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大全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大全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大全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大全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例句及意义归纳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是这些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1.【而】

(-)[^W|o

1.表示画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鲜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蛛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峥蛛、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当关:守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秦国,这是五霸一样的功业。

2.表示遍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因为他们(古人)探求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做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因此我(韩愈)离开你(十二郎)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范增接过玉斗,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敲碎了它。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赤壁赋》)

愀(qido)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忧愁的样子;容色改变的样子。

郑玄注:“愀然,变动貌也。

苏轼容色忧愁凄怆,整理好衣襟坐端正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4.表示画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大,但人(在远处)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丽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

多少时间了。)

6.表示画关系,可不译。

①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去Q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拟声词,模拟鼓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樊哙)是干叶么的?”

7.表示幽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极:尽,这里

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表示画关系,

①级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馒立:久立。缴通“慢”。宫妃们久久地站立,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查封官府库房,来等待项羽将军驾临。

(二)通“困”,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画”: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好像都城里的房屋崩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明袁宏道《虎丘记》)

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几十人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师说》)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

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成名)后来在井里找到他儿子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

痛欲绝。

虚词——而

用法意义I举例

表并列,一般不译,或译为“又”坐六跪而二整。(《劝学》)

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同

表假设,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表目的,为了,用来级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词通“尔”,你的,你®妪每谓余SI:“某所,而母立于兹。”

副同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特麻既而一一“不久后”捱司为主看关系

\而“联则”巨我“小”《“如”

2.【何】

(一)|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译时,“何”要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张良说:“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②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鲁肃传达孙权的意旨,谈论天下的形势,为了表示真挚诚恳的心意,于是就问刘

备:刘豫州您现在要去哪里呢?

刘备曾在豫州担任过行政长官,刘表就被人称过刘荆州,因为刘表在荆州担任刺

史、州牧达十多年之久。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境,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

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作主语,译为“什么”。

①何为天?何为人?(《庄子・秋水》)

(二)函。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诸葛亮对孙权说:为外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曹操)投降(向北朝拜称

臣)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出。

②水何澹澹.山岛悚岭.(《观沧海》)

海水波涛激荡,山岛高耸挺立。

③青泥何盘盘。(《蜀道难》)

④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的马在前面,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旬甸的响声。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即检查盘问。)(《过秦论》)

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变式结构: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大惊,说:对这件事(项羽要杀刘邦)怎么办?

③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秦国掠取白姓的财物时一分一毫都不放过,耗费起来却像对待泥沙一样毫

不珍惜呢?

④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春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怎么、用什么

为什么、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用什么区别?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

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区区:小,见识短浅。

虚词一一何

:*四代特仰正口何

□Mi4一一•'多么"*院制AR!

□H间代词——“什么“"1•里“Mw”为什么”

“王朱何怪?

□•何以“(特殊)一X先么'."用什么”“为什么”“,什么”

何以如之?

3.【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庸,哪里。知,了解、

知道。之,取独。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口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古代从师

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吧!

③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无以:不得已。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知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啊!

③长铁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

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多么辽阔啊,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二)画,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在)

一个脸色苍老的白发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⑤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我曾经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孔子说苛政猛于虎)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4.【乃】

(一)国

1.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译为“于是、就、便”等。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②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冯婉贞》)

所碰到的敌人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

③普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④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无忌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2.才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正殿上设九宾礼,我才敢献上和氏璧。九宾礼是古代宾礼的一种,古代外交礼

仪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引导客人到举行宴会的地方(一般是

正殿)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刘邦对张良说:估计我回到了军营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上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陋者:浅陋的人。考,敲击。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

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

蔺相如列传》)

缪贤说蔺相如对我说……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土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助词。表判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画。结合前后关系判断意义,可表并列、递进、转换等。

①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的动作优美,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蒙冲斗舰是一种古代的战船,中等规模,威力较大。

刘表训练水军,战舰甚至用千位数计算。乃至;甚至。

(四)画。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

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文种对勾践说: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

恐怕太迟了吧?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府吏再拜之后转身走回去,在空房中长叹不己。他的决心就这样定下了,把头

转向屋子里,心中忧愁煎迫一阵更比一阵紧。

5.【其】

(一)国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们)的、它(们)的”。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③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如今曹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该区域(指物资,人才等)。“奄”是虚词,

没有实际意义。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其往:其后、将来。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太守),将来你打算怎么办?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从那以后,楚国日益削弱,数十年后,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有一个姓蒋的家庭,连着三代人享受这样的待遇。其是指上文说的,抓了蛇后就

不用纳税的权利。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庄子》)

奚,代词,作“杀”的宾语,因为是在疑问句中,所以前置,“哪一只”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

那只不会叫的。”

(二)酗。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年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一定要答应我!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古代从师

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吧!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曾:加强语气,连……都……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

我吗?

3.表示委婉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①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天空苍茫,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它辽阔高远没有尽头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

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天上云气聚合,降下大雨,那么禾苗茁壮生长起来。如果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呢?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衰败啊!

虚词一一其

用法意义举例

你、我、他、它、他的、他们的……泰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词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

那,那个,那些,那里,这……

飞》)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石钟山记》)

加强祈使语气,可,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加强搞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

于此乎?(《师说》)

副词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何?(《愚公移山》)

表示委婉商量语气,还是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连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路漫漫其他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

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曲同骚》)

其[代词为主语m副,连同造假偶尔期]

6.【且】

(一)丽。

1.表画:又,并且,又……又……,一边……,一边……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但愿母亲您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久长,身体强健又硬朗。

②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王如果不去的话,就表示赵国弱小并且害怕(秦国)(涌池之会)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五人墓)没有不跪拜流泪的。

2.表邈: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例: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他(曹操)所率领的中士/中原(魏处于北方黄河一带,古时候也叫华夏、中原,

因为周边有很多国家,地处中间,古人自称中国)军队人数,不会超过十五六万

(那些人看了曹操发过来的檄文,以为有八十万),而且(他们一路从北方过来)

早己疲惫不堪。这是周瑜劝说孙权不要投降的话,借此坚定孙权抵抗的决心。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

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③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日。(《赤壁之战》)

鲁肃传达孙权的意旨,谈论天下形势,表示真挚恳切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豫

州您准备到哪里去?”)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⑤且壮士不死即己,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

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

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

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⑥且臣少仕朝,历职郎署。(《陈情表》)

(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

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

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独惜名声节操。)

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⑧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表假设:如果。例:

①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剂貌辨对齐宣王说)如果静郭君听我的话并且这样做了,必定没有今天的祸患。

4.表画:尚且,还,即使,纵然。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泗有什么可推

辞的?“

②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曹植《白马篇》)

(二)丽。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

然不能,将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

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发誓不和你分开,你暂时回娘家去。

4.将近,用于数词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更近一层,“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况且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

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保持原来的样子。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我(苏轼)问(客):〃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

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

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

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

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

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

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

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犹且】尚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虚词----且

用法意义举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

表递进,而且,况且战》)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Sffl

表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表并列,又……又……,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面面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

将,将要。

山记》)

副同

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箍州之地,嵋函之固,自若也

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过秦论》)

论,“况且”,“再

特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说“O

【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而且尚且或并列,副词将要或8:目尸

型型吧声型J且

7.【若】

(一)画画,像,好像,及,比得上。

①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④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

织》)

墙壁上的小蟋蟀忽然跳到他(成名)的衣袖里去了,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梅

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

(二)丽。

1.|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若属:汝辈、你们这些。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③久不见若影,何竟E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④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

2.表应胤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吾不忍其毂棘,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截(hu)|»(su):恐惧颤抖的样子。

我不忍看到它(牛)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朝。

1.表丽,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③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对孙权说:“荆州与我们邻接,山川险要、坚固,土

地广阔、肥沃,人民殷实富足,如果能占有它,这正是开创帝王大业的凭借。”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

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

⑤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束甲:将铠甲捆扎起来。北面:称臣的意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向北朝拜,

此指向北面的曹操称臣。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为达到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目的而出使东吴,他

激孙权(182-252年)说:如果你能以东吴之众与曹操抗衡对垒的话,那还不如早

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抵挡不住曹操的势力,那还不如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

停止作战),向曹操称臣。

2.表画,相当于“或”“或者”。

①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众位将领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3.表修换或提起|,另提一事,相当于“至”“至于"。

①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

事》)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

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四)函

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沃若,肥泽貌,叶子沃然茂盛。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

泽。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表示转换话题。近似“要

说那"、“像那”“再说”“至于"。

①若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

什么呢?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

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靖之战》)

(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我国得

到安宁,怎么样?

在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

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虚词一一若

用法意义举例

第二人称。“你”“你们”;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你的”“你们的”舞。(《滤门宴》)

代词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鼓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缺,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诲同事。(《烛之武退秦师》)

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

胁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的样子”。

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

若夫淫雨靠浆,连月不开。

头,表示转换话题,

固定搭配(《岳阳楼记》)

译为“再说”“至于"。

代同你们或这样,连同假收助同尾,“若天”开头未再说I

8.【所】

(一)用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中让吴广到戍卒们驻扎的处所旁的同堂中。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巫婆给了成名的妻子一幅画)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④后人来至蛇所,有一名妪夜哭。(《史记*高祖本纪》)

后来有人来到蛇所在的地方,(看到)有个老妇人在夜里哭泣。

(二)函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

燕王,是我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③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正好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夜晚就派兵包围我所住的地方。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对魏无忌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

所以才隐居在屠市之中)

3.“所”+介词(+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处所。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他所来的地方。

②抚军不忘所自。(《促织》)

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

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

让成名中了秀才。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嘲笑,污辱了祖宗。

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泗,敬

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魏无忌)用来礼待侯生的方法已经够完备的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蔺相如的门客)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节义。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就是所说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

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所在】

L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敲击后铿然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牡丹亭》)

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暂且先回府衙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虚词一一所

用法意义举例

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同

表“所……的人/事物/地方/情况”(《师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固定搭配

“为”♦”所:表被动。宴》)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依师者,所以传道爻业解惑

固定搭配据,表“用来……的方法/人”也。(《师说》)

“所隙”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

表原因。”……的原因(缘故)”范君之高义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所+动词”变名词

“为所”根劭特“所旷

9.【为】

(一)叫。

1.有“做、是、作为、充当、变成、成为、担任”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成为。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成为。两人最终共同和好,结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相与:一起,共同。“刎

颈”:割脖子。“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为:是。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

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叶么呢?”

④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⑤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为:当作、作为。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

墨子游说王不去攻打宋国时,与公输盘进行了“对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都被墨子在“木片城”中的精彩防御所距之。

⑥然后以六合为家,峭函为宫。(《过秦论》)

为:作为。此六合指六国合并,泛指天下。

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峨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为:当作。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指武装起义。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做(东西、事情)张良问刘邦: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

⑨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电长。

⑩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⑪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⑫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反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同“谓”,说。

(二)砌。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父母宗族,俱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芍》)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④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

占有。项羽大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