐工被选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将西蜀宫廷音
乐及对孟昶的崇拜带入泉州”当时教坊的规模之大。这无疑体现了蜀
地王公贵族们奢靡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可知,宋代教
坊音乐进一步发展;
结合材料一“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师都在南方落地,而
泉州作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承接了
来自蜀地的音乐,逐步将其融入当地的音乐风格当中,南音由此逐渐
成形”可知,宋以后随东移南迁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最终形成南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二中说“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
通过前后蜀时期墓葬中的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
音乐比对,从所用乐器可以发现,前后蜀王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中出土
的乐器,沿袭了隋唐音乐的大部分乐器,可见体现上承隋唐的特点;
而《宋史》中记载的“拍板”在隋唐时期并没有记载,“羯鼓”也
只在《隋书》中有记载,而在前后蜀王墓中出土,可见,前后蜀宫廷
音乐新增的部分乐器在宋代获得沿用,体现下启两宋的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知人论世”这个命题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启发我们想象一
些解释学的正常话题,而且在于它启发我们思考一些解释学的非正常
话题。现在我们想象一下,远离“知人”“论世”状态下理解文本是否
可能孟子说,“交反”的前提是这位被友者是个“善士”,而判断作者
是不是善士先可以通过诵读他的作品,但这不够,还得知其人,这也
还不够,还得研究他所处的“时世也就是说,作品中所提供的信
息是不可靠的,或者不全面的,因而必须通过“知人”论世”作进一
步的补充论证。应该说,在这种特定的需求下,理解和确证诗书中的
内容,的确需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身处”、需要进一步研究作者所
处的“时世然而,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
境,但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这就
是文本所蕴涵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
有价值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什么关联。由此,文本的
意义一旦创作之后,与创作者便是若即若离的,其即其离取决于研究
者对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仅仅是满足艺术上的需求、满足某种共
同的意义需求,那就是“离”;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
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何以创作这种文本的缘
由进行探索,那就是“即司马迁感叹对孔子“虽不能至,心向往
之”,他根
据文本去想象作者,没有人怀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这种想象之
所以存在、可靠,是因为它的“公式性”,即对每个作者我们都可以通
过作品去想象他,但那不属于“身处”和“时世”了,而属于观念的
逻辑,属于人文的理想,属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们进一步说,
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围,无疑有其解释学意义,
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们才能“知其所
以不然”。换言之,社会历史的解释只能满足我们的知识欲望,哲学
的解释才能满足我们价值的欲望。在解释文本实践中,离开“知人”
和“论世”,并不是离经背道、亳无收效的行为,尤其不是缺乏创造的
行为。
(摘编自李承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
材料二:
“知人论世”说原是孟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以友天下之善
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本意是要“尚友二客观上还是道出了理解作
品的一种方法。它极大地拓开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为说诗提供了一个
重要法门。
先说“知人:这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诗歌的作者,亦即诗人。
这里的“人”有其复合内涵,主要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作为社会的人,
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穷通出处)、思想崇尚,乃至籍里、家世、
交游等,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二是作为诗家的“人”,还必须加上
若干特定的主观条件,如创作才能、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
等因素,甚至涉及有关的客观条件,如师承、流派等,也都应当列入
研究的内容。对这两层意义作全面的研究、了解,恐怕才能算得上“知
”其“全人全
再说“论世”。“世”,指时代,这是诗人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统
一体,也有其复合的内涵。从广义说,可以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
的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从狭义说,仅指其中的社会。而社会的涵盖
面已相当宽广,诸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阶级斗争状况、
下层社会面貌,乃至典章制度、文化思潮、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
等。我们不能要求古代诗论家在“论世”时对社会作全方位、多角度
的考察,哪怕是面对他们的现实社会,如果面对往古社会一一历史,
自然就更隔一层
To
作为方法论,“知人论世”说正确地指明了通向理解、把握诗歌
作品的两个视角,其所以在古代诗歌欣赏中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正是由于它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严格地说,“知人论
世”只是对诗歌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作品研究本身。这样的外部
研究可以为内部研究拓宽思路,提供信息,有时还可以找到探幽折微
的窗口,但它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内部的研究。忽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
点以及审美特质,机械地搬用“知人论世”之法,也必然走向荒谬。
鲁迅先生早就深刻地指出:“世界有所谓‘就事论事’的方法,
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如此说来,“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准确地把握住
“人"世”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对应关系或内在联系,恐怕是这种
传统的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欣赏中最佳的选择。
(摘编自王文龙《“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欣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
们阅读和解释文学作品。
B.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某些内容,可能会与一些具体事件、特定
的社会环境有关联C
C.作为解读诗歌的方法论,“知人论世”中的“知人”指研究、
了解和理解诗歌的作者。
D.“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经不久衰,主要因为此方法注
重对作品的内部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知人论世”,材料二比材料一所谈论的文学体裁更具体,
主要是从古代诗歌欣赏角度论述。
B.离开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本人的具体情况,单纯从作品本
身出发去解释,不应该受到排斥。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名言,主要是为了阐述“知人论世”的重要
作用,号召人们合
理使用这种方法。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时,语言表达能够限定范围,合乎逻
辑,非常有分寸感,有说服力。
3.下列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最切合材料二所提倡的一项是
()(3分)
A.综合:关注作品、作者及其时代将征并结合读者对作品木体
的研究。
B.索隐: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探究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
大义二
C.评点:阅读作品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头、行间、章回后。
D.考证:偏重于史料的发掘、整理、推论。
4.请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有读者将《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完全联系起来,得
出结论说一部《红楼梦》就是曹家兴衰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1.D2.C3.A
4.①首先由“知人论世”的本意“尚友”引出本文的观点:“知
人论世”客观上也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法门。
②然后从“知人”“论世”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认为“知
人”主要包括作为社会的人和作为诗家的“人”的两层意义,“论世”
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个方面。
③接着指出了“知人论世”只是对诗歌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
作品研究本身的缺陷。
④最后引用鲁迅的话得出结论:“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
密结合,并准确地把握住“人”世”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对应关系
或内在联系,才是今后诗歌欣赏中最佳的选择。
5.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
①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
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这与作者是不是“如
此“没有什么关联。所以《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没有什么关
联,不能说《红楼梦》就是曹家兴衰史。
②如果对文本的研究与理解,限定在“知人论世”的范围,无疑
有其片面性,会落入“世”的窠臼。读者将《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
的身世完全联系起来,认为《红
楼梦》就是曹家兴衰史太过片面。
③机械地搬用"知人论世”之法而忽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以及
审美特质,会走向荒谬.读者机械地搬用“知人论世”之法,而忽视
《红楼梦》的艺术表现的特点以及审美特质,认为一部《红楼梦》就
是曹家兴衰史过于绝对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内部研究”错,应该是“外部研究”,原文是“‘知人论世'
只是对诗歌作品的外部研究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主要是为了阐述‘知人论世’的重要作用,号召人们合理使
用这种方法”错,根据原文“如此说来,‘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
紧密结合,并准确地把握住‘人''世'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对应
关系或内在联系,恐怕是这种传统的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欣赏中最佳的
选择”可知,引用鲁迅的名言是为了指出今后欣赏诗歌的最佳选择,
即“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准确地把握住“人”“世
”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对应关系或内在联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所提倡的欣赏诗歌的最佳选择,即“知人论世”与作品本
体研究紧密结合,并准确地把握住“人”世”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
对应关系或内在联系。和A项所说的关注作品、作者及其时代特征并
结合读者对作品本体的研究观点一致。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部分,由“'知人论世'说原是孟子提出的一个著名
的命题"本意是要‘尚友',客观上还是道出了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它极大地拓开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为说诗提供了一个重要法门”可知,
第一段先提出观点,由“知人论世”的本意“尚友”引出本文的观点:
“知人论世”客观上也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法门。
第二三两段是第二部分,由“先说‘知人'。这就是研究、了解
和理解诗歌的作者,亦即诗人。这里的‘人'有其复合内涵,主要包
括两层意义:一是作为社会的人……二是作为诗家的'人“再说'论
世'。“世”,指时代,这是诗人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也有其
复合的内涵。从广义说,可以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
两个方面;从狭义说,仅指其中的社会”可知,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
从“知人”论世”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指出“知人”主要包括
作为社会的人和作为诗家的“人”的两层意义,“论世”有广义说和狭
义说两个方面。
第四段是第三部分,由“但严格地说,‘知人论世'只是对诗歌
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作品研究本身J“但它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内
部的研究。忽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以及审美特质,机械地搬用“知
人论世”之法,也必然走向荒谬”可知,第三部分指出问题,指出了
“知人论世”只是对诗歌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作品研究本身的缺
陷。
最后一段是第四部分,由“鲁迅先生早就深刻地指出……”“如
此说来,‘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准确地把握住'人'
'世'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对应关系或内在联系,恐怕是这种传统
的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欣赏中最佳的选择”可知,最后一段解决问题,
指出正确的诗歌欣赏方法,就是“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
合,并准确地把握住“人”世”这两方面同作品的某种对应关系或内
在联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
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这就是文本
所蕴涵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有价值
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什么关联”可知,文本的创造虽
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
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这句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
什么关联。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创作可能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有关
联,但《红楼梦》这部作品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和普遍意
义,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没有什么关联了,所以不能说《红楼梦》就
是曹家兴衰史。
由材料一“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围,无疑
有其解释学意义,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电商平台的用户增长策略与实践
- 社交媒体与现代销售模式的融合探讨
- 软件系统开发及服务合同范本
- 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促进项目为引擎的社区发展
- 幼儿园教师聘用聘用合同范本
- 电商物流中铁路运输的智能化发展
- 个人挂靠以项目部签订合同范本
- 小区电梯房租房合同范本
- 生物乙醇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网络服务项目协议书(2篇)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PPT、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教育培训主题班会PPT模板
- JJG30-201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 小学英语微课ppt
- APR版制作流程
- 《C++程序设计》完整教案
- 美国LM2500舰用燃气轮机
- 《公共政策分析》课件.ppt
- RNA-seq研究方法与策略-zzz
- 医用耗材分类目录 (低值 ╱ 高值)
- 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