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四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四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四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四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考

语文

一、基础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B.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讨厌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几何:多少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池鱼思故渊"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B.“性本爱丘山”与“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C.“方宅十余亩"与“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

D.“少无适俗韵”与“向晚意不适"(《登乐游原》)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对此欲倒东南倾倾:偏斜,倒下

C.惟觉时之枕席觉:睡觉

D.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依依墟里烟

C.明明如月D.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守拙归园田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D.云青青兮欲雨

6.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中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按字数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B.雪莱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C.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俊爽刚健的风格,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D.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句句皆律,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_。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茅盾_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_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并行不悖拍手称赞慧眼独具喜闻乐见

B.并驾齐驱拍手称快慧眼独具脍炙人口

C.并行不悖拍手称快慧眼识珠喜闻乐见

D.并驾齐驱拍手称赞慧眼识珠脍炙人口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皈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删改)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形式就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C.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范晞文和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11.下列选项,属于“哨中见景式"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B.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①(节选)

宗璞

①这是五月的一个夜晚,昆明的一个夜晚。

昆明不是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但也承受着钢铁的倾泄。②塞满了惊恐和劳累的日日夜夜,丝毫没有影响这里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育。夜晚皎洁的月光和温柔星光,更照亮着思想迸出的火花。

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跑进新校舍大门。一个说,快点嘛!一个说,赶得上。一个衣衫整洁、头发服帖的学生从门里出来,停住脚步问:“跑什么?白天还没有跑够!”有人回答:“听庄先生讲时事。"又用手一指,“你就没有看见布告!”门边墙上果然贴着一张小纸,写着:“庄卣辰先生时事讲座,第十八期,欧洲战场,地点是第四教室。"问话的人是仉欣雷,他正要到文林街女生宿舍去找盂离己和吴家馨,这时见了布告,便也转身朝第四教室走去,又见人们都往小操场走,原来因为教室坐不下,改在操场了。场上点着大汽灯,很亮。专有人守望,如有红球挂出,立即熄灯。

场内椅子、小凳都是自己搬的,也有人坐在几块砖头上。欣雷一眼便看见峨(即盂离己)和吴家馨坐在后排。澹台玹和几个外文系同学靠边站着,似乎准备随时撤退。

庄卣辰从前面座位上站起,几步迈上权作讲台的矮桌,转身对大家。他还是一身旧西装,打着领带。人群很快安静下来,听庄先生讲话。

“今天,③这一次是讲座开始以来人最多的一次,我们不得不换地方。”卣辰的声音清亮地传得很远。

“这不是我的讲话有什么吸引力,而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太让人关心了。欧战爆发快一年了,德国法西斯肆意横行,阻挡是十分微弱的。它占领捷克不费一兵一卒,波兰人民虽然有二十多天的抵抗,终于被占领。可叹英国、法国的强大陆军坐视不管,没有援救。他们希望德国满足于得到的领土,可是,强盗会满足么?不会的!上个月德国进攻北欧,丹麦投降。值得讲一讲的是挪威,挪威不肯投降。德国进攻矣斯陆时,原以为可以长驱直入,德使馆甚至派出人员迎候德国军舰。不料挪威海军和炮台猛烈开火,击沉了德军的军舰。我们为挪威欢呼!这都是十多天前的事。那里的茂密的森林,二十年代我到过,真像随时会有山妖出现。我觉得挪威的精神和他的山山水水分不开。"

“今天要着重说的是,英国首相换了。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组成了保守党、工党、自由党的联合政府。请听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说:‘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我们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

听众中间有人带头喊口号:“抗日必胜!”大家跟上来,排山倒海一般。

庄卣辰又联系分析日军的动向。有人悄声议论:“庄先生知道这么多,是有内线,通着英国。"许多消息,确是英领馆收录的新闻稿。

欣雷一面听,一面看着人群,发现孟弗之先生和别的好几位教授都在座。孟离己一边坐的是庄无因。“抗战已经快三年了,还不知道要打多久。”庄先生继续讲话,“我们知道的是,无论三十年,三百年,我们都要打下去!赶走日本强盗,收复失地,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

学生又喊起了口号:“抗战必胜!还我河山!”口号声在黑暗中飘得很远。庄先生讲究了,主持会的中文系学生孙理生说,希望孟弗之先生讲几句话。大家热烈鼓掌。

弗之站起,先对庄先生表示感谢,说了解天下事才会更懂得自己的事,接着说:“庄先生说,哪怕三十年,三百年也要打下去。同学们可能想,三十年,我们都老了,三百年,我们都不在人世了。可是中华民族是不会死,也不会老的。世上的公理,人类的正义也是不会老,不会死的。"

“四年级同学很快要离开学校了。我年年这时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完成了学业,都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教师才会有成功感。我感谢你们——有些话,到时候再说吧。”

当时人群中的四年级同学都觉得孟先生正看着自己。有人问:“什么时候说?"弗之笑笑,摆摆手。庄卣辰也站起来,和弗之说着什么。许多人上来围住先生们,问这问那。庄无因站着等父亲(庄卣辰)。④他长高多了,长长的秀气的眉眼仍然略显忧郁,加上清澈的目光,使得他有些大彻大悟的样子。他入学以来,以功课好、相貌好、年纪小、少言笑这几个特点在同学间颇受人注意,他却一点不在意。他坐在峨旁边,只见面时点点头,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问起嵋。

比赛沉默,峨当然是比得过的,也不理他,自和家馨走开。走到场外遇见玹子,大家站住说话。

【注】①《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写作背景。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节选部分围绕庄卣辰演讲让各色人物前后依次登场,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抗战中的生存状况及心理状态。

B.“专有人守望,如有红球挂出,立即熄灯”和“似乎准备随时撤退"表明了当时形势危急,也与上文“承受着钢铁的倾泄”相照应。

C.“抗战必胜!还我河山!"的口号声既体现了庄卣辰的演讲富有感染力与鼓动性,深入人心,又表明了同学们高涨的爱国热情。

D.针对孟弗之所说“有些话,到时候再说吧”,有人问“什么时候说”,孟弗之笑笑,摆摆手,这体现了孟弗之内心的迷茫。

13.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用两个“一个夜晚”强化了这一夜的不平凡。

B.句子②中运用议论,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育"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叙述。

C.句子③将现在与过去听讲座的人数比较,“最多的一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时事。

D.句子④对庄无因的肖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其他同学形成反差,表明庄卣辰教子有方。

14.文中用大量篇幅写庄卣辰的演讲内容,请简要分析其文学效果。(4分)

15.本文与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同是反映战争的小说,二者在选材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爲。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汾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领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歼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麋,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①,宫殿设钟虞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注】①旄(máo)头;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②钟虡(jù):一种悬钟的格架,上有猛兽为饰。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夫刑A百姓B之命也C而军中D典狱者E或非F其人G而任以三军H死生I之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异,认为……很奇特,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意思和用法相同。

B.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任用官员的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

C.数,文中意为多次,与《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的“数"意思存同。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重视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选任,认为这些人手中掌握了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如果不称职危害甚大。

B.汉献帝让曹操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都体现了曹操地位显赫。

C.曹操让官府抚恤慰问所有在战争中死亡的将士的家庭,不让官府停止向他们供应食粮,体现了曹操关爱士兵的一面。

D.曹操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他在年轻时机智敏锐,有谋略,但因为平时不修品行功业,所以当时很急人并不认为他奇特。

19.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8分)

(1)天下将瓦,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4分)

(2)及其得受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4分)

20.文中曹操颁布的诸多命令体现了他重视人才的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①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风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

B.“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

C.“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

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邻,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将诗人对季节变幻的感受与渴望施展抱负的壮志融为一体,充满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B.首联描写太原秋季花草树木枯萎的萧瑟秋景,与《沁园春·长沙》中生机勃勃的秋景截然不同。

C.颔联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末尾的“早”“秋"两个字不仅突出了景色的特点,还巧妙地照应诗题。

D.颈联写诗人虽身在异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但他的心却飞往千里之外的“故国”意境广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②,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深沉、真挚,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中“忽忆"传达出诗人愉悦心情,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

C.颔联虚写。诗人回忆起往年两京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现在客居他乡的凄凉。

D.颈联实写。巫峡中那冰冷的滚滚江水,又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悲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旧日好友重逢宴饮,重话当年情谊是人生一大乐事。曹操在《短歌行》中就以

“__,__”两句描写了这样欢饮畅谈的场景。

(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白描手法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的对偶句是“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4)杜甫《登高》中,“__,__"两句于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

(5)《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①,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比如,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②。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